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高中历史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3人民版PPT课件

78年以来绚丽多彩的服饰——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发展、 思想逐渐开放、对外交流增多
变化 因素
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经济发展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
思想观念的改变
改革开放
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第二部分 饮食变迁
1、中国传统饮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中国传统四大菜系是指哪些菜系? (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
健康饮食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一日两苹果,医生远离我 一日一枣,长生不老 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 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 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 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 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养生不健康
第三部分 居室建筑
问题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各具特色, 北方典型的民居是什么?有何特点?
专题四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其变化的因素
服饰变化 饮食变迁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
第一部分 服饰变化
1、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1840—1949年)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1949—1978年)
3、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978年至今)
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 特征: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地位:在中 国民居中历 史最悠久、 分布最广泛, 是北方地区 的典型民居。
鸦片战争后完全欧化住宅(花园、别墅)出现
扬州何园---玉绣楼 中西合璧
第四部分 习俗风尚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婚丧礼俗有哪些明显变化? 2、社会生活中其他风俗有哪些变化? 3、习俗风尚的变革受到哪些重大事件的影响?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以来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情境导入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中都
已出现肯德基、麦当劳的分 店,而且光顾的人群越来越 多。这说明西餐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吃西餐日益成为 一种时尚。早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的西餐业迎来新的发展机
学习导航 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 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迁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等级森严 ,逐渐向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___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主要表现 (1)男子服饰 鸦片战争 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①___________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1.原因:辛亥革命、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丧礼俗的变迁
(1)清末民初,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自主 _______________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
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 时尚。
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3)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地位得到提高。
[图解历史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易错提醒]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
式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 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 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促进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 的新变革。 [思维启迪]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吕思勉如何看 待中西服装? 西装 为国人接受,但国人更适宜传统服饰。 提示:__________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4Word版含答案

教案 4专题学习总结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历史背景表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域,人鸦片战争此后社会,“洋货”大批涌入,上海们的生活与从前对比,发生了显等近代化多数市兴起著的变化,城市变化特别显然民主共和观点人心所向,旧的风颠覆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中华民国成立后俗习惯遇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国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获得改良,社会民风有因为政府的强迫行动,一些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了根天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丑陋现象被取消差距不大,但整体不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推行改目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改革开放此后革开放,确实关注民生,调换了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排山倒海各方面的踊跃性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要素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要素包含:经济体系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政治制度的改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思想启发的作用等等。
1.经济:工业革命的达成创建了巨大的社会财产,促使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城市化进度加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定了物质基础。
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
先后拟订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
2.政治:近代财产阶级革命后,民主代替了专制,法治代替了人治,同样代替了特权。
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评和揭穿;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敬和保护加速了民主化进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认识放思想、脚踏实地的指导目标,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获得了重要进步,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建了宽松的条件。
3.科技革命:自然科学的飞快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新的发明创建不停浮现,火车、电灯、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很多成就等,都对人们平时生活的改良供给了亘古未有的帮助。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 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015年江苏考试说明】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视事业的发展(原为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
3.辛亥革命后,除了西装,中山装广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
后来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
5.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主流。
6.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服装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7.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注意:中山装和旗袍都吸收了欧美服饰优点,体现了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建筑——以北方的四合院为主。
2.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西化的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丧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1)古代:缔结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3)新中国成立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4)婚姻礼俗删繁就简,依照西方。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
(城市出现殡仪馆、公墓)(6)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1) 剪辫易服、禁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优化总结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传媒等物
质生活以及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包括三条知
识主线: 线索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物质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在衣、食、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装、西餐、洋 楼成为当时的时尚;同时近代中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变化, 婚姻由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丧礼由土葬到火葬,其他社 交礼仪也由落后向文明演化。
【技法点拨】 1.排除法 (1)排“误”法。 有的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或是不准确, 或是不符 合史实,或是以偏赅全甚至过于绝对,这样的选项可以直接排 除,以缩小选择范围。 (2)排“正”法。有些选择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 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此类选择题适用排“正”法,把说法 正确的选项排除掉即可。 (3)排“异”法。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明显和题干规定的 要求相异,甚至毫无关系,做此类题我们需要准确理解题干要 求,通过仔细甄别,把这些相异、相左的选项排除掉。 (4)混“排”法。 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时, 有时候一种方法 很难奏效,这就需要对以上三种方法混合运用。
较远,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
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所以 选D项。
解答选择题的通性通法 【题型解读】 高考历史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在四 个备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命题者在备选项的设计上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因此解答选择题也有一些固定的通性通法,如排除 法、史实支撑法、求同存异法、求异存同法等。
【典型例题】
(2014· 高考福建卷 )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B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 原因: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
2.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阶段特征:中式与 _、传统与 _服饰并存;(2)表现:①___ 在20世纪己上半叶仍然流行;② _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在民国成立以后成为男子礼服之一;③中山装是广泛吸收_服饰优点,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飞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_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 新中国成立到^一届三中全会(1 )阶段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2)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_________ 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和“干部服”盛行。
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1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2)表现:①人们对穿衣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的时尚、穿的个性过渡。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近代中国最终形成四大菜系分别是 ________ 、粤菜、川菜、淮扬菜。
2. 西餐(1)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
(2)概况:西餐馆、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影响: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 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 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 _____ 开始在租界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建筑;西式家具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3. 特点: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 ______ 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姻风俗的变化(1)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来,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的新式婚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进步的表现,认识交通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掌握近代以来中国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理解科技进步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代步工具(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1)近代①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①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②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③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
④飞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3.变迁特点: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易混易错]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
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解识记]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3.作用(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易混易错] 近代中国的邮电通信设施最初是由外国人控制而非中国清政府管理。
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冲击了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擅自在租界设立邮政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加快通信建设的步伐,由海关试办邮政。
[思维点拨] 中国近代社会交通、通讯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给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控制和掠夺中国带来了更多便利。
主题近代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史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二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掠夺铁路修筑权。
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 292千米,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
史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貌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史料解读]史料一部分官员反对修建铁路,理由包括,“山川之神不安”“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引发外来侵略,这表明封建势力阻挠铁路事业发展。
史料二说明外国侵略破坏了中国的铁路主权。
史料三说明铁路交通事业的进步具有促进经济繁荣,加快知识和信息传播,加速传统社会解体,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中国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其后果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提示(1)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2)特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在华修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
其后果一是帝国主义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二是控制了中国的交通命脉,便于它们进一步侵略中国。
(3)活跃经济,推动城镇发展;带动了与铁路有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冲击传统社会,推动现代化进程。
[史论总结]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影响①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方便了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
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变化显著。
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新式交通、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4.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它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答案 D解析题目中强调传统的粗略时间观念被精确的钟表时间观念替代,A、C两项与时间关系较远,所以可以排除。
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信工具,所以选D项。
2.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A.清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答案 D解析20世纪初,近代中国马车和汽车并存,说明西方文明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西方的先进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
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并未涉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4.“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答案 B解析由材料信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即可判断为电报。
5.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6.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
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
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
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材料二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运输的局面。
(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分析汽车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基础达标]1.(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 ) A.轮船 B.飞机 C.汽车 D.马车答案 A解析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有可能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出现,故A正确;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时间不符,故B错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时间不符,故C错误;马车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故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