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能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核心提示:风电场建在迎风坡或地势较高的地区,沙尘暴对土地的刮蚀,会对塔基的牢固程度造成影响,在背风坡或地势低洼的地区,其沙埋作用又可使塔架的高度发生变化,影响风能吸收和转换。
1.我国风能资源分布我国属于地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分别受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的控制,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受中高纬度的西风带影响,南方地区主要受低纬度的东北信风带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最南端纬度约为北纬18度,最北端纬度约为北纬53度,南北陆地跨35个纬度,东西跨60个经度以上。
我国独特的宏观地理位置和微观地形地貌决定了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特点。
我国在宏观地理位置上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之间热力差异非常大,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相互影响,季风现象明显。
北方具体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南方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按照陆地与海洋的距离划分,我国可分为南部沿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内陆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在东北信风带和夏季热低气压的影响下,主风向为东风和东北风,由于夏季低气压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风力不大,风能较小。
东南部沿海地区与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地区形成独特的狭管效应,而该地区又正处于东北信风带,主风向与台湾海峡走向一致,因此风力在该地区明显加速,风力增大,风能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风能开发价值。
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压梯度小,同时,该地区又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大风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风能资源开发潜力一般。
中部内陆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难以到达这里,夏季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该地区地势地形复杂和地面粗糙度变化较大,不利于气流的加速,因而风能资源比较贫乏。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
发布时间:2006-10-1 23:56:51 点击:3164
中国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
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或等于200瓦/平方米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有效风能密度在300瓦/平方米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米/秒的时数约为7000~8000小时,大于或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4000小时。
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也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瓦/平方米,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米/秒的时数为5000小时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3000小时以上。
黑龙江、吉林东部、河北北部及辽东半岛的风能资源也较好,有效风能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3米/秒的时数为5000小时,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3000小时。
青藏高原北部有效风能密度在150~200瓦/平方米之间,全年风速大于和等于3米/秒的时数为4000—5000小时,全年风速大于和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3000小时;但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密度小,所以有效风能密度也较低。
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南部、河南、湖南西部、福建、广东、广西的山区及新疆塔里木盆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为风能资源贫乏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在50瓦/平方米以下,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3米/秒的时数在2000小时以下,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6米/秒的时数在150小时以下,风能潜力很低。
光照和风力分布的特点

光照和风力分布的特点
我国的光照资源(日照时数)分布不均,东南少,西北多。
我国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主要有三个地区。
第一个地区是“东南沿海地区”,我国拥有漫长的大陆海岸线,海岸线长度超过1.8万千米,东南沿海地区冬夏季风都十分明显,同时又有海陆风的影响,沿海地区特别是海面阻力很小,风力十分强劲。
我国沿海海面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是建设海上风电场的理想区域。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也很大。
第二个地区是“东北和西北地区”,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西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内蒙古全境,加上新疆的东部地区,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
这一地区靠近我国冬季风的策源地,也就是靠近“亚洲高压”,冬半年风力强劲。
同时这一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地形为主,内蒙古高原是主要的地形单元,加上地广人稀,是我国建设风电场的理想区域,也是目前我国风电发展的重点区域。
这一地区靠近我国能源主要的消费市场,比如我国的华北地区。
第三个地区是“青藏地区西北部”,这一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地势海拔高而且平坦,气候十分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对风力的阻挡较弱,风力较为强劲。
但是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大气十分稀薄,风能的能量密度较低,利用难度较大。
【中国能源三部曲】分布篇6:中国风能分布,7大风电基地和4大风电场

