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背部按摩有哪些好处?应该按摩哪些穴位?

背部按摩有哪些好处?应该按摩哪些穴位?随着中医热的流行,上班族的颈腰椎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医背部按摩推拿越来越火。
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做个背部按摩推拿,不失为一个放松养生的好方式。
背部是以脊椎为中心的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经脉穴位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
背部健康与否,往往直接反映着脏腑是否正常运转。
由此可见,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无论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还是精力旺盛的青壮年,亦或是颐养天年的老人,关注背部,正确保养背部,就等于为健康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背部按摩保养的六个好处!对应按摩背部有那些穴位?1,改善失眠症状,头晕头痛,面部肤色暗黄无光泽;起到养颜美容作用。
可按摩失眠穴。
失眠穴位置:最后要按摩失眠穴,此穴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为经外奇穴。
以双手拇指指面按揉失眠穴,其余四指轻扶头部作支撑,力度轻柔适中。
按揉失眠穴有良好的安眠作用,无论分型,均有奇效。
2,改善肩周炎,肩颈疼痛,易落枕,记忆力减退。
另外,腰椎疼痛、背部肌肉劳损、关节僵硬同样得到缓解。
可按摩天牖穴、肩井穴、天宗穴天牖穴位置: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
肩井穴位置:在后颈根部第7颈椎与肩峰之间的中点处。
天宗穴位置:是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的腧穴之一,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主治局部病证,气喘。
3,改善脑部循环差,供血不足,供氧不足。
打通背部穴位脉络,经络通畅,促进血液循环。
可按摩大椎穴。
大椎穴位置:第7颈椎棘突下,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
4,预防颈部淋巴结肿大,长痘。
背部按摩可放松情绪,缓解颈部疲劳,可远离甲亢、甲状腺肿大等疾病。
颈部穴位比较多,可着重按摩风池穴。
至阳穴的操作方法

至阳穴的操作方法《窍门千变,操作卫道》至阳穴,又被称为“太阳穴”,是人体头部的一个穴位,位于太阳门正上方,也就是额头部分的太阳穴区域。
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经络穴位,理正补虚,能调节气血,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至阳穴的操作方法。
1. 手法准备首先,操作者应该保持双手清洁,指甲修剪整齐,尽量避免在穴位操作时对穴位造成伤害。
同时,操作者的情绪应保持稳定,不宜过度激动或疲劳,以免对穴位的操作产生不利影响。
2. 定位至阳穴至阳穴位于太阳门正上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穴区域。
具体的定位方法如下:在面部上套一个手指,将手指按照指尖的位置放在鼻孔两侧的眼骨上方,用力深按,就可以找到至阳穴。
3. 按摩至阳穴在定位到至阳穴后,可以开始进行按摩。
操作者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并拢,以锁形握发指的方式,在至阳穴上进行按摩。
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不可过重,以免对穴位造成伤害。
按摩时要注意穴位的疼痛感,如果感觉到疼痛,要立即停止按摩,并避免在短时间内重复按摩,以免对穴位产生过度刺激。
按摩至阳穴的时间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可以选择每次按摩3-5分钟,每天1-2次,早晚各一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增减次数。
4. 气功调理至阳穴除了按摩,还可以通过气功调理的方式来刺激至阳穴。
