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而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性格和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还能提升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学会正确处理情绪,提升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有效防止孩子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 正文2.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专业师资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工作重心不够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缺乏专业师资是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心理学专业师资相对匮乏,导致学校无法招聘到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缺乏系统性和专业化,无法全面覆盖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学校工作重心不够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问题。

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形式化地进行,缺乏深入的探讨和指导,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问题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需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情感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幸福感。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教师心理素质不足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但是,很多教师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无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表现在:1.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清,认为它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教育内容,从而不能真正重视。

2. 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开展课程教学和心理咨询等工作。

对策:1.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

同时,应该制定相关的教师考核和评价标准,以确保教师能够切实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心理教育人员,为教师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二、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很多学生会因此感到压力过大,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具体表现在:1. 学生在学习、考试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

2. 学生多数时间花费在学习和上课等学业方面,缺乏充分的休闲时间和运动空间,从而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1.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效的情感管理和压力缓解课程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考试等问题。

2. 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拓展训练和户外活动等,提供更多的体验式和情景式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韧性。

三、家庭教育不足家庭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校应认真研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领导重视不够,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重视,从事心理教育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还不到位。

部分学校的心理测量设备、心理咨询室、心理团体活动室、团体训练室等还不能满足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需要。

2.心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专业心理咨询师缺乏大多数教师仅仅能够完成心理健康课程任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处于较低层次,致使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3.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够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收效不明显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存在课程化的倾向。

有的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混淆,没有发挥出心理教育特色和优势。

4.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全员抓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没有形成有些学校过分依赖心理老师,不注重发挥班主任、___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

二、解决问题主要对策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中小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更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同时,学校应探索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注重发挥心理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构建全员、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并配备相应的师资和教材。

其次,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例如主题班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和校报校刊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分析一、前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先后历经调查呼吁、尝试实验、发展推进及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

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对于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

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中小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

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

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存在的问题1.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学校在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只注重课程教学,而对其他支持和服务因素的投入很少。

这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此外,一些学校还存在着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能力,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2.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要依靠课程设置,而且只开设了少量的心理课程。

虽然对于学生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帮助,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必要情况下,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提供更多的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3. 情感管理不足一些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限制在课程教学中,且往往是过于理性的知识教育,对学生心理知识的渗透效果不高。

当学生面临困难和复杂问题时,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更懂得情感管理的能力不足,因此很容易出现压抑情绪等负面情绪。

4.缺乏交互与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过度依赖课程内容的学习,未能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日常情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赖于教育教师和心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学生交互与合作的机会不多,这使得学生不好感受、理解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对策建议1.加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力度要注重卫生健康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力量的建设。

学校应该优先考虑招聘具有相关学位或心理健康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同时加强与医院心理科专业人员合作,基于校园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中心,以保证学生成效地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2.优化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问题,进一步完善所教授的知识体系,增加学生的情感处理、自我控制力、自我知识自我评价等技能;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个性性,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想适应的课程设置。

此外,学生的心理调节技能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心理测评平台,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态进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问题一:教育主体的认识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包括教师、家长和学校。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较强,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并不了解,导致其在实践中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

对策一:加强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教师和家长的培训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授课,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二: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在许多中小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投入并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不完善等方面。

对策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学校可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投入,包括招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等方面。

学校还可以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问题三:学生心理压力大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都在不断增加,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到如何正确应对各种压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问题四:缺乏有效的心理咨询机制在许多中小学校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无人可依。

对策四: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制学校可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专门聘请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实际实施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师资不足、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有效评估机制等,制约了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心理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说明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推动社会心理健康的建设。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压力。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许多学校依靠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主题班会来开展心理教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专业师资支持,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主要关注心理问题的认知和理性方面,忽视了情感和行为的培养,缺乏全面性和多样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探究。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方法不够科学很多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等不够理解,导致在进行教育时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有些教师基于传统观念,认为只要重视智育教育就行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的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方法上还是采取了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板子教育”,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

2.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大班小班地固定时间、零散式的教育,课程设置也比较难以贯穿起来。

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停留在普及知识和常识层面,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

此外,资金、人力、教材等方面也缺乏保障,导致连续性不足。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但由于许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等,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况缺乏了解,甚至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滞后。

二、应对策略为了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诊断培训,学习具体的诊断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分步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教育的连续性。

同时,注重掌握孩子的课程迭代信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疾病和问题,制定相应的课程和诊断方案。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父母合理处理家庭变动、孩子学业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强亲子沟通和情感交流。

