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代换验算公式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大全 2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钢筋代换编辑本段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Ⅰ级钢 2.4 Ⅱ级钢 3.4 Ⅲ级钢 3.8 (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
(3)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但材质(设计强度)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Ⅰ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Ⅱ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3.4)/(0.617*2.4)]*180=163(mm)(4)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Ⅰ级钢),若用圆22(Ⅱ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代换钢筋根数=(3.85*2.4)/(2.98*3.4)*4=3.65,取定4根(2010-03-31 19:51:56)转载分类:文章标签:杂谈钢筋代换计算公式一、抗弯承载力(强度)验算: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为:M≤Mu=fyAs(ho-fyAs/2a1fcb)当砼强度等级超过C50,a1取1.0.钢筋代换后的截面强度:fy2As2(ho2-fy2As2/2fcb)≥fy1As1(ho1-fy1As1/2 fcb)fy2---拟代换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1---原设计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s2---拟代换钢筋的截面面积As1---原设计钢筋的截面面积ho2---拟代换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ho1---原设计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fc---砼抗压强度设计值b---构件截面宽度二、钢筋代换抗剪承载力(强度)验算:钢筋砼受弯构件,当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v≤0.7ftbho+1.25fyvAsvho/s+0.8fyAstysinαs,αs---斜截面上弯起钢筋与构件纵向轴向的夹角,一般取αs=45°,当梁截面较高时取αs=60°即钢筋砼受弯斜截面所承受的剪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砼承担的剪力;2、箍筋承担的剪力;3、弯起钢筋承担的剪力。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及实例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计算公式钢筋代换分两种情况,一是钢筋设计强度相同,采用不同直径的其他钢筋进行代换等截面代换,二是钢筋设计强度不同,采用不同直径或不同间距的其他钢筋代换等强度代换;钢筋代换过程中,直接使用到的参数为钢筋间距或根数和强度;但通过简化,可将以上的强度参数转化为钢筋理论重量和强度系数的乘积;因此列出两者的计算公式和参数值如下:进行钢筋理论重量=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Ⅰ级钢Ⅱ级钢Ⅲ级钢情况一: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时的代换1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间距: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10=,取定16根;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情况二: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不同,但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时的代换1按强度代换钢筋间距,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Ⅰ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Ⅱ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180=163mm2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Ⅰ级钢,若用圆22Ⅱ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代换钢筋根数=/4=,取定4根;。
钢筋代换公式

钢筋代换公式.等面积和等强度.都要 .要详细,答:(一)等强度代换不同钢号钢筋代换时,按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强度代换” .等强度代换的条件就是代换钢筋的总承载力等于原设计钢筋的总承载力.用公式可表示为:AS2×?y2≥AS1×?y1即 AS2≥AS1× ?y1÷?y2或 n2×d22×?y2≥n1× d22×?y1即 n2≥n1×d1 2×?y1÷d22×?y2式中AS1、AS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总面积和代换后设计钢筋总面积;?y1、?y 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强度和代换后钢筋设计强度;n1、n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根数和代换后钢筋根数;n1、n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直径和代换后钢筋直径;(二)等面积代换用同钢号钢筋代换时,可按钢筋截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面积代换” .即AS1=AS2或 n1×d12=n2×d22n2≥n1×d12÷d22式中符号同前.例某预制板设计配筋为6φ12,仓库无此钢筋,现拟用φ10钢筋代换,试计算需用代换根数.解n2=n1?d12/d22=6×1.22÷1.02=8.64(根)取9根φ10钢筋代用.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级钢 2.4 Ⅱ级钢 3.4 Ⅲ级钢 3.8 (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 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 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各级钢筋的代换计算公式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新三级钢强度是二级钢的1.2倍,可减少钢筋用梁(指钢筋用量大的情况),但施工单位必须到钢厂购买市场较少。
总的情况可节约15%左右。
