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人性复苏之路——《朗读者》中汉娜形象解读

合集下载

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看《朗读者》中米夏与汉娜的形象

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看《朗读者》中米夏与汉娜的形象

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看《朗读者》中米夏与汉娜的形象作者:童童来源:《商情》2010年第25期[摘要]文章运用荣格关于集体潜意识之“阿妮玛”和“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阴影”等原型理论,分析了米夏与汉娜这一组人物形象,从心理层面上解释了这一段忘年恋的形成及其悲剧收场的原因。

[关键词]《朗读者》人物形象荣格集体潜意识《朗读者》是一部新作。

它严肃庄重,同时也令人感动。

它被改编为电影并于2008年上映。

我们从众多的影评中,能够看出米夏与汉娜的忘年恋是评论的主旋律。

然而,对于他们这段爱情及造成其悲剧的成因却少有提及。

他们的爱情不同于一般的爱情,或者也可以说,颠覆了一般的爱情;因为提到爱情,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是成熟男子的高大伟岸和年轻女子的小鸟依人。

而在这一段故事中,男女主角的关系发生了倒转:女子老练成熟,男子未谙世事。

这一对不同寻常的组合揭示了恋人之间怎样的心理问题?从这一段畸恋的开端、发展到结局,我们能够看出人物性格的哪些特点?这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诉诸心理分析法加以阐释。

“我爱汉娜,这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命运,是德国人的气数”!一段缠绵悱恻的感情纠葛就这样在米夏——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与汉娜——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女性之间展开了。

通过梳理他们数十年的爱恨牵绊,我们能从中找出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而这些根源恰恰符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

以下,笔者将从“阿妮玛”和“阿尼姆斯”以及“人格面具”等原型入手,简略分析米夏与汉娜这对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这一段忘年恋的形成及其悲剧收场的原因。

一、“阿妮玛”统摄下的米夏与“阿尼姆斯”统摄下的汉娜为什么一个十五岁的青年与一位大她二十一岁的女人能在感情上如此依赖呢?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借荣格关于“阿妮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理论进行解析。

荣格认为,在每个人的意识深处都具有异性的某些倾向性特征,即“阿妮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原型。

电影《生死朗读》中汉娜的人物形象与塑造

电影《生死朗读》中汉娜的人物形象与塑造

电影《生死朗读》中汉娜的人物形象与塑造作者:余玉清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4期【作者简介】余玉清,男,湖北江陵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电影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生死朗读》剧照尽管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德国针对犹态人的大屠杀已过去70年,有关那场人类浩劫的影视作品仍在不断问世,且屡获大奖。

大屠杀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苏菲的选择》……或表现刽子手的疯狂、残暴,或讲述犹太人的无助和在战后带着阴影的生活煎熬,或讴歌为受害者提供帮助义士的善举,已成为银幕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与上述影片相比,《生死朗读》(The Reader 2008)可以说是较特别的一部,影片没对大屠杀做出简单明了的结论,诸如大屠杀是纳粹刽子手对犹太无辜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刽子手之所以对犹太人实施屠杀是因为他们残暴、邪恶等等。

相反,该影片独辟蹊径,着力打造了一个名叫汉娜的德国女看守形象。

一、汉娜的罪与罚大凡看过该片的人一说起这部电影的总体印象,恐怕最令人扼腕不已的莫过于影片中汉娜这个角色。

汉娜以一己之躯承担了她个人不能承受之责,虽遭人诬陷、背叛,但仍然坚守自己的内心,最后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代价实现了自我救赎。

