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异的契丹葬服——金属面具和网络
悠悠岁月中传承的古老技艺

悠悠岁月中传承的古老技艺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21年第10期自然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中国最早的金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出现了中国最早使用黄金的实例。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金耳环、金银鼻饮等,距今4?000~3?800年,中国先民使用黄金的时代由此开启。
银古称“白金”,在世界范围内,因为自然银难以获取,所以在早期极少被利用,完整的银器比金器出现得晚,战国以后才较多出现。
金银器在商代时逐渐增多,主要作为铜器、漆木器等物品的附属装饰,以金箔饰片为主。
北方地区出现了耳饰、臂钏等人体装饰类金器,当为方国遗物。
河南、北京、河北等地的商代遗址中都出土了一些金片、金块、金叶、金币和金饰,这些金器的出土反映了商代工匠的黄金加工技术已非常精湛。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商代祭祀坑中,出土了黄金权杖和黄金面具,厚度非常薄,有了金箔的雏形。
西周时期,金腰带饰品最具特色,采用铸造工艺成型。
用于装饰的金箔、金片等趋向大型化,纹饰也更为多样。
东周时期,采用鎏银和错银工艺制作的器物大量涌现。
春秋战国时期,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成为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的桥梁。
居于中国北方文化带的戎、狄、胡等民族,向北连接欧亚草原,向南沟通中原。
他们以金银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崇尚以金银为饰,在纹饰、造型、工艺等方面,对中原地区金银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存在的时间不过数百年,因此秦代金银器考古发现的实物比较少。
到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迅猛,金银器的使用远远超过了先秦时期,但器皿类金银器仍不多见,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类。
除了大量金银饰品,还有带钩、金印、金缕玉衣等。
此外,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古丝绸之路被成功打通,使得大量的西方金银器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金银器加工工艺和造型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由于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融,加之佛教的兴盛,使得这个时期的金银器数量明显增多。
豪欠营第六号辽墓若干问题的研究

作者: 吉成章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9-14页
主题词: 契丹人;女尸;网络;面具;铜丝网;辽墓壁画;契丹族;首次发现;丧葬礼俗;乌兰察布盟
摘要: <正> 1981年10月,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在豪欠营村湾子山的第六号辽墓中清理出一具女尸。
女尸身穿铜丝网络和多层葬服,脸戴鎏金铜面具。
这在内蒙西部地区是首次发现。
有关方面对这一发现进行了初步研究,综合报告于下。
一契丹人的葬俗契丹人的丧葬礼俗,在《辽史》、《契丹国志》等文献中多有记载,但限于上层统治者,或语焉不详。
宋人文惟简《虏廷事实》记载较详:'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
……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
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
时入目为‘帝把’,信有之也。
'这里说明了契丹人。
契丹面具