听施工单位人员讲,新三级钢长度为8米,没有9米长的,施工下料不如二级钢方便新三级钢好象施工单位不大容易买的到,做过的设计后来都改为冷扎带肋钢筋,但是确实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钢材,这点很重要的呀,呵呵我知道在一些大院,如武汉院设计时候较多使用三级钢我们一般再板中用三级钢,不过好多都会改成冷轧带肋的!一般梁柱不用三级钢,做高层和地框等用钢量大时用三级钢明显省钢材,方便施工,但三级钢就是有点贵啊!现在提倡使用新三级钢配筋率的问题要注意,所以二级钢代换三级钢不能只以强度来等面积代换新三级钢的使用是趋势,总的来说还是省得.而且,还能增加安全储备.就是现在产量少,不太好买.总的来说新三级钢的趋势是好将新三级钢用在转换层,可以省10%钢筋新三级钢筋是热轧HRB335,新四级钢筋(老三级钢筋)是热轧HRB400《热轧带肋钢筋》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从2008年3月1日起执行《热轧带肋钢筋》新标准(GB1499.2-2007),原标准(GB1499-1998)同时废止。
这在钢材流通领域引起一定的反响,尤其是经营建筑钢材的贸易商对此十重视和关注。
将新旧标准进行对比,感到有几个变化:一是新的国家标准新标准为强制性标准,而且不设过度期,3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时废除旧标准,而在以往一般有两年的过度期,这次没有了。
二是新标准在内容方面变化较大,在适用范围、牌号、尺寸要求、力学性能、表面质量、标志、检测及判定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的要求。
如新标准在分类、牌号上增加了细晶粒热轧钢筋:HRBF335、HRBF500;在订货合同上增加了“标准编号、产品名称、钢筋牌号、钢筋公称直径、长度及重量、特殊要求。
”在螺纹钢长度规定上,也有新的变化。
钢筋代换公式通用版

(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5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50= (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
(3)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但材质(设计强度)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Ⅰ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Ⅱ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3.4)/(0.617*2.4)*180=163(mm)(4)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Ⅰ级钢),若用圆22(Ⅱ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Ⅰ级钢 2.4Ⅱ级钢 3.4Ⅲ级钢 3.8代换钢筋根数=(3.85*2.4)/(2.98*3.4)*4=3.65,取定4根。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

钢筋代换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钢筋理论重量: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Ⅰ级钢 2.4Ⅱ级钢 3.4Ⅲ级钢 3.8(1)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 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
(3)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但材质(设计强度)不同时的代换,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Ⅰ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Ⅱ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3.4)/(0.617*2.4)*180=163(mm)(4)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Ⅰ级钢),若用圆22(Ⅱ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代换钢筋根数=(3.85*2.4)/(2.98*3.4)*4=3.65,取定4根。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及实例

钢筋等截面及等强度代换计算公式钢筋代换分两种情况,一是钢筋设计强度相同,采用不同直径的其他钢筋进行代换(等截面代换),二是钢筋设计强度不同,采用不同直径或不同间距的其他钢筋代换(等强度代换)。
钢筋代换过程中,直接使用到的参数为钢筋间距(或根数)和强度。
但通过简化,可将以上的强度参数转化为钢筋理论重量和强度系数的乘积。
因此列出两者的计算公式和参数值如下:进行钢筋理论重量=0.00617*d^2(kg/m)强度系数(设计强度):Ⅰ级钢2.4Ⅱ级钢3.4Ⅲ级钢3.8情况一:等截面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和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相同,但直径不同时的代换(1)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间距: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间距[例]某设计采用了圆10钢筋,间距180mm配筋,因圆10钢筋无货,拟用圆8代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0.617*180=115(mm)(2)按理论重量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根数[例]某设计配筋为10根圆10,拟用圆8代换,代换后应是多少根?代换钢筋根数=0.617/0.395*10=15.62,取定16根。
采用根数代换时,一定要注意构造要求。
情况二:等强度代换——一般指原设计钢筋与代换钢筋的材质(设计强度)不同,但规格(直径)相同或者不同时的代换(1)按强度代换钢筋间距,其计算公式为:代换钢筋间距=(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间距(mm)[例]原设计圆10间距180mm(Ⅰ级钢),现采用圆8代换(Ⅱ级钢),代换钢筋的间距应是多少?代换钢筋间距=(0.395*3.4)/(0.617*2.4)*180=163(mm)(2)按强度代换钢筋根数:适用于设计采用根数配筋时,计算公式如下:代换钢筋根数≥(原设计钢筋理论重量*原设计钢筋强度系数)/(代换钢筋理论重量/代换钢筋强度系数)*原设计根数[例]原设计采用4根圆25(Ⅰ级钢),若用圆22(Ⅱ级钢)代换钢筋,需要几根?代换钢筋根数=(3.85*2.4)/(2.98*3.4)*4=3.65,取定4根。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等面积和等强度)
一、等强度代换
不同钢号钢筋代换时,按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强度代换”。
等强度代换的条件就是代换钢筋的总承载力等于原设计钢筋的总承载力.用公式可表示为:
AS2׃y2≥AS1׃y1即 AS2≥AS1׃y1÷ƒy2