汉娜本来只是一名普通女性。

二战期间,在西门子公司工作的她可能因不识字的缘故拒绝了公司提拔的机会,主动报名当了一名党卫军的看守。

在做看守期间,她曾协助挑选那些身体虚弱或身患疾病的犹太人,将他们送往死亡集中营。

一次,在向西转移的途中,她们遭到盟军空袭,由于押送犹太人的党卫军有人受伤先行逃离,失去指挥的女看守们六神无主,谁也没去打开被大火吞噬的教堂的大门。

这样,三百名左右的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只有一对母女侥幸存活下来。

战后,为纳粹工作过的人开始受到审判,汉娜也在其中。

但汉娜个性单纯,在法庭上敢于承认事实,引起另外五个女看守的嫉恨,结果她们合伙诬陷她,说是她主笔起草、签署的情况报告,是事件的主谋。

观《朗读者》有感_优秀作文800字

观《朗读者》有感_优秀作文800字

观《朗读者》有感_优秀作文800字《朗读者》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思想深度的影片。

它深刻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引人深思。

影片主人公汉娜是一位曾经在纳粹时期参与了监狱集中营的女性。

她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因此对外界一直保持沉默。

与之相处的青年迈克尔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对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理解。

他在成年后开始了和汉娜的情感故事,却被她的秘密隔阂所困扰。

最终,迈克尔发现了汉娜的一段过去,也领悟到了隐藏在汉娜沉默中的复杂情感,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类永远不会止步于自身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如何回想自己心中的过去,和如何面对她所留下的遗愿。

这部影片揭示了对历史的深切关注,向观众展现了战争中幸存者和牺牲者的苦难和创伤。

汉娜身上有着一种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忏悔,她认为自己的沉默和错误是无法被原谅和被纠正的,并放弃了对未来的生活的期待。

幸而迈克尔发挥了青年的探索精神,试图寻找汉娜的过去,从而突破了历史的阴影,帮助汉娜重新投入生活。

影片通过汉娜和迈克尔的一段情感故事,表现人类的深情。

他们之间的深挚感情揭示了对于人类深情感的向往。

即使遭遇了相处的困难,也要勇敢地面对,并用真正的爱去补救因历史阴影所带来的伤害。

与此同时,影片也表现了对文化和认知的追求。

迈克尔的人生信念受到家庭之外的culture的影响。

在成年之后,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去研究和理解文学和文化,并且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帮助汉娜重新认识并接纳历史故事中的另一种人性,从而寻找希望和宽恕。

这对于历史的挖掘和对自身成长的重新思考,不论是在这个文化的背景下还是在全球的文化中,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总之,《朗读者》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并付诸行动。

对于人性的探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课题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认识。

为了未来,在该过程中,我们也要公正、开放、责任、透明等等,协同和合作,去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公正的世界。

浅评电影《朗读者》

浅评电影《朗读者》

浅评电影《朗读者》作者:范晶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摘要:《朗读者》是一部思想严肃的电影。

如题目所显示的,对于汉娜来说,识字与朗读不仅仅意味着掌握了技能,也意味着生的尊严,更意味着对生命、对时代的反思和责任。

汉娜因反思、悔悟而以死谢罪。

电影也展示了哲学家阿伦特发明的一个新词:平庸的恶。

恶之平庸而非极端,意味着那个时代的人大众判断力的普遍缺失,由此导致犯罪而不自知。

同样的,电影中所展示的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也告诉人们,有一种自然法或道德法,高于所有的成文法。

如果说成文法具有历史性,因国家不同而不同,那么自然法则具有超越性,它规范着人类的行为,是评判人类行为的最高标准。

此外,电影中汉娜,在监狱学会了阅读,学会了爱,也承担了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

关键词:平庸的恶阅读爱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18-02一部好的电影,总能让观影者深入其中,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催逼理性的思索,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净化和提升。

不过,在娱乐至死,商业当道的现时代,这样的影片是少见的,更多是迎合和挑拨感官欲望的缺乏深意的商业大片,或者说,金钱而非艺术的深度决定了现时代的电影。

然而,有一部影片与众不同,它就是《朗读者》。

这部电影并没有宏大的场面和绚丽的景色,但它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可谓深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汉娜,二战前是德国的一个普通的公汽售票员,她对爱情充满憧憬。

