语文七下《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选点说明】《我爱这土地》是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首诗。
诗人化身成一只鸟,形象地抒发了“我”对祖国深沉的爱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习这首诗歌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写下的一首悲愤深沉的诗,它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第一节,诗人把思想情感寄托在“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上,间接抒情,是情感的蓄积;第二节,诗人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我对这土地(祖国)爱得深沉”的心声,直接抒情,是情感的迸发、升华,从而,让情感水到渠成地轰然而出,让诗意层层递进。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首现代诗歌。
一般的,诗歌是通过具体描写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本诗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象征:这样,学习本诗就不能不提到“意象”和“象征”。
专家告诫我们,语文课上要少提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本不懂得它们,因而,在课堂上用最巧妙的方法和最短的时间让七年级的同学们初步认识它们是必要的。
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根据本单元要求“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取向:【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主旨,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2、初识诗歌意象,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领会诗歌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难点:初识诗歌意象,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策略说明】本节课的学习设想是板块行进,以读代讲、以读促赏。
所谓“板块行进”,就是教学环节采用初读、研读、仿写三个步骤,让学生的情感经历点燃、燃烧、升华三个阶段,使课堂成为熏陶的熔炉。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我爱这土地》这首诗。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 感悟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 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 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
- 准备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诗人,他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细读诗歌,深入理解1.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如“土地”、“鸟”、“河流”等,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2.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自己的观点。
- 教师指导学生从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1. 教师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音乐或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我爱这土地》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祖国的美丽。
2. 朗读诗文: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讲解诗文: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热爱之情。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体会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爱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十、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十一、单元总结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我爱这土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学方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斗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感悟诗歌中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其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语言特点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当你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时,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接着引出课题《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艾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创作这首诗的原因和心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
(四)精读诗歌,赏析意象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2、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3、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嘶哑”一词。
2、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学会珍惜和保护环境,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形式、内容、意象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情怀,用诗歌表达情感。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爱国主题的诗歌或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增强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我爱这土地》教案

七年级《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我爱这土地》,理解诗歌内容。
(2)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我爱这土地》,查阅生字词。
(2)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我爱这土地》。
(2)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与诗歌相关的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家园、祖国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诗歌《我爱这土地》,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收集其他艾青的诗歌,进行阅读欣赏。
六、教学拓展1.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我爱这土地》的创作风格,创作一首关于家乡或祖国的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儿——生死眷恋土地(象征)
诗意递进
“我”——对土地深沉的爱(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自主预习
↓
交流疑难
↓
记录疑难
汇报展示
↓解疑Βιβλιοθήκη 疑↓目标任务策略方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朗读训练:
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诗。
(1)录音示范读。
(2)在音乐中,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指定学生朗读。
(4)师生就音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共同评议。
(5)齐读。
四、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诗人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汇报预习内容。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回归目标
拓展训练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课题:我爱这土地(第一课时)编号: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李晓涵
时间
2016.5.13
学习目标
1.知道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5.投入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
白板出示预习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质疑
质疑再探
五、汇报展示
六、精讲质疑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竭尽全力用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学习重点
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难点预设
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故土故园频入梦,思乡思亲梦无痕。故国,故乡,故园,故亲,人之所恋。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让我们随着“土地歌者”——艾青,一道去吟唱对祖国、对家乡深情柔美的恋歌。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3、“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学生自己先朗读体会,然后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朗读指导:
1.注意感情基调
2.注意语速
3.注意节奏
4.注意重音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对照目标
归纳小结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