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专题(上)
(完整版)高考人物传记阅读及答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练习一二、吉林省五校高考高端命题研究协作体2016届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乎离现实很远很远。
《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
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
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
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
尔后,他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
“士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
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
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
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
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
实际上,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
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
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2016高考复习——人物传记阅读

分析理解:
1、人物: 李侃(陪衬人物)、其妻杨氏(主角),胥吏、百姓(叙 述所需); 2、背景: 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挺身而出 。 3、事件: 杨氏作为(1)劝阻丈夫怯退; (2)激励百姓奋起; 4、结果: 叛贼全都逃跑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5、杨氏说话艺术: 杨氏的话,说得实在,入情入理。从百姓的角度思考,所 以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 6、人物个性: 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能让他亲眼看见(这一天)!
(3)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
答案 但是他去世以后,人们都赞许他是正人君子。
谢 谢
(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信 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题。信息筛选题往往将 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 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 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 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文意概括题则考查 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 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 项“不正确”,但其余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 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借助信息筛 选题,我们可以把握传主的性格品质;借助 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内容。
三、人物传记类文章行文的大体思路:
1、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 性格、最初的任职情况……(举、荐、征、召、 辟、授、除、为)(开头部分) 2、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政绩 :(中间部分, 注意时间词:后、及、比、寻、俄、既而、已而、 久之、会,注意这些表示人物官职变化的词语: 迁、升、擢、拜、调、徙、转、知、判、贬、出、 谪、罢、黜) 3、人物评价:(多在文章结尾,部分穿插于全 文中)。乞骸骨(封、卒、谥)
(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 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 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 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 助。 (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 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 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视而不见,一 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2016年高考复习专题:人物传记阅读

传记探究题
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 的解读。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神”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 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 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 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按开放程度可分: 限制型、半开放型、全开放型
心理等)、白描、衬托、对比、侧面描写等;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设问等。
解题步骤 泛读——
了解文章大意、结构
圈出关键词、句
审题——
确定范围、角度、要求
严格按照 解题步骤 解题,是 得分的增 长点
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 筛选关键词语
加工——
按题目要求整合
常考詩文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譯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 默默谪居。回来物是人非,我 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 空自惆怅不已。沉舟侧畔,千 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 酒振作精神。
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因此,对显 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 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 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 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 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 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运用适当的表达技巧来突出传主形象
(一)环境描写对塑造传主形象的作用 (1)奠定思想感情基调,表现对传主的感情. (2)烘托传主的心情,表现传主 的性格. (3)渲染气氛,交代背景. (4)为内容或情节起铺垫作用. (二)运用对比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三)运用选材(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来塑造传主形 象
201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人物传记

原则: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方法: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我们要做的是将原文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文字变成按点列出 的答案,要点数可根据分值推断。)
二、“含义· 手法· 作用”题 :
1.千方百计弄清词、句含义。 2.结合人物形象与事迹,理解句子或文段的言外之意。 3.务必详细解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结合作者观点及情感态度,紧扣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衬托作用。即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
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 3、渲染烘托气氛。即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 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
1、总结上文,突出中心;
2、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4、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 物描写。
Page 7
偷换概念(承前省略偷换主语)
LOGO
【对应文段】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 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 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 献。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 政府的最高嘉奖。 【试题】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 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飞虎将军”陈纳
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他传(第三人称):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能比较 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
灵活自由。
表现手法类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 对比、先抑后扬、象征、衬托及首尾照应、 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 等。
2016高考语文传记阅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驻足河南灵宝的黄河岸边,我想起了一个在黄河边长大的诗人:塞风。
也许,在今天的灵宝,甚至在今日的诗坛,知道塞风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
可我要说:塞风,不应该被忘却!这不仅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独到的感悟,更是因为他粗犷、雄放的诗作,恰似黄钟大吕,成为一只打磨我们民族精神的“砂轮”。
塞风一生爱诗。
他的一生,是诗的一生。
他本人就是一首诗,一首铁骨铮铮的诗。
这使我想起诗人还是一个16岁少年的时候,曾写过的一首18字的短诗,题为《弓》:面对西北角/早已义愤填膺/我拉圆/大地的弓。
这真是一首绝唱!这首诗写于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刻。
一个生长在黄河之滨,啜饮黄河乳汁长大的孩子,以烈火燃烧般的语言,倾吐了一个民族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
这醒目惊心的“拉圆大地的弓”,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诗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刚烈豪迈、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它是诗人自己,但又不仅仅是诗人自己,而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整体意志的化身。
凝聚在那张弓上火一般的诗情,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心声。
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的发轫之作。
也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的奠基之作。
无论是发轫也好,奠基也罢,诗作《弓》形成的艺术风格,诗人一生未变。
这支弓射出去的箭,画出去的弧,就是诗人塞风灿烂的一生。
纵观塞风的人生经历和他的诗作,我们或许可以把他的一生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诗与革命阶段。
这个阶段从1937到1957年,诗人一边投身革命,一边创作。
他从19岁就离家出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之后,又辗转于成都、重庆、开封、南京等地,1946年回到胶东解放区,直到全国解放。
这段时间,他的诗与革命为伴,写下了《忆重庆》《回眸》等大量诗作,成为那个时代的写照。
第二个阶段是诗与苦难阶段,即从1957年到1979年。
诗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胡风集团”的骨干分子,1958年又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诗人不幸,似从一片光明中坠入万丈深渊。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人物传记新闻阅读(一)人物传记真题例示

