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
高中物理知识点

高中物理知识点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 功与能:功是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 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 圆周运动:物体在圆周路径上运动,涉及到向心力、角速度、周期等概念。
2. 热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热量可以转化为功,功也可以转化为热量。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理想气体在一定压力、体积和温度下的物理关系。
3. 电磁学- 库仑定律:描述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定律。
- 高斯定律:描述电场线穿过闭合曲面的通量与曲面内电荷的关系。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现象。
- 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电磁场的基本方程,包括高斯定律、安培环路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
4. 光学- 光的反射和折射:描述光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干涉和衍射:描述光波在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产生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 光电效应:描述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被释放出来的现象。
5. 原子物理学-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电子云按照能级分布。
- 波粒二象性:物质粒子如电子、光子等既表现出波动性也表现出粒子性。
- 量子力学: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理论,包括不确定性原理、量子态叠加等概念。
6.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描述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不变,以及光速不变原理。
- 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是由物质引起的时空弯曲。
7. 现代物理学- 量子场论:描述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 弦理论:尝试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认为基本粒子是一维的弦。
以上是高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物理学的多个重要领域。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复习资料一、运动学1. 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位移(s):物体从出发点到终点所走过的路径长度,可以是正负值。
- 速度(v):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
- 加速度(a):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2. 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 位移公式:s = vt,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 速度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3.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随时间变化,加速度不为零。
- 位移公式:s = v0t + (1/2)at^2,其中s表示位移,v0表示初速度,t 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 速度公式:v = v0 + at,其中v表示速度,v0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 速度平方公式:v^2 = v0^2 + 2as,其中v表示速度,v0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s表示位移。
4. 自由落体运动- 特点: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竖直方向上为加速度。
- 位移公式:h = (1/2)gt^2,其中h表示高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5. 斜抛运动- 特点:物体同时有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速度。
- 位移公式(竖直方向):h = v0yt - (1/2)gt^2,其中h表示高度,v0y表示初速度在竖直方向上的分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 位移公式(水平方向):x = v0xt,其中x表示水平方向上的位移,v0x表示初速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t表示时间。
二、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下去,直到有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 其他力学相关知识点- 弹簧力:弹性物体受到的力。
- 摩擦力:两个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重力:地球或其他物体之间的吸引力。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一、力学1. 基本概念- 质量(m)- 力(F)- 速度(v)- 加速度(a)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F = ma)-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3. 功、能量和功率- 功(W)- 动能(K)- 势能(U)- 机械能守恒- 功率(P)4.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系统- 斜面和楔形5. 圆周运动- 向心力- 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6.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 重力场二、热学1. 热现象- 温度(T)- 热量(Q)- 比热容(c)2. 热力学定律- 第零定律(温度的定义) -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 第二定律(熵增原理)3. 理想气体定律- 压力(p)- 体积(V)- 摩尔质量(M)4. 热机- 卡诺循环- 热效率三、电磁学1. 静电学- 电荷守恒- 电场(E)2. 电流和电路- 电流(I)- 电压(V)- 电阻(R)- 欧姆定律(V = IR)3. 磁场- 磁场强度(B)- 安培力- 洛伦兹力4. 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交流电(AC)与直流电(DC)四、波动和光学1. 波的基本特性- 波长(λ)- 频率(f)- 波速(v)2. 声波- 声速- 共振3. 光波- 折射定律- 光的干涉和衍射五、现代物理1.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 光谱2. 核物理- 放射性衰变- 核反应3. 相对论- 光速不变原理- 质能等价(E = mc^2)六、实验技能- 实验设计- 数据收集与分析- 误差处理请根据上述概要,逐一扩展每个部分的内容,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解释和例子。
在撰写时,保持语言的清晰和准确,逻辑结构要连贯。
最终文档应该是格式化的,便于阅读者下载和编辑。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第一章、力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
