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郁论治高脂血症36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冯玲教授从“因郁致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经验探析

冯玲教授从“因郁致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经验探析

冯玲教授从“因郁致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经验探析
侯承志;陈兴娟;胡木;许韵;万嘉捷;冯玲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22(19)13
【摘要】高脂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

冯玲教授认为本病多因“郁”作祟,认为本病之“郁”即因脏腑气血失和,水谷精微输布不畅,膏脂郁于脉中而酿生脂浊,包括气滞、痰阻、血瘀等病理要素。

气郁致浊是本病的核心病机。

本病主要
病位在脾,与肝、肺密切相关。

因此,冯玲教授提出了以“宣畅气机,散郁泄浊”为基本治则辨治本病。

一方面,通过运脾土、疏肝木等方法内燮升降以畅气机、泄郁浊。

另一方面,运用汽疗调脂法外开玄府以宣气机、散郁浊。

内外同调,散郁行滞,泄浊降脂,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较好。

文末另附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防治高脂血症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侯承志;陈兴娟;胡木;许韵;万嘉捷;冯玲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干部保健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马艳东从“浊郁肺络”论治慢性咳喘经验
2.冯晓玲教授从“三因”论治崩漏
3.冯晓玲教授治疗单侧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探析
4.刘玲教授从气论治失眠经验探析
5.徐艳玲教授从肾论治支气管哮喘经验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郁证分型论治顽固性高血压72例

从郁证分型论治顽固性高血压72例

从郁证分型论治顽固性高血压72例【摘要】根据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归结其为中医”郁证”范畴,按中医辨证分为气郁,火郁,血郁,湿郁四型,在设立基础方的原则上,针对各型不同病机特点进行加减治疗.基础方以调理气机为大法,临床应用时在辨证分型基础上分别结合行气,清火,活血,祛湿各法进行治疗.并与西药治疗组做对照.结果表明中医分型治疗顽固型高血压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

【关键词】郁证;分型论治;顽固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又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是指在应用改善生活方式和至少3种合理及足够剂量抗高血压治疗的措施,持续3个月以上,仍不能将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在目标水平(140/90mmhg以下,单纯老年性收缩期高血压160mmhg以下)时的高血压。

约占高血压病的10-15%[1],并且常常已合并靶器官损伤。

笔者根据本病特点从中医“郁证”分型论治,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1例病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其中中药治疗组72例,男35例,女37例,年龄35-75岁,病程2-31年,其中一级高血压17例,二级20例,三级35例,有靶器官损伤的49例;西药治疗组69例,男33例,女36例,年龄35-71岁,病程1.5-30年,其中一级高血压19例,二级21例,三级29例,有靶器官损伤30例。

两组分级均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划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靶器官损伤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两组病例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所制订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3治疗及观察方法1.3.1治疗方法中药治疗组基本方:桔梗、香附、升麻、旋复花、郁金、白芍,气郁明显,表现叹息烦躁,胸协胀满,脘闷不舒,脉弦加柴胡,青皮,陈皮,薄荷,川芎行气解郁;火郁明显,表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加黄连,黄柏,生地,夏枯草丹皮,栀子清热散火;血郁明显,表现心情不畅,情绪低落,身体多处刺痛,胸腹两协坠胀,舌质暗,脉沉细或涩加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牛膝,酒军活血行瘀;湿郁明显,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纳差腹胀,便溏尿少,甚至水肿,舍淡苔厚腻或水滑,脉濡细或沉缓加用防己,猪苓,泽泻,苍术,葶苈子,车前子利湿化水。