不过,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没有受过教育,不认识字,但她对此又非常敏感,以为识字与个人的尊严关联在一起。

后来,汉娜辞掉了售票员的工作,进入集中营做了监狱的看守。

在此期间,她参与了对犹太人的杀害。

德国战败后,汉娜被送上法庭,她亦在法庭上为自己做了辩护。

入狱后,她在男朋友的帮助下,自学识字读书,阅读了大量文献。

在出狱的前一天,汉娜脚踩书本,自尽于狱内。

于笔者而言,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以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朗读者》中汉娜的人物形象

以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朗读者》中汉娜的人物形象

Inhaltsangabe (1)1、Einleitung (3)2. Theoretische Grundlage (5)3. Analyse von der Figur Hanna (8)3.1 Die erste Lebenshälfte: Entwicklung von Schatten, Persona und Animus/Anima 93.1.1 Schatten (9)3.1.2 Persona (11)3.1.3 Anima und Animus (14)3.2 Die zweite Lebenshälfte: Entwicklung vom Selbst (15)4. Zusammenfassung (18)5. Literaturverzeichnis (20)Hauptfigur Hanna von Der V orleser unter der Perspektiv e von Jungs ArchetypenTheorie以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朗读者》中汉娜的人物形象InhaltsverzeichnisInhaltsangabeBenhard Schlink ist deutscher Jurist, Romanautor, Richter.Die Erzählung …Der Vorleser“ ist ein wichtiges und repräsentatives Werk von Benhard. Seit der Erscheinung im Jahr 1995 erregt das Werk weltweit Aufmerksamkeit von Literaturkritikern. Zahlreiche Kritiker haben sich mit ihr beschäftigt.Bis heute haben sich viele Literaturkritiker mit dem Roman aus verschiedenen Perspektiven auseinandergesetzt. Die Romanheldin Hannah ist eine komplexe und widersprüchliche Figur. Kritiker führten viele Studien über Hanna durch.Aber in China beziehen sich nur wenige Forschungen über den Roman auf die Perspektive von Jungs Archetypentheorie. Die Forschung in dieser Arbeit basiert auf Jungs Archetypentheorie, und zielt auf die Charakteristik von Hanna in dem Vorleser.Die Arbeit gliedert sich in vier Kapitel . In Kapitel eins wird die Struktur dargelegt. In Kapitel zwei wird dann die Theorie über Archetypen, die in Jungs Werken vorstellt wird, kurz dargelegt. Im Kapitel drei ist konkreter Analyse der Figur Hanna mit Archetypentheorie von C. G. Jung. Im Kapitel vier werden die Ergebnisse meiner Forschung in einer systematischen Übersicht zusammengefasst.Stichworte: Benhard, Der Vorleser, Archetypen, Hanna摘要本哈德·施林克,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

《朗读者》中汉娜形象分析

《朗读者》中汉娜形象分析

《朗读者》中汉娜形象分析作者:林淼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3期摘要:德国侦探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在长篇小说《朗读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汉娜形象,叙述了一名文盲女子汉娜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所造成的人生悲剧。

本文以文本为核心、以时代背景为依据、以总结归纳概括的方法,从家庭、社会、个人三方面出发,力图多层次多角度、清晰明了地阐述汉娜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朗读者》汉娜家庭社会个人《朗读者》讲述了一个有关人性与尊严的故事,其女主人公汉娜是作者塑造得最复杂的一个形象,也是最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

读懂汉娜是读懂《朗读者》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在困境中自我迷失“她在南欧的一个德国人居留地长大,十七岁去了柏林,在西门子做女工,21岁深陷士卒,大战结束后,她干过自己所有能够干的工作”,没有结过婚。

米夏问起关于她父母及兄弟姐妹的问题,她都回答不上来。

并且,在汉娜被审判时,也没见一个亲朋好友到场。

法庭休息时,一般被告都会同自己的亲戚朋友待在一起或者同其他被告交谈,只有汉娜一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从没与任何其他被告交谈过。