或n2×d2²×ƒy2≥n1×d2²×ƒy1即 n2≥n1×d1²×ƒy1÷d2²×ƒ
y2
式中AS1、AS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总面积和代换后设计钢筋总面积;
ƒy1、ƒy 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强度和代换后钢筋设计强度;
n1、n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根数和代换后钢筋根数;
d1、d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直径和代换后钢筋直径;
二、等面积代换
用同钢号钢筋代换时,可按钢筋截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面积代换”。
即AS1=AS2或 n1×d1²=n2×d2²n2≥n1×d1²÷d2²
式中符号同前。
例:某预制板设计配筋为6φ12,仓库无此钢筋,现拟用φ10钢筋代换,试计算需用代换根数。
解:n2=n1•d1²/d2²=6×1.2²÷1.0²=8.64(根)取9根φ10钢筋代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代换验算公式
一、钢筋代换抗弯承载力(强度)验算: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为:M≤Mu=f y A s(h o-f y A s/2a1f c b)
当砼强度等级超过C50,a1取1.0.
钢筋代换后的截面强度:
f y2A s2(h o2-f y2A s2/2f c b)≥f y1A s1(h o1-f y1A s1/2f c b)
f y2---拟代换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 y1---原设计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 s2---拟代换钢筋的截面面积
A s1---原设计钢筋的截面面积
h o2---拟代换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h o1---原设计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f c---砼抗压强度设计值
b---构件截面宽度
二、钢筋代换抗剪承载力(强度)验算:
钢筋砼受弯构件,当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时,其: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v≤0.7f t bh o+1.25f yv A sv h o/s+0.8f y A sty sinαs,
αs---斜截面上弯起钢筋与构件纵向轴向的夹角,一般取αs=45°,当梁截面较高时取αs=60°即钢筋砼受弯斜截面所承受的剪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砼承担的剪力;2、箍筋承担的剪力;3、弯起钢筋承担的剪力。
其中:
箍筋所承担的剪力为:
v sv=1.25f yv A sv h o/s, 所以,
(1)、箍筋代换应满足:
f yv2A sv2/s2≥f yv1A sv1/s1
f yv2---拟代箍筋换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 yv1---原设计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 sv2---拟代换箍筋截面积
A sv1---原设计箍筋截面积
s2---拟代换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s1---原设计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弯起钢筋所能承载的剪力为:
v sb=0.8f y A sb sinαs,所以,
(2)、弯起钢筋代换后应满足:
f y2A sb2≥f y1A sb1
f y2---拟代换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 y1---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 sb2---同一弯起平面内拟代换弯起钢筋的截面积
A sb1---同一弯起平面内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截面积
当f y2A sb2<f y1A sb1时,即拟代换弯起钢筋抗力小于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抗力时,可通过适当增强箍筋的方法补强。
(3)、箍筋代换量计算:
F yv2A sv2/s2≥f yv1A sv1/s1+2v j/3ho
F yv2---拟代换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 yv1---原设计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 sv2---拟代换箍筋截面积
A sv1---原设计箍筋截面积
s2---拟代换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间距
s1---原设计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间距
ho---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v j---弯起钢筋代换引起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强度)
(4)、降低值的计算式:
V j =0.8(f y1A sb1-f y2A sb2) sinαs
三、钢筋代换抗裂验算:
构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
ωmax =αcrΨσsk(1.9c+0.08d eq/ρte)E s
ωmax---构件最大裂缝宽度
αcr---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对受弯构件取αcr=2.1)
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E s---钢筋弹性模量
d eq---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d eq=Σn i d²i/Σn iυi d i
ρte---按有效受拉砼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在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当ρte<0.0 1时,取0.01;ρte=(A s+A p)/A te
c---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当c<20时,取20;当c>6时,取65
当:Ψ<0.2时,取0.2;Ψ>1时,取1;
对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取Ψ=1;
Ψ=1.1-0.65f tk/ρteσsk
σsk---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钢筋砼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对受弯构件: σsk =M k/0.87h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