从湿论治高尿酸血症

从湿论治高尿酸血症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 җ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A A C 03520)通信作者:张敏,E -m a i l :gc m i n 1998@163.c o m 第一作者:王佳瑶,E -m a i l :1055019790@q q .c o m 从湿论治高尿酸血症җ王佳瑶12张敏2,马晓霞1,2,王媛媛1,2,崔瑞琴1(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银川750001)ʌ摘要ɔ 近些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可引起痛风㊁肾脏损伤等多种并发症㊂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归属 痹证 历节 等范畴,脏腑亏虚,湿㊁痰㊁瘀阻滞血脉为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证㊂湿贯穿高尿酸血症发生㊁发展全过程,根据痰湿为之首㊁湿热为之渐㊁湿瘀为之终的演变规律论治,临床治疗应标本兼治,以化湿泄浊为本,兼以补虚㊁祛痰㊁清热㊁化瘀等,同时固护脾肾,调节脾肾运化水液功能,攻补兼施㊂ʌ关键词ɔ 高尿酸血症;痹证;历节;痰湿;湿热;湿瘀;健脾利湿中图分类号:R 2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703 高尿酸血症是指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血尿酸升高的一种代谢综合征,表现为非同日两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 o l /L [1]㊂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归属 痹证 历节 等范畴,该病发病为脏腑亏虚,湿㊁痰㊁瘀阻滞血脉,酿生浊毒而致,属本虚标实证[2]㊂嗜食肥甘厚腻之品,易损伤脾胃,阻碍脾胃运化津液,久聚成湿,湿浊为患,多衍生其他病邪,兼夹为病,从湿邪的角度论治高尿酸血症,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㊂1 痰湿为之首湿分为内湿和外湿,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湿主要指由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㊂‘素问㊃经脉别论“言: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㊂ 若外感湿邪,内侵脾胃,脾为湿困,则酿生痰湿㊂若脾胃损伤,运化失职,则湿浊内生㊂无论是外感湿邪还是湿浊内生,脾失运化是痰湿产生的关键㊂‘景岳全书“云: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㊂ 现代人食饮无度,致脾失健运,中阳被遏,痰湿内生,亦有肥胖㊁年老体弱者,脾肾亏虚,运化失司,日久遂生痰湿㊂百病皆由痰作祟,高尿酸血症的形成与痰湿密切相关㊂‘灵枢㊃五癃津液别“言: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㊂ 仝小林教授认为,膏浊来源于饮食,生理状态下为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若饮食营养过剩,不能完全被运化输布,则所生膏浊为病理膏浊,此时,膏为多余的脂肪,浊表现为糖浊㊁脂浊㊁尿酸浊等,尿酸浊聚集血脉,随血脉循行,形成高尿酸血症[3]㊂湿性黏滞㊁重浊,痰湿留滞经络,经脉不通,致肢体麻木㊁沉重,屈伸不利,发为痛风㊂脾失健运㊁湿聚生痰是高尿酸血症重要的病机,治疗应标本兼顾,以健运脾胃为主,以祛痰化湿为辅,如‘医林绳墨“所述: 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㊂ 2 湿热为之渐‘类经“云: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气积成热㊂ 中医体质偏颇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湿热体质是一种常见的偏颇体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㊁发展密切相关㊂湿热体质由多种因素导致,如饮食因素㊁外邪侵袭㊁先天禀赋等,饮食偏嗜五味,湿邪内生,日久化热是湿热体质形成的重要原因㊂潘嫦敏等[4]对270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发现湿热体质和痰湿体质为高尿酸血症较为常见的偏颇体质㊂国医大师王琦强调治病求本,本于体质,如‘景岳全书“云: 然执中之妙,当识因人因证之辨㊂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㊂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因人为先,因证次之㊂ 张海艇等[5]研究发现湿热体质是高尿酸血症的多发人群,以清热利湿为基本治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四妙丸加减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发现患者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安全性较好㊂倪青等[6]认为脾肾亏虚㊁湿热内生是高尿酸血症重要的发病机制,针对高尿酸血症湿热蕴结证,治以清热利湿㊁活血6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通络为原则,方选四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㊂3 