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祖国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爱国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对作业的布置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抄写和创作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文章。
8.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祖国土地热爱情感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内容存在疑问或困惑?4.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吗?土地孕育了万物,滋养了生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土地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艾青:艾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三、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四、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吗?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2.分析诗歌的抒情技巧: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三、诗歌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诗歌感悟1.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六、课后拓展1.推荐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
2.深入了解: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课后拓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3、体会本诗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教学目的1、32、难点:教学目的1三、教学设想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四、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一)、导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
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
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
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
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心弦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就好像是丢失了的心灵残留着迷茫的无知终于在那一天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碎了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无语沉默静寂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它是真的走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怪孤单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背景介绍作者介绍重点内容分析《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信息。
4. 讨论指南和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入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 朗读课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让学生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讨论课文讲述了什么,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分析课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5. 讨论与反思: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土地、对国家的感情。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土地或国家的感情,可以是赞美、感激或承诺。
九、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诗人或作家分享他们对土地或国家的看法和创作。
2. 组织一次参观活动,如访问历史遗址或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并对土地产生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
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
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
“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
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
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
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
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课堂小结:
同学们,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
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养育了我们,不管何时,我们感恩她、守护她,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我爱这土地。
建议再读《我爱这土地》,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表达我们心中对土地的热爱!
三、布置作业
1.记忆并摘抄文中重要的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