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合集下载

真正的母爱是逐渐分离的过程

真正的母爱是逐渐分离的过程

真正的母爱是逐渐分离的过程本文谈及的“母亲”,泛指“父母双亲”,只在某些段落独指妈妈这个性别角色,相信读者能自行甄别这一点。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大院中,有个叫小四的男孩。

小四家有三个女孩,只有他这一个男孩,他妈妈极其宠他。

他妈妈是文盲,在我的印象中有些窝囊,似乎很少和人说话,每天只是买菜做饭。

听说自从小四长大,开始谈婚论嫁后,他妈妈一下变得非常强势。

先是不同意小四自己谈的两个对象,小四不听她的,她就喝药上吊,闹得十分凶。

后来小四终于妥协,和他妈妈相中的一个女孩结婚,他妈妈对媳妇很快由爱得要命变成恨得要命。

除了挑拨小四夫妻关系,还常常找各种借口把小四扣留在自己这里,不让他回自己的家。

小四硬要回去,他妈妈就经常找个理由跟过来,晚上也住在小四家。

当时小四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盘小炕,他妈妈就和儿子、媳妇挤在一个小炕上睡觉。

小四的孩子出生后,他妈妈更找出各种理由不让小四和媳妇在一起。

在孩子两岁多时,有一天,小四失踪了,只给媳妇留了一张六个字的纸条:“我走了,不用找。

”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四再没出现,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

他妈妈在他失踪几年后去世。

真难想象她在去世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每每想到小四,那个我们童年的玩伴,想到他小时候天真无邪的淘气样,以及25岁时决绝的离去,我都惆怅万分,叹息母爱可能是一座宫殿,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在这里我不想对小四的妈妈进行人性的、伦理的分析,只想用这个极端的故事引出一个既普通、又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教养守则: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母亲不可把自己功能扩大化曾有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向我咨询,她的困惑是感觉和已上初中的儿子越来越陌生。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哲学家弗洛姆是对母子关系解析得最好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这里体现了母爱与性AI的根本区别。在性AI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与她分离。
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母爱成为一个至为困难的任务,它要求无私,要求能够给予一切,而且除了所爱者的幸福以外一无所求。
她结婚后,虽然家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却几乎没开过伙,都是在父母家吃。两年后孩子出生,母亲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包办了婴儿的一切。不管小周干什么,妈妈都会说,看你笨手笨脚的,我来吧。小周经常像个局外人似的看着妈妈给小孩穿衣、换尿布、洗澡,自己可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哺乳,其余几乎没有插手的余地。
小周一直睡眠不好,有了孩子后,半夜要起来喂几次奶,妈妈觉得女儿太辛苦,就不让小周晚上给孩子哺乳,代之以自己晚上起来几次给孩子喂牛奶。满月后,干脆把婴儿抱到自己房间,说反正将来这个孩子是由我来带,从现在开始让他习惯和姥姥睡在一起。小孩过完百日后,小周快要上班了,妈妈要小周干脆给孩子断奶,一心一意去工作。小周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彻底变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就在要去上班的前一天,这个刚做了妈妈的年轻人打开窗户,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有自尊的父母不会刻意去抓孩子的什么把柄,也会羞于面对孩子的窘迫。他要呵护孩子的面子,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修养,这样的心境在父母和孩子间自然营造出合理的距离,开始得体地分离。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成长和分离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成长说的是孩子的变化,分离说的是围绕这种变化父母所做的角色重要性的调整。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逐步递减,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挪出空间。在健全的母子关系中,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的调整。

