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表现
胃肠道外间质瘤

多数文献认为,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部分 肿瘤内见点状、条状的血管影,具有一定特 征,多提示恶性、生长快。
鉴别
1、淋巴瘤 包绕血管明显,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 2、平滑肌肉瘤 鉴别困难,大部分人认为平滑肌肉瘤 强化更明显一些 3、纤维瘤 密度均匀,强化轻微、均匀
部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 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相似,但发生在胃肠道外的间叶 源性肿瘤。发病率低,多见于肠系膜、网膜、腹膜 后间隙及盆腔。其预后比胃肠道间质瘤差。胃肠道 症状比胃肠道间质瘤轻。
CT表现 境界清楚的较大、分叶状肿块,其内见大 片状等密度区。体积较大,这与肿瘤位于胃肠 道外,早期或肿瘤小时症状轻微,不易发现有 关。大多数恶性,其内坏死明显,向周围侵犯 导致肠管或邻近结果粘连、界限不清。少数良 性,其密度基本均匀。 一般认为大于5cm、其内坏死明显时多为 恶性,小于5cm、密度较均匀时多为良性或细 胞分化相对较好。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体会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体会杨兴华【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癌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的方法及应用价值。
方法:收治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CT诊断结果和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腹腔后5例,位于腹腔内大网膜3例,位于肠系膜4例。
肿瘤的最大平均直径(16.9±3.2)cm。
病灶直径较小的,边缘光滑整洁,呈类圆形,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限清晰,血供丰富;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边缘多见分叶,呈分叶状和不规则状,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血供丰富,病灶内存在低密度坏死区,密度多不均匀,经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实质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变或者坏死的部分未见强化发生。
患者中均可见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压迫或者转移情况,其中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发生粘连9例,发生淋巴结、脏器转移5例,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可见,诊断准确率50.0%,误诊率16.7%。
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能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与其他腹膜后常见肿瘤的鉴别提供依据。
【总页数】2页(P103-104)【作者】杨兴华【作者单位】678400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J], 袁春兰;田卫兵2.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曾裕镜;黄丽莹;蓝博文;黎昕3.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杨生佑;唐雷;袁燕4.CT影像组学在胃肠道外间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J], 丁振伟;孙思琦;卢佳萌;程昱昊;赖要宇5.CT影像组学在胃肠道外间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J], 丁振伟;孙思琦;卢佳萌;程昱昊;赖要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有哪些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有哪些呢
导语:目前,越来越多人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
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一些病症。
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就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
目前,越来越多人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
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一些病症。
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就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
通常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而被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当出现了胃肠道出血等症状出现时,那么患者的治愈几率就偏小了。
为了让更多人早脱离这个疾病。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有哪些呢?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它的症状如下:
一、胃肠道间质瘤的无特异性特征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
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
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
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二、转移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
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
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食道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低。
因此,严格来说,胃肠道间质瘤无良性可言,或至少为一类包括潜在恶性在内的恶性肿瘤。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恶性风险预测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恶性风险预测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恶性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活检病理或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8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平扫和增强CT表现。
CT评价包括肿瘤的解剖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转移情况、密度及增强特点。
结果采用单变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与肿瘤的恶性风险有关(P<0.05);而肿瘤的部位、边界及强化程度与其恶性风险无关(P>0.05)。
结论E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肿瘤的形态、大小、强化方式具有预测恶性风险价值。
标签:胃肠道外间质瘤;CT;胃肠道;风险预测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1-2]。