湿瘀为之终‘灵枢㊃百病始生“记载: 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㊂ 若先天脾气虚弱,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阻滞气机,气不行血,血行不畅,而成血瘀;瘀血内阻则气滞不行,气不行津,津聚为湿,两者互为影响,最终形成湿瘀之证㊂湿瘀互结,浊毒为患,遂成高尿酸血症㊂若进一步发展,湿瘀日久,阻滞经络,则发为痛风㊂高尿酸血症病程缠绵,反复难愈,累及多脏,久病必瘀,湿瘀为致病因素,同时亦为高尿酸血症的病理产物㊂朱良春教授根据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征,将其命名为浊瘀痹,指出湿浊瘀滞内阻是主要病机,痰湿阻滞于血脉,难以泄化,与血相结为浊瘀,滞留于经脉而发病[7]㊂项婷等[8]研究发现采用尿酸方(萆薢60g ,玉竹20g ,怀牛膝15g )治疗湿瘀型高尿酸血症,可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且安全性较高㊂4 验案举隅患者,男,43岁,2022年6月7日初诊㊂主诉:血尿酸升高1周㊂患者平素喜食肥甘辛辣之品,嗜吸烟㊁饮酒,1周前于本院体检示:血尿酸498μm o l /L ,遂就诊于本院门诊㊂刻诊: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肢体麻木㊁沉重,偶有咽中痰多,腰膝酸软,无明显关节疼痛和倦怠乏力,纳一般,眠差,多梦,大便黏腻,小便正常,舌苔白腻,脉濡滑㊂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2年,未经治疗,否认高血压病㊁糖尿病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㊂查体示:神志清,精神可,面色少华,表情忧虑,营养良好,形体偏胖,未闻及异常气味,身体质量指数28.9k g /m 2㊂实验室检查示:血尿酸503μm o l /L ,高密度胆固醇0.75mm o l /L ,载脂蛋白0.85g /L ,血常规㊁肝功能㊁血肌酐㊁尿素氮㊁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㊂西医诊断:高尿酸血症㊂中医诊断:痹证,痰湿内蕴证㊂治则:健脾化湿,祛痰通络㊂处方:健脾化湿泄浊方㊂药物组成:土茯苓15g ,清半夏9g ,麸炒薏苡仁15g ,麸炒苍术9g ,陈皮10g ,砂仁6g (后下),广藿香10g ,紫苏叶10g ,续断片10g ,山药10g,熟地黄10g ,姜厚朴10g ,浙贝母10g ,地龙6g ,黄连片3g ,虎杖10g ㊂14剂,水煎,分两次温服㊂嘱患者低脂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每日饮水量应大于1800m L ㊂2022年7月1日二诊:患者诉头重如裹㊁咽中痰多㊁腰膝酸软较前缓解,纳可,偶有肢体麻木㊁沉重,形体肥胖,大便黏腻,舌苔白腻,脉濡滑㊂复查血尿酸429μm o l /L ,血常规㊁尿常规㊁肝功能㊁血肌酐㊁尿素氮未见异常㊂在初诊方基础上加威灵仙9g ,穿山龙10g ,茯苓15g ㊂14剂,煎服法同前㊂2022年7月30日三诊:患者诉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头重如裹及肢体麻木㊁沉重,咽中无痰,纳眠可,二便调㊂舌淡红,苔薄白,脉濡㊂复查血尿酸390μm o l /L ,在二诊方基础上,将土茯苓减至9g ,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㊂随访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每月复查血尿酸均低于360μm o l /L ㊂按语:患者形体肥胖,肥人多痰湿,且平素嗜食肥甘辛辣之品,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司,停聚成水湿,湿聚成痰,阻滞上焦,故见头重如裹㊂痰湿留滞经络脏腑,故见肢体麻木㊁沉重,咽中痰多,舌苔白腻㊁脉濡滑为痰湿内蕴之象,治以健脾化湿㊁祛痰通络为原则,处以健脾化湿泄浊方㊂方中土茯苓除湿解毒,通利关节;薏苡仁健脾利湿,舒筋除痹;苍术燥湿健脾;虎杖利湿化痰,散瘀泄浊;地龙舒筋通络;陈皮㊁砂仁㊁紫苏叶㊁厚朴健脾行气;续断㊁山药㊁熟地黄补益肝肾;广藿香化浊和中;黄连燥湿解毒;半夏㊁浙贝母燥湿化痰㊂诸药并用,共奏健脾祛湿㊁化痰泄浊之功㊂二诊时,患者仍肢麻沉重,大便黏腻,故加威灵仙祛风湿㊁通经络,穿山龙舒筋通络,茯苓健脾化湿㊂三诊时,患者诸症好转,血尿酸水平下降,舌苔薄白说明湿邪渐去,故减土茯苓用量,继服14剂巩固疗效㊂5 小结高尿酸血症为脏腑亏虚,湿㊁痰㊁瘀阻滞血脉,酿生浊毒而致㊂湿㊁痰㊁瘀既是高尿酸血症的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兼夹,湿贯穿疾病的全过程,从湿立论,痰湿为之首㊁湿热为之渐㊁湿瘀为之终㊂根据病情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湿论治,兼以祛痰㊁清热㊁化瘀等,同时固护脾肾,调节脾肾运化水液功能,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2]叶文静,程亚伟,邱晓堂.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20,31(9):1187-1190.7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 [3]仝小林,刘文科.论膏浊病[J ].中医杂志,2011,52(10):816-818.[4]潘嫦敏,欧阳北江生.