同时,家庭也应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和学校共同构建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XZZ11-09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庆国(1979-),男,山东枣庄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陈庆国(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建议,使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切实的保障。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2)01-0125-02[收稿日期]2011-10-18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及社会舆论的广泛认同,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运用心理健康的有关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1]。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有助于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因此,有必要梳理并分析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通过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育内容知识化目前,多数中小学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保证了广大中小学生既能接受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注重知识灌输,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发展,甚至存在用知识取代能力的误区。

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健康不等于心理健康知识,因此,不能用简单的知识传授替代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

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固然必要,但不能据此取代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赋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金钥匙。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排演校园情景剧,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教师非专业化为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各学校都需要配备专门的教师,然而,我国目前的教师聘任制度中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师岗位。

因此,让一部分教师转岗担任心理健康教师不失为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法,既解决了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的问题,又能借助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尽快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转岗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的多是课本知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给予学生帮助时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虽然有些地区和学校也为这些转岗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因为时间较短,未能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教育形式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甚至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

但是,从事这些工作的多为非本专业的转岗教师或兼职教师,导致很多时候,心理健康课教学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由学生自行看书,有的时候甚至用于完成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或作业,使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课程表上虽有设置,实际却是学生自习课的别称;心理咨询信箱无人问津,即使有了一两封咨询信件,也多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虽然心理咨询室设施齐备,但无人值守的时候居多,面对这样的第28卷第1期Vol.28No.1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2年2月Feb.2012课程、信箱和心理咨询,对学生而言并无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学校应付检查的工具罢了。

(四)教育非常态化、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个舶来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已被逐步接受,并肯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当孩子表现出问题后才需要找老师咨询,对孩子日常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很少有家长会和孩子谈谈心里话,所关心的只是吃穿用和考试成绩,认为只要生活好、成绩好,其他就没有问题。

学校教师的主要精力多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平时多关注学生成绩高低、进步退步的问题。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多关心成绩好的学生和调皮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帮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助推器、对付调皮学生的法宝,其他学生只会在出现问题后得到老师的关注。

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态化、片面化的,其关注的只是出现的问题和个别学生,怎能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儿童期、青春期,顺利成长呢?(五)教师自身问题被忽视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对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2]。

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师都是转岗或兼职教师(如思想政治教师兼任);因此,这些教师自身的问题往往会被忽略。

首先,学校不会在意转岗教师能否胜任心理教师的工作,也不关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更谈不上参与其他学科老师的集体教研。

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多是单枪匹马,很少得到学校和其他教师的支持和鼓励,难免力不从心。

再次,有些教师是兼职担任教学工作,会感到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却有限。

让我们担忧的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漠视。

试想,如果教师带着一种压力或者勉强应付的态度,这样的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建议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思想上落实,从学校到家长,从课程到生活就目前的形势看,全社会虽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仍存在着轻视的思想,这与我们一贯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很大的关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成绩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心理健康课程就成了其他科目教师的自习课或者作业课,甚至家长也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问题都不重要。

因此,我们不仅要口头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在思想上落到实处,特别是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用知识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做到学有所用,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知识应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脱离了生活的就是死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运用。

(二)观念要更新,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思想上重视,更要从根本上更新观念,学校应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宣传工作,改变只重视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思想。

首先,应该使各科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提高本门学科的教学质量[3]。

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学、好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是教育的首要工作,教书必先育人。

唯有如此,既能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又能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发挥集体效应,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任务、运行操作到支持保障,每一部分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4]。

因此,从校长到教师,从校领导到教工,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更要发挥各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应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应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进而全方位地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辐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使得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

(四)加强师资建设和师资培训加强师资建设和师资培训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各级(下转第130页)关研究,初步了解人口学变量与青少年网络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问卷编制并应用于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指导工作中。

[参考文献][1]Hardey,M.Life beyond the screen:embodiment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 internet[J].The Sociological Review,2002,(50),570-585.[2]Valkenburg,P.M.Schouten,A.P.&Peter,J.Adolescents'i-dentity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net[J].New Media&Society,2005,7(3):383-402.[3]Walther J.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6,(1):3-43.[4]Matsuba,M.Searching for self and relationships onlin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6,(9):275-284.[5]Tosun,L.P.&Lajunen,T.Does Internet use reflect your person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Eysenck’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162-167.[6]Valkenburg,P.M.&Peter,J.Adolescents'identity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net:Consequences for social competence and self-concept unity[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8,(35):208-231.[7]Walther,J.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Hyperpersonal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language,and cogni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23):2538-2557.[8]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9]Ryff C D,Singer B H.Best news yet on the six–factor model of well-being[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6,(3):1102-1118.[10]邢占军,黄立清.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31-233.[11]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9-177.[责任编辑:县晓晴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上接第126页)教育部门的领导,特别是校长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