作品中多次用“孤立无援”形容汉娜的处境,汉娜自己也向米夏倾诉:“人家不了解我,没人晓得我本是什么人,干过些什么事。

”但是,我们并未看到汉娜为使自己被别人理解做出多大的努力,而是看到为维护自尊,她一步步远离人群,走向自闭。

汉娜活得小心翼翼,胆战心惊,总是挣扎在维护尊严的自卑中。

她小心谨慎地掩藏自己不识字的秘密,当这个秘密要被泄露或面临被揭穿的尴尬时,她不惜一切代价遮蔽,比如丢掉工作,离开情人,甚至独揽罪名。

这种拼死维护自尊的行为渐变为一种不自觉的、潜在的、非逻辑的精神活动,而暴露文盲身份的危机感使她变得极端敏感甚至有些神经质。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当米夏问起她的名字时,汉娜为何跳了起来,又用一种不大信任的眼光看米夏;为何在米夏说做功课如白痴时,她立刻会被激怒。

当然,其中有她对知识崇敬不允许米夏亵渎的因素,更由于“白痴”这样的字眼深深伤害她的自尊心。

凝视理论下的《朗读者》——汉娜罪责身份探究

凝视理论下的《朗读者》——汉娜罪责身份探究

德国作家施林克将目光由受害者群体转向施害人群体,用《朗读者》探索参与迫害犹太人的普通德国民众的罪责问题。

由此触发当代人对“如何客观判定战争参与者罪责”的思考,以及对德国战后一代是否“有罪在身”这一话题的讨论。

对于女主人公汉娜,有学者认为在看待这一文学形象时,不应用以往审视纳粹分子的眼光,直接给她打上“十恶不赦”“毫无人性”的标签,应该辩证地看到她身上的“特殊性”,即“善良、自尊、自爱因搭错了历史的车而让命运颠倒了个儿,个人无可挽留地沦为错误时代的牺牲品。

”[1]而体现在汉娜身上的这种“特殊性”却是众多“纳粹分子”群体所具有的“广泛性”特征。

拉康的“凝视理论”认为,人一出生便生活于外界的凝视之下,眼睛通常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渠道。

而作为“看”的主体,向外“看”这一行为动作发生的同时,主体也在被外界所关注,即每个人都生活在“看”与“被看”之中。

而“主体看外界”和“外界凝视主体”这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且相互作用的,主体在“看”外界这一过程中,获知外部世界的基本轮廓和价值取向。

与此同时,“看”的主体会根据所“看”到的外部世界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构建主体的价值观念[2]。

在外界对主体的凝视作用下,主体势必为了适应外界而调整自身的主观愿望和需求,克制、修正、切割那些不符合外部世界规范的本我需求,由此产生出存在于实在界的对象a 的凝视。

“对象a 是欲望的起因,是客体变成欲望客体的原因。

对象a是一种根本性缺失,它的缺失是必然的。

”[3]因此,对象a 的产生往往是因潜藏于主体深层意识中的欲望需求被刻意忽视和压抑而造成的无意识渴望。

本文将剖析投射于汉娜身上的多重凝视来分析她诸多异常行为及推动其罪责身份建构的因素。

一、二战德国的凝视——“去我化”的纳粹分子(一)特殊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论于世界还是德国自身,都是一段及其特殊的历史,战前诸多德国学者,如历史学家特莱奇克、社会学家马凝视理论下的《朗读者》——汉娜罪责身份探究陈文娇(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朗读者》是二战题材小说中极具争议的作品,施林克打破战争题材的传统视角,将目光转向施害人群体,由此引发了对参战者罪责的思考。