高尿酸血症分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 ].辽宁医学杂志,2015,29(4):216-219.[5]张海艇,谢峥伟,沈维增,等.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4,9(7):892-894.[6]倪青,孟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中医认识与治疗[J ].北京中医药,2016,35(6):529-535.[7]高红勤,朱良春,朱婉华,等.朱良春治疗痛风经验应用体会[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8):114-115.[8]项婷,孙保国,张诗军,等.尿酸方治疗湿瘀型高尿酸血症51例[J ].江西中医药,2014,45(8):37-39.(收稿日期:2022-12-16)[编辑:周荣荣张思思]җ基金项目:黄山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2152)通信作者:江国庆,E -m a i l :1402587926@q q.c o m 第一作者:张涵雨,E -m a i l :553595803@q q .c o m 浅析吴澄‘不居集“治痨思想җ张涵雨1江国庆1,2,江瑜1,彭静1,叶青1,唐杰1,胡玉龙1,赵心怡1,孙敏1(1.安徽省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安徽黄山245000;2.安徽省黄山市中医医院,安徽黄山245000)ʌ摘要ɔ 吴澄是清代新安医学的代表性人物,在其著作‘不居集“中收集了各医家治虚损之法,而对于痨瘵的治法,散在于各个虚损门类中㊂该文将吴澄‘不居集“中治疗痨瘵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对后世医家以 托法 治疗痨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㊂ʌ关键词ɔ 痨瘵;吴澄;‘不居集“;肺痨;虚劳;新安医学;痨嗽方;解托法;补托法中图分类号:R 222.1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704 肺痨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中医中与本病相关的病名有很多,如 肺痨 痨瘵 骨蒸劳嗽 传尸 尸注 鬼疰 等㊂‘黄帝内经“将肺痨归于 虚劳 范畴,‘神农本草经“首次出现 鬼疰 之名[1]㊂华佗提出该病具有传染性,隋㊃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虚劳的病位定为五脏,‘中藏经“中有 传尸鬼疰 尸注 等传染病的详细描述,唐宋时期医家确定了本病的病位㊁病机和治则等[2]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以 痨瘵 定名[3]㊂明清时期,肺痨的病因病机和治则发展已较为完善[4]㊂自西方医学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后,中医将传统的 痨虫 与结核分枝杆菌比附,采纳西医表明病灶的 肺痨 病名[5]㊂吴澄是清代新安医家,号师朗,今安徽歙县人㊂吴澄自幼喜读‘易经“,后弃儒从医,尤其对虚损证的治疗有独特见解,首创外因致外损学说[6]㊂其在代表著作‘不居集“中收录了大量中医大家论治虚劳的理法方药,其中有关肺痨的论述较多㊂在清代,众多医家认为外感与内伤同时作用是导致肺痨的病因所在,外感即感染痨虫,内伤为先天禀赋不足㊁男子房劳过度㊁女子血虚㊁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而致的正气虚损;治疗肺痨的主流思想是益气养阴清热,医家普遍认为肺痨的主要病理特点为阴虚,只有益气补虚方可培元,在治本的同时辅以治标,常配化痰止咳药和收涩药[4]㊂由此可见,清代治疗肺痨的理法方药已经形成体系㊂本文把新安医家吴澄‘不居集“书中有关痨瘵的部分进行整理,阐述其特有的治痨思想㊂1 纳百家之长,对痨瘵成因的认识独具一格吴澄‘不居集“共50卷,分上㊁下两集,其中上集的30卷汇集历代名医论治肺痨之法[7]㊂如元㊃葛可久‘十药神书“曰: 保养真元,固守根本,则一病不生,四体轻健;若日不养真元,不守根本,病即生矣㊂根本者,气血精津也㊂ 提出肺痨的发病原因主要是人体气血津液亏虚,痨虫乘虚而入,故而发病[8]㊂‘紫庭方“曰: 传尸㊁伏尸皆有虫㊂ 说明肺痨的病因为痨虫侵袭,其中记载的 上清紫庭追痨法 即为杀痨虫之法㊂元㊃滑伯仁曰: 阳虚曰生寒,阴虚曰发热,久虚久热变为骨蒸,久嗽成痨,久痨成疰㊂ 认为肺痨由骨蒸久劳形成㊂吴澄总结前人对肺痨的论述,结合自身对本病的认识,提出8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进展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血清(浆)脂质的浓度水平超出了正常范围,即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属中医学“痰湿”、“浊阻”、“血瘀”等范畴,近年应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在病理上、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现将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历代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祖国医学虽无高脂血症的概念,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无高血脂的独立病名,但对人体膏脂已有所认识,认为血中膏脂在正常情况下是生理性的。