G=mg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
F=k×Δx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F合2=F12+F22+ 2F1F2cosQ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
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x合力=0Fy合力=0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
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 合力矩=FL 合力矩=0 或 M 正力矩= M 负力矩第二章、直线运动一、运动:1、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力学1. 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加速度与减速度- 动力学方程- 自由落体运动2. 曲线运动- 圆周运动的描述- 角速度与角位移- 牛顿第一、第二定律- 受力分析- 弹力与弹性势能- 惯性与质量3. 力学中的能量- 功与功率- 动能与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 力与势能- 能量守恒定律第二章:热学1. 热力学基本概念- 温度与热量- 冷热与温度的比较- 气体理论与状态方程2. 热学过程- 等温过程与等容过程- 等压过程与绝热过程- 对流、传导与辐射3. 热学定律- 热平衡定律- 热传导定律- 热辐射定律-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4. 热力学技术- 工作与热机效率- 热量测量与热量传递- 热泵与制冷机第三章:振动与波动1. 振动- 平衡位置与振幅- 周期与频率- 圆周振动与简谐振动- 受迫振动与共振2. 波动- 横波和纵波- 波的特征量:波长、频率和波速- 线性媒介中的波动- 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3. 声学基础-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 声的强度与音量- 声音的特征:音高、音质和音色- 共振和驻波4. 光学基础- 光线与视线- 光的行进速度与传播性质- 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干涉与衍射第四章:电学1. 电荷与电场- 电荷的性质与带电体- 电场的定义与性质- 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与电势差2. 电流与电阻- 电流的定义与电子流动方向- 静电场与恒定电流- 电阻与电阻率3. 电路- 串联与并联电路- 配分与戴维南定理- 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4. 电势与电容- 电势能与电位- 电容与电容量- 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势差5. 磁学基础- 磁场的特性与定义- 磁感线与磁场的切线方向- 磁场对电荷与电流的作用力第五章:电磁感应1. 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势与磁能的转化- 楞次定律与电动机2. 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互感与自感- 变压器与感应电动机- 电磁波和电磁振荡第六章:原子与分子物理1. 光电效应- 光电子的特性与发射原理- 照射光强度与阻挡电压的关系- 光电效应的应用2.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与量子理论-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3. 核物理- 放射性衰变与探测技术- 原子核能量与核反应的释放以上是高中物理主要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学1.1 运动的描述1.1.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1.2 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公式1.1.3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1.4 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1.1.5 二维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2 牛顿运动定律1.2.1 牛顿第一定律1.2.2 牛顿第二定律1.2.3 牛顿第三定律1.2.4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1.2.5 弹力、摩擦力、重力的性质和计算1.3 动能和动能定理1.3.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3.2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3.3 动能定理的应用1.4 势能和势能定理1.4.1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4.2 势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4.3 势能定理的应用1.4.4 弹簧弹力的势能和应用1.5 力的做功和功1.5.1 力的做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1.5.3 功的计算和应用1.5.4 功的加减法第二章:热学与物态变化2.1 物态变化和热量2.1.1 基本概念:凝固、熔化、气化、凝华2.1.2 物态变化的热量计算2.1.3 变态物质的能量转化2.1.4 水的异常膨胀2.2 热力学定律2.2.1 热平衡和热传导2.2.2 火焰的构成和燃烧过程2.2.3 热的传播和传热的应用2.2.4 热功当量和物质内能的计算第三章:波动3.1 机械波3.1.1 波的概念3.1.2 机械波的特点和参数3.1.3 立体波和平面波的传播3.1.4 波的叠加和干涉3.1.5 波的频率和波长的计算3.2 声波3.2.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3.2.2 声波和噪声的特点3.2.3 声速的测量和计算3.2.4 声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2.5 声的共振和声音的应用3.3 光波3.3.1 光的特点:直线传播、波粒二象性3.3.2 光的波动理论和光的波动模型3.3.3 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3.4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第四章:电学4.1 电荷和电场4.1.1 电荷的带电特点4.1.2 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4.1.3 电场的产生和描述4.1.4 电场的强度和公式计算4.1.5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4.2 电流和电路4.2.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4.2.2 电阻和电阻率4.2.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4.2.4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2.5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4.2.6 电源和电路的能量转化4.3 磁场和电磁感应4.3.1 磁场的产生和描述4.3.2 磁感线和磁场的强度计算4.3.3 洛伦兹力和安培环路定理4.3.4 电流产生磁场和磁能4.3.5 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4 电磁波和电磁谱4.4.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4.4.2 电磁谱的组成和特点4.4.3 电磁波的应用和危害第五章:光学5.1 光的传播和折射5.1.