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达的古代农业

合集下载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农作物品种(l)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2)西周时期,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有。

3.耕作方法和技术(l)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懂开沟排洪,除草树苗,迳新制肥料,治虫灭害。

(3)春秋战国:采用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垄作法。

(4)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西汉:实行二牛三人耦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6)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构成,南方水田也使用田耙技术。

3.耕作工具(1)刀耕火种:①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

②用石犁翻土播种。

③神农氏创制耒耜。

(2)石器钩耕:①商周时发生青铜农具农具,但很少采用。

②木制耒耜和石钩、石犁仍就是关键工具。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甜居多。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①战国:都江堰。

②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①曹魏:翻车。

②唐朝:筒车。

③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④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6.经营方式(l)集体劳作:①原因:工具破旧,生产力水平很低。

②整体表现: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③条件:农民有一定土地、农具或耕蓄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④困难: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⑤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整理)

历史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笔记.整理)

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的农业生产的出现:①原始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②生活方式:为了寻找新的耕地,人们经常迁徒③时期:商周:青铜农具使用少,主要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西周: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影响:中国的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主要特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②生产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东汉:推广使用耦犁的方法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③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④耕作技术:春秋: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使用耕耙耱技术,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术⑤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⑥灌溉技术: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特点:①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②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③生产技术: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发展条件:①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影响小农经济不利条件:①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②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③封建政府的腐朽④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小农经济的地位:①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中国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的国家2.耕作方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出现了青铜农具,常用工具仍是木耒耜、石锄、石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犁的演进: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犁壁(使铁犁可以朝一个方向翻土)汉朝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代田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宋朝:经济中心转移至江浙,江南出现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3.灌溉技术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条件: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小农经济的利弊利: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或耕畜),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弊:需要承担沉重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遇灾荒和瘟疫,会陷于贫困或破产。

前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一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领先地位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土地兼并与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斗争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1发达的古代农业

1发达的古代农业

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基本特征:精耕细作2.犁的发展过程示意图(时期:犁)原始社会:石犁——春秋战国:铁犁——汉朝:耦犁;犁壁——隋唐:曲辕犁(有犁评)3.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魏晋南北朝: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 主要耕作方式(三种,包括时期和内容)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夏商周:耜耕——春秋战国:铁犁牛耕5.小农经济的特点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耕作积极;规模很小;精耕细作;十分脆弱6.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状况出现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垄作法——精耕细作开始;都江堰7.简述宋朝的农业状况稻麦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家庭2.丝绸和瓷器大量销往国外的时代丝绸:汉朝瓷器:唐朝3.陶器、瓷器、青瓷、白瓷、秘色瓷、青花瓷、彩瓷、珐琅彩出现的时代陶器——原始社会、瓷器——商朝、青瓷——东汉、白瓷——北朝、秘色瓷——唐朝、青花瓷——元朝、彩瓷——明朝、珐琅彩——清朝4.商朝时已有——织机,能织出各种丝织品;明朝有——花楼机,能织造精细的丝织品5.南北朝的——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6.水排、翻车、筒车的时代和作用水排:东汉,水力鼓风冶铁翻车:曹魏,提水灌溉筒车:唐朝,提水灌溉1.半两钱、交子、柜坊、飞钱、票号、市舶使出现时间半两钱——秦朝、交子——北宋、柜坊——唐朝、飞钱——唐朝、票号——清朝、市舶使——唐朝2.简述广州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的地位汉朝,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广州成为南方最大港口,设立市舶使宋元,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司清朝,闭关锁国,只留广州对外通商,设十三行3.简述宋朝商业的繁荣空前繁荣,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交子”;突破空间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草市;突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开封、临安商业繁盛对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是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4.简述唐朝商业的发展情况出现农村集市贸易;柜坊和飞钱长安东西二市繁盛,但坊市分开,日中为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发达广州成为南方最大港口,设立市舶使管理外贸四、古代的经济政策1.说明下列土地制度的性质:井田制;鱼鳞图册;均田制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鱼鳞图册——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2.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经济上,阻碍对外经济交流,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政治上,阻碍先进资本主义制度的传入;思想文化上,阻碍文化交流,造成落后3.阻碍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封建专制;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儒家思想;小农经济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反映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现象:土地兼并;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5.简述汉武帝重农抑商的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2.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往不知道的地方,称为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的大发展和商业中心的转移,称为商业革命,引起物价上涨,称为价格革命,打破了各地的隔绝状态,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

选择题巩固训练
•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 “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 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 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 的原因是( ) A.人口数量较大 B.地域分布广泛 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D.封建土地所有者
神农氏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河姆渡遗址
碳化稻 谷 (河姆 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 渡遗址 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北两个不 出土) 同的农耕系统,在发展的初期就
显出地域的差别——南稻北粟。
早期农业生产工具
石锄 石犁
石镰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河姆 渡遗 址出 土的 骨耜
• 《史记》记载了某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政治、经济 效益:“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 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该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井渠
•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已》记载:“使五 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 。顺也。”这证明( ) 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 B.牛被用作祭祀 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 D.牛与人的和谐
• 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 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 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思考题: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
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 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 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1,从宋至清,土地大量开垦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2,开发“边际土地”有何利弊? 3,开发“边际土地”,对先进发展农业有何启示? 原因:1,人口增加;2,农业科技水平低。 利:养活更多人口。 弊: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启示: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评 价