《灵枢.五癃津液别》认为,“津液与膏脂密切相关,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若五脏生理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痰浊血瘀,则形成高脂血症,痰瘀互结又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景岳全书》谓:“人之多痰,悉由中虚使然”。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津液代谢失常,凝聚成痰,阻于血脉,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瘀,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痰瘀同病,积聚血中,形成高脂血症。

2 现代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钱卫东等[1]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失运,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气血,而转变为致病的代谢产物-痰浊,其与高脂血症的发病也有着密切关系。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

龚一萍等[2 ]认为,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与肾的主宰关系非常密切,肾阳虚,水凝为痰,肾阴虚,炼液为痰,肾气虚,脂浊停留。

高红勤等[3 ]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发育,肾亏蒸化无力,且肾虚可致脾失健运,精化为浊,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肝的疏泄功能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

肝肾亏损或肝失所养,疏泄不及,气郁化火,内耗阴血,致津液亏损,热灼津液,或痰或浊引发高脂血症。

痰湿血瘀,留滞脉络。

近年來[4 ]大多数学者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主要为肾虚,涉及肝脾两脏,标实为痰浊血瘀。

壮医专家黄汉儒从“湿”论治高脂血症经验探讨

壮医专家黄汉儒从“湿”论治高脂血症经验探讨
3 治 疗 方 法
痰”、 “ 瘀浊 ” 所 导致 的病症 中有所体 现。如湿毒致 病 , 滞 留 于谷道 , 阻滞 气机 , 谷 物不化 ; 或 嗜食油 腻 , 化 生湿 毒 , 进 而
影响谷道 的运化功 能 , 且 湿浊黏腻 , 导致 腐物不化 , 代谢 失
调, 可导 致 壮 医所 说 的 “ 痧气 ” 、 “ 眩晕” , 或呕吐 、 倦 怠乏力 、
4 . 3 治疗结果 : 本组 4 0例经 1~ 3个 疗程 的治 疗 , 生化指
标复查显效 l 2例 , 占3 0 %, 有效 2 2例 , 占5 5 %, 无 效 6例 , 占1 5 %。总有效率 8 5 % 。头晕 、 肢体麻 木 、 胸 闷、 倦怠乏力 等症状全部消失或 明显减 轻。有效率 1 0 0 % 。 目诊 白睛上 脉络减少 , 色 泽变红活 , 瞳仁 ( 黑睛 ) 周边雾化 斑减轻 、 变 清 晰者 l 9例 , 占4 8 %。舌诊 舌苔 变薄 白 , 舌 边齿 印消失 , 瘀 点瘀斑减少或消失者 2 6例 , 占6 5 %。
5 讨 论
本组 中 T C增高者 2 5例 , T G增 高者 3 1例 , L D L—C增 高者
2 0例 , H D L—c降低 者 5例 、 增高者 1 2例。
高脂血症发 病率 高 , 且发 病 年龄 有逐 渐 提前 的趋 势 。 它是形成动脉硬化 的重要原 因。对 生命 的威胁 日趋 严重 。 壮 医局 限于历史条件 等原 因 , 如受 以前检验条件 的限制 , 没 有“ 高脂血症 ” 的明确病 名 。但 对该病 的认 识 , 一直 在 “ 湿
下降 2 0 % 一4 0 %, L D L—C下 降 1 0 % 一2 0 %; 无效: 未达 到 有效标准者 。 4 . 2 主要症状及体征 的评价 : 症状消失或减轻 , 舌象 、 目诊 、白僵蚕 8 g, 上药水煎服 , 每 日1付 , 早、 晚各服 1 次, 一 般服用 1~ 3疗程 。治疗期 间降压 药 、 降糖药 照服 , 停用 其 他降脂药物 。