给 死者佩 戴面 具的风 俗是是 一种横 遍全 球 ,纵贯古 今 的一种文 化现 象,世 界各地都有 为死者 戴面 具的 习俗 。 契 丹 面 具在 墓 葬 中 的涌 现 是 有一 定 的 社会 和 历 史 根 源 。我 国的面 具文化 也是源 远流 长 ,上 可追 溯到新 石器 时 代 ,下 经青铜 ,早期 铁器 ,汉唐 ,宋 元, 明清时代 ,一 直 到今天 ,辽代 的面具 只是 面具历 史链条 中 的一环 。然而 历 史进展 到 辽代 ,金 属面 具成 了墓葬 中独 具特 色 的一 部分 , 显得无 比重要 ,上至 老人 下至儿 童均有 佩戴 ,且在 辽墓 中 是 比较 普遍 的现 象 。辽 代 的面 具 制 作精 良,上 有 人 的 五 官,基本 都是 较安 详的表 情,人 死后 戴在人 脸上 。辽面 具 就 目前 发现基 本 出 自帝王 贵族墓 中 ,按墓主 人身份 等级 分
巧合 不能排 除二者 亲密关 系的可 能性 。 那么佩 戴面 具 究竟有什 么作用 呢 ?大 多数 学者都 认为 戴面 具 的习俗与 契丹族 固有 的萨满 教信仰 有关 ,戴 网络与 ‘ 为金、银、鎏金、铜等面具,分成人和儿童面具。下面就 面具 者为 契丹贵 族 中一部分 具有特 殊职 业和信 仰 的人 。因 其 来源和 功能做 简单 的认 识 。 为巫 师从 事 的是 一种神 职工 作 ,所 以生 前施法 术定有 一套 就我 国来 说 ,面 具文 化的开 始算 是在新 石器 时代 ,比 特殊 的法 衣 、法 帽和法 器 ,死后 也也就 会有一 套特 殊的葬 如 大汶 口文化 中就有 用陶 器覆面 的现 象,还 有玉石 掩面 的 具 。从考 古来看 金属面 具并 非普通 人所 享用 的,作 为一个 良渚文化 ,商代 墓 中,西 安老牛 坡商代 墓 出土的兽 面形 面 特殊 群体 和阶层 ,巫 师萨满 自然 是首先 考虑 的对象 ,面具 具 ,就是 出土 于墓主 人头 部,所 以可 能是用 于覆盖 死者 面 作为 巫师 的一种 特殊 法器 的可 能性也不 是没有 的 ,在巫师 部 的 。看 来在 死者脸 上覆盖 面之 习在 古代是 屡有 发现 ,所 死后 作为一 种葬具 而陪葬 。 以辽代契 丹面 具的 出现也 不足为 奇 ,它是古 代文化 传承 的 据统 计 ,辽 代 的面 具在 墓 中出现在 辽代 的 中后 期 ,也 表 现 。至 于它 的产生 背景和 起源 一般 学者都 把它 与北方 草 就是 辽代 经济 、政治 、军事 等力量 增强 之后 ,也就 是在 辽 原游 牧文 化习俗而 产生 的萨满教 信仰联 系在 一起 。 代统 治 范围扩大 ,在 契丹 民族传 统文化 发展 的基础 上 ,又 在北 方主 要在长 城 以北地 区发现 的新石 器到青 铜 时代 接受 中原文化 的一些 思想而 反 映在 墓葬 习俗上 的表 现 ,其 的岩画上 面有 上万 幅的面 具岩 画,而从 这些 面具 的分布 地 功 能和汉 人一样 具有存 亡者 之灵 气 的意 味 ,为 死者 戴面具 方 、造型 来看 ,这 些干 奇 百怪 的面具是 各种 各样 自然神 的 达到 保护灵 魂 的 目的 。 外 化形 式。巫 师的造 神 ,媚 神和 拜神 活动 ,这些 以面具 为 前面 已经提 到面 具和佛 教 的关系 ,所 以本 人也有 一种 载体 的神灵形 象,是远古 各种神 的综合体 。其 中有太 阳神 , 新看 法 ,既然 自古就有 升仙 思想 的存在 且经久 不衰 ,而佛 天 神,水 神、祖 先神 ,鹿神等 等 。如面 具形 式所表 现 的太 教 中也讲 究转世 轮 回说 ,且 佛教在 辽代 是非 常兴盛 的 ,契 阳神 ,是 由太 阳神 的射线和 人面 合在 一起组 成 的。作为 神 丹族 建 国后又大 量 学习汉文 化 ,尤 其效 仿唐 的一些传 统 习 灵 载体 的面具 ,是供 人祭 拜的对 象 。面具岩 画 ,反 映 了最 俗 , 比如 著名 的辽三彩 是受 唐三彩 的影 响 ,在 辽代 大量烧 早 最远古 先 民的 自然 崇拜 ,天体 崇拜和 鬼神 崇拜 。所 以墓 制使 用 ,契丹族 颇 喜欢金银 器 , 日常生 活 中常见使 用 ,这 葬 中面具 的 出现 就不 是偶 然 了,它是我 国古 代人们 对巫 术 也是 受 了唐人 的影 响。所 以受汉人 的影 响 ,辽 代墓 室 内有 信仰等 的结果 ,即使 不完全是 ,也 是有一定 的渊 源的 。 大 量 壁 画, 壁 画有 一 些类 似 唐 代壁 画 墓 中 的升 仙 图 画 内 面 具文 化 主 要 出 现在 北 方 ,还 跟 北 方 草原 狩 猎 生 产 容 ,而给 死者佩 戴面 具在 辽墓 中出现也 可能是 契丹 族另外 有 一定 的关系 ,面具 是原始 伪装 狩猎 的工具 。在 内蒙古 新 种 升仙 思想 的表现 形式 ,寄托 了死者 死后 的美好 愿望和 石 器时代 岩画 中,就 有头 戴兽冠 ,张 弓搭箭 的猎 人,其 冠 生者 为死者 的祝福 思想 。 做 兽头形 、竖 耳、长 嘴张开 ,为 典型兽 冠面 具 。另据古 籍 综上 来看 ,契丹族 墓葬 中 的面 具是 当时 复杂 的社会条 中也有记 载头 戴面具 捕猎 的情形 。随着 萨满 教万物 有灵 性 件和 其 民族 固有 信仰 的产物 ,同时面具 也是 留给我们 的一 说 ,于是 狩猎巫 术 出现 了以面具 遮面 , 以防野兽报 复 的内 具珍 贵艺术 品和那 个时代 的标 志。 容 ,这应 该是面具 的最初 遮蔽功 能 。 参考文献 :