(一)人物传记1.(2015·宁夏固原一中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
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
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
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
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
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身份与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腐败。
虽然清政府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
审讯结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即高声吟道:“风吹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
”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
不久,邹容因无法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
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
然而“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
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
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
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
2016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解题技巧(新课标卷)

考什么?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 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 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常考题型—美好品质(正面人物形象)
答题原则
考题结构
原则
题段对应原则
常考题型—成功原因
常考题型—人物描写
常考题型—表达技巧
常考题型—语言特色
常考题型—引用的作用
常考题型—引用的作用
常考题型—探究题
常考题型—探究题
探究题—经典例析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2008年新课标) 盛宣怀|教育家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2008年新课标) 盛宣怀|教育家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2008年新课标) 盛宣怀|教育家
参考答案: 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 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 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本题的本质是考查人物形象
谢希德的诚与真( 2012年新课标卷)
谢希德|物理科学家
谢希德的诚与真( 2012年新课标卷) 谢希德|物理科学家
谢希德的诚与真( 2012年新课标卷) 谢希德|物理科学家
参考答案: ①现实需求: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 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 ②进取心强: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转入科研新领域; ③鼓励年轻人: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 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S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6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12.S[2016·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①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②度过瑞丽江后,乃将 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③这一情形感动了沿途民众, 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 位?” ④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⑤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 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⑥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 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⑦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 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 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 无违。” ⑧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⑨新中国成立后,中 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 “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以上第六自然段共9个句子,写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及民众对 他的悼念和爱戴)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2016年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专题(上)
整体思路:感知高考→理性总结→知识清单→对点检测→拓维训练 一、感知高考:重做考题---高考试题是最好的应试引领资料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将军赋采薇 (1)①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 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 情。②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徉的《过零丁 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以上第一自然段共2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官兵 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 zhì 害,嫉妒);功名之际要看得 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 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链接 1,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表现了戴安澜将军对自己与他 人、功名、生死的看法)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 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 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链接2,引述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表现其多才多艺的儒雅名士之 范)
段落 (1) (2) (3) (4)
句数 2 4 3 7
内容(事迹)
精神品质
讲戴安澜将军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官 有爱国的情怀,有激励的 兵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方法,有文艺才华。 讲戴安澜将军为抗战大业,摒弃党派 识大局、顾大体,具有广 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阔的胸襟。 讲戴安澜将军赴缅抗日途中,激励官 富有才华,富有激情,矢 兵,激情满怀,赋诗明志。 志爱国。 讲戴安澜将军誓死抗日报国,同仇敌 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誓 忾,顽强战斗的精神以及史迪威将军 死抗敌的勇气。 和日本人对其的高度评价。 讲戴安澜将军的牺牲过程。 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怀。 写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及民众 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 对他的悼念和爱戴。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引述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 公正待人、淡泊功名、不 怕牺牲。 多才多艺。
(4)①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 日军。②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 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③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 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 推,各级皆然。”④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 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 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 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 皖,可不必呈闻。”⑤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 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 军长达十余日。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 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 ⑦日本 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 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以上第四自然段共7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誓死抗日报国,同仇敌 忾,顽强战斗的精神以及史迪威将军和日本人对其的高度评价)
(5)①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 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②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 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③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 寇,绝不苟且偷生。”④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 涉。⑤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 命令分散突围。⑥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⑦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 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⑧1942年 5月26日,它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 岁。⑨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 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 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以上第五自然段共9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的牺牲过程)
(2)①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②《自 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 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③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 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 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 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④几天后,他还把 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以上第二自然段共4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为抗战大业,摒弃党派成 见,团结爱国人士) (3)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句对日作战,当命 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 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 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②其一云:“万里旌旗 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③其 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 弓射夕阳。” (以上第三自然段共3个句子,讲戴安澜将军赴缅抗日途中,激励官 兵,激情满怀,赋诗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