宝妈为了孩子退出职场文案

宝妈为了孩子退出职场文案

宝妈为了孩子退出职场文案1. 爱子如命,宝妈毅然决定退出职场,全心投入照顾孩子的成长。

2. 宝妈舍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了陪伴孩子的珍贵时光。

3. 孩子是宝妈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为了孩子的幸福,宝妈毅然辞掉工作。

4. 宝妈放弃了升职加薪的机会,为了儿女的成长,她选择了全职妈妈的角色。

5.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机会,宝妈毅然选择了孩子的陪伴。

6. 宝妈爱孩子胜过一切,她毫不犹豫地退出了职场,成为孩子的全职妈妈。

7. 宝妈为了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勇敢地选择了妈妈的角色,离开了工作岗位。

8.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宝妈舍弃了事业的光环,全心付出在孩子的成长之中。

9. 宝妈放下了自己的职场梦想,为了孩子的未来,选择了全职照顾孩子。

10. 宝妈退出职场是为了给孩子无忧的童年,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

11. 宝妈为了孩子的教育,毅然离开职场,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12. 宝妈退出职场是为了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13. 宝妈放弃了物质上的追求,选择了孩子心灵的陪伴和指引。

14. 宝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弃了繁忙的工作,成为孩子的健康引路人。

15. 宝妈退出职场是为了给孩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家庭依靠。

16. 宝妈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毅然决定扮演起全职妈妈的角色。

17. 孩子是宝妈的全部,为了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宝妈选择了离开职场。

18. 宝妈选择退出职场,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9. 宝妈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为了陪伴孩子度过最宝贵的成长阶段。

20. 宝妈心甘情愿地退出职场,为了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成长环境。

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场

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场

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场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场我是一个妈妈,今年57岁,退休2年,我的儿子今年31岁,在我退休那年儿子刚好结婚,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宠儿子,他结婚了,我自然也承担起照顾他和儿媳妇的责任,这在我看来是理所应当的。

本来我是想着儿子结婚后要和我们两老生活在一起,因为老伴的劝阻,说小两口要有自己的空间,我才放弃了。

但为了方便照顾儿子儿媳,我和老伴专门搬到他们住的小区,每天早上我会去儿子家帮忙做早饭、打扫卫生,晚上做完晚饭、等他们洗漱准备睡觉才回到自己家。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拎着从早市上淘来的新鲜蔬菜,满怀喜悦地朝儿子家走去。

可是却没能打开家门,不是我钥匙拿错了,而是儿媳换了门锁。

她说:“最近小区偷盗案特别多,所以……”那天,我像往常一样,给他们一家三口做了早餐,打扫了房间,将脏衣服都洗了,然而,他们没有给我新锁的钥匙。

也许他们忘了吧。

晚上,儿子来我家,将一把钥匙交到我手上,我本来提着的心就此放下,但他说了一句:“别让我媳妇知道。

”我知道事情不简单。

第二天,也没多想,照常去儿子家,可刚走到他们家门口,就听到了里面的争执。

只听见儿媳不断在说:“你一定把新钥匙给你妈了。

”“谁没有拖延症,洗完澡,内衣扔在脏衣篮里,第二天早上一定被你妈给洗了。

看着晒衣杆上的短裤和胸罩,我没有被帮忙的快乐,只有隐私被窥视的尴尬。

”“你看看你被你妈惯的,每天回家就躺沙发上,什么都不干,东西不收、垃圾不倒,就差没把饭喂你嘴里了,你就像个没断奶的小孩”。

“她就不能像别的大妈那样,跳跳广场舞,走走模特步,别像个摄像头似的盯着咱们”……没想到,我这个堪称“二十四孝”婆婆的付出,换来的却是这般声讨,最让我心塞的是,儿子从头到尾就一句话:“她是我妈,你让我怎么办?”不管在职场还是家庭,我自认里里外外一把手,可到头来,在儿媳的眼里,我是一个如此不懂事的人。

关于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散文

关于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散文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散文关于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散文导语: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儿子半岁那年,她与老公离婚,并争得了儿子的抚养权。

一个单身女人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生活有多艰辛可想而知,但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再多的苦对于她来说也是福。

儿子三岁那年,她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份爱情。

男方对她很好,却无法接受她的儿子,说如果将来两人谈婚论嫁,她就得把儿子送到她前夫那里。

在爱情与儿子之间,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儿子。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儿子大学毕了业,且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她也由原来的青春靓丽变得过早的两鬓斑白。