【中国能源三部曲】分布篇6:中国风能分布,7大风电基地和4大风电场一.中国风能分布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强盛,内陆还有许多山系,地形复杂,加之青藏高原耸立我国西部,改变了海陆影响所引起的气压分布和大气环流,增加了我国季风的复杂性。
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等中高纬度的内陆,那里空气十分严寒干燥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高空环流引导下,就会爆发南下俗称寒潮,在此频频南下的强冷空气控制和影响下,形成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侵袭我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每年冬季总有多次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南下,主要影响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才消失。
夏季风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风,东南季风影响遍及我国东半壁,西南季风则影响西南各省和南部沿海,但风速远不及东南季风大。
热带风暴是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热带海洋上形成的空气涡漩,是破坏力极大的海洋风暴,每年夏秋两季频繁侵袭我国,登陆我国南海之滨和东南沿海,热带风暴也能在上海以北登陆,但次数很少。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开阔,冬季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东北部多为东北风,其他地区一般为偏西风,夏季大约以唐古拉山为界,以南盛行东南风,以北为东至东北风。
1.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或等于200W/㎡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有效风能密度在300W/㎡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约为7000~8000h,大于或等于6m/s的时数为4000h。
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
2.酒泉市、新疆北部、内蒙古也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这一地区,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而且又是冷空气入侵首当其冲的地方,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W/㎡,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为5000h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6m/s的时数为3000h以上。
3.黑龙江、吉林东部、河北北部及辽东半岛的风能资源也较好,有效风能密度在200W/㎡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3m/s的时数为5000h,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6m/s的时数为3000h。
我国风力发电场地分布情况

我国风力发电场的分布情况我国有效风能分布图根据图中国风力资源分布状况图,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 公里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W/m2米以上.(3)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4)近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水深5米到20米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亿多千瓦.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绘制的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中国陆地10m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26亿KW,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陆上实际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近海风场的可开发风能资源是陆上3倍,则总的可开发风能资源约10亿千瓦。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风力资源开发60%,那么仅风能就可以支撑中国目前每年全部的电力需求。
中国的风电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分布基本均匀。
东南沿海及其岛屿、青藏高原、西北、华北、新疆、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都属于风能储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而甘肃、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也有相当大比例的风能资源可以有效利用。
我国陆地上从新疆、甘肃、宁夏到内蒙古,是一个大风力带;同时还有许多大风口,如张家口地区,鄱阳湖湖口地区、云南大理等。
这些为风能的集中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到2008年底,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现在在全世界是位居第四位,装机容量近三年来是连续成倍增长。
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可能会达到3000万千瓦。
我国风力发电场地分布情况

我国风力发电场的分布情况我国有效风能分布图根据图中国风力资源分布状况图,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 公里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W/m2米以上.(3)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4)近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水深5米到20米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亿多千瓦.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绘制的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中国陆地10m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26亿KW,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陆上实际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近海风场的可开发风能资源是陆上3倍,则总的可开发风能资源约10亿千瓦。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风力资源开发60%,那么仅风能就可以支撑中国目前每年全部的电力需求。
中国的风电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分布基本均匀。
东南沿海及其岛屿、青藏高原、西北、华北、新疆、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都属于风能储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而甘肃、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也有相当大比例的风能资源可以有效利用。