历史趣谈鬼吹灯契丹公主陵墓被挖 黄金面罩暗藏彼岸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鬼吹灯契丹公主陵墓被挖黄金面罩暗藏彼岸花导语:导演乌尔善曾在采访中说过,奥古公主是耶律阿保机的女儿,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不过,历史上这个公主的名字叫做质古。
契丹信奉的是萨满,导演乌尔善曾在采访中说过,奥古公主是耶律阿保机的女儿,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不过,历史上这个公主的名字叫做质古。
契丹信奉的是萨满,奥古并不是公主的名字,而是宗教中类似神女的存在,叫“奥姑”。
在萨满中,女性有着极高的地位,巫师一般都由女性担当。
巫师也有等级划分,奥姑必须从贵族女性中选出,选出的奥姑则为人们消灾祈福,在民众中具有极高的声望。
而彼岸花也确实为契丹草原上一种常见的花草。
备受女孩子们喜欢。
契丹皇族这位年轻公主,是萧太后与辽景宗的孙女、耶律隆庆的女儿。
她幼而聪辩,长乃柔闲,兰仪秀出,在闺阁皇宫中,曾备获荣宠,数次晋封。
刚开始被封为太平公主,后又晋封为越国公主。
16岁时,年轻的公主下嫁驸马萧绍矩,郎才女貌的故事再次上演。
萧是当时齐天皇后的兄长,位高权重,而这桩圆满的婚姻也曾被无数人祝福。
但是,好景不长。
2年之后,18岁的公主突然病逝,36岁的驸马也在不久后驾鹤,两人病逝原因成谜,多被认为因病所致,因此,其后被追封为“陈国公主”的谥号,也引得唏嘘嗟叹。
一千年以后的1985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的小村庄——斯布格图,村民们在修建水库时突然发现了这位年轻公主和驸马的合葬墓。
而随着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的精心发掘,沉睡了近千年的珍贵文物揭示了契丹公主的繁华生活。
墓室被开启时,展现在考古队员眼前的是一座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和后室6个部分组成的砖砌多室墓。
主室内紧贴砖壁有赤柏生活常识分享。
黄金面具

黄金面具 (2009.7)一、惊现奢华古墓1986年6月,通辽市奈曼旗的一个小山村的水库施工现场,推土机的声音轰轰不断。
突然,施工停了下来。
锡木德(通辽市博物馆副馆长):推土机直推到墓室的墓门上。
墓门是大青砖,还有壁画,壁画是红颜色。
他们觉得这不是一般的东西,可能是一座古墓,就报告给我们。
锡木德是最早来墓地勘查的考古队员之一。
听到这个消息,锡木德的第一感觉,可能是一个辽代贵族墓,因为在墓的附近,他们曾经发现一个辽代遗址,很像是辽代贵族居住的私城。
说起大辽和契丹,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和辽国萧太后对阵沙场,几乎家喻户晓。
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曾一度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它的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邻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山西北部。
然而强大的契丹民族在历史上仅活跃了200多年, 便神秘地消失无踪了,今天人们甚至连保存完整的辽代墓葬都很少见。
眼前的这座辽墓,能否为我们打开一个真切感受契丹文明的通道呢(图1)?锡木德:当地辽墓比较多,几乎百分之百被盗了。
契丹人讲究厚葬,贵族建墓更是极尽奢华,而厚葬所引发的后果,就是难逃被盗。
所以在清理墓地时,考古队员都觉得这座辽墓也难逃“十墓九空”的历史噩运。
大家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出土墓志。
没想到这处墓葬竟然保存得那么好。
当墓道两壁上带有明显契丹特色的壁画惊现在考古队员面前时,他们更是欣喜若狂(图2)。
锡木德:契丹人的特点:大眼珠子,黑胡子,小平头。
他穿着蓝色衣服,牵着马,马全副武装:马笼头,马嚼子,马鞍子,整个全套。
非常漂亮。