具体步骤如下:坐直身体,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闭上眼睛,深呼吸数次,放松全身。
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至阳穴上,用意念和呼吸的力量,将自己的能量集中在这个穴位上,进行调理。
可以想象自己正吸纳阳光,将阳光的能量通过至阳穴输入体内,达到调节气血的效果。
5. 食疗调理至阳穴除了按摩和气功调理,饮食也可以对至阳穴进行调理。
一些食物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可以通过食疗来改善至阳穴的血液循环。
如:生姜、辣椒、葱蒜、肉类等温热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结起来,至阳穴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按摩、气功调理和食疗调理。
按摩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适度力度,避免过度刺激。
气功调理需要通过呼吸和意念的力量,将能量集中到至阳穴上。
浅谈至阳穴治疗胸痹

中图分类 号 : R 2 2 4 .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0 7 7 9 ( 2 0 1 3 ) 0 0 6— 0 0 5 8— 0 1
至 阳穴乃督 脉 的第 9个穴 位 , 在 第 7椎 节下 间 , 两 膈 腧之 间 , 其 别名 为 肺 底 、 金 阳 。这个 穴 名 被 解 释 为 : 背为阳, 横膈 以下 为 阳 中之 阴 , 横 膈 以上 为 阳 中之 阳,
置皮 肤正好 由第 6 、 7 、 8胸神 经 的后 支 的 内侧 支重 叠 支 配, 而与 之 出于 同一 脊髓 节 段 的 6 、 7 、 8胸 神 经 的前 支 构成 4 、 5 、 6肋 间神 经 , 而第 4 、 5 、 6肋 这一 区域 正 是 心 跳 最 明显 的部 位 。 当发 生心 绞 痛 时 , 揉 按 或针 刺 至 阳
・
5 8・
J C AM. J u n e , 2 0 1 3, Vo 1 . 2 9, NO. 6
浅谈 至 阳穴 治疗 胸 痹
孔 莹 , 周 猜 , 曾 白玉 , 孙 秋。 △
( 1 . 黑 龙 江 中医药大 学附 属第二 医 院 , 黑龙 江 哈尔 滨 1 5 0 0 0 1 ; 2 . 黑龙江 中医药大 学 , 黑 龙江 哈尔 滨 1 5 0 0 4 0 ; 3 . 黑 龙江 中 医药 大学 附属第 一 医院 , 黑龙 江 哈尔滨 1 5 0 0 4记载“ 至 阳在第七椎节 可 有两种 传导 机制来 调节 疼痛 , 一条 是通过 痛觉 传 下间 , 督 脉气 所发 , 俯 而取 之 。 ” 督脉 为人 体诸 阳之 会 , 穴, 另一 条 是 电 其 生理 功能 主要 是统 摄 一 身 之 阳气 和 真元 , 至 阳穴 为 导 到大 脑皮 层来转 移 来 自心 的部 分 痛觉 ; 督 脉之 要穴 , 有激 发全 身 阳气之 功 , 温 化 阴寒 之效 。第 信号的形式 , 通过改变局部的电信号冲动 , 然后 由至阳 7椎 节所 在 的位置有 特殊 的含 义 , 在 十二 地 支 当 中 , 阴 穴周 围 的神 经传 至 心肌 , 进 而 调 节 心 肌 的功 能 。 至 阳 刺 激 后 激 发 身体 的神 经 体液 调 阳 的的兴 盛正好 是六 支 , 子 时 阳气 即开始生 发 , 于午 时 穴正 是利用 这一 原理 , 达 到 了缓解治 疗疾 病 的作 用 。 达到 极致 , 第七 支起 到 兴 衰转 承 、 承接 贯 通 的作 用 , 至 节功 能 , 现代研 究对 至 阳穴治疗 胸痹 有大量 的实验研 究 和 阳在此 达 到 了最 高 点 。正 所谓 “ 至 阴飓飓 , 至 阳赫 赫 , 临床 观察 。薛 新 萍 等 在 观 察 指 压 至 阳穴 治 疗心 绞 两者 相接 而合 , 万物 生焉 。 ” 至 阳穴所 治疗 的疾 病 十 分 广 泛 , 常用 于治 疗 胃痉 痛 2 6例 中得 到 了显 著 的疗效 , 刘宝华 运 用 电针 至 阳 挛、 胆绞痛、 黄疸 胆 囊 炎 、 膈肌痉挛、 肋 间神 经 痛 、 脊 背 穴对 实验 性急性 心肌 缺 血家兔 血 浆 中 c A MP 、 c G MP的 得 出结论 : 电针 至 阳穴可 以提 高家兔 心肌 对 强痛 、 心悸 、 胸 痹等 , 而 至 阳穴 用 于治 疗 胸 痹疗 效 最 为 含量 观察 , 缺 氧缺血 的耐 受力 , 改善 心 肌 的缺 血 缺 氧 状态 。魏 霞 显著 , 且 沿用 至今 。 胸痹首见于《 内经》 。《 灵枢 ・ 本藏》 记载 日: “ 肺 等 经 过 临 床 观察 发 现硝 酸 甘 油 贴 膜 局 部 皮 肤 贴 敷 大则 多饮 , 善病 胸 痹 、 喉痹 、 逆气。 ” 认 为 痰 饮 之邪 痹 阻 加 至 阳穴穴 位 按 压 具 有 很 快 促 使 心 绞 痛 患 者 康 复 的 胸 中, 此为胸痹心痛的病理基础。《 中医内科学》 …定 效 果 。 义: 胸痹 是 由于心 脉挛 急或 滞塞 引起 的 , 以膻 中部 位及 至者 , 极 也 。至 阳为督脉 之气 达于 阳 中之 阳之 处 , 为 阳气 之至极 , 至 阳又 名金 阳 , 故其 气血 为肺 金之性 的 左胸膺部疼 痛为 主症 的一类病 。《 素问 ・ 脉要 精微 刺 之或灸 之 或点按 皆可从 阳引 阴 , 振 奋胸 中 论》 中揭 示 了心痛 的 主要病 机 : “ 涩则 心 痛 ” , 即阴寒 纯 阳之 气 , 内盛 , 胸 阳痹 阻 , 阴 占阳位 , 则 心 脉 凝 泣 不通 。其 他 很 之 阳气 , 温 阳宽胸 , 缓解不通 、 不 荣 之 痛 。至 阳穴 治 疗 多 医籍也 多 有对胸 痹 的病机 叙述 , 但都 不外 乎 阴寒 盛 , 胸 痹 心痛有 明确 的疗效 , 为治 疗胸 痹 的要 穴 , 随着 现代 阳不足 , 痰 浊 内生 , 阻遇胸 阳 , 心 脉瘀 阻不通 , 或 为心 阳 动物 实验 和临床 观察 的不 断深 入 研 究 , 思 路 和视 野 的 祖 国医学治 疗疾病 的前 景非 常广 阔 , 未 来将 变微 , 心搏无 力 , 气 血瘀 阻 , 心脉不通 , 不通则痛, 而致 不断 开 阔 , 心 脉阻 。 中医认 为治 疗 胸 痹应 当 以活 血 化瘀 、 理气 通 会 开 拓 出更有 效 的治疗 方法 。 参考 文献 : 阳为治疗 原 则 , 刺 激 至 阳穴 , 可 使 阳气 复 来 以振 胸 阳 ,
按压至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体会

C NES C OM M UNI Do C T RS HI E W O
按 压 至 阳穴 治 疗 顽 固性 呃 逆 2 7例 体 会
卢 光 衣 华 强 线 上 , 七 胸 椎 棘 突 下 凹 陷 中 ” 。嘱 患 第 者端坐 , 身体放 松。穴位准 确定位 后 , 以 右手拇指按压之 。力量由轻 到重 , 以患者 能忍 受 为 度 , 般 患 者 按 揉 5~1 钟 即 一 O分 可起效 。有的患者该穴位 比较敏感 , 故在 按压时要注意患者 的反应 , 切记力量不可 过大 。
1 8 中 国社 区医师 ・ 0 医学专业 2 1 0 0年第 9期 ( 2 总第2 4 第1卷 3 期
结 果
24 3 6 30山 东荣 成 中 医 院
至阳穴施 以按压之法 , 量以患者能忍受 力 为度 。施术 3分钟后患者呃逆逐渐消失 , 继续按压 5分钟 , 后观察 3 0分钟 , 患者未 再 出现呃逆。治疗后随访患者无 发作 。
讨 论
20 5 5 35山东 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 例患者 中 , 7 治愈 2 6例 , 1例 无效 。 等。《 针灸大成》 记载 : 至阳 , “ 七椎 下, 其中 , 1 患 者 治 疗 1次 后 即痊 愈 ; 4例 5例 俯而取之 。主腰脊痛 , 胃中寒气 , 不能食 , 在治 疗 2次 后 痊 愈 , 在 治疗 3次 后 痊 胸胁支满 , 赢 瘦 , 中气上 下 行 。 中 7例 身 背 腹 愈 。总 有 效 率 9 . % 。痊 愈 患 者 在 3个 呜 。 有研 究表 明 , 干部经 穴的 主治功 63 ” 躯 月的不定期随访中 , 未见复发。 能有明显 的节段性 , 即穴位可 以治疗处 于 例 1患者 , ,2岁 ,0 6年 5月 l 相同神经节段脏腑 、 : 男 6 20 2 组织 的病症 。以督脉 日就诊 。患者有肾功能不全病史 5年 , 平 的穴位为例 , 督脉在躯干部的穴位与胸神 素力弱 , 动辄气 喘 , 以卧床 休养 为主 。近 经后支分 布完全 吻合。从 至阳穴 的解剖 日无明显诱 因出现 呃逆 , 每分 钟 8次 左 位置看 , 布有第七胸 神经后支 的 内侧 支。 右 , 者 不 能 平 卧 , 苦 异 常 , 重 时 需 要 按压至 阳穴能够治疗 呃逆 , 患 痛 严 分析原 因可能 家人 敲 打 后 背 以减 轻 呃 逆 。查 体 见 端 坐 是刺激了第七 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 从而 体位 , 胃脘部略胀满 , 次呃逆发作 时 胃 每 缓解或消除了膈肌痉挛 。 脘部 上 下 胀 闷 不 适 , 差 , 呕 吐 。治 疗 纳 无 首先按压患者攒竹 穴 3分钟 , 不效 。后取 参 考 文 献 内关 ( ) 足 三 里 ( ) 中 脘 行 常 规 针 1 石 学敏. 双 、 双 、 针灸学. 北京 : 中国 中医药 出版社 , 20 9 . 0 2: 0 刺, 得气后强刺激 5分钟仍未见效。遂起 杨 针 北 人 针, 令患者坐位 , 在其后背寻找压痛点 , 发 2 明 ・ 继 洲 . 灸 大 成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9 4 10 19 :5 . 现 至 阳穴 压痛 明显 , 之痛 不 可 忍 。遂 对 按