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5.1.2 折射定律和绝对折射定律5.1.3 透镜的成像和应用5.2 光的成像和透镜5.2.1 成像规律和公式计算5.2.2 成像的特点和应用5.2.3 透镜的种类和功能5.3 光的干涉和衍射5.3.1 光的干涉现象5.3.2 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5.3.3 光的衍射现象5.3.4 衍射格的规律和应用5.4 光的偏振和波粒二象性5.4.1 光的偏振现象5.4.2 光的波粒二象性5.4.3 光的量子论和光的粒子性第六章:原子与分子6.1 原子结构和粒子模型6.1.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6.1.2 原子的构建和粒子模型6.1.3 原子的尺度和电子云6.1.4 原子的质谱和元素周期表6.2 电子和核的结构6.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6.2.2 原子核的结构和尺度6.2.3 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6.2.4 放射性的装置和应用6.3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6.3.1 分子的结构和形状6.3.2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6.3.3 成键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6.3.4 分子的种类和性质第七章:一维运动7.1 平抛运动7.1.1 平抛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1.2 平抛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1.3 平抛运动的应用7.2 圆周运动7.2.1 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2.2 圆周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2.3 圆周运动的应用7.3 万有引力7.3.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7.3.2 行星运动和人造卫星的动力学7.3.3 引力场和引力的关系第八章:流体力学8.1 流体的性质和参数8.1.1 流体的密度、压强、密度和速度的关系8.1.2 流体的连贯和牛顿流体力学定律8.2 流体的运动和压强计算8.2.1 流体的运动和速度计算8.2.2 流体的压强和流速计算8.3 流体的压力和浮力8.3.1 流体的压力和压力计算8.3.2 流体的浮力和浮力计算8.3.3 流体的应用和压力控制总结:以上就是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波动、电学、光学、原子与分子、一维运动和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所有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所有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一. 力学1.运动学–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2.牛顿力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分解力4.动量与能量–动量的定义和守恒定律–动能的定义和转化–功的定义和能量转化定律5.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含义–地球上物体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行星运动和卫星轨道的解释二. 热学1.温度与热量–温度的定义和温标–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2.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内能的变化和热量、功的关系–系统的热平衡和热力学过程3.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过程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熵的概念和熵增加原理4.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的性质–理想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关系5.相变–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液体的沸腾和凝结–气体的升华和凝华三. 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介质中传播的折射现象2.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的全反射现象和应用3.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光的波长和频率4.光的光谱和色散–光的光谱分解和合成–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5.光的反射和成像–镜面反射和成像–球面镜反射和折射成像四. 电磁学1.静电学–电荷和电场的概念–静电力和电场力的计算2.电流和电路–电流的定义和电流强度的计算–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3.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和含义–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4.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的产生和磁感线的性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5.电磁波–电磁波的概念和特性–光是一种电磁波的证据以上是高中物理知识点的一个简要归纳,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梳理和理解高中物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知识点:力和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
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
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高考物理知识点: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
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
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
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
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结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n+l-Sn=aT2=恒量高考物理知识点: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
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高考物理知识点: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曲线运动(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3.平抛运动(1)特点: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如右图)。
4.圆周运动(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 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
③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⑥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大小[注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
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