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章 全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12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12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12单元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讨论教学。

五、实验准备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内容1、【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2、【新授课】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一、金属材料纯金属(90多种)1、金属材合金(几千种)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阅读P3相关内容,讨论】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4、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过渡】现在人们使用金属材料大多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

二、合金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演示实验8-1】【讨论金属及其合金的熔点比较】★: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金属生铁钢黄铜青铜: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单元 8.2.2 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单元 8.2.2 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程度。

(2)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对比实验,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建立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意识。

(2)“真假黄金饰物”的鉴别,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具准备】锌片、铁丝、铜丝、铝丝、CuS04溶液、AgN03溶液、NaCl溶液、Al2(S04)3溶液、试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置换反应的概念,现在让我们通过一组实验来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P11~P12实验,并记录好反应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什么问题?(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实验结果)【交流回答】根据上述反应,同学们能否得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A1>Cu>Ag【归纳总结】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同学们是否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有何重要应用呢?【交流回答】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而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即不反应)。

2020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 实验活动4

2020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8单元 实验活动4

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激情,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强弱探究。

【难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方案的设计。

教学过程知识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24页的内容,了解本次实验活动的实验目的、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按正确的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发现铜的硬度比铝大,黄铜的硬度比铜大。

2.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到铜片表面变黑。

3.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到放镁条、铝片、锌粒、铁片的试管中均产生气泡,镁条放出气泡的速率最快,铝片、锌粒、铁片逐渐减慢,且生成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铜片的试管中没有气泡产生。

【合作探究】可以利用什么反应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答:可以利用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和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教师点拨】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共性,如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如密度、熔点、硬度等,有的可能差异还很大。

2.金属的化学性质:大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反映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跟进训练】1.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铜质插头是利用铜的导电性B.钨制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低C.铝制成铝箔是利用铝的延展性D.用铁锅炒菜是利用铁的导热性2.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说明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B)A.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稀硫酸中B.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C.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D.铁丝和铜丝分别在氧气中点燃3.镍(Ni)和锰(Mn)都是重要金属,将Ni丝插入Mn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插入CuCl2溶液中,Ni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9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9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教案

9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教案清晰有条理的优秀教案对课堂的流程极为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9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9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教案:金属材料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活动探究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知识共享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归纳整合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3教学设计1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3教学设计1

课题3 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者:梁桂婵审稿:曾艳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的计算;(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获取信息;(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4)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1.常见铁矿石提炼铁的原理;2.有关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3.金属锈蚀的条件和及其防护方法;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1. 有关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2.对金属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二、教材分析:本课题涉及面广,从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到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

本课题由常见金属矿物的照片以及资料“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表引入,简单介绍了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

人类对地球上金属矿物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用来冶炼金属,而其中冶炼量最大的是铁。

因而“铁的冶炼”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

教材除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外,主要是通过实验,说明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化学反应原理,并结合炼铁的实际情况,以例题的方式介绍了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教学设计:8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教学设计:8
(二)讲授新知
1.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讲解金属的活泼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用途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理解金属在置换反应中的行为,并学会运用这一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金属的冶炼方法
-介绍常见的金属冶炼方法,如热还原法、电解法等,讲解各种冶炼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腐蚀过程,并探讨实际生活中的防腐策略。
3.金属资源保护的意义和策略。
-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理解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创新性的保护策略。
-通过讨论和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平衡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金属资源的性质、用途及其冶炼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重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金属活泼性对其用途和冶炼方法的影响,以及不同金属的冶炼过程和原理。
-通过对比不同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掌握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腐措施的实施。
-重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以及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腐。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关于金属的性质、冶炼方法和腐蚀防护的知识点,让学生判断题目描述的正确与否。
2.选择题:设计一些与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3.问答题:让学生回答一些综合性问题,如金属冶炼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金属腐蚀的防治措施等。
4. **研究性学习报告**: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金属资源,调查其在当地的利用情况,包括开采、加工、消费等环节,撰写一份关于该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2020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2020届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和合金的性质及用途。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的方法,归纳合金的主要用途。

4.学会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方法,知道一些重要和新型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1.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3.合金和其组成纯金属性质的比较。

4.合金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
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
1、性质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
2、用途
二、合金
1、概念
2、性质 a、硬度 b、熔点
教学反思:
本课题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内容琐碎,不易记牢。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单元 全单元教学设计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单元 全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