降脂汤治疗湿瘀互结型高脂血症45例

降脂汤治疗湿瘀互结型高脂血症45例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6 期
67 1
降脂汤治疗湿瘀互结型高脂血症 45 例
王棣洲 西安市蓝田县中医医院 (710500) 摘 要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湿热互结型的疗效。 方法: 将 80 例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 为两组。 治疗组内服自拟降脂汤 ( 白术、 泽泻、 茵陈、 生山楂、 丹参、 郁金、 陈皮、 决明子、 制 首乌等) 。 对照组服用脂必妥。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1. 1%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1. 4% 。 两 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P < 0. 01) 。结论: 本方对本病具有祛湿化瘀、 降低血脂的功效。 主题词 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 降血脂药 ( 中药) �治疗应用 @ 降脂汤 笔者自 2004 年元月 ~ 2006 年 6 月 , 用自拟降脂 汤治疗高脂血症 45 例, 并与西医治疗的 35 例进行对 照,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 符合卫生部 颁发的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高脂血症的诊 断标准。将 80 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5 例中男性 28 例, 女性 17 例; 年龄 28~ 70 岁 , 平均 48 岁; 发病时间 6 个月 ~ 5 年 ( 以诊断为高脂血症之日 算起 ); 血清胆固醇 ( TC ) 增高者 15 例, 甘油三酯 ( TG ) 增高者 18 例 , TC + TG 增高者 12 例, 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 ( HDL 2C ) 降低者 21 例; 合并冠心病者 20 例 , 合 并脑梗塞者 5 例 , 合并高血压者 33 例。 对照组 35 例中 男性 22 例 , 女性 13 例; 年龄 29~ 72 岁 , 平均 49 岁; 发 病时间 6 个月 ~ 6 年; TC 增高者 12 例 , TG 增高者 14 例, TC + TG 增高者 9 例 , HDL 2C 降低者 16 例 , 合并 冠心病者 15 例, 合并脑梗塞者 4 例, 合并高血压者 26 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 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 比性 ( P > 0. 05) 。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 均保持普通 饮食习惯 , 戒 烟、 限酒 , 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 停服其他降脂 药物。 治疗组采用自拟降脂汤: 白术、 泽泻、 制何首乌、 郁金各 15g, 茵陈、 生山楂、 决明子、 丹参各 30 g , 陈皮 10 g。体质壮实者加生大黄, 气虚明显者加党参、 黄芪 , 肝肾亏虚甚者重用制何首乌, 酌加桑寄生、 黄精, 血压 高加天麻、 钩藤 , 痰湿重加半夏、 苍术、 瓜蒌。 水煎分两 次服 , 日 1 剂。 2 个月为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对照组服用脂必妥片 , 每次 3 片 ( 每片 0. 35g ) , 每日 2 次。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 的标准制定。 显效: 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 TC 下 降 > 20% , TG 下降 > 40% , HDL 2C 上升 > 0. 26mm o l�L ; 有效: 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 TC 下 降 10%~ 20% , T G 下降 20%~ 40 % , H DL 2C 上升 0 . 14 ~ 0. 26mmo l�L ; 无 效: 血脂 检测 未达 到有 效指 标 者。 治疗结果 治疗组近期显效 28 例, 有效 13 例 ,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52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52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52例临床疗效观察黄颖【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方法:治疗组2例予温胆汤加味口服,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91.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温胆汤加味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3(032)019【总页数】2页(P53-54)【关键词】高脂血症;温胆汤;中医【作者】黄颖【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 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随之上升,且引发严重后果[1]。

笔者近年运用温胆汤加味对5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就诊病例共52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5.0岁;对照组2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周~1.5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1例,合并冠心病15例,合并脑梗死5例,合并糖尿病9例,两组治疗前男女比例、年龄、血脂经统计学分析物显著性差异,临床特征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正常饮食情况下,2周内 2次血标本(血清)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HO)≥5.72mmol/L,血清甘油三酯(TG)≥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符合其中一项或以上者即可确诊。

1.3 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肝肾疾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或利尿剂等继发性血脂升高患者,及肝功能、肌酸激酶(CK)异常患者。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予温胆汤加味颗粒口服:法半夏9g,枳实10g,陈皮18g,甘草 6g,茯苓 10g,竹茹 10g,丹参 10g,当归 10g,酒大黄 5g,五味子6g,熟地6g,每日1剂,温水冲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严世芸证治经验 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严世芸证治经验 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本病属中医“痰湿”、“血瘀”范围。

因其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很难使人发现,大多数患者是在检查化验时才发现血脂增高,不少患者是在发生了心慌、胸闷痛、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甚至偏瘫等心脑血管病后,才到医院就诊。

但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本病患者多数伴有腰膝酸软,虚浮乏力,形体肥胖,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下,脉沉等症状。

结合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特点,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肾亏虚。

脂质来源于津液,是津液的一部分,它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亦属脾肾所主。

正常情况下,脾肾气旺,能够温煦、运化和推动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津液、膏脂的正常输布、转化、利用和排泄。

若因年老体弱,或禀赋不足,或久病、房室过度使脾肾亏虚,肾阳不足,易致津液、脂质的代谢失常,则膏脂的转化、利用减少,而积于血中。

膏脂在体内堆积,内而脏腑经络,外而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膏脂不能被机体利用,而作为一种病理产物,也就是一种致病邪气。

脂浊堆积的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但总的来说,引起的病理变化为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形成气、血、痰、湿郁结诸症,郁久可以化火。

如脂浊在血液内堆积,沉积于血管壁,形成瘀斑,影响气血运行,可出现疼痛、麻木等症;脂浊积于脏腑,可使脏腑功能失常,如积于肝,使肝失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胁痛、肝肿大等症。

如积于胸,可出现胸部闷痛。

总之,脾肾亏虚使津液、脂膏代谢失常,脂质内生,气血运行不利,产生了痰浊及血瘀,而这种病理产物,再进一步作为致病因素,引起新的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病机,我在临床上运用健脾补肾化瘀法取得了较好疗效,基本方:党参12g 生黄芪30g 仙茅15g 白术12g 茯苓12g 甘草6g 南星12g 半夏12g 陈皮9g 菟丝子15g 黄精20g 女贞子15g 丹参30g 仙灵脾20g 车前子15g 生山楂15g 枸杞子12g 红花6g 桃仁12g 川芎10g。