《侍从牵马图》证实了考古队员的猜测,墓主人的身份应该就是契丹的贵族,而任何一座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辽代贵族墓,都可能是一次轰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尽管有这种心理准备,当考古队员第一次看到尸床之上的两张面孔时,还是大吃一惊。
尸床之上的两人,都戴着纯金的面具,浑身上下布满了稀世珍宝(图3):金花银枕、鎏金银冠、金跨带、金荷包、金针筒,且不说那些金银之器如何华丽精美,光是耗费十几公斤的黄金白银,就让人惊叹不已(图4)。
契丹葬俗中的铜丝网衣及其有关问题

,
、
。
此外 如已 知的韩 相 王悦 李进 赵
、 、
,
、
、
、
在碎骨 中
。”
德 钧 王 泽 尚肺 董 库 马 直温 耿 延 毅 张 世 卿 等 等 汉 族 官 员 墓 包 括 许 多夫 妻 合葬 墓 均 无 铜 丝 网 衣 发 现 而 有铜 丝 网 衣出 土的 墓 葬
契丹葬俗中的铜丝 网衣及其有关间题
马
几 十 年 来 我 国 内蒙 河 北 京 山西 吉林 和 黑 龙 江 各 地 区 数 以 百 计 的 辽代 墓 葬 丹 贵族 的 墓 葬
, 、 、
洪
路
指式 足套
、
,
、
、
辽宁 以 及 北
,
足 套 如 同袜 子
。
墓葬 中发现残存的 手
。
,
相继 发 现 了
,
,
铜 网 内常 见 指 骨 或 趾 骨 遗 留
( 四 ) 内 蒙 古 昭 乌 达 盟 赤 峰市 大 窝 铺 村
1957
,
有 些 内容 已 为大 量 考 古 发 现 所 证 实
过 去的 考 古 发 掘 所 见
,
, 、
。
年发掘
“
,
属辽晚期的砖 石结构八
, ,
多是 铜丝 编 织 的 “ ” 手 足 套 即 所 谓 铜 丝 络 其手 足 之 制 最 近
所谓
“
铜 片
。
( 五 ) 辽 宁锦 西 西 孤 山萧 孝 忠 墓
,
,
195 8
” ,
即 用 直径 约
“
1
毫 米 的 铜 丝 编 成一 般
从沙金到金沙——辽宁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黄金面具发现始末

从沙金到金沙——辽宁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黄金面具发现始末林栋(文/图)【摘要】2018年9月21日至11月20日,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承办的“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作为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系列展览之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隆重开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550余件(套)精美金器制品云集于此,其中一件2017年出土于辽宁康平县沙金台乡的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是目前出土辽代黄金面具中的第三例,也是近年来国内地下出土古代黄金制品的最新实物资料。
【期刊名称】《大众考古》【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黄金制品;面具;辽代;贵族;契丹;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遗址博物馆【作者】林栋(文/图)【作者单位】[1]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6.1复原后的金面具2018年9月21日至11月20日,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承办的“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作为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系列展览之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隆重开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350余件(套)精美金器制品云集于此,其中一件2017年出土于辽宁康平县沙金台乡的辽代契丹贵族黄金面具,是目前出土辽代黄金面具中的第三例,也是近年来国内地下出土古代黄金制品的最新实物资料。
沙金台乡即当地人俗称的“沙金”,与金沙位于祖国东北和西南对角线上,直线距离超过2000公里,因为一件金面具的出土联系到一起。
