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2)
我们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走进那个特殊时期。
投影魏晋南北朝历史演进示意图。
明确:分裂割据、战乱不休、民族混杂。
从220年曹魏建立政权三国开始到589年隋朝重新统一天下,这长达369年的分裂时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统一?让我们从中选取历史的一个个片段去深入了解
由熟悉的人物走进历史并思考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出示地图《宋、北魏时期全图》
这就是他们建立的政权——北魏。
386年,拓跋珪建立政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魏的控制区已经包括了中原农耕文明区域。
2、入主中原的挑战
1)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完成表格。
——《魏书》
问题设计:拓跋鲜卑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散部落,分给原部落成员土地开始从事农耕生活并定居下来。进入中原农耕区后拓跋鲜卑开始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
以上措施促使北魏统治下的大部分游牧部落的组织分解,加速部落内的阶级分化;推动拓跋社会生产的发展,加速其产业由游牧向农耕转化;剥夺部落贵族统领部落的权力,将他们与部民一起编为国家的“编民”,从而把拓跋社会纳入封建统治的轨道。
学生听学趣味性
第二目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下面大家一起观看一段有关的视频。并思考这段视频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有哪些?
1、1.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3、——《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4、问题设计:这段史料介绍了鲜卑民族的名称来历是什么?
2.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知识积累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材料的阅读方面,还有些困难,思维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简称“高考”。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试题。

考试日期为每年6月7日、8日,各省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2015年1月1日年起,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知道淝水之战的经过,认识战争结果对交战双方的历史影响。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概况及其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淝水之战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北达沙漠,与南方的形成对峙局面。

2,目的:苻坚企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3,过程:年,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4,影响: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5,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地区的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

2,北方统一: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改革目的:面对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决心用文治移风易俗,学习汉族文化,巩固北魏在北方的通知。

4,改革措施:(1)年迁都,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2)推行汉化措施。

5,作用:促进了,也增进了北方的实力。

三、北方民族大交融1,概况:(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2)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3)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4)各组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舞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5)尤其是在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材料一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魏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贵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变?这种改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二:《某某伽蓝记》记载:出使北方的南朝将领陈庆之感叹道:晋室南渡后“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人们视某某为荒土,“昨至某某,始知衣冠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阴阜。

”材料三:探究:1.材料二如何描述某某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孝文帝带来的胡汉汇聚的影响。

3.这些变化对北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材料一: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一分为二,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据此,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所以是杰出的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

2.传说时代:炎黄二部由战争走向联合;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长城,X骞出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

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破除阻力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会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遇阻力。

2.学习先进,顺应历史潮流。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遭遇阻力和曲折;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等等。

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汉人胡食画像砖注:部分资料: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乌桓、鲜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东胡,因其‘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拓跋鲜卑是鲜卑诸部中居于最东北的一支,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

”鲜卑族拓跋部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

公元386年,拓跋部杰出首领拓跋珪建立鲜卑拓跋部政权,次年改国号为魏,后来定都平城(今某某某某),历史上称为北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历史地图、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并将其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新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关于如何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批改,以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探讨改革对北魏政治和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 讲授: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如探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公开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公开课导学案_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发展的必然性。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以导学式为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课前进行学法指导)导入新课(配乐导入)聆听着悠扬的马提琴声,欣赏着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思绪再次让我们回到北方一望无际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曾经几时,这里是少数民族生活的热土,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如今他们已经移居中原,交融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灿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历史长河,探究中华民族交融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一起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检查预习1.()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2.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即位以后,力排众议,494年,迁都(),后又进一步推进汉化政策。

这些措施促进了(),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道什么是民族交融吗?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其方式有战争的客观推动和改革的主观促成。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为便于学习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将本节课分为三个篇章:篇章一:武之融——前秦骄兵必自败篇章二:文之融——北魏新政促融合篇章三:融之现——民族融合消隔阂过渡:同学们喜欢成语故事吗?我国古代史上有很多的成语故事与战争有关。

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前面我们讲到了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的故事,你们知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故事吗?这些成语与哪次战争有关?(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次重要的战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

“三环四步”导学案
2
一、自主学习
1.383年,______与______发生淝水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______取胜。

2、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
的。

改革的内容包括①②③
④⑤
⑥。

这次改革的历史意
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二、合作探究
1.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了呢?
2.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你说呢?
4、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一找?
三、疑难解析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导学案_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淝水之战,了解北魏孝文改革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史实,知道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知道史实,通过比较和归纳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民族历史的伟大,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学情分析:魏晋南北朝历史是线索比较多的一个时期,但是即便是头绪纷杂,也有着一个主线。

北魏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朝代,由少数民族建立,力推行汉文化,直接导致了民族交融。

为中华文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

学生要知道北魏的重要性,更要知道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下的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方法:通过对人物背景故事的解读和文化艺术作品的展示,引导学生知道文化的交融在实际生活中的呈现。

学法指导:对比、分析、归纳教学过程:导入:我们中国的历史长远悠久,经历了无数的朝代,你们知道朝代有哪些啊?我们知道秦汉、唐宋、明清等等这些朝代。

像秦汉、唐宋这些朝代代表着我们中华文明的顶峰,那么你们知道汉代灭亡到唐代建立经历了多少年啊?汉朝(前202—220)灭亡到唐朝(618—907)建立经过了四百年,这四百年里,中华大地上建立过至少31个大大小小的朝代。

这个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要么暴虐成性、要么沉迷于享乐。

这四百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危险的时期,中华文明差一点就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但幸运的是这400年里,出现了一个改变这一局面的朝代——北魏,这节课我们就来讲北魏的政治和北魏政治影响下的民族大交融。

一、北魏前的乱局北魏建立前,中华大地是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南方是东晋、北方是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经历了多次的战乱。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淝水之战,北方前秦统治者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和东南方晋的八万精兵作战,决战时刻,南北两方的军队在淝水两岸对峙,这时南方的将领提出北方的军队能稍微后撤一些,方便南方军队过河交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自主学习】
1.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_______统一了黄河流域。

383年,_______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_______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淝水之战后,_______很快土崩瓦解,_______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386年,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__族拓跋部,建立了_______政权。

439年,统一了北方。

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_______。

迁都以后,接着又推行出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使用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_______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_______。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2.如何评价孝文帝??
【自学检测】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前秦;苻坚;淝水之战;
2.前秦;北方;
3.鲜卑;北魏;
4.洛阳;汉语;汉服;汉姓;联姻;交融;
5.大交融;
【合作探究】
1.原因:
前秦:(1)骄傲轻敌;(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2.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自学检测】
DBCD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