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整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整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整理第一单元:物质存在的形态1.1 物质的三态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固体、液体、气态;2.能够通过观察、感性认识、实验等方式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三种物态的基本概念:硬度、形状、体积等;2.通过观察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不同;3.实验模拟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列举不同的物质,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物态的概念;2.感性认识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不同;3.认知把握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物态概念,并了解各种物态的性质;4.实验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模拟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三种物体状态的定义,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和总结;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模拟三种物体状态间的转化过程,进一步了解三种物体状态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水2.1 水的存在形态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存在形态:液态、气态、固态;2.了解每种状态下水的性质、特点以及应用。

教学内容1.液态水的特点和性质;2.气态水的特点和性质;3.固态水的特点和性质;4.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讲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水存在的形态;2.学习环节:通过讲解模拟动画、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液态、气态、固态水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转化;3.拓展应用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水的应用场景来拓展应用水知识的应用。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水在生活中的三种存在形态、性质、特点以及应用;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种形态的水,并总结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第三单元:空气和风的存在3.1 空气的存在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形态、组成成分、性质特点;2.通过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以及自身对空气的影响。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故答案为:A。
【分析】不同的植物食用部分不同,要掌握各部分部位。
9.请写出鸡蛋各部分的名称。
【答案】
【解析】【解答】鸡蛋各部分的结构从外到内是蛋壳、蛋黄和胚。
【分析】鸡蛋中的蛋壳起到保护的作用,蛋黄起到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而胚是发育为新生命的结构。
10.判断以下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
【答案】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5.下列动物中不是产卵繁殖的是( )。
A.鸡 B.青蛙 C.老鼠
【答案】C
【解析】【解答】A、鸡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B、青蛙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C、老鼠是胎生动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像青蛙和鸡这种,先产卵再经过孵化,变成动物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称为卵生;像猫、狗这样的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胎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称为胎生。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解析】【解答】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分析】本题考查卵生和胎生的分类。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也有滚动。
研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还有像开足马力上坡的小轿车、传送带上的快递包裹、游乐场里的“滑沙”、利用斜面往上搬运货物等等。
探索:制作斜面。
用右边的材料模仿斜坡,做一个斜坡较小的斜面。
制作材料: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几块相同的小木块。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

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和相比,的位置(移动了/没有移动),所以我认为它是(运动的/静止的)。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

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

预设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作出错误判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预设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做。

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二、探索(一)导入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预设:老师是运动的,“我”是静止的。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一课时: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

2.掌握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种植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能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正确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进行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1.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种子发芽的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1.熟悉观察方法,明确记录单个观察内容。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对比实验的探究思维,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发芽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各一盆、西红柿、黄瓜、玉米、带壳葵花籽、枣、南瓜、蚕豆、苹果、松子等的种子。

学生材料]固体胶、彩笔、活动单、每组土壤、水若干、塑料瓶1个、花盆2只。

教学过程】一、认识新朋友1.教师介绍两个新的“朋友”参与课堂研究,并让学生猜测它们是谁。

2.学生根据线索猜测后,描述并介绍自己组的“朋友”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新的“朋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二、种子发芽实验1.教师介绍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2.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根据记录的结果,分析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播种实践1.教师介绍西红柿和黄瓜的种植方法。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让孩子爱上科学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好奇心。

在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科学的基本概念及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2.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2)个别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3)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以及案例分析相结合。

(4)科学展览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探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和发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就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究的大门。

(2)探究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等。

(3)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进行总结。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1)导入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能用手机打电话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探究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实用性和日常的应用。

例如: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把纸片用火烧掉,用显微镜观察飞机模型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总结。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种植我们的植物3、我们先看到了根4、种子变成了幼苗5、茎越长越高6、开花了,结果了7、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蚕的生长变化3、蚕变了新模样4、蛹变成了什么5、蚕的生命周期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2、测量水的温度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珠从哪里来6、水和水蒸气7、水的三种形态第四单位: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2、磁铁有磁性3、磁铁的两极4、磁铁的相互作用5、磁力大少会变化吗6、指南针7、做一个指南针1 / 14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讲授计划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猎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研究和生活打好根蒂根基。

二、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位.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身、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位.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干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讨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匡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亲昵相关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

在整个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物体运动中“速度”概念的学习,本单元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但从整体的大单元角度审视,本单元是围绕“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编排的。

所以不是要引导学生去深挖速度的概念,而是要把握好“初步经历”的度。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和体验中进行推理论证和模型建构,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在教材编排中,《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是《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的铺垫课,从课堂结构来说是相同的,在前一课中获得方法,然后在后一课中用同样的方法,获得认知和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变过程。

所以,本堂课让学生获得方法(探究的方法、实用工具的方法、数据的处理)将是重点。

因此,在贯穿本课的三个探索活动中,虽然指向都是“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运动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从激活经验---运动会的快慢比较,到自己制定比赛规则,最后通过秒表计时来比较快慢,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快慢”有很充分的生活体验,比如在运动场上跑步,乘坐交通工具。

但是三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是具象思维,对于快慢的直观经验就是:看到路上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就知道谁快谁慢;看到同时起步的同学奔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快。

学生的认知反应的是客观实际,但是少了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影响物体快慢的因素是哪些?如何用数据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思维]以运动会等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模型,解释现象和数据;基于获得的方法和数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的思维,建立数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的位置可以通过行动改变。

2. 掌握常用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语。

教学重点
1. 描述物体的位置。

2. 了解行动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

2. 实物和图片展示物体的不同位置。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你们周围的物体都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位置吗?
2. 讲解(15分钟)
教师使用实物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位置,并帮助学生描绘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同时,教师介绍常用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语,如上、下、左、右等。

3. 操作(20分钟)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操作,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行动和位置的关系,并概括出表示物体位置的常用词语。

5. 练(15分钟)
学生进行书面或口头练,描述不同场景下物体的位置变化。

6. 展示(5分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位置的变化会影响到什么,如何利用物体的位置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操作和练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了物体位置的变化和使用表示位置的词语。

参考资料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课本。

2. 相关网络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复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①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实验册
板书设计:
导学小记:
课时备课
年级:三年级
科目:科学
单元: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课时:3
课题:
3.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 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课时备课
年级:三年级
科目:科学
单元: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课时:2
课题:
第2课、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复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
(2)大组交流
(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时备课
年级:三年级
科目:科学
单元: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课时:1
课题: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板书设计:
导学小记: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复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2、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3、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