《朗读者》带来的思考

《朗读者》带来的思考

《朗读者》带来的思考15岁的少年米夏与36岁的女人汉娜偶然相遇,此后是小说作者施林克对他们露骨的性爱纠缠描写。

这本小说的第一章是够引人入胜的,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猎奇心理。

然而接下来的第二章,拷问灵与肉的时候到了。

施林克的笔墨一如既往的冷静庄重,却又是以沉思内省的笔触开始了最精彩部分的描写。

汉娜不辞而别。

后来米夏成为法学大学生,又在法庭上看到了她。

她的身份已经是正在接受法庭审判的前纳粹集中营女看守。

在旷日持久的法庭辩论中,米夏作为旁观者,回忆了自己在和汉娜性爱之前每次必做的功课——高声朗读,以及他们在野外伴游时汉娜对字条视而不见的经历,终于明白了一些真相——汉娜是个文盲,汉娜一直在掩盖这个她认为是最大羞耻的秘密,包括她放弃了提升职位的机会,去做不需要识字的女看守,也是为了保护这个秘密。

汉娜不再隐瞒自己曾经是集中营女看守,然而她甚至为了避免遭遇辨认笔迹这样可能使自己是个文盲的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认罪行都是自己干的。

汉娜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的朗读重又开始,他把自己朗读的录音带不定期邮寄到监狱。

汉娜实在是真诚的人。

在纳粹历史的罪恶中,汉娜也是受害者,但在法庭上她没有丝毫的隐瞒和为自己辩解。

同样,在和米夏的爱和性方面,她也毫无保留,她非常倔强非常真挚地爱着,小说表现的不是两代人的代沟,而是普通人的爱情故事。

汉娜在监狱学会了写字和阅读。

最后还被提前释放,然而她却选择了上吊死亡,不愿意重回社会。

纳粹的历史,是一段罪恶的历史。

象汉娜这样的人真诚忏悔了,然而也有象米夏在寻访集中营的路途中遇到的汽车司机那样的不愿意忏悔的人。

这使我想起中国那场十年之久的苦难。

当年很多人年轻气盛,也许身不由己,但现在却没有人愿意坦白忏悔,不愿意讲真话。

记得季羡林先生曾在文章中,多次呼吁,希望国人能够不忘历史,勇于揭露不愿意示人的过去。

《朗读者》小说的结构布局、线索安排、细节描写,无不精当微妙。

尤其米夏对自己内心与行为的审视和追问,矛盾复杂心理和困惑的剖析非常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说《 读 者 》 编而 成 的 。《 读 者 》 现 了 人性 、 严 、 情 、 、 悔 等 , 有 多 重 意 义 。文 章对 女 主人 公 汉 朗 改 朗 表 尊 爱 罪 忏 具
娜形象进行 了解 读可知 , 她是一个复杂 的人物形象 , 硬朗 、 坦承 、 愚昧、 坚定 , 良而忠于职守 , 自私冷漠 。 善 但
的故事打动 了全球无数读者 , 它意蕴丰富而又难以完全把握 。人性、 尊严、 爱情 、 文化 、 忏悔等等 , 罪、 在 这部小 说 中均有表 现 。我们 可 以从 中读 出德 国人 的 民族 性格 , 还有 对道 德 、 律 、 理 、 法 伦 责任 和人性 的思
考 。小 说 中汉娜 是一个 复杂 的人 物形 象 , 多重 身份 造成 了她 的悲剧 人生 。
fa k y t p d t o g,k n — e r e n e o e o o u is r n l ,s u i ,s r n i d h a t d a d d v t d t wn d te ,wh r a efs n p t e i. e e s s lih a d a a h tc
收 稿 日期 :0 90 1修 回 日期 :0 00~9 20 —52 ; 2 1 30
作者简 介: 陈
晨 (9 5 , , 1 8 一) 女 安徽毫州人 , 硕士生 。
14 0
合 肥工 业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21 0 0年 6月
1 作 为女人 的汉娜 .
抛开政 治 、 阶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化等外 在 因素 , 汉娜 首先是个 女人 。在 爱情 面前 , 只是个希望 得到更 多爱 的女 她 子 。她外表硬 朗 、 不苟 言笑 , 内心却 激情澎湃 、 可 爱意无 尽 。被 性别定义 的汉娜 , 除具有 人类 的一 般特性 外 , 有女性 的特殊性 。她 既是恶魔 又是天使 , 还 既是情 人 又是灵 光一 现 的母 亲 , 是 患有 洁癖 的行 为艺 既 术家 又是床上 的饕餮 , 既是导 师又是幼 稚 的求 知者 。汉 娜充满 了情欲 的气息 , 有爱和被 爱 的权利 和 自 她 由。或许 就是 因为汉娜对 米夏 的爱情期 望过 高 , 才导致 了她最终 的 、 且仅 仅作为 女人 的悲剧 。
A s atT ewin ro h tAcd my AwadfrB s Acrs st ef m e d n f Liea d bt c : h n e ft e8 a e r 1 s r o et tesi h i R a igo f n l
De t a h,wh c s a a t d fo t e n v lTh a e it n b h r n wrt r Be n a d S h i k ih i d p e r m h o e eRe d r wrte y t eGe ma ie r h r c l . n Th e d r i o e f mu t sg iia c b u u a a u e i n t ,l v ,c i e e o s ,e c er a e s a n v lo li i n fc n e a o th m n n t r ,d g iy o e r — m ,r m r e t .
B h ma eit r r t t n o h e on a n ,h rc m pe h r ce s rv ae ,t a s o g , y t ei g n e p e ai ft eh r i eH n a e o lx c a a t ri e e ld h ti,t u h o
Vo. 4 No 3 12 .
J n 2 1 u .0 0
通 向人 性 复 苏之 路
— —
《 朗读 者 》 中汉 娜 形 象 解读
陈 晨
203) 3 0 9
( 徽 大学 中文 系 , 肥 安 合

