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农耕的起源,分析了农耕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讲述了原始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第三部分探讨了农耕对社会制度、文化、人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农耕起源的理解不够深入;2. 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认知不全面;3. 对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耕的起源,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理解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耕的起源,原始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农耕起源的社会背景,农耕对社会制度、文化、人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农耕的起源,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5.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小论文。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总结

二、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1.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流域: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成果: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水稻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先民栽培的稻、粟和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2.河姆渡人的生活
知识点3.半坡居民的生活
(北京人的生活组织形式是群居,而半坡居民进入氏族社
【重点难点讲解】。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2课,主要是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内容。
从人类的狩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本课程重点介绍了农耕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原始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以及从低级到高级文明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如家庭、氏族、部落等,从而认识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农耕社会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明白人类农耕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3、了解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并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4、学习如何使用考古工具,了解其过程,从而将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认识其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社会发展特点,了解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1、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让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文字读物分析与讨论,道具演示,图解解析等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3、重视实践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张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观察图片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特点,并探讨这些文化的一些基本概括性特征。
2、知识传授(1)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及其文化特点。
对单调萎靡的原始时代中人类的生产方式进行课堂上的精细解析、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生产方式的演变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介绍农耕文化的发展特点。
讲解生产方式的改变如何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是怎么产生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原始社会当中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到了文化、阶层等各个方面。
3、实践操作进行考古工具的使用教学,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用考古教具进行实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稻作和粟作农业逐渐推广;耕 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 耜来进行耕作;家畜饲养出现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 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 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 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 翻出。
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 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 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 在木棒下端制成的。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1)材料一反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作答范围
作答内容
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居民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 生活。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黄河流域寒冷干燥,这类建筑有利于防寒和炊煮。
材料二 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
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
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时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并
得到发展,他们分别种植水稻和粟,并会饲养家 畜,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食物来源
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天然洞穴里,过着群居 穴处的生活;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会建造房屋, 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方式
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和 生产工具
半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 北京人、山顶洞人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河姆
渡人、半坡人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之分。 社会分工
半坡遗址 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烧制彩陶
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饲养家畜 农具:骨耜 凿井取水 河姆渡遗址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水稻在我国 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1. (南京校级期中)在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 县的仙人洞、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地发现了1万多年前的 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笔记原始农耕生活本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原始社会中的农耕生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原始社会的特点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在形成国家之前的社会,它的特点是人们生产力极为低下,生活水平极为简陋,人类实行的是采集、打猎、捕鱼和简单的农耕生活。
2. 原始社会的农耕生活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逐渐发展了简单的农耕技术,开始种植谷物。
最早出现的农业是小麦和大麦的种植,接着是豆类、菜类、果树等水果的种植。
人们进行农耕的工具有锄头、镰刀等,不断地开垦新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农田。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渐渐地摆脱了原始社会的采集、打猎、捕鱼生活,开始了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有了定居的生活。
3.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集体为基本单位,生产资料是各族人民共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享生产成果。
土地是共有的,人们并不持有土地,而是共同在土地上进行生产,收成后也是公共财产,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
劳动分工在原始社会中并不突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生产劳动中,不同的劳动分工是根据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因素来分配的。
4.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信仰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深受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他们往往对自然界有着崇拜和敬畏的感情。
人们认为自然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祭祀成为了人类与自然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并不相信某个具体的神或神明,而是相信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可能是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等,或者是更加抽象的东西,如季节的改变、生命的轮回等。
5. 原始社会的文化原始社会中的文化主要包括语言、习俗、传统等方面。
在语言方面,原始社会中的语言比较单一,既没有书面文字,也没有具体的语法体系。
在习俗方面,原始社会人们往往以部落、氏族、血缘关系为社会单位,通过共同的习俗、风俗等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传统方面,人们通过神话、传说等形式来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让后代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构水井
关内容
5.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工具、牲畜
骨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7.手工业
骨哨、陶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学生勾画相
(1)兴起地区:
关内容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
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歌曲《黄河长江》导入
听歌曲,思 激发学生的好
歌词中的为什么说中国的黄河长江孕育 考问题 导入新课
板书
学生回忆旧石器时代?