方中仙灵脾、仙茅温肾助阳,菟丝子、黄精、女贞子、山茱萸肉、枸杞子补肾益精,丹参、红花、桃仁、川芎活血化瘀,使气血流通;党参、生黄芪、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南星、车前子、山楂健脾化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方 : 自拟“ 升清 降浊 汤” 。方药组成 : 苍术 1g生大黄 0, ( 后下 )g 3 ,薏苡仁 3 g 0 ,全瓜蒌 1g 5 ,生 山楂 3 g 0 ,决 明子 3 g 陈皮 5 , 0, g葛根 1 g 5 。加减 : 虚加生芪 、 气 黄精 ; 气滞 腹胀 加莱菔子 、 荷叶 ; 血瘀加丹参 ; 阴虚加杞子 、 乌 、 首 天冬 ; 阳虚 加仙灵脾 、 肉桂。 上药 , 1 , 2次煎服 , 日 剂 分 连服 1 个月 。 生 活方式 、 饮食习惯无需改变。
[] 3 王世英. 益气化浊法治疗 HL 0 P10例. 中医药信息, 9 93:9 19 () 4 [] 4 胡克 武, 周登 峰, 瞥. 肾阴虚 高脂血症治疗 的l 张 肝 临床分 析. 辽宁 中 医 杂 志 , 9 62 () 4 1 9 ,33: 2 5
作者简 介 : 梁音 心 , ,15 . )副 主任 医师 。 女 (9 89 。 一 上海 人 . 究专 研

1 诊断标准 H P诊 断标准按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卫 生部 . 1 L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5要求 : 清总胆 固醇 ( C [ ] 血 T) ≥6 m l , . moL 或甘油三脂( G) . mm l , 0 / T ≥1 4 o L 或高密度脂蛋 5 / 白( D — ) H L C 男性 ≤1 4 o L 女 性 ≤11m l . mm l 、 0 / . moL者 , 7 / 即可 确诊。 1 纳入标准 ① 符合 H P诊断标准者 ;② 年龄在 4 . 2 L 0~ 7 之 间 ; 能够 配合 长期 治疗 者 。 0岁 ③ 1 排除标准 ①有严 重或正在发作 的其 他疾病 , 响对 . 3 影 疗效和安全 性评估者 ; ②有肝 肾脑等重要脏器功 能衰竭者 ; ③神经精神障碍 者。 1 一般资料 2 0 . 4 0 9年 6月一2 1 0 0年 3月期 间我 院门诊 收治高脂血症病人 3 。 中男性 l , 6例 其 5例 女性 2 例 , 1 年龄 在 4 ~6 1 5岁之间 , 平均年龄 5 . 70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8 例, 合并冠心病者 6例 , 肥胖症 者 9 , 例 糖耐量下降者 2例 。
f、 3 2: 5
31 疗 效 标 准 主 要 症 状 ( 昏 、 闷 、 麻 、 怠 ) 照 . 头 胸 肢 倦 参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 》 ]拟定主要症状评定标准 。 【 5 显效 : 症状 消失 或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 有效 : 症状好转 、 减 轻或改善 ; 无效 : 症状无变化或改善 , 甚或加 重。 另外 , 于糖耐量下 降者 , 复检糖耐量 , 对 要 肥胖症者 每 周 2次于清晨空腹时测体重( 、 妇)腰围 (m) e 。 实验室检查 : 检测治疗前后 T 、 G、 L C变化 。 C T HD — 32 治疗结果 主要症状 : . 经过 1 个月治疗 后 , 患者 头晕 有效率 8 0%, 闷有效率 7 . 肢麻有效率 8 胸 33 %, 0%, 怠有 倦 效率 9 %。主要 症状改善情况见表 1 l . 实验室检查 : 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有 明显改善 , 二者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见表 2 . 4 讨 论
21 00年 l 0月上 第 2卷 第 2 8期
0co e 01 Vo . t b r2 0 1 2 No 2 .8
中 国中医药咨讯
J u a f iaTrdt n l ie eMe ii eIfr t n o m l n a io a n s dcn nomai o Ch i Ch o ・l 75・
长: 老年病症 的中医药 防治
表 1治 疗 后 主要 症 状 改 善 情 况 .
近年来 高脂血 症发 病率 逐年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起 国内医学界 的 重视。此类 患者多可见 到诸 如头 目昏沉 、 肢体 困重等症 , 轻 者仅感肢体倦 怠乏 力 , 与六淫 中的湿邪为病特征相似 。 中医 学古籍中早有与高脂血 症相 似的“ 膏脂 ” 的记载 。并认为本 病是 中 气 不 足 , 化 失 常 , 运 膏脂 传 输 、 泄 障 碍 , 于 内则 膏 排 郁
2 治 疗方 法 l 、
总之 , 方 以祛 湿为核心 , 该 兼顾 了消食化积 等法 , 随症 出入 , 每多获效 , 往往 刚经过数 E治疗 , t 临床症状 即感 明显
减轻 。 虽然 目前 高脂血症 中医病 名 、诊断研究 的现状仍较 为 混乱 。 大量的临床 已经证明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 毒 副作用极小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若能给与合理 的饮食 , 临
表 2 治 疗 前 后 血 脂 改 变 情况 ( . ±S ) 项 目 例数 治疗前 ( m l ) m o L 治疗 后 ( mo L / m U)