要: 获得第 8 届奥斯 卡金像奖最佳女 主角奖 的电影《 l 生死朗读 》是根据德 国作家本哈德 ・ 林克的同名 , 施
Ke r s c mp e iy;lv ;c i ea d p n s me t ucd ywo d :o lxt o e rm n u ih n ;s iie
获 得第 8 届 奥斯 卡金 像奖 最佳 女主 角奖 的 电影 《 死 朗读 》是 根据 德 国作家 本哈德 ・ 1 生 , 施林 克 的 同 名小说 《 朗读 者 》 改编 而成 的 。 目前《 朗读 者 》 但 已经 被 翻译 成 3 种 语 言 , 不 9 在全 球 卖 了上 百 万本 , 且 而 还是第 一本 登上《 约时代 》 销书排 行榜 冠军 的德 国小 说 。《 纽 畅 朗读 者 》 个饱 含着 爱 、 恶 、 密 与救 赎 这 罪 秘
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电影生死朗读是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朗读者改编而成的
第 2 4卷第 3期 21 0 0年 6月
合 肥 3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OURNAL EFEIU NI OF H VERSI TY OF TECHNOL X3 ( oca incs ( Y S ilSce e )
关键词 : 杂性 ; 复 爱情 ; 与 罚 ; 罪 自杀
中图分类号 : 2 1 5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83 3 (0 0 0 130 10 6 42 1 )30 0—4
Th a a i g t h c v r fH u a t r e Ro d Le d n o t e Re o e y o m n Na u e


多重 身 份 的汉 娜
汉 娜兼 具多 重身 份 。她 是个 德 国女人 , 曾在纳粹 集 中营 中任 看 守 , 被 国家 、 是 阶级 、 业 定义 的人 。 职 但是 她又有 独特 之处 : 她是 一个 文盲 。正 是这 样 的多重 身份造 成 了她复 杂 的人生轨 迹 和最后 的悲剧 。

Th ma e I t r r t t n o n a i e a e e I g n e p e a i fHa n n Th 0 Re d r
CHEN he C: n
( p rm e tofCh n s n u g ,An ui De a t n i e e La g a e h Unie st v r iy,He e 2 0 9,Ch n ) f i 3 03 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