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阅读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14)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项复习(4)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含答案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四)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一、文学常识1.《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代表作有诗集《》等。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_”,代表作有《》《_》等。
3.《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生死场》,散文集《牛车上》等。
4.《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写的一篇表现国人民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5.《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鲁迅,原名周樟寿,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
1918年5月15日发表《》,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6.《老王》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7.《木兰诗》选自(朝代)编的《_》,和《》合称为“乐府双璧”,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
8.《孙权劝学》选自《》,它是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朝代) _家、。
9.《最苦与最乐》的作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学者。
10.《一颗小桃树》的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1997年凭借《》,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第一部分(1~6题26分)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每空1分,共8分)(1)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2)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3)《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借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离职归乡,但仍愿为国效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每小题1分,共4分)(1)今天的天气预报________(bō sòng)完了。
(2)人们载歌载舞,________(huān dù)新春佳节。
(3)这对双胞胎姊妹,模样..( )相似,让人难以辨识。
(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给予..( )更多的帮助。
3.下面语段的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每小题2分,共4分)①12月15日下午,校团委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讨论搞好校园文明建设。
大家发言积极,会场气氛热烈。
②有人说,学生干部要发扬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处处想到自己是一名干部。
有人说,只有强化学生文明意识,才能让校园文明建设有起色。
(1)第①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作家,他们还有最平常的烟火、最世俗的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阅读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8)

根野草的清香和一轮美丽夕阳的深深眷念。
55.作者写六月葵花,主要写了葵花的什么特征?人们赋予这种特性什么品格?56.凡·高笔下的向日葵让“我”有一种怎样的感悟?57.选文第④段引用梅尧臣的诗句和列举苏武的事例有什么作用?58.选文第⑤段中,朋友一遍遍教女儿唱“葵花朵朵向太阳”的原因是什么?【答案】55.[示例]特征:向太阳。
品格:向往光明,矢志不渝。
56.[示例]自然中的向日葵与艺术中的向日葵在某种意义上是默契的,它们都有一颗向阳之心。
57.[示例]赞美了那些具有葵花向阳不改气节的人们,深化了文章主题。
58.[示例]①让女儿保持一颗“向阳心”;②葵花是皇天后土之上心灵的太阳,它的每一朵花瓣上,都闪耀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③葵花朵朵向阳的品格,象征着忠诚、健康和活力。
【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葵花特征:向太阳。
品格:向往光明,矢志不渝。
56.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自然中的向日葵与艺术中的向日葵都有一颗向阳之心。
57.本题考查引用和列举事例的作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具体作用是赞美了具有葵花向阳气节的人们,深化了文章主题。
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根据最后一段中“她说”“她还说”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到结尾,回答后面的问题。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问之趣味①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有人看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
问我忙什么,我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
②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诸君切勿误会,以为我是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比如赌钱,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我排斥赌钱。
而能以趣味始,又以趣味终,是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的。
③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④第一,无所为。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影响学问的趣味。
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
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做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
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
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
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⑤第二,不息。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
每天跑一个小时,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
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
诸君啊!我劝你每日除本职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千万不要错过,最终闹成“学问贫弱”的症状,白白自己剥夺了人类应享之一种特权啊!⑥第三,深入的研究。
趣味总是慢慢地来,研究越多,越有滋味。
假如你每天定下一小时做学问,但不过是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
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阅读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4)

生的目标。
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答案】18.示例:“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
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9.雪地迷路;看到水井;满心恐慌;④精神一振20.示例:①“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
“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21..答案略。
(须使用第一人称且扣住“猜测得以证实而产生的惊喜之情”作答)22.①实指吃水用的井;②指人心;③指方向、希望。
23.开放题。
(能扣住“困难”“希望”“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论即可)【解析】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分析。
可结合文章结尾一段来概括。
从“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可看出“大雪”不仅指自然界的雪,还指人生中遇到的困难。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
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在提示下一步一步阅读,文章中有原词的尽量用原词回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
(1)从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应体现出词语表达的意思,重在表现人的某一特点。
(2)从修辞角度分析,要先说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写出了人们的某一特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需使用第一人称且扣住“猜测得以证实而产生的惊喜之情”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从最后一段不难看出,它不仅指人们吃水用的井;还指人心,指能给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阅读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3)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⑫“什么神奇?”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3.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14.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B.(B)处C.(C)处D.(D)处15.(小题3)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1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7.“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答案】13.(6分)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B )(2分)A.迸.溅(bìnɡ)忏.悔(chàn)涉.足(shè)赤裸.(luǒ)B.矜.持(jīn) 绽.开(zhàn) 决眦.(zì) 褪.尽(tuì)C.怆.然(cànɡ) 伫.立(chù) 沉淀.(diàn) 酒酿.(liànɡ)D.服侍.(sì) 瞬.息(shùn) 伶.仃(línɡ) 花苞.(bāo)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2分)A.幼稚忍俊不禁祸不单行芳草萋萋B.猥琐仙露琼桨轰轰烈烈垂垂暮老C.魂魄血气方刚盘虹卧龙灼灼其华D.孱头紫色滕萝惹人费神延棉无尽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读如春,你心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