每当别人叹息她为了儿子牺牲自己时,她却有着极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如今的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男子汉,就凭这一点,她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然而,当有一天儿子领着女朋友第一次进家时,她在高兴的同时,又有着深深的失落感,特别是看着儿子对女友疼爱有加,把她这个老妈晾在一边,她心里就更加不舒服。

随着儿子领女友回家的次数越多,她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越强烈,看儿子的女友就越不喜欢。

终于,她开始挑儿子女友的刺儿,她以儿子女友个子矮、家又是农村的为由,坚决反对儿子的恋情。

最终,孝顺的儿子为了不惹妈妈生气,便忍痛割爱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那段时日,每天看着儿子因为失恋而失魂落魄,她打心眼里心疼,却又同时为重新拥有儿子全部的爱而高兴。

两年后,儿子终于从上段感情里走出来,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

这次儿子的女友是她喜欢的类型,再加上眼看儿子步入大龄的行列,她也就欣然接受了儿子的女友,并兴高采烈地为儿子操办婚事。

儿子婚后依然与她同住在一起。

刚开始她还和儿媳相处融洽,可是后来她又犯了老毛病,只要看着儿子对儿媳体贴入微,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失落与伤感。

于是,她又开始对儿媳挑三拣四,不是嫌儿媳不会做家务,就是说儿媳不把她放在眼里。

儿媳刚开始还忍着,忍着忍着就忍不住了,于是婆媳大战成了家常便饭,儿子夹在老妈和老婆中间左右为难,逐渐也对妈妈故意找媳妇的茬儿产生了反感,最终没跟她打声招呼,就带着媳妇出去租房另立门户。

儿子考上特岗教师妈妈感言

儿子考上特岗教师妈妈感言

儿子考上特岗教师妈妈感言
亲爱的儿子:
祝贺你考编成功,你就将成为一名教师,妈妈心中无限喜悦,暖阳照在冬日,寒风中春梅已含苞待放。

有很多话化作文字,是妈妈内心深处最真的情意。

儿子,你慢慢来,别着急。

期待有良好的反馈、有美好的收获。

但是教书并不是一个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活计,它需要师生合作、家校合作、同事合作,它被太多的因素影响着决定着,它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取得成功的职业。

所以,妈妈要提醒你,假如满腔热情遭遇一盆冷水,也是正常的事情,教书这件事,需要感性和理性相结合,需要激情和笃定相统一。

第一年教书,不如老教师,很正常,不要焦躁不安,更不要颓废沮丧。

你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这个积累的过程,包括经验和教训。

你终将用自己的双脚和汗水去开辟属于你自己的人生道路。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大树下的小树长不高,你该有属于自己的挺拔的姿态。

儿子,对待工作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总有沉重的时候,总有沮丧的时候,记得人生得失常有,既要在意又不要刻意。

沉重的时候走进大自然放飞一下自己,也可以回到家中,尝尝妈妈餐桌上菜的滋味。

远爱你的妈妈。

2023年幼儿园家长给孩子一封信

2023年幼儿园家长给孩子一封信

2023年幼儿园家长给孩子一封信2023年幼儿园家长给孩子一封信1亲爱的孩子:曾经我以为三年有三个春夏秋冬会很漫长,曾经我以为三年有六个学期周而复始,然而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孩子,你就要毕业了。

亲爱的宝贝,虽然妈妈每天都陪在你身边,最大的感受却是觉得每天都好漫长,时刻都在念叨你这个淘气、难缠的小孩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可是怎么转眼间你就要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了。

你的人生马上掀开了新的篇章,可是妈妈内心却有万般的不舍和后知后觉。

妈妈不舍得那个缠着要妈妈抱的孩子正跃跃欲试的展翅高飞,妈妈不舍得那个满脸无忧无虑的孩子一步一步独自体验人生的艰难,妈妈更无法接受我与你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想起前一阵送孩子高考的一个爸爸在微博上说:看见孩子的背影在人群中越来越远时,眼里的泪水浑然不知的流下来。