4.农作物: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饲养牲畜:猪、狗
6.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半坡人 学生根据课 提高 学 生 概括
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 本,分析总 能力
还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可见半坡人已 结概括
经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出示粟籽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课题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
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学习目标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骨 耜
炭化稻谷
黑 陶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 1.地点: 浙江余姚( 南方长江流域) •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耒耜 • 4.农作物: 水稻 •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 6.原始饲养业: 猪 • 7.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西安半坡 出土
石磨盘
鱼钩
石斧
纺 轮
粟、菜籽
陶器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1.时间: 约五六千年前 • 2.地点: 陕西西安(北方黄河流域)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 4.农作物: 粟 • 5.原始饲养业: 猪、狗 •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 7.原始手工业: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个遗址的房屋,请说明各自特 点和判断依据。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导航
1
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
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3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
4
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
异同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思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神农播种五谷
——
民,不至 农分足于 作地,神 古 。之于农 之
水稻(水田) 磨制石器、耒耜
粟(旱田)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原始饲养业
猪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社会生活组织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相同点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 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 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七嘴八舌
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 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蒸 食 物
用这 的是 ?做 什 么
想一想: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和生 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6、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 情节是( C ) A B C D 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等家畜 住半地穴式房屋 使用磨制石器
课堂练习
1、下列主要种植农作物粟的远古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半坡氏族人们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青陶 C.白陶 D .黑陶
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 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 不便之处?采集和狩猎得来的食物总有吃完 的那一天,那他们该如何生存呢?
我来 想一想 ……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原 始 第 农 二 耕 课 生 活
学习目标
半坡的原始纺织业
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 • • • •
1.时间: 距今约7千年 2.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3.生产工具:骨耜 4.农耕作物:种植水稻 干栏式房屋(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5.房屋类型: 木结构水井(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狗、水牛) ①制作陶器 、玉器 、乐器骨哨; • 7.原始手工业:
B
A
3、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
A半坡原始居民
B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 尧舜禹时期
4、下列农作物中哪些是我国最早种植 的? ①水稻 ②玉米 ③粟 ④花生 ⑤蔬菜 ①② A、 ①③ C、 ②③ B、 ③④ D、
C
5.看图分析: 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 彩绘动物图案,它们 是什么动物?你能说 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 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 关系吗?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会制造磨制石器、骨 器、角器 能制造 彩 陶 会纺织、制衣
畜牧业
会饲养猪、狗、水牛 会饲养 猪狗 等动物
两者相同点:
1、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 2、都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 着定居生活 3、都会制作陶器 4、都使用磨制石器
课堂巩固
1.小红家有复制的鱼纹彩陶盆,,如果它是真品,应该 是什么原始居民生产的( ) D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 共同之处有( A) ①普遍使用磨制的石器 ②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 活 ③会制作陶瓷 ④种植水稻 ⑤种植粟 ⑥饲养猪狗 等家畜 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石刀
石锄Βιβλιοθήκη 石斧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粟
半地穴式房屋
半地穴圆形房屋 复原图
动脑筋:
•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 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 雨,又可以取暖。
尖底瓶
鱼纹彩塑陶盆 人面鱼纹陶盆
彩陶
尖底瓶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 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 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 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 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 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 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 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 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 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溢出。
七千年前的古水井
的 国 家 。
我 国 是 世 界 上 种 植 水 稻
河姆渡
出土的陶猪
河姆渡出土的 猪纹长圆形钵
说明:
①河姆渡人已经懂 得驯养家畜; ②河姆渡人会制作 陶器; ③河姆渡人懂得利 用水蒸汽蒸熟食物
蒸器
骨耜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 2、兴起地区: 黄河、长江、淮河流域 3、农作物发展的表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 稻和栽培粟 4、农耕技术发展的表现: 刀耕火种→骨耜耕种等 5、农业兴起发展的标志: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 的出现、③聚落、④磨制工 6、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具的发展。
(1)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 (2)种植水稻 (3)住干栏式房子,过上定居生活
(4)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5)会饲养家畜
(6)会制造陶器 (7)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能否制造使用工具 。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是 元谋人 , 距今约 170万 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 , 70万—20万 年使用 打制 石器,
距今约
过着 群居 生活,会使用 天然火 ,还会保存 火种。 火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 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②懂得象牙雕刻(中国最早);
干栏式房屋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思考:
•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 屋呢?
长江流域气候潮湿温热,这 样的房屋既可通风防潮,又 可防蛇虫之害。
为什么河姆渡人与半坡人 种植的粮食作物和居住的 房屋不一样
由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等 自然条件决定的
•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 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
•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 史的重要依据。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 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
陕西西安 半坡遗址
浙江余姚 河姆渡遗 址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 • • • • • • 1.距今时间: 约6000年 2.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4.农耕作物: 粟(世界上最早种粟) 5.饲养业: 猪 狗等家畜 6.房屋类型: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7.手工业: 会制作 彩陶、乐器(陶埙)、 装饰品,会纺织、制衣
• 3、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D A B C D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两种农作物是(
A B 小麦和玉米 小麦和水稻
C
)
C
D
水稻和粟
水稻和玉米
5、半坡原始居民餐桌上的食物是(
B
)
A 、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B 、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C、主食是小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稻米,副食有肉和蔬菜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比较
河姆渡居民
距今年代 生活流域 主要农作物 房屋结构 生产工具 原始手工业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水稻
半坡居民
距今约六千年 黄河流域 粟
干栏式房屋
已使用磨制石器, 用 骨耜 耕地 会制造陶器 会制作简单的 玉器 和乐器 ,会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