我国陆地上从新疆、甘肃、宁夏到内蒙古,是一个大风力带;同时还有许多大风口,如张家口地区,鄱阳湖湖口地区、云南大理等。
这些为风能的集中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到2008年底,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现在在全世界是位居第四位,装机容量近三年来是连续成倍增长。
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可能会达到3000万千瓦。
风能的特点

①、风能的特点:风力的大小从地球表面起,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②、为什么风力发电安装在高处的原因:随着海拔升高,地球表面与流动空气摩擦阻力的影响越来越小。
只有当年平均风速大于5m/s时,风能的开发利用才有经济价值。
③、我国风能分布的特点:1.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的最大风能资源区。
2.新疆的东部、甘肃的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也是我国风能资源密集区。
3.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东部及辽东半岛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也很丰富。
4.青藏高原北部、新疆北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的西北部和渤海、黄海沿海地区也属于风能资源较丰富地区。
④、噪音小原因:因为在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叶尖线速度不超过65m/s。
⑤、三叶片风轮的优点:三叶片风轮能提供最佳速率,使风力发电机组系统运行平稳,基本上消除了系统的周期载荷,可输出稳定的转矩。
⑥、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方式:1.恒频恒速运行方式。
2.变频恒速运行方式。
⑦、定桨距叶片:恒频恒速失速型机组采用定桨距叶片。
⑧、变桨距叶片:用于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
⑨叶片的结构:为了保证叶片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节省材料减轻重量,叶片采用了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薄壳结。
⑨、统计表明:叶片重量的增加与长度增加的三次方成正比。
⑩、风轮轮毂的结构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1.叶片的数量。
2.风机的调速方式,是采用固定浆距的失速调速方式,还是采用变桨距调速方式。
3.叶片展长轴线与风轮轴垂直平面的夹角。
变桨距执行机构:1.平行轴齿轮驱动。
2.垂直轴伞齿轮驱动。
3.机械摇杆驱动。
变桨距驱动电机必须使用:伺服电动机。
传动链有以下四种方式:1.风轮轴完全独立结构。
2.风轮轴半独立结构。
3.风轮轴与齿轮箱轴结构。
4.直驱型无齿轮箱结构。
风力发电机组主传动专用齿轮箱的主要结构有三种:1.三级平行轴圆柱齿轮。
2.一级行星轮系加两级平行轴圆柱齿轮。
3.两级行星轮系加一级平行轴圆柱齿轮。
主传动链的安装方式习惯上称:浮动支撑。
齿轮箱常采用飞溅润滑和强制润滑。
1-8中国的风能资源分布

计算了全国700多个气象台、站30年一遇的最大风 速。按照风速,将全国划分为4级:风速在35~ 40m/s以上(瞬时风速为50~60m/s),为特强 最大设计风速,称特强压型;风速30~35m/s (瞬时风速为40~50m/s),为强设计风速,称 强压型;风速25~30m/s(瞬时风速为30~40m/ s),为中等最大设计风速,称中压型;风速25m /s以下,为弱最大设计风速,称弱压型。4个等 级分别以字母a、b、c、d表示。
2、风能资源地理分布与电力负荷不匹配:
沿海地区电力负荷大,但是其风能资源 丰富的陆地面积小;北部地区风能资源很丰 富,电力负荷却很小,给风电的开发带来经 济性困难。由于大多数风能资源丰富区,远 离电力负荷中心,电网建设薄弱,大规模开 发需要电网延伸的支撑。
三、我国风能的三级区划指标体系
进行风能区划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
Ⅱ区:风能较丰富区 ⅡD34b—东南沿海(离海岸20~50km)秋冬强压型。 ⅡD14a—海南岛东部春冬特强压型。 ⅡD14b—渤海沿海春冬强压型。 ⅡD34a—台湾东部秋冬特强压型。 ⅡE13b—东北平原春秋强压型。 ⅡE14b—内蒙古南部春冬强压型。 ⅡE12b—河西走廊及其邻近春夏强压型。 ⅡE21b—新疆北部夏春强压型。 ⅡF12b—青藏高原春夏强压型。
根据第三次风能资源普查结果,中国技术可 开发(风能功率密度在150W/m2及其以上)的陆地 面积约为20万Km2。考虑风电场中风电机组的实际 布置能力,按照低限3MW/Km2、高限5MW/Km2计算, 陆上技术可开发量为6亿~10亿KW。
三北地区
•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处于中高纬度,风能功率密度在 200~300瓦/m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 m2以上
1)风能密度和利用小时数,或者风能储量即风 能密度乘可利用小时数.风能密度愈大、利用小时 数愈多或风能储量愈大,风力机利用效率就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风能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地区。
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北倚阿尔泰山脉,南临喀喇昆仑山脉,中部横隔天山山脉。
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别位于天山南北,三大山脉和二大盆地是形成风区的主要因素。
此外,处于中纬度地区,冷峰和低压槽过境较多,加大了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气压差,因而在一些气流畅通的峡谷、山谷和山口等地使得气流线加密,风速增强,形成了风能资源丰富地区。
气象局根据各地的风能资源划出九大风能丰富区:额尔齐斯河西部风区(年平均风速4m/s以上)、准噶尔西部风区(年平均风速4m/s以上)、阿拉山口风区(年平均风速6m/s以上)、达坂城谷地风区(年平均风速6m/s以上)、吐鲁番西部风区、哈密北戈壁风区、百里风区(年平均风速4.5-5.5m/s)、哈密南戈壁风区、罗布泊风区(年平均风速5m/s左右)。
全疆年风能蕴藏量达9100亿kWh。
地区。
风能资源仅次于群岛,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一年两季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
多风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处西风带,春秋两季处于强大的蒙古高气压前缘,是高低气压的过渡带,因此风力较强。
全区风能丰富区和较丰富区面积大,分布围广,具有稳定度高,连续性好、无破坏性风速的品位。
全区年平均风速在3.3-5.7米/秒。
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以及阴山山地属风力丰富区,年有效风能密度大于200瓦/米3,有效风能出现时间达70%,3~20米/秒风速年积累5 000小时以上。
南部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在50~200瓦/米3,3~20米/秒风速年积累4 000 ~5 000米/小时。
全区风能总量约54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1.01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的40%。
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
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