你身上阴之极和阳之极的穴位分别是?涨见识!

你身上阴之极和阳之极的穴位分别是?涨见识!老花眼、视力模糊刮痧绝技,三百度以内的老花都可以摘掉花镜原创l十三年的产后风,再严重的风湿病刮痧都能治(视频)颈椎病在刮痧疗法面前不算病361个腧穴中两个明显有阴阳关系的穴位,至阴和至阳穴,我们今天就讲讲它们背后的事。
至阴穴足太阳膀胱经脉上最后一个穴位,《说文》曰:“至者,飞鸟从高下至地也。
” 《易·坤卦》:“至哉坤元。
《注》至谓至极也。
”有到达阴位,或者阴极的意思。
为了能明确穴位属性,先了解一下自然界如何区别至阴与至阳,或者说至阴至阳的本意是什么?一,至阴穴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包乎地,天以地为中心,天地参合,地为阴的极致,为至阴;而地又以地下的水泉为中心,地与地下水泉合参,地下水泉为至阴。
关于至阴《内经》提到三处:一是,中央脾土为至阴,应合于天以地为中心;又说脾土不独主时,占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脾为其它四脏的中心。
二是,肾主水为至阴,应合地以地下水泉为中心,肾水位居下焦,在中焦脾土之下。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滋养五脏藏精,因此为至阴;肾主水藏精,主五脏之先天之精补给,因此为至阴。
三是,《内经》还介绍了至阴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足太阳膀胱经之气是水之气,至阴穴为五腧穴的井穴,井主出,是脉中阴精气化而出,阳由阴中出。
我们知道至阴穴有良好的助产功效,常用于孕妇临盆时胎位不正,婴儿生长于羊水中,是水中之阳,胎儿出生是阳从水中出生,是阳出于阴,这一特点与至阴穴完全一致,因此至阴穴可帮助阳从阴中出。
二,至阳穴至阳在自然界又该如何定位呢?如果至阴是阴位之极,那么至阳就是阳位之极,阳位极点当属白天天空的穹顶。
至阳穴是督脉上的腧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数七在河图中是火之成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关于河图之数以前讲过多次,这里不再重复了。
督脉统一身之阳,而至阳穴的主治却以清热为主,主治包括咳嗽气喘,身热等病症。
作为阳之极的腧穴为什么不是用来驱寒,反而清热呢?背为阳,腹为阴;督脉统一身之阳,任脉统一身之阴;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所以督脉为阳中之阳,应白天的天空,而至阳在督脉背部的中点,是天空的中心,应天空的穹顶,所以称为至阳。
至阳穴

至阳穴至阳穴: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7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7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主治】①胸胁胀痛,黄疸;②脊背强痛;③咳嗽,气喘。
【操作】斜刺0.5~1寸。
可灸。
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与两侧肩肿骨的下角相平。
取穴位时,让病人端坐或侧卧位,两臂下垂,低头,首先找出颈后的最高突出点即第七颈椎作为骨性标志,然后向下摸7个胸椎棘突,在第七胸椎的下缘凹陷处即为至阳穴。
对一些体形较胖触摸有一定困难者,可采取先摸到两侧肩胛骨的下角,然后将其两点连成一线,取中点与脊椎的交点,也为至阳穴。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配阳陵泉、日月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配心俞、内关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配曲池穴,阳陵泉穴,脾腧穴治黄疸;配天枢穴,大肠俞穴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悸心痛。
