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要点2

合集下载

文言文复习2曹刿论战

文言文复习2曹刿论战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 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 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 中的哪一句? 中的哪一句?
彼竭我盈
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 是哪一句? 是哪一句?
吾视其辙乱,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考题呈现 二.下列各组中红色的词意思相同 下列各组中红色的词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的一项是(
A

A.齐师伐我 B.肉食者鄙 C.牺牲玉帛 D.忠之属也
威武之师 卑鄙无耻 英勇牺牲 赤胆忠心
复习重点二 文言虚词 ----- 之 乎 者 -----“之
也 于 其 为 而 以 焉”等
复习检测 考题呈现
复习检测(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词 1.小惠未徧( 通“遍”,遍) 小惠未徧 小惠未 2.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 肉食者鄙 肉食者 3.小大之狱( 案 件 ) 小大之狱 小大之

4、再而衰( 第二次 ) 、 而衰( 5、公将鼓之( 击 鼓 ) 、公将鼓 6、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 、神弗福
B )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文中表明曹刿“请见” 1.文中表明曹刿“请见”的原 文中表明曹刿 因 是什么?(用曹刿的话回答) 是什么?(用曹刿的话回答 ?(用曹刿的话回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 2.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 件是什么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分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齐师伐我 伐: 讨伐,进攻 讨伐, 古代祭祀用的猪、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牺牲玉帛 牺牲: 牺牲玉帛 牺牲: (3)小大之狱 小大之狱 狱:案件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分 (1)肉食者鄙 翻译: 肉食者鄙 翻译:

《曹刿论战》知识重点

《曹刿论战》知识重点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又何间焉:参与。

3、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惧有伏焉:埋伏。

5、难测也:推测,估计6、望其旗靡:倒下。

7、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把。

11、对曰:回答。

1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丝织品。

14、弗敢加也:虚报。

15、必以信:实情。

16、小信未孚:信用,为人所信服。

1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8、小大之狱:案件。

19、虽不能察:明察。

20、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21、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2、战则请从:跟从。

23、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24、齐师败绩:大败。

2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6、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27、既克:已经。

28、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9、一鼓作气:振作。

30、再而衰:第二次。

三、重点语句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四、本文主旨:本文记叙了曹刿对于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和论述。

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

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干。

五、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

2、详略得当。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六、人物形象:1、曹刿:他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他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

他把取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无能。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劌論戰》一、文學常識1、本文選自《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舊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

它是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

二、字詞解釋:1、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從也)三、內容理解:1、曹劌認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政治上取信於民。

“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分析魯莊公“鄙”的表現。

戰爭前:“公將戰”表現其輕率;前兩次答語中,將戰爭勝利寄託在臣子支持、神靈保佑上,表現其目光短淺。

戰爭中:“將鼓”“將馳”表現其不察敵情,急躁冒進。

戰爭後:“問其故”表現其勝不知因,平庸。

3、分析曹劌“遠謀”的表現。

戰前,他啟發魯莊公認識取信於民的重要性;戰中,他掌握戰機,詳察敵情,後發制人;戰後,他善於總結經驗。

4、評價魯莊公其人。

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勝利寄託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說明他目光短淺,政治上平庸;在戰爭過程中,他急於迎戰,又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在曹劌啟發下終有所悟,認識到“取信於民”的重要性,在作戰中能聽從曹劌的正確指揮,說明他知人善任,與一般昏君有別。

5、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取勝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於捕捉進軍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三是追擊時機的判斷正確:轍亂旗靡。

6、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戰前:魯淺陋;曹有遠謀戰時:魯不察敵情,急躁冒進;曹詳察敵情,抓準時機戰後:魯茫然不知;曹細說原委好處是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卓越軍事才能。

7、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

政治方面,認為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軍事方面,善於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

(或:適時出擊,適時追擊)8、談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為下文寫莊公的“鄙”作鋪墊;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背景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

