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7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
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
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
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
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不是“不为”而是含
2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 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3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 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 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 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 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5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 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 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 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 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 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 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 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 一面,是其精粹。
11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 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 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 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 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老子》全文解说第二章:相对性的产生

《老子》全文解说第二章:相对性的产生

《老子》全文解说第二章:相对性的产生走过了人生第一年的小人儿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时刻,已满周岁的婴儿在这一年的发展中已经呈现出许许多多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过孩子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记得他们的儿子或女儿站起来走路的种种片段,这样的神奇事件就发生在周岁的前后。

婴儿有些像一个顽强的探索者,他们用一个成人拥有的特性---走路,走进了人生的第二年。

就在我们为他们的成长欢呼的时候,婴儿也在逐渐走向成人、走向常态的路上距离他们出生时刻的道越来越远了。

远离道的第一个信号就是道的唯一性幻化出二元的相对性。

在上一章中我们看到,宇宙、人生的诞生时刻是“无”,世间万物都从“无”中出生而后走向常态的“有”。

在“无”向“有”过度的过程中有一个无法分清“有”还是“无”的“玄”状态。

“有”和“无”是道创生万物后出现的第一个相对的事物,道在创造一个事物之后首先将自己的唯一性分裂,一系列相对的概念在这个事物诞生不久就随即出现。

例如,在宇宙诞生不久就出现了有无混合的“玄”状态,之后又出现了原子核和电子,正、负电就是一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概念。

同宇宙一样,人生的诸多相对性在距离人生起始点不久的第二年出现。

许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刚刚出生的婴儿的长相都差不多,把两个毫无血亲的新生儿放在一起会被人误以为是双胞胎。

然而,用不了多久,他们的长相就出现差别了。

不仅仅是长相,他们的身高、体重、性格等等都显现出不同的生长发育程度。

这个阶段的父母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比较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谁更高些,谁更重些,尽管这些比较在孩子长大一些他们就懒得做了。

虽然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父母这样做很无聊,也无助于孩子长高或长胖,但这并非家长有意为之,而是人生成长到第二年所反应的突出特征所导致的。

尽管相对性将伴随我们一生,但当人长大之后,某些指标的相对落后并不能显示一个人的落后。

例如,一个人跑得慢并不能说明这个人不成功,成年的人需要许多综合指标来统筹考虑。

如此一来,某个指标的相对性就不那么重要了。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四、文本解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 哲学上的专有名词,在本章意为构成宇宙的 实体和动力。 第二个“道”字,动词,是指言说的意思。 常:永恒
正:指无为、清净之道。 奇:奇巧、诡秘、机变。 取天下:治理天下。 忌讳:防禁,禁令,教诫。 利器:锐利武器,一说喻权谋。 人多伎巧:人们的技巧很多。伎巧:指技巧,智 巧。 奇物:邪事,奇事。 自化:自我化育。
译文: 以清净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 人民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这是这样的?从下 面这些事端上可以看出: 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越陷于贫困;人间的利器 越多,国家越陷于昏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 的事情就连连发生;法令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 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 我好静,人民就自然上轨道;我不搅扰,人民就 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本章大旨】


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 可概念化的东西。 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 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 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在东周王朝任守藏室史 官(管理藏书)。 与孔子同时代而稍前,孔 子曾问礼于老子。 及周室衰,西出函谷,退 隐,著《老子》。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 。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 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本段文字透露出朦胧的平等和均衡思 想,通过对比“天之道”和“人之道 ”,老子主张人类社会的法则应该效 仿“天之道”,也就是“损有余而补 不足”,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 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
《秋水》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 周,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老子并称“老 庄”。庄子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 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坐 忘”等理论,具有很浓厚的相对论的思 想。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与“同”在春秋时期
是两个用得很普遍的词,代表 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处理人 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的方法 。

“和”者,谐也;“同”者,一也 。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 “和”的原意指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 和,进而引伸为一种哲学思想。 多元并列,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 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有些政治家把它 引入政事之中,用来处理不同观点的存 在与争论,以求得不同意见的互相吸收 ,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庄子的这种思想到 底是对还是错?

道德经第2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2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时期【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注释恶已:恶、丑。

已,通“矣”。

斯:这。

相:互相。

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盈:充实、补充、依存。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作:兴起、发生、创造。

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二章)赏析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

《道经-第二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道经-第二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二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作焉而不辞一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第二章译文
天下的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就显露出丑来了。

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就显露出恶来了。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这是永远不变的——恒。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拒绝他们,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才不会泯灭。

老子第二章原文和翻译赏析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老子第二章原文和翻译赏析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子第二章原文和翻译赏析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四章 【原文】 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 其纷,和其光,同其尘(2)]。湛兮(3),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 【注释】 (1)道冲:冲,古字为“盅”,《说文解字》释为“器虚 也”,引申为虚。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四句又见于五十六 章,疑是错简重出,此处当删。 (3)湛(zhàn):深、沉,形容“道”隐而无形。 (4)象帝之先:象,好像、好似;帝,上帝、天帝。好像在天 帝之前就出现了。 【译文】 “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渊深啊,好 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是那样幽隐啊,似无而又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好像在天帝诞生之前就存在 了。 【赏析】 老子的“道”是虚空的、幽深的,是万物的祖宗,即使上帝 也不例外。

老子道德经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释《老子道德经》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 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以及万物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

“非常道”,即不是通常所说的道,意味着真正的“道” 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 指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也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非常名” 表示不是普通的名称概念,真正的事物本质难以用固定的名称来完全定义。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 指的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形态;“有名”则是指万物产生之后,有了各自的名称和特征,所以说“有名” 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 指经常保持一种无的状态或心境,去观察“道” 的微妙之处;“常有” 则是从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表象和边界。

5.“玄”:形容道的深奥、神秘、难以理解。

3.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初始状态;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无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表象。

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

玄而又玄,是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注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

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美和丑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二章
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天长地久⑩。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⑪,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⑫,外其身而身存⑬,非以其无私邪⑭?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
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⑪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⑫身:自身,自己。

以下三个“身”字同。

先:居先,占据了前位。

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⑬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⑭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作品分析】
本文选自《老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

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

老子认为,“道”是
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万物莫不有道。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不轻举妄为,不发号施令,正因为这样,“无为”就可以“无不为”。

第二章内容则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老人也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

2.老子在叙述时,习用事物的对立面来作对比,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链接】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论语·卫灵公》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汉·司马迁《史记》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唐·唐玄宗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严复《评点老子道德经》
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

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

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

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

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