当时我还觉得真是矫情。

然而此时,我却突然想到了那个画面,瞬间理解了那个爸爸的心情。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里说过的那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是呀,亲爱的宝贝,你和妈妈渐行渐远的分离也悄悄开始了。

早知这样,我该当初好好来爱你的。

不该一生气就对你大吼大叫,因为你可能也学会用这种方式去对待生活。

以后我会多点耐心,让你明白生活再难,也要学会心平气和的对待。

不该以累为借口拒绝陪你玩,更不该把你推给动画片。

以后我会放下手机、认真倾听,因为你会很快就嫌我跑不动、不会玩,更不会像现在这样黏在我的身边。

在7月这个充满无限希望又伤感的毕业季,我内心充满惶恐,既高兴你长大,又隐隐地担心妈妈没有能力追上你。

看你拿着毕业证书,自信满满地走向成长路的T台时,我知道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小看你了,更不能事事都替你包办了。

那不是对你的疼爱,而是对你成长的羁绊。

从现在开始,妈妈要学会放手让你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长大了,母爱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孩子长大了,母爱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孩子长大了,母爱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作者:来源:《分忧》2016年第12期写在前面——在美国密苏里州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单亲妈妈照顾身患各种疾病的女儿:女儿头发和牙齿掉光,吃各种抗癌药,需要喂食管进食,行走需要妈妈用轮椅推着……直到女儿认识了一个男友,她恳求他杀死了母亲,然后又故意留下线索,让警察找到他们,人们惊异地发现:女儿头发长长了,脸色红润,能自如行走,她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原来母亲一直在身体和精神上控制着女儿,使其脱离了正常的生活和心态。

这种极端的单亲母亲与子女间发生的故事还在少数,更多的,恐怕是不触犯法律和道德、但令当事人备受心灵煎熬的种种日常琐事。

事实上,身为父母,强烈的爱不是对孩子一生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为人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第二个任务是让孩子独立,和孩子分离。

父母子女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但深情只能在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而我们本期刊发的真实故事则会给大家带来真切的感受。

故事一:单亲妈妈变儿子婚姻“小三”,孝心让她披嫁衣2013年5月1日,家住北京丰台区的耿岱,与女友彭媛举行婚礼。

小两口笑容灿烂,眼角眉梢流淌着柔情蜜意。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耿母郭彩玉心情复杂:含辛茹苦独自将儿子抚养大,现在他被另一个女人牵走了!耿岱14岁时,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异,他跟随妈妈郭彩玉生活。

郭彩玉担心继父不能善待儿子,一直没有再婚。

耿岱与彭媛刚参加工作,买不起婚房,与郭彩玉挤在一套84平米的两居室里。

2013年6月,郭彩玉退休了,生活重心开始围着儿子儿媳转。

每天早晨6点,她就起床给儿子儿媳做营养早餐;小两口的床单、内裤、袜子,她一并清洗干净。

双休日,耿岱与彭媛赖床到10点还不起,郭彩玉闯进卧室,掀开被子叫小两口起床。

彭媛觉得婆婆没有分寸,心里很别扭。

2014年2月13日,郭彩玉整理儿子房间时,责怪耿岱:“这星期你床头柜里少了4个避孕套,太频繁了,会拖垮身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因为学习心理学的缘故,我经常接触到有困惑的家长,为什么我那么听话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像变了一个人,成了一匹难以管教的野马?为什么我的孩子看起来很认真,为什么成绩越来越差?为什么我的孩子上了大学不能融入集体,现在辍学在家,在家呢也不是说出去玩,只是在家看手机上网?每一个有这样困惑的家长,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经过深谈,却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妈妈对孩子爱的太深,妈妈与孩子黏的太紧,当妈妈和孩子黏的太紧的时候,其实表达的可能是妈妈对孩子的控制,内心害怕的是孩子一旦独立,就意味着孩子要抛弃妈妈,和妈妈成为两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也许这是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害怕面对的。