能用金属和酸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金属和酸反应,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2.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二、教学重点金属和酸反应三、教学难点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稀盐酸、稀硫酸、镁片、锌片、铁片、铜片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不法商贩用铜锌合金冒充黄金欺骗消费者,你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拆穿他们的骗局吗?学生回答用测密度(两者的密度不同)、硬度、测熔点(熔点不同)。

等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4分钟这些方法都是一些物理方法,在现场不容易实现,我们可以用一些化学方法来鉴别黄金的真伪。

学完本课,你就会用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

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金属参加的反应。

写出化学方程式来。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书写方程式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2Hg+O22HgO3Fe+2O2Fe3O42Mg+O22MgOZn+H2SO4 = ZnSO4+H2↑Mg +2HCl== MgCl2+ H2↑Fe+CuSO4==Cu+FeSO4通过情景,复习纯金属和合金的物理性质,然后再复习曾经学过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新课教学25分钟引导学生描述曾经学过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比较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学生描述汞、铁、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汞在空气中加热非常慢,12天后生成粉红色固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黑色固体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并得出镁比铁活泼,铁比汞活泼。

利用学过的知识,将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总结规律,知识得到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 德 基第2课时 稀酸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知道浓硫酸的特性。

3.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稀释的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及稀释浓硫酸实验,培养善于观察、总结、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浓硫酸的强腐蚀性。

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纸小、木棍、布、玻璃棒、导管、双孔橡皮塞、锥形瓶、试管、浓硫酸、浓盐酸。

五、教学过程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烧杯、软塑料瓶、橡皮塞、分液漏斗、烧杯、NaOH、Ca(OH)2固体及溶液,稀硫酸、稀盐酸、二氧化碳气体五、教学过程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烧杯、软塑料瓶、橡皮塞、分液漏斗、烧杯、NaOH、Ca(OH)2固体及溶液,稀硫酸、稀盐酸、二氧化碳气体五、教学过程8.5 化学肥料教学目标1.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3.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4.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①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

②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

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各自搜集常见化肥的样品。

④实验改进:把一块铁片分成两块,一块正方形烧氮肥,另一块长方形烧钾肥,避免氮、钾肥互相干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的成长离不开营养,植物的生长也是一样,需要充足的养分。

播放课件:化学肥料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二、新课学习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

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

点明学习主题。

酸、碱、盐各类化合物中,特别是盐类中,有好多种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因而可作为肥料使用。

我们把以矿物、空气、水等为原料,经过化学或机械加工制成的肥料叫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肥料按来源可分成: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化学肥料按所提供的营养元素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等。

(一)学生活动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类别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名称化学式主要作用植物缺少时的症状(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⒈常见氮肥及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氨水:碳酸氢铵(气肥):硫酸铵(硫铵):氯化铵:硝酸铵(硝铵):尿素:⒉氮肥的特性(1)铵盐的检验实验:(试管++热,+ 石蕊试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②小结:①铵盐跟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氨气遇水生成氨水,氨水是一种弱碱,显碱性,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②农业生产上施用铵态氮肥时,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失效。

(2)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磷肥作用: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穗多粒满。

磷矿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普钙)[]重过磷酸钙(重钙)[]★钾肥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硫酸钾[] 、氯化钾[KCl]★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钾[]硝酸钾[]★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锰肥、铜肥、锌肥、钼肥等。

归纳整理继续播放课件:由学生讲述案例: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

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

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

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

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

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

(缺?)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

(缺?)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

(缺?)提出问题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3.怎样科学施肥?学生活动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氮肥磷肥钾肥碳酸氢铵氯化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状态气味溶解性2.组内交流:交流观察结果。

3.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5.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给予点评)。

6.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能正确区分氮肥、钾肥的方法及人数)。

问题拓展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

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

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三、小结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课后活动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互相交流,查漏补缺。

2.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3.社会调查:化肥使用的利弊与对策。

实验六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五、教学过程)布置试验:测定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液体的pH。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了解这些物质的酸碱性。

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

通过测定常见液体的pH,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阅读教材,了解pH对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

提醒学生注意正常雨水的pH是5.6,所以pH小于5.6的雨的是酸雨。

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

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 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pH <7 为酸性;pH =7 为中性;pH >7 为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