P <0. O1。
1 临 床 资 料
脂丰满 。如 张志聪《 灵枢集注》 :中焦 之气 , 云 “ 蒸津液化 , 真 精微溢 于外则皮 肉膏肥 , 余于 内, 膏脂 丰满。” 则 内湿之 成 , 《 内经》 也有所论述 :饮食 自倍 , 胃乃伤 。” “ 脾 摄纳了过分 的 营养 , 超过 了脾 的转输 能力 , 则水谷精微不能 上归心肺化生 气 血 , 而停 聚 肠 胃 , 生 “ 浊 ” 郁 积 体 内 , 成 了废 反 酿 湿 , 形
从 湿郁论治 高脂血症 3 6例 临床观察
梁 音 心
( 上海市长桥医院 中医科 , 上海 ,0 2 1 203 )
【 摘要 】 目的 : 高血脂 症与湿浊的关 系; 探讨 方法 : 根据湿郁致病理 论 , 自拟 “ 升清 降浊汤 ” 治疗高 血脂症患者 3 例 , 6 观察 临床疗效 。结果 : 过 1 月的治疗 , 经 个 高血脂症患者 的头 晕 、 胸闷 、 肢麻 、 怠等症状逐渐缓解 , 倦 降脂 明显下 降 ; 结论 : 高血脂症
与湿郁关 系密切 , “ 从 湿浊内郁” 手 , 着 运用升清降浊汤可 以有效的治疗高血脂症 。
【 关键词 】 高脂血症 ; 湿郁 ; 升清降浊
高脂血症 ( L 与多种心脑血 管疾 病密切相关 。近年 H P) 中医药在这方面 的研究报道甚多 , 有从 痰瘀 [ 论者 , 1 ] 也有从 气虚[]阳虚【】阴虚【】 2、 3、 4等立论 者。 笔者经 多年 临床 观察 , 认 为 HL P的实质是 “ 湿浊 内郁” 并据此 自拟“ , 升清降浊汤” 投 之 临 床 , 效 明显 , 报 告 如 下 。 疗 特
料 — —脂 浊 。 _ 脾虚湿 困、 痰瘀互 结为本病 的基本病机 , 笔者由此病机 出发 , 拟制 了“ 清降浊汤 ” 通过调节 脾 胃升降功 能 , 升 , 升脾 之清气 , 降肠 胃问之浊 阴痰湿 , 达到祛湿 、 化痰降脂 的目的。 试用于临床 , 疗效显著 。现 简要分析组方立意 : 苍术 、 葛根 以升清 , 大黄 、 决明子 、 薏苡仁分 消湿浊于前 后二阴 ; 全瓜蒌 、 陈皮 、 山楂等豁痰理气 消食 共为佐使 , 以助 大黄之荡涤积滞之力 ; 总之 , 升清与降浊是一对辨证统 一的 矛盾 , 该方之眼在于升举脾气 , 脾气一振 , 则湿 郁 自除 , 扫除 了使脾 胃不 堪重负的垃圾 , 有利于恢复其升清转输功能 。 这 点从 许多患者数次泻下垢浊秽物后顿感头 目清爽 中可以 得 到佐 证 。
3 疗 效 观 察
证 根据患者年龄 、 质 、 症等 的不 同灵活化裁 , 中医治 体 兼 则 疗高脂血症具有广 阔的前景 。
参 考 文 献
[] i史红 , 张伯礼, 秀梅 , 降粘祛脂方治疗高血 脂症 I 高 等. 临床观察 . 天 津 中医学 院学报, 9 91() 0 19 ,83: 1 [] 2 匡奕璜 . 中医药治 疗 H P 9 7 L I 9 年新 进 展. 西 中医药 , 9 8 9 江 19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