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来源于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临床少见,且预后较GIST差。
有报道[3-4]将GISTS分为:良性(肿瘤5cm,细胞病理核分裂相5cm,细胞病理核分裂相≥5个/50HPF)。
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EGIST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同时预测肿瘤的恶性风险。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分析38例经活检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外间质瘤,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5~73岁(51±2.67)岁,病程1个月~10年。
临床表现主要以腹部或腹壁肿块为主19例,14例患者有腹部不适或腹痛,2例有黑便,1例长期慢性出血引起全身性贫血,2例大便性状改变,3例患者因为体检或其它病因偶然发现病变而没有任何相关症状,全部病例均无肠梗阻症状。
1.2影像学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采用EMOTION型全身螺旋CT机,空腹8h后于检查前1~2h内分次口服2%泛影葡胺500ml~1000ml或温开水。
胃肠道外间质瘤(附5例报告)

胃肠道外间质瘤(附5例报告)
火忠;周豪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
【年(卷),期】2009(039)012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的消化道原发性间叶性肿瘤,大多数发生在胃肠道,但少数病例可发生在胃肠道外的软组织,称之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1].国内文献较少见EGIST的专题报道,笔者收集了5例分别来自肠系膜,大网膜和腹膜后的,并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EGIST加以报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火忠;周豪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8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附5例报告) [J], 封俊;丁莹莹;高德培;谭静
2.膀胱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张琦;刘锋;祁小龙;张大宏
3.肾上腺区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报告 [J], 丰琅;宋健;张道新
4.前列腺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李伟;方平;孙光;王岩;曹利
瑞
5.12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治报告 [J], 焦峰;王太洪;还勇为;赵一奇;周大勇;黄海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

中 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 0 年 1 08 月第 1 6卷第 1 期
C i s M dI a n , a 0 , o 1 , o h e J e g g Jn 0 8 V l 6 N .1 n e m i 2
胃肠 道 外 间质 瘤 的 C T诊 断
H si l G ag o g5 0 1 ) o t , u n d n 1 0 0 pa
【 btat P roe T nl eC a r f x ags o tsnl t ma tm m( G S ) adt l a s i nsclv1 A s c】 u p s : oaa z T f t e o t -at i et a s l u o E IT ,n e vt i a ot e.Maei r y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u s er r n i r o o e etd g i e tr ・
关 键 词 胃肠 道 间 质 瘤 ; 系 膜 ; 肠 网膜 ; 膜 后 间 隙 ; T 腹 C 中国 图 书 资 料 分 类 法 分 类 号 R7 04 3 .4
CT a n ss o t a- a t o nt s n l S r m a m o s Di g o i fEx r g s r i e t a t o i lTu r
结肠 系膜 2例和腹膜后左 肾上 腺区 1 。肿 瘤最 大直径 50~1c 平均 9 6m。肿瘤呈类 圆形者 7例 , 例 . 4 m, .c 不规则形 2例 。 平 扫密度均 匀 2例 , 囊变及坏死 7例 。增强扫描轻度增强 1 , 全增 强 2例 , 规则增强 3例 。边缘及 中心 可见肿瘤 血 例 完 不 管者 2例 , 远处转移 4例 。术后随访 6例肠 系膜者中 5例 复发。结论 :胃肠道外间质瘤与 胃肠道 间质瘤病理 组织来源相 似, 故有着相似 的影像表 现 , 因发生部位及 生长 方式 不同 , 但 胃肠外 间质瘤有其 特有 的影 像学表现及临床预后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专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夏鸣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乐山 614200)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通常来说,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人群主要为男性。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由于这些部位对放疗和化疗缺乏敏感性,因此,治疗主要运用手术切除的手段。
但是从生物学行为来看,肿瘤有良性,也有恶性,对肿瘤的预后进行准确的判断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使得病理学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有着较多的优点,比如,有着更为方便的检测,更为便利的量化等。
危险度分级,在对预后判断和对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指导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对其进一步分析。
1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在1941年Golden等研究者在小肠处发现一组肿瘤,对其进行了组织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这组肿瘤与平滑肌组织学特征有相似之处。
研究者认为该肿瘤来源于平滑肌,将其描述为“平滑肌瘤”这一名称。
1983年,Mazur等研究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
在不断深入研究下,2011年,Bozzi等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形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依赖于kit癌基因的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
从中得出,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有造成影响的可能。
2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2.1 胃肠道间质瘤大体病理学特征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会发生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大概占到65%,小肠发生的可能性大概能够占到25%,而在结直肠发生的概率大概是5%~10%,在食管发生的概率大约小于5%。