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串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皮疹和神经痛为特征,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资料表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在 1.4‰~4.8‰之间,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伴有剧烈的神经痛,而其中10%的患者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尤其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高达50%~75%.适应症:1. 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伴有疼痛者.2. 证候分类属肝经郁热证或以肝经郁热证为主.3. 疼痛为中度痛,持续1个小时以上.禁忌症:1. 至阳穴处有皮损者.2. 如果病人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以及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不宜埋针.3. 妊娠期的患者,糖尿病的患者,以及皮肤对橡皮膏产生严重皮肤过敏的患者,不宜埋针.特色:该方法采用单穴,单针,单次,具有相当的简便性,免除围针多穴,多针,多次的烦琐;由于采用埋元利针,留针7天并时时拍打,具有一定的持续刺激,免除了应用止痛药物在体内代谢有时并具有一定副作用的弊端.治疗方法简介:1器械主要选用元利针(苏州市天马医疗器械厂圣马牌银柄针灸针,针身长50mm,针柄长35mm,直径0.8mm,针尖圆滑),像皮膏等.2. 患者采用端坐位,双手放于腹前.3. 医者将患者至阳穴处皮肤捏起.针身与皮肤呈现150 角向下平刺刺入皮下1cm,而后于脊柱平行向下送针直至针根处,针柄留于皮外.4. 用少许消毒棉球及橡皮膏将针柄固定5. 留针3~5天,最多可7天.留针期间在病人非睡眠的状态下,每隔2~3小时用手掌以病人能耐受的适当力量拍击埋针处10~20余次.注意事项:1. 采用该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并不防碍其他方法对带状疱疹原发病的治疗.2. 采取一人一针,一针仅限使用一次的原则,在使用前必须对针具进行严格消毒.3. 一定要检查针具质量.针尖宜圆滑,不可太尖,不可有毛刺;针体不可弯曲,针柄不可有松动.4. 埋针后一定要固定.因为该方法并不妨碍患者的正常活动,以免因卧床翻身举臂的时候将针体滑出.5. 埋针期间,埋针处不可沾水,(以免感染).热天汗出较多时,可适当缩短埋针时间.如针眼处出现瘙痒,疼痛或贴橡皮膏的皮肤处的出现明显的瘙痒等敏感现象,可以将针取出,并应及时对症处理.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其处理方法如果出现晕针,弯针,断针可按常规处理即可;如果出现感染,过敏应立即取下橡皮膏及针具,并对症处置.2临床研究结论:选用苏州市天马医疗器械厂圣马牌银柄针灸针,针身长50mm,针柄长35mm,直径0.8mm,针尖圆滑.至阳穴埋元利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采用单穴,单针,单次的原则,具有相当的简便性,免除围针多穴,多针,多次的繁琐.由于采用埋元利针,留针7天并时时拍打,具有一定的持续刺激,免除了应用止痛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间短并具有一定副作用的弊端,患者乐于接受.由于该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程短,见效快,疗效稳定,无副作用又非常经济,一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新方法.至阳穴治疗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临床效果方法针刺手法:患者取坐位,对至阳穴施以“合谷刺”。
三伏天灸养生法常用穴位之【至阳穴】

三伏天灸养生法常用穴位之【至阳穴】
导读:本课程为享泰极“冬病夏治.三伏贴”训练营的营前课。
训练营学员在正式开营之前通过每天学习1-2个三伏贴需要用到的穴位,掌握定位取穴方法,了解穴位的功效。
以便更好的掌握三伏贴的穴位贴敷方法。
“
至阳穴
”
所属经络督脉
定位取穴至阳穴(属督脉),在第7胸椎棘突下,约与肩胛骨下角相平。
下面的视频更有助于您掌握至阳穴位的定位取穴:
穴位含义
至阳,至,就是到达的意思;至阳穴位于背部督脉处,背为阳,
腹为阴;督脉统一身之阳,所以督脉为阳中之阳,应白天的天空,而至阳在督脉背部的中点,是天空的中心,应天空的穹顶,所以称为至阳。
主治疾病
我们对于阳气通行不畅的疾病,可以选用这个穴位。