两个地名如此接近,从字面上看又让人产生大浪淘金(沙)的联想,而事实证明两地确实如此,都出土了极具价值的古代黄金制品,这似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
作为项目领队,我亲身经历了该面具从出土到检测复原,再到对外展出的全过程,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金色记忆》展览海报面具惊现该面具是2017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群”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中,于9月28日在林场长白山I区4号墓主室中发现的,编号为2017KZCIM4:49。
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 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

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身穿银丝头戴面具的墓主人来源:辽沈晚报2017年12月11日在辽宁省博物馆新开设的古代辽宁展览上,首次展出的古代契丹贵族的络丝葬。
络丝葬就是在处理后的尸体上铺上一层薄丝棉,再用深棕色丝织品由上而下分别把全身各部位紧紧包裹,包括每个手指都用很窄的丝带包裹。
之后用银丝网络编织全身。
在去年初,沈阳考古研究所在康平发现一座等级很高的辽墓。
墓主人身穿银丝网络,头戴银鎏金面具。
墓主身份至少是一个等级很高的契丹贵族。
银丝网络、银鎏金面具出现在辽墓中,在沈阳还是首次发现。
该墓葬距今有1000年左右。
那么,契丹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罕见的葬俗呢?辽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辽热河出土身穿银丝网络头戴鎏金面具在沈阳康平发现的这座辽墓为一座近方形石筑券顶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道为长方形阶梯状,带过洞、天井,墓圹平面略呈八角形,墓室东壁及甬道两侧有两个壁龛。
葬具为木棺,位于墓底西侧,从目前暴露情况来看,墓主骨殖上着银丝网络,头北脚南,头部戴银鎏金面具。
随葬品多出土于墓室及甬道内,有银质马鞍桥、绿釉鸡冠壶、白瓷碗、篦齿纹陶壶、磨石、铁剑、铁灯、铜鎏金马具及铁马镫等。
墓室西北角还发现羊头骨一具。
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情况推测,该墓年代为辽代早期,墓主身份为契丹贵族。
目前该墓葬处于实验室考古阶段。
专家从随葬品一柄一米多长的铁剑推测,墓主人是一男性。
随葬品还有一个银蹀躞带,上面绘有龙的纹饰,可见墓主等级很高,不排除是一名皇族。
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古代辽宁展览上,记者得以近距离地观看银丝网络。
银丝网络穿于内衣之外,外面再穿外衣、束腰带、戴面具、套银靴、佩首饰,具有防止形体散乱的功用。
这种风俗与契丹人意识中的灵魂崇拜观念有联系,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
同时,也是受汉人传统礼制影响而形成,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反映了契丹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扬弃。
除了银丝网络外,契丹贵族死后还要戴面具,意在保护死者的面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令人惊异的契丹葬服——金属面具和网络.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
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
令人惊异的契丹葬服——金属面具和网络
面具,可以说遍及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其形状也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在游戏、宴会等活动中,很多人还会佩戴面具,因此,我们对它并不感到陌生。
但是,给死者佩戴金属面具,以及与其相关的给死者穿着金属网络这种习俗,您或许就会感到陌生吧!