相关研究显示,胃肠道间质瘤还可能发生在网膜、肠系膜、膀胱、胆囊等处,但是这些地方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大部分情况下,肿瘤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结节状突起,其剖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质韧,可出现出血、坏死、黏液变、囊性变,能够炎性粘连周围组织,或者直接浸润周围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资料
资料与方法
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46岁。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的CT资料。
病程1月至10年,其中2例为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复 发时间分别为术后9年、10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12例,黑便、呕血2例,尿 频、尿急伴下腹部隐痛2例,腰部困痛1例。上述伴腹部肿 块12例,腹壁肿块2例。17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倒 均于2周内手术。
后腹膜间质瘤瘤,平扫密度均匀,但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
结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CT表现: 19(19/22)个肿块内密度不均匀,程度不同,内有
大小不等、形态多样低密度坏死区,直径均>10cm。
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
大网膜间质瘤
腹膜后间质瘤
结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CT表现: 2(2/22)个肿块内见气液面,手术病理示此2个病灶
结果
一、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缘的CT表现
1、部位:病灶位于胃小弯及后壁区2个,中腹部肠系膜 区5个,右侧肠系膜区1个,盆腔2个,腹腔内巨大占据多 部位7个,腹膜后区3个,腹壁2个。
起源于横结肠系膜
大网膜、肠系膜及腹壁
与小网膜有蒂相连,占 据多部位
结果
一、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缘的CT表现
2、形态:肿块呈分叶状14例,不规则形5例,类圆形3个。 占据一侧腹腔较大肿块,均按照腹腔形态塑形生长,其近 中线部位前后径,均小于侧腹部前后径。
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果
肿瘤边缘实质部分动脉期出现点线状强化
结果
肿瘤内部不规则索条及斑片状强化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15个腹腔内肿块推挤邻近肠道移位,4个腹膜后 肿块见腹膜后结构前移表现。
大网膜肿块推挤邻近肠道移位 腹膜后肿块推挤胰腺移位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2个肿块与胃壁界线不清,增强动脉期未见胃壁 粘膜改变。
间质瘤位于小网膜囊内,但未见相邻胃壁改变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5个肿块分别与肝、胰头、肾脏界线不清。
1例见腹水,2例肝转移,2例术后复发伴腹壁转 移,均未发现淋巴结增大。
病变侵及肝并与十二指肠、胰头 及右肾界线不清
胃肠道外间质瘤并腹水
结果
四、手术病理
本组17例22个病灶,位于:小肠系膜4个, 大网膜4个,横结肠系膜2个,胃结肠韧带1 个,小网膜及肝胃韧带3个(其中1个有蒂与 肿块相连),子宫直肠窝1个,乙状结肠系膜 1个,腹壁2个,腹膜后间隙4个。病理诊断 均为恶性间质瘤,其中1例为低度恶性。
资料与方法
检查方法
采用SOMATOM PLUS 4型或EMOTION型全身 螺旋CT机,空腹8小时,于检查前1-2小时内分次口 服温开水(6/11)或2%泛影葡胺(5/11)800-1200ml。 扫描层厚5mm-8mm,螺距1.5-1。全部行平扫加三 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Utravist (300mgI/ml),注射量1.5ml/kg,速率3.0ml3.5ml/s,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秒、60秒、120秒。
讨论
一、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病理特点
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 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 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
胃肠道外间质瘤较少见,Emory等报道在1004例中 有67例属于EGIST,占6.7%,80%位于网膜和肠系膜, 20%位于腹膜后腔。Reith等研究认为EGIST多具有高 度危险性,其生物学行为近似于小肠GIST。
盆部胃肠道肿瘤, 多体积较大
大网膜肿瘤,界 线清楚
大网膜及小肠系膜 间肿瘤,与肝及胰 界线消失
腹腔间质瘤
腹壁间质瘤
横结肠系膜间质肉瘤
腹膜后间质瘤
结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CT表现: 3(3/22)个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其中1个位于后
腹膜区,2个位于腹壁上,直径≤10cm,且均为类圆 形。
资料与方法
CT图像分析方法及病理学立阅片,对照 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包括部位、 大小、形态、密度、增强表现、周围结构和转移等。 不同之处经讨论后确定一致。
所有患者通过手术取得病理标本, 通过对标本的 组织学形态判断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做出最终病理诊 断。以 CD117或/和CD34阳性组织学呈梭形细胞型、 类上皮细胞型或混合型者为诊断标准。
均侵犯小肠并与之相通,1个见不同密度的液平面, 病理示坏死及出血后改变。1个病灶内部见点状钙化。
二者均为小肠系膜起源间质瘤,手术侵犯小肠并与之相通
结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2、增强扫描CT表现 1个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位于腹壁上 21个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5个肿瘤边缘实质部
分动脉期出现点线状强化,6个内部不规则索条及斑片状 强化。
病理上,胃肠道外间质瘤与GIST除发生部位不同外, 病理特点均类似GIST。
本组病例均为恶性,坏死、囊变占绝大多数, 且
体积较大,符合肿块大小与良恶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22个病灶中腹膜后间隙有4个,16个位于腹腔内的系 膜、网膜及韧带,2个位于腹壁上,较为罕见。
有学者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卡哈尔间质细 胞。然而,卡哈尔间质细胞只分布在胃肠道神经丛周 围,不能解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发生,因此另有学者提 出,GIST可能来源于更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 胚叶间质干细胞。
塑形生长:中线狭窄部 前后径小于侧方宽大部
边缘分叶,塑形生长
位于后腹膜,按照空 间大小塑形
结果
一、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缘的CT表现
3、大小:肿块最小径6.2×5.0×5.0cm,最大径 16×16×25cm,其中18个最小短径≥10cm。
4、边缘:22个肿块界线均较清楚,其中5个病灶与周围 脏器界线消失。
这一起源学说可以解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发生以 及胃肠道内GIST的高发生率,同时还可以解释该肿瘤 免疫表型所显示的多种间叶成分分化的特点,但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组2个腹壁间质瘤,考虑转移可能性更大,因此2例 均于数年前行腹内间质瘤手术。
腹腔、腹壁间质肉瘤术后复发
女,47岁。9年前外院诊断小肠系膜肿瘤并行手术切除,1月前 发现下腹部鸡蛋大小肿物,行CT检查可见上腹腔多个团块影,部 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