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1夜读出________,从枯黄读出________,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________。
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_______,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
A.霞云翠绿意境灵魂B.光明翠绿意义生命C.霞云丰润意义灵魂D.光明丰润意境生命【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
本题要结合句意来分析,因“阴雨”与“晴日”相对,“沙漠”与“清泉”相对,因此第一、第二空所填词语与“暗夜”“枯黄”也应是对应关系,与“暗夜”相对的是“霞云”,与“枯黄”相对的是“翠绿”,所以第一、第二空应分别填“霞云”“翠绿”,再根据句意理解,后面两个空应填“意境”和“灵魂”。
故选A。
4.(2018,河北)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分)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试卷 4套(含答案+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试卷1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烧灼(zhuó)毡鞋(zhān)炽热(zhì)迟钝(dùn)B.暴涨(zhàng)鲁莽(mǎng)拖拽(zhuài)臆断(yì)C.模拟(nǐ)凛冽(lín)合拢(lǒng)辜负(gū)D.溯流(sù)吞噬(shì)俯瞰(kàn)拍摄(shè)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遗孀海市蜃楼毛骨悚然五脏六腑B.羸弱天崖海角耀武扬威千钧重负C.拯救不期而至广阔无垠耐人寻味D.闲暇心有灵犀风餐露宿坚持不懈3.下列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路上,一棵棵盘虬卧龙般的大树为我们遮挡了毒辣的太阳。
B.“六一”文艺会演中;小明滑稽的表演让大家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C.在沙漠里经历了整整四天的苦苦挣扎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片水源,这对于他来说,真可以说是仙露琼浆啊。
D.不求高官厚禄,但求清正廉洁;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坦坦荡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要说梅,我最偏爱的是白梅,它冷艳洁白,一尘不染,清香浓郁。
白得超凡脱俗,白得素雅纯净,白得如冰似雪。
_________________①但写梅写得最绝的还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②王冕也在《白梅》中写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③他的诗中不见一个梅字,却把梅的影子和暗香写得入木三分,写得俏丽可人,引起人们无数的联想。
④卢梅坡曾在《雪梅》中写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③①②④B.④①②③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5.诗文名句默写。
(1)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2)___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语言表达
104.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
现在常被用来赞颂(_______)的精神。
【答案】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现在人们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105.全诗共四句,写诗人(_______)这三种心境。
【答案】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体会诗人的感情。
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人既有离别京城的忧伤,也有回归故里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106.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写出了(_______)的复杂感情。
【答案】诗人离京时既忧伤又愉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写出了诗人离京时既忧伤又愉快的心情。
107.落红在这里比喻(_______)
【答案】诗人自己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
“落红”指落花,诗人在这里用“落红”来比作自己。
108.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
【答案】浩荡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109.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
【解析】本题是赏析诗句,首先理解诗句意思,然后结合写作背景、诗歌主旨分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红”为喻,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110.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___)
【答案】诗人的马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吟鞭”指的是诗人的马鞭。
111.落红在这里比喻什么?
【答案】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
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来作答。
“落红”指落花,诗人在这里用“落红”来比作自己。
1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40字左右)【答案】示例: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生常理,但要能死得其所,便死得重于泰山,死得有价值能光耀史册,舍生取义,或为民族利益,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举例:谭嗣同、岳飞等。
(意对即可)
【解析】诗句的赏析,要从修辞、内容及表达作用分析。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据此可得出以下鉴赏: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生常理,但要能死得其所,便死得重于泰山,死得有价值能光耀史册,舍生取义,或为民族利益,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113.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案】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通读全诗,根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可知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114.(题文)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_____。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志愿(或志向)。
【答案】离愁继续忠心报国
【解析】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据此可知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诗人以“落红”自比,抒发了自己继续忠心报国的志愿。
115.(题文)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这句诗歌广为传诵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内容、情感、语言、哲理意蕴等方面综合分析。
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读来不但朗朗上口异常优美,而且意蕴哲理丰富,广为人们引用和传诵。
116.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案】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诗歌以“离愁”为中心词,“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以“白日斜”这样特定的情景烘托离愁。
117.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答案】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
民的信念。
【解析】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诗人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既有离别京城的忧伤,也有回归故里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1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______)
(1)念天地之悠悠
..
(2)齐鲁青未了
(______)
..
(3)造化钟.神秀(______)
(4)阴阳割.昏晓(______)
(5)荡胸生曾.云(______)
(6)决眦.入归鸟(______)
凌绝顶(______)
(7)会当
..
(8)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
(9)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
夜叩门(______)
(10)拄杖无时
..
(11)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
【答案】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不尽聚集分同“层”眼眶终当,终要因为浑浊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吟诗【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解答时联系诗句的意思来思考即可。
注意“荡胸生曾云”中“曾”是通假字,通“层”;“造化钟神秀”中的“钟”是聚集的意思;“决眦入归鸟”中的“眦”是眼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