辽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大漠南北广袤的地域内活跃了三百余年,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
而与众不同的葬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考古学家发掘的辽代墓葬来看,辽代契丹贵族非常注重厚葬,死者入葬时大都使用了特别丰厚而又考究的葬服,包括衣袍、冠帽、璎珞、面具、网络、靴鞋、腰带、配饰、衾被、枕头等等。
而葬服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就是金属面具和网络。
金属面具是指覆盖于死者脸部的用金属制成的假面;网络则是指埋葬死者时穿在尸体上的用铜或银丝编制的网衣。
一、辽代金属面具和网络的出土
辽代金属面具和网络的出土,大约始于民国初年。
据传当时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旗的辽耶律琮墓被盗掘,曾有铜面具等珍贵文物出土。
1914年,辽庆陵——即辽圣宗、兴宗、道宗三帝的陵寝遭到大规模的盗掘,据刘振鹭《辽代庆陵被掘记略》记载:“其中遗骸男女都有,男骸衣甲袍服,殆皆殉葬欤。
比诸骸骨有委于地面者,有陈于石床者,更有用铜丝罩护其全体者。
”由此可知,20世纪初期已有金属面具和网络出土,惜实物无存。
1935年,在当时的热河省建平县内发现了两件铜丝手套、一件铜丝足套及银、铜质面具各一件。
目睹过这些实物的日本学者岛田贞彦,在《史林》20卷1号上首次公布了这批资料,并认为系辽墓的遗物。
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考古学者在内蒙古和辽宁两省区的不少辽墓中清理出铜丝网络,还发现了铜或银质面具。
由于这些墓葬大都早年遭到盗扰,出土的金属网络俱已残断,仅手或足套部分尚可辨识。
又据宋人文惟简《虏廷事实》中“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记载,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金属网络的认识只限于以“铜丝络其手足”。
直到1976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18号辽墓中才发现了覆裹女尸全身的铜丝网络。
这件铜丝网络无疑是全身用的,从肩到脚长137、前胸宽32、膝部周长30、脚脖周长21.5、手腕周长18厘米。
唯缺头套,恐怕是与随葬品一起被盗了。
198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豪欠营6号墓内发掘了一具脸上盖着鎏金铜面具,全身穿着铜丝网衣的女尸。
1986年,又在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镇发掘了辽陈国公主驸马墓,男女墓主人皆头戴黄金面具,身着银丝网络。
这些发现,为人们全面了解辽代金属面具和网络的原貌,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例。
就出土情况来看,金属面具和网络多数只是辽代中晚期契丹贵族阶层中某一部分人的葬
服,在具体使用上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两者既可合用,也可单独使用。
二、辽代金属面具和网络的分类、特征及穿戴方式
金属面具是按照死者的面部特征和性别,用金属薄片加工打制而成的,呈浮雕式,按材质可分为铜制、铜制鎏金、银制、银制鎏金和金制等多种。
材质的不同,表明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上的差别。
如陈国公主与驸马所戴的黄金面具应该是最高级别的。
男性面具一般较大,具有一种粗犷的韵味,且多錾刻胡须;女性面具相对而言面目较清丽、圆润,耳垂多有佩戴饰件的圆孔;儿童面具个体比较小,面带稚气。
金属网络有铜丝和银丝两种。
由六个部分、十一件组合而成:头网络,分上下两部分,上半为圆形球体状,下半由脑后下垂,整个网络略呈头盔状;身网络,由前胸和后背两片组合而成;臂网络,左右各一只,展开与现代西式衣袖相似;手网络,左右各一只,有五指全分式,也有拇指单独分开,四指并拢式的;腿网络,左右腿两片组合而成,连接处在臀部下;足网络,左右各一只,呈短靴状,开衩处在足部。
它们是依据人体的大小,按照各个部位的不同形状分别编制的。
由于各部位的具体形状不同,编织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所用金属丝的粗细与网孔形状也有区别。
那么,这么复杂的网络是如何穿戴的呢?