积极:生活较稳定,有生产积
极性
●局限: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阶 级剥削 自然灾害 土地兼并)
探究2
探究3
探究 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关系
课堂小结
刀耕火种
发 达 的 古 代 农 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技术进步
灌溉水平提高 含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地位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说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含义:一家一户为单位的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探究1
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犁壁
犁评
犁箭
犁铲
隋唐时的曲辕犁
优点何在 ?
思 考 : 翻 车 和 筒 车 有 何 异 同 ?
筒车 高转筒车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总结: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 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这一变 化过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耜耕”或“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 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你知道“神农”的传说吗?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 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劳作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评价:
(1) 积极 :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 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下的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 局限:①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 品经济的发展,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②农民承受沉重的 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 ③小 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一遇灾荒瘟疫容易破产。
风力水车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鱼嘴”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 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井渠法
渠 郑 六辅渠 漕渠 国 白渠 龙首渠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 平均海拔约 500 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 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 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种植经济) 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一两年后撂荒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连续耕作或休耕;大 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作物 南稻北粟
粟、稻、黍、 稷 、 麦、桑 、 麻等
生产力 不断 发展
原始 农业 商 西周
3、意义: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传统农业的出现
经济 Economy 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 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 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 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 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 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指社会物质生 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发达的古代农业通用课件

发达的古代农业通用课件
发达的古代农业通用 课件
目录
• 发达的古代农业概述 •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 • 古代农业社会与文化 • 古代农业的兴衰与影响 • 古代农业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01
发达的古代农业概述
什么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是指古代农业生产力 达到较高水平,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 体系,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稳 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古代农业的水资源管理可能影响水文变化。例如,修建水库和灌溉系统可能改变水资源的 分布和利用方式,对水文循环产生影响。
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
古代农业的开发利用可能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破坏自然植被和生态 系统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05
古代农业的现代意义与 启示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
古代农业不仅关注农业生产本身,还注重农民的生活和社区发展,这种社会公 平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应关注农民 的生计和福祉,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
耕种技术
01
02
03
轮耕技术
古代农民采用轮耕技术, 将耕地划分为多个区域, 每年轮流耕种,以保持土 壤肥力。
精耕细作
为了提高产量,古代农民 采用了精耕细作的方法, 对农田进行深耕、中耕、 除草和施肥等措施。
作物轮作
古代农民根据不同作物的 生长周期和土壤需求,进 行轮作,以充分利用土地 资源。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农具的改进
、水利灌溉技术的发明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的进步等,都为农业的发展
提供了支持。
03
政治因素
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和统治者的态度等也是影响古代农业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
B 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A.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 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 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C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D.筒车的发明使用
8.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大规模简单协
作的生产方式,这是由于(B )
A.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B.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C.抵御自然灾害的要求 D.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 9.春秋以后我国自耕农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
是( )
A
• A.“男耕女织”
• B.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 C.“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西 希腊民主、罗马法、欧美 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
方 代议制
发展和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的建立
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趋势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
(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 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 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历史必修②——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
与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相比,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政治发展史
经济成长史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经济基本结构
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国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二)发展
原始农业
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
耕作方式 和技术 刀耕火种
农作物种

粟、稻等
人们生活
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
出现青铜农具,仍以木制 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 石器锄耕(耜耕)。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 料、治虫灭害
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 已具备
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工 具
耕作技 术
春秋战 两汉 国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铁农具 耦犁(赵 和牛耕 过)、耧车
曲辕犁
代田法 北方耕耙耱、 垄作法 (赵过) 南方耕耙技术
明清
耕作制 度
一年一熟
稻麦轮作,一年 两熟、一年三熟
农业灌 溉
耕作方 式
都江堰
铁犁牛 耕(出 现)
漕渠、白 渠、龙首 渠
改进推广
翻车
筒车 高转 风力 筒车 水车
思考: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发展的有利因素:
★ 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 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 ★ 政府的重农政策。
艰难的不利因素:
★ 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 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 ★ 封建剥削、阶级矛盾、社会动荡。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 (一)起源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半坡遗址
碳化了的粟和菜籽
河姆渡遗址
碳化稻谷
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A. 耕作方式的进步
B. 土地制度的变化
C. 手工业的进步
D. 赋税制度的变化
2、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C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 竹锥地成 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C)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 石器锄耕
十二生肖:






马羊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菽(豆类

的总称)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 相当发达
最早培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漕渠
完善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消极 小农经济
背景
●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鞅变法)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个体分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评价
积 ①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 极 ②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
①十分脆弱(阶级剥削、自然灾害) ② 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换,近代阻 碍生产发展
(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 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 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 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纵观中国古代农业三条线索
生产工具的变化
石器
少量的青铜农具
铁器
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人的作用的变化
铁犁牛耕
靠天吃饭 无所为
开始主 动参与
利用农具 解放自己
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 展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小试牛刀:
A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B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 经营方式④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①③④
7.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C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 D.种植业为主、渔猎为辅
发达的古代农业
代田法是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 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 沟,垄和沟轮换耕种。
汉代耧车的发明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白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