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不断发生战争。

2.齐楚战争:《曹刿论战》中所描写的是齐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齐国是六国中最北方的一个国家,而楚国是最南方的一个国家。

二、人物1.曹刿:《曹刿论战》的主要人物之一,是齐国的辅弼,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

他以智慧和机智著称,在战争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策。

2.齐国君主:作为国家统治者的齐国君主,在面对楚国的侵略时,征求曹刿的意见,并决定采纳他的计策。

3.楚军将领:作为敌方将领的楚国将领,他们在战争中展现了他们的勇猛与智谋。

三、情节1.齐楚战争爆发:楚国出兵北上侵略齐国,齐国面临被侵略的危险。

齐国君主征求曹刿的建议。

2.曹刿论战:曹刿以五步之内斩楚将的计策为例,向齐国君主论述了如何在战争中取胜的策略。

他提到了“顺势而为”、“诱敌深入”,以及“火攻”的计策。

3.齐国应战:齐国君主采纳了曹刿的计策,并命令齐军实施。

齐军在曹刿的指挥下,采用了火攻等计策,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4.楚国溃败:楚国军队被齐军击败,楚国将领大败而逃,曹刿的智谋得到了验证。

四、主题和意义1.智谋与智慧的重要性:《曹刿论战》强调了智谋和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曹刿的智谋和计策帮助齐国取得了胜利,他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顺势而为的思想:曹刿在文章中强调了“顺势而为”的思想,即根据战争形势和对手的实力,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行动。

这种思想对战争决策至关重要。

3.威信和道义的重要性:曹刿在文章中提到了“立战之威信,行备之博听”和“恃信而行者也”等观点。

这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树立威信、讲道义,这对于增加军队士气、争取民众的支持都有重要意义。

《曹刿论战》虽然是一篇古代散文,但是它所揭示的智慧和策略对于现实生活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智慧和策略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也需要顺势而为,根据时势和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行动。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一、文学常识1.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1.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2.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3.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6.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10.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12.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13.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15. *的线索:远谋。

三、简答题1. 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

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

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描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曹刿与齐国相国晏婴之间的一次论战。

这场论战以曹刿的聪明智慧得胜,故事中涉及到了许多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曹刿论战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争不断,割据混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个诸侯国之间会进行外交较量,采用论战的方式解决矛盾。

二、论战背景曹刿论战的背景是魏国和齐国之间的争端。

齐国相国晏婴以骄兵之势要挟魏国,魏国宰相曹刿则以“少安毋躁,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慧来制止晏婴的嚣张态势,从而引发了这次著名的论战。

三、智慧言辞的运用曹刿在论战中运用了许多智慧的言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是“少安毋躁”,这是曹刿的总纲。

在面对晏婴的威胁时,他告诫魏国王室要保持冷静,不要因祸福而改变初衷。

另外,曹刿还说:“胜败兵家常事,再大的胜仗也只是换来暂时的平安,对国家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这个观点表明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认知,他认为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四、历史名句与哲理理解曹刿在论战中陈述了很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争执之事”。

这句话表明了曹刿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钦佩。

五、曹刿的胜利与晏婴的失败在曹刿的智慧引导下,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控制了局面,避免了魏国陷入齐国的陷阱。

晏婴则因为自信和骄傲而陷入了被动局面,最终失败。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要保持谦虚和冷静,才能在较量中取得优势。

六、曹刿论战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曹刿论战虽然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其中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对策略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争论,而曹刿论战所表现出的冷静、理智、智慧等品质也同样适用于我们。

学习曹刿论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睿智。

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智囊团之一,他的智谋和辩才使他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曹刿的论战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了解他的战术与智谋如何影响战争的结果。

一、策划战略曹刿在策划战略时,首先会对敌方进行全面的情报收集和分析。

这包括敌方的人数、武器装备、士气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他会分析敌方的弱点和优势,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术。