一个不让孩子独立的妈妈,最后养育出来的就可能是一个不能独立的孩子,一个离开了妈妈就什么都做不了的孩子。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孩子用成绩不好这样的方式去被动的攻击妈妈,用妈妈最在意的东西去攻击妈妈,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我这样说,当妈的可能会感觉很受伤,我们会觉得自己努力去爱孩子了,却成了控制孩子长大的罪魁祸首,心里备感失落。

我们心里还是担心,这样万一孩子做点什么事真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了,那我以后还怎么帮助他,怎么教育他?持有这样思维方式的父母,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功能扩大化,不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的行为界限。

上幼儿园的孩子独自在某个房间时,确实需要父母不时地过来关照一下,而一个初中生需要这样的关照吗?从这位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到,她的担心不过是孩子“万一”做的那个事情,这个“万一之事”可能是什么呢?玩游戏?和女同学聊天?上黄色网站?手淫?不管什么事,哪一种是需要突然推门进来解决的呢?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有自尊的父母不会刻意去抓孩子的什么把柄,也会羞于面对孩子的窘迫。

他要呵护孩子的面子,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修养,这样的心境在父母和孩子间自然营造出合理的距离,开始得体地分离。

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

没有哪个母亲会明确地知道应该从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开始和孩子“分离”,就像她不会发现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长得还高一样。

成长变化伴随着孩子的每一天,分离也伴随始终。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RU房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成长和分离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成长说的是孩子的变化,分离说的是围绕这种变化父母所做的角色重要性的调整。

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逐步递减,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挪出空间。

在健全的母子关系中,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的调整。

例如在女儿幼小时,几乎所有的爸爸怀抱着可爱的女儿时,都会泛起醋意,想着将来哪个毛头小子敢来抢走我的女儿,打断他的腿!可当女儿20年后出落得亭亭玉立,和一个小伙子牵手亲密时,被冷落一旁的当爹的却会满是欣慰,欣慰于女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人代替自己去爱女儿,自己可以少操心了。

哲学家弗洛姆是对母子关系解析得最好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

这里体现了母爱与性AI的根本区别。

在性AI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

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与她分离。

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母爱成为一个至为困难的任务,它要求无私,要求能够给予一切,而且除了所爱者的幸福以外一无所求。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上,许多母亲未能完成母爱的任务。

自恋、盛气凌人、占有欲使妇女只有在孩子尚小时才能成为一个爱孩子的母亲,爱幼小的孩子其实再容易不过了。

而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

爱孩子还是爱控制孩子?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

他们往往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

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他要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于是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孩子的不重要感。

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满意。

有位年轻妈妈告诉我说,她的父母一直对她管得多管得严。

比如她从小热爱阅读,爱看古典小说、历史书籍,却常常遭到父母的白眼和阻拦。

他们希望她只看课本,认为看“闲书”没用。

到她现在成家且有了孩子,假期中偶然拿起本小说看看,她父亲都会批评说,怎么不看专业书?看小说有啥用?这位读者说,虽然知道父母爱她,但和父母相处的感觉却是“觉得简直是生活在地狱里”!没有被包办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被过度包办的痛苦。

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也是一个年轻女子,最后的签名是“一个绝望的人”。

她在信中陈述了她妈妈无止境的包办带给她的痛苦,并把她曾给妈妈写的一封信一并发给我,问我要不要发给她妈妈。

信是这样写的: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你总是冲在我前面,那些我应该自己去做,或者我应该学着去做的事情,你全部包办了,却又总是挑剔我,说我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干。

这导致我做什么都没自信,结果确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你就更有理由冲在我前面。

你一直用这样极其残忍甚至残酷的方式对待我,我怎么可能不自卑?怎么可能有自理能力?怎么能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为什么老是要冲到我前面?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