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
冬季(12-2月)整个亚州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其中心位置在蒙古人民国的西北部,从高压中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进入我国。
同时还有移动性的高压(反气旋)不时的南下,这类高压大致从四条路经侵入我国。
一条是源于俄罗斯的新地岛,经西北利亚及蒙古人民国进入我国,由于是西北向称为西北路径;第二条源自冰岛以南洋面,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基本上是自西向东进入我国,称为西路经;第三条源自俄罗斯的太梅尔半岛,自北向南经西北利亚、蒙古人民国进入我国,称为北路经;第四条源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我国东北及华北一带,称为东北路经。
这四条路经除东北路经外,一般都要经过蒙古人民国,当经过时蒙古高压得到新的冷高压的补充和加强,这种高压往往可以迅速南下,进入我国。
由于欧亚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气温又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正是冷高压南下必经之路。
三北地区是冷空入侵我国的前沿,一般在冷高压前锋称为冷锋,在冷锋过境时,在冷锋后面200km附近经常可出现大风就可造成一次6~10级(10.8~24.4m/s)大风。
对风能资源利用来说,就是一次可以有效利用的高质量大风。
从三北地区向南,由于冷空气从源地长途跋涉,到达我国黄河中下游再到长江中下游,地面气温有所升高,使原来寒冷干燥气流性质,逐渐改变为较冷湿润的气流性质,(称为变性)也就是冷空气逐渐的变暖,这时气压差也变小,所以,风速由北向南逐渐的减小。
我国东部处于蒙古高压的东侧和东南侧,所以盛行风向都是偏北风,只视其相对蒙古高压中心的位置不同而实际偏北的角度有所区别。
三北地区多为西北风,岭黄河下游以南的广区,盛行风向偏于北和东北之间。
春季(3~5月)是由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由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从4月开始,中、高纬度地区的蒙古高压强度已明显的减弱,而这时印度低压(大陆低压)及其向东北伸展的低压槽,已控制了我国的华南地区,与此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由菲律宾向北逐渐侵入我南沿海一带,这几个高、低气压系统的强弱、消长却给我国风能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春季这几种气流在我国频繁的交绥。
春季是我国气旋活动最多的季节,特别是我国东北及蒙一带气旋活动频繁,造成蒙和东北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同样地江南气旋活动也较多,但造成的却是春雨和华南雨季。
这也是三北地区风资源较南方丰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全国风向已不如冬季风那样稳定少变,但仍以偏北风占优势,但风的偏南分量显著的增加。
夏季(6~8月)东亚地面气压分布开势与冬季完全相反。
这时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向北退缩的已不清楚,相反地印度低压继续发展控制了亚州大陆,为全年最盛的季节。
大平洋副热带高压等时也向北扩展和向大陆西伸。
可以说东亚大陆夏季的天气气候变化基本上受这两个环流系统的强弱和相互作用所制约。
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我国东部地区均可受到它的影响,在此高压的西部为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但由于高、低压间压差小,风速不大,夏季是全国全年风速最小的季节。
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上为高压,高、低压间的等压线在我国东
部几呈南北向分布的型式,所以夏季风盛行偏南风。
秋季(9~11月),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这时印度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开始明显衰退,而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又开始活跃起来。
由于冬季风来的迅速,且稳定维持,不像春季中夏季风代表冬季风那种来回进退的型式。
此时,我国东南沿海已逐渐受到蒙古高压边缘的影响,华南沿海由夏季的东南风转为东北风。
三北地区秋季已确立了冬季风的形势。
各地多为稳定的偏北风,风速开始增大。
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
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米2以上,将风能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能功率密度在500瓦/米2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嵊泗、、马祖、马公、东沙等。
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再向陆不但不是风能丰富区,反而成为全国最小风能区,风能功率密度仅50瓦/米2左右,基本上是风能不能利用的地区。
沿海风能丰富带,其形成的天气气候背景与三北地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海洋与大陆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所组成,二者的辐射与热力学过程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气与海洋间的能量交换大不相同。
海洋温度变化慢,具有明显的热隋性,大陆温度变化快,具有明显的热敏感性,冬季海洋较大陆温暖,夏季较大陆凉爽,这种海陆温差的影响,在冬季每当冷空气到达海上时风速增大,再加洋表面平滑,摩擦力小,一般风速比大陆增大2-4m/s。
东南沿海又受海峡的影响,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时,由于狭管效应的结果使风速增大,这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佳的地区。
在沿海每年夏秋季节都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热带气旋风速达到8级(17.2m/s)以上时,称为台风。
台风是一种直径1000km左
右的圆形气旋,中心气压极低,台风中心0-30km围是台风眼,台风眼中天气较好,风速很小。
在台风眼外壁天气最为恶劣,最大破坏风速就出现在这个围,所以一般只要不是在台风正面直接登陆的地区,风速一般小于10级(26m/s),它的影响平均有800~1000km的直经围,每当台风登陆后我国沿海可以产生一次大风过程,而风速基本上在风力机切出风速围之。
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登陆台风每年在我国有11个,而每年登陆台风最多为3.5次,次之2.1次,1.9次,1.6次,广西、、、、、、合计仅1.7次,由此可见,台风影响的地区由南向北递减、对风能资源来说也是南大北小。
由于台风登陆后中心气压升高极快,再加上东南沿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重叠,所以形成的大风仅在距海岸几十公里。
风能功率密度由300w/m2锐减到100w/m2以下。
综观上述,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
相对陆来说这里形成了我国风能丰富带。
由于海峡的峡关效应的影响,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
我国有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6000多个,这里是风能大有开发利用的前景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