曹刿擅长运用兵法,善于运用阵法、火攻等手段来摧毁敌军。

二、伪装和误导在战争中,曹刿懂得使用伪装和误导的技巧来迷惑敌军。

他经常隐藏实力,让敌人低估自己的实力。

同时,曹刿也经常利用敌人的骄傲和自负,诱使其陷入士气低落的境地。

他还懂得在战场上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以便给敌军以重击。

三、灵活机动曹刿认为在战场上灵活机动是非常重要的。

他主张依托地形,选择有利位置进行战斗,并充分利用地形来进行掩护和伏击。

他擅长运用迅速的行军速度和灵活的作战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打击敌军。

四、善于用兵曹刿在战争中善于用兵,他将兵员和武器装备合理地分配在战场上的不同位置,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他善于利用各种兵种的特点来配合作战,如步兵的稳定和持久性,骑兵的机动性和速度等。

曹刿还懂得利用空袭、地雷等特殊手段来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五、智谋辩才曹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智谋家和辩才家。

他擅长于用智谋来解决战争中的难题和危机。

他善于用辩才来说服他人,使人们对他的想法和建议产生认同和支持。

他的智谋和辩才能力常常能够使战局发生逆转。

六、善于调动民众力量曹刿认为在战争中善于调动民众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他深知民众的力量是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

因此,他善于调动民众参与战争,鼓舞士气,提高人民对抗敌人的积极性。

总结: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包括策划战略、伪装和误导、灵活机动、善于用兵、智谋辩才、善于调动民众力量等。

他的智谋和辩才能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善于运用各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来应对敌人的挑战。

通过对曹刿论战的知识点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智谋和战术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整体把握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的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词是“远谋”,通过人物的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二、全文结构第一段:战前。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原文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统领全文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问说明曹刿“远谋”,三答说明鲁庄公“鄙”。

第二段:战中。

文章通过庄公和曹刿不同指挥方式的对比,表现了鲁庄公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和曹刿的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又一次的“鄙”和“远谋”。

第三段:战后。

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

“既克”却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

下面的论述一一对应的解释了第二段中的两个“未可”和“可矣”。

进一步说明曹刿是一位“远谋”的军事家。

三、如何评价鲁庄公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取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四、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还有对比。

五、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

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1、徧:同“遍”,遍及、普遍
2、狱:案件
3、伐:讨伐、攻打
4、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4、又何间焉参与
5、鄙:鄙陋,这里目光短浅
6、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7、虽不能察即使
8、再而衰第二次
9、必以信实情 10、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1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
13、遂逐.齐师追赶、追击军队 14、故克之因此,所以 15、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15、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16、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17、既克战胜18、望其旗靡倒下 19、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20、弗敢专也独自享有、个人专有21、三而竭三:第三次竭:衰竭
22、三鼓:三次击鼓进军23、败绩大败24、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25、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26、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三、重点语句翻译(注意句式及重点词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情况),担心有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孚”“福”各0.5分)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一点)打一仗。

作战的时候,就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衰竭了。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走下车去察看齐军战车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三、理解性默写(简答)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或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问答题
1.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分)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3分)
不是多余的。

(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他的爱国精神和深谋远虑(1分)
3.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3分)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

鲁国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庄公善用人;曹刿善谋,选择了适当的作战时机和追击时机;鲁军善战。

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参战的双方(齐国和鲁国)、战争的性质(对于鲁国而言是正义的)。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分)
鲁庄公以借小惠得到近臣的拥护,以小信得到神灵的庇护的想法都被曹刿否定。

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分)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

(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

因此,鲁庄公“鄙”
7.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示例: 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

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8、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用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译,给1分。

)
10.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1、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
12.有人认为,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
(1)回答曹刿三问时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广开言路、礼贤下士;(2)备战时尽职尽责,取信于民;(3)作战是时亲自参战,大胆任用曹刿,说明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4)战后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13.本文都主要以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

14。

曹刿乃一介布衣,在国家急难时刻挺身而出,他的思想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15、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读了本文,你感悟到做人和处事的什么道理?
16、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17、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