也许您会说是直接套在衣服外面的。
其实不然,它是穿在其它丝织品葬服的最里层的。
契丹人死后,在穿着网络之前,先要将尸体进行一翻包裹。
紧贴尸体皮肉先铺一层薄薄的丝棉,然后用深棕色丝织品由下而上,分别把全身加以紧紧的包裹,连每个手指都用很窄的丝带分别缠裹。
把尸体包好之后,按身网络、臂网络、手网络、足网络、腿网络、头网络的顺序依次穿着、缝合。
全身网络穿好之后,再在网络外面穿着其它丝织品葬服。
最后才戴上用丝织品装饰好的金属面具。
下图为我们分别展示了一个全身的铜丝网络和三个不同类型的面具。
女性面具为银质鎏金,长圆脸庞,大下颚,浓眉细目,眼角上挑;直鼻梁,高颧骨,面颊丰满;双唇抿合,留有口缝。
男性面具为银质,长方脸型,面相清瘦;长眉细目,直鼻,唇上有须,睁眼。
表情作忧郁悲苦状,手法写实,一望便知为一中年男子形象。
儿童面具为银质,扁平的圆脸,眼帘下垂,双唇紧闭而嘴角向下,稚气十足,流露出一种令人怜悯的悲戚表情。
[1] [2]
三、穿戴金属面具和网络的原因
契丹人为什么会穿戴如此奇特的葬服呢?关于他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
1、与契丹人信奉的萨满教有关。
认为使用面具和网络覆尸的这部分人,可能生前就是作法跳神的萨满巫师,起码也是萨满教的忠实信奉者。
面具和网络就像萨满教的法器、法衣一样,是一种巫术工具。
契丹巫师穿戴面具和网络都有线索可循,在辽宁省朝阳市前窗户村一座辽代契丹妇女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条鎏金银质童戏纹大带,上面有五方鎏金银带銙,带銙上面铸有“童戏”图案,其中有一方铸一“童子”右手执令箭,脸戴面具,屈膝蹦跳的场面。
有学者认为这不是“童戏”,应该就是学习萨满作法的情景。
河北宣化辽墓出土的一幅壁画“散乐图”中有二位挽袖击鼓者,他们的双臂上便可清楚地显露着网络式的装束,与出土的金属网络十分相似。
在古代,鼓是驱鬼迎神的主要乐器,所以,击鼓者很有可能就是辽代的巫师,而穿在巫师身上的这种网络自然就应该是“法衣”。
2、与当时崇拜佛教有关。
由于金面菩萨、金面如来佛在契丹民族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不只顶礼膜拜,甚至妇女们还用黄物把脸涂成金色,变成佛的样子,谓之“佛妆”。
可见佛教对契丹民族的影响之深。
从出土面具的造型特点上看,也确实能看到菩萨的影子。
也许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地挤入西方极乐世界吧!
3、可能受汉代“玉衣”的影响。
“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大部分,各部分均是彼此分离的个体,计由脸盖、头罩、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左右鞋这十二个部件组成。
其中脸盖上还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同时为了供死者穿戴方便,袖筒、裤筒、手套和鞋都有开缝,袖筒和裤筒还可以从开缝展开成一整片。
不难看出,面具和网络的总体结构形式和组合形式与“玉衣”十分相似,仿佛是如出一辙。
4、可能是遮丑之物。
契丹人死后在外停尸时间较长,尸体容易腐烂,罩以面具和网络,不仅可以把死者的面容永久的保存下来,而且有助于再移动时不至于散落,达到形不散神不离的目的。
5、可以起到保存尸体之特效。
如豪欠营6号墓出土的女尸,其身体与铜面具和铜丝网络长期接触,体内吸收了大量的含铜元素的化合物,磷酸铜具有轻微的杀菌防腐作用,硫酸铜可促使皮肤皮革化,从而对尸体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以上说法,不论哪种都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疑惑。
比如,既然面具和网络与萨满教有关,那么北方民族中信仰萨满教的其他民族的墓葬为什么没有发现面具和网络呢?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墓葬中,如希腊公元前14世纪迈锡尼国王墓中发现黄金面具,我国四川广汉县出土三千年前青铜时代的黄金面具,是否也能说受萨满教的影响呢?这些疑惑还有赖于专家学者在今后的考古发现及研究中找出更加确切的答案,我们暂且把它当做一个谜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