要么,将来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讨价还价,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地死去。

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原信中,女孩在此处用了二十多个感叹号!)父母如果固执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间,孩子的世界只能狭小,甚至残缺。

前面那位被降为“闲人”的妈妈其实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她的孩子尚小,且会反抗,敢于公开拒绝家长对他自由的侵犯,说明孩子体内的“自我”还比较强大,他的世界还比较完整。

而这个女孩子敢于鼓起勇气写出这样一封信,也是出于自救的本能,所以我赞成她把这封信发给妈妈。

如果孩子对家长的操控完全麻木了,丧失了对“自我”边界的守卫,受到的伤害也许是致命的。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有一次我听一位心理专家谈到一个刚做妈妈的年轻女子自杀的案例,他称这个女子小周。

小周工作稳定,丈夫体面,家境殷实,父母对她也很好,又刚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没有人能想出来她为什么会自杀。

最后,大家都归因为产后抑郁,即这是个纯生理问题。

但心理专家不这样认为,他间接认识小周的一个好友,对她的家庭生活细节有所了解,他的判断是,产后抑郁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上,小周是死于父母的过度包办。

小周有一对极其喜欢包办的父母,从小到大的包办自不必说,上大学时她想报考离家很远的学校,父母不同意,强迫她报考了离家只有两小时火车车程的另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

在专业选择上,小周当时对心理学很感兴趣,父母说学金融吧,这方面我们有路子,可以给你找人安排工作。

小周当时极不情愿,父母就软硬兼施地给她做思想工作,最后迫使小周就范。

小周上大学后周末不愿回家,妈妈就每周乘火车去一趟女儿的学校,除了带一大包吃的用的,还要带去洗好的衣服床单等,然后再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毕业后工作是爸爸给找的,对象是父母帮助确定的,新房的所有家具,哪怕是一个废纸篓都是妈妈给买来的,没有小周自己插手的余地。

她结婚后,虽然家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却几乎没开过伙,都是在父母家吃。

两年后孩子出生,母亲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包办了婴儿的一切。

不管小周干什么,妈妈都会说,看你笨手笨脚的,我来吧。

小周经常像个局外人似的看着妈妈给小孩穿衣、换尿布、洗澡,自己可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哺乳,其余几乎没有插手的余地。

小周一直睡眠不好,有了孩子后,半夜要起来喂几次奶,妈妈觉得女儿太辛苦,就不让小周晚上给孩子哺乳,代之以自己晚上起来几次给孩子喂牛奶。

满月后,干脆把婴儿抱到自己房间,说反正将来这个孩子是由我来带,从现在开始让他习惯和姥姥睡在一起。

小孩过完百日后,小周快要上班了,妈妈要小周干脆给孩子断奶,一心一意去工作。

小周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彻底变成了旁观者、局外人。

就在要去上班的前一天,这个刚做了妈妈的年轻人打开窗户,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不忍心谴责小周父母,只想用这个悲伤的例子提醒家长,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

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懂得适时约束自己。

自我满足感上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

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

曾经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妈妈辞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子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离不开她。

人们对这位妈妈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妈妈是否有乱伦倾向,或至少是“精神乱伦”。

乱伦之说我倒不十分相信,这个问题上,我赞成心理学家阿德勒对类似问题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由于教育错误所造成的人工产品。

我们不需要假设由遗传得来的乱伦本能,也不必想象,这种变态的本源和性有什么关联。

所以我宁可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是由于教育上的蒙昧和人性中的自私所致。

而且这种蒙昧和学历无关,在当代生活背景下,它是自然天性退化的后果。

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或者是迷信某种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声免疫法”等育儿邪教,故意不和孩子亲近,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

这些错误认识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理解渠道,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

待孩子成年后,父母往往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有讨债心理,希望孩子回报自己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

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很好,于是摩擦不断。

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母亲如果只是单方面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前途,而不发展作为母亲的智慧,那么她在对孩子的控制上,可能不亚于开始提到的小四的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