临床上,常见的背部肌肉疼痛,或者背部发冷的病症,可以取至阳穴进行艾灸,取温通的作用,协助阳气通达。
而且我们临床上可以触诊,对于那些经常熬夜,耗损阳气的人,这个穴位按压会有异常的疼痛。
本穴位可以预防心绞痛,平时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情绪不稳定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时候除紧急就医外,还可以通过按摩至阳穴来进行辅助治疗。
▍在三伏天灸贴敷方案中,至阳穴通常是用来作为排陈寒的组合穴位之一。
至阳穴:缓解心慌胸闷的宽心穴

至阳穴:缓解心慌胸闷的宽心穴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至阳穴是在后背第七胸椎之下,是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
当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可以按摩至阳穴来调整。
【总页数】1页(P53-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61
【相关文献】
1.电针至阳穴、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Ⅱ导联心电图恢复时间的影响
2.电针夹脊穴合至阳穴刺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按压内关穴可缓解心慌胸闷
4.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30例
5.理中汤加减联合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至阳穴
拼音:zhìyánɡ 别名:金阳穴 经络:督脉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取穴: 至阳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 椎棘突下凹陷中。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 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 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意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运行: 循督脉上传灵台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功能: 壮阳益气。
脊强,身热。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解析:
(1)至阳。至,极也。阳,阳气也。该穴 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 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 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解析: (2)金阳。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 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 气。理同至阳名解。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配伍: 配曲池穴、阳陵泉穴、脾俞穴治黄疸;配 天枢穴、大肠俞穴治腹胀、肠鸣、泄泻; 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悸、心痛。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操作: 刺法:斜刺0.5-1.0寸。不宜深刺,以免 伤及脊髓。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操作: 灸法:直接灸或隔姜灸3-7壮,温和灸51O分钟。
中医穴位详解:至阳穴
操作: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直接按压,并作圈 状按摩。由于背部腧穴自己点按困难,如 果心绞痛发作时身边没有其他人帮助,可 以选用位于前臂的心经郄穴阴郄穴、心包 经郄穴郄门穴用力点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