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重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部编版2019年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6课《猫》知识点

七上第五单元16.《猫》知识点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课后练习三)1.横向比较三只猫的差别论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
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特地从舅舅家要来的,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得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
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
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论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
所以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
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
2.原因探究:“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
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文章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文章中心)归纳概括文章中心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①阅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②抓住生动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用一定的句式,完整地表达课文的中心。
基本格式:文章通过记叙(具体事件),反映(表达、赞扬、揭示、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主题(人生哲理)。
9.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课后练习二)【1】“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知识总结(全)

语文知识总结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亲情、家庭生活)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1.《散步》莫怀戚(qī)嫩芽分歧(qí)取决.诀.别熬拆散折断(zhé)折(shé)本折(zhē)腾粼粼一霎.(shà)时刹.(chà)那间刹.(shā)车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好的结果。
例句:妈妈在跳舞,爸爸看电视,爷爷听广播,大家各得其所。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瘫痪暴怒饶恕捶打烂漫.暴躁.干燥.憎(zēng)恨憔悴.荟萃.萃.取纯粹.纳粹.鞠躬尽瘁.心力交瘁.宿(sù)舍星宿(xiù)一宿(xiǔ)絮叨(dāo)叨(dáo)咕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
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例句:听了春游去游乐场的消息,我喜出望外。
3.《羚羊木雕》张之路攥脸颊反馈犄(jī)角逮(dǎi)着玩羚羊抹(mǒ)泪抹(mā)布拐弯抹(mò)角自作主(zuò)张作(zuō)坊4.《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隐匿(nì)繁衍(yǎn)菡萏(hàn dàn)攲(qī)斜祷告祈祷(qídǎo)销声匿迹姊妹繁杂徘徊覆盖阴影荫(yīn)蔽荫庇(yìn bì):庇护并蒂.真谛.谛.听缔.约缔.交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划线部分默写)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因:凭借。
俄而:不久,一会儿。
引:拉。
顾:回头看。
去:离开。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丢下、舍弃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1.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2.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汇总

第五单元知识汇总一.文化常识1.记叙文的结构手法(1)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2)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3)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4)伏笔——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5)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1)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反衬)—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人、事、景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4)夸张讽刺——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5)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一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印象更深刻。
(6)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7)托物言志——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
(8)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的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9)卒意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了……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10)画龙点睛——点明了……,耐人寻味,引人思考(画龙点睛通常在文章关键处,卒意显志则只在文章结尾)。
(11)直抒胸臆——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3)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17、《猫》知识点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子(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神态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文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1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2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3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6、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7、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总结(重点)超详细

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总结(重点)超详细单选题1、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描写)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记叙)答案:C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属于抒情,表达方式是抒情。
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2、分析下列句中“之”的用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A.①⑤/②④/③B.②/①③/④⑤C.①③/②⑤/④D.①④/②⑤/③答案:D“之”的意思依次是:①代词,指狼;②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凑足音节;④代词,指狼;⑤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句子分类应为:①④/②⑤/③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关键要积累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商的兴起,加快了商品销售的速度和质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B.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是成长的力量。
D.哈尔滨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答案:CA.“加快”与“质量”搭配不当,应该删去“和质量”;B.两面对一面,应该刪去“能不能”;D.语序不当,应该把“分类处理”移到“分类运输”的后面。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猫》1.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
1920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2.背景资料《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3.重点字词污涩(sè)相称(chèn)红绫(líng)怂(sǒng)恿(yǒng)一缕(lǚ)妄(wàng )下断语怅(chàng)然蜷(quán)伏惩(chéng )戒①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②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③提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不敢去做某一件事,就好像手里提着自己的心,自己的胆悬在半空中一样。
4.请找出作者养第一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5.找出作者养第二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6.找出作者养第三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7.精读课文“芙蓉鸟事件”,解读课文内容案发现场情况: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②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2、字词注音、字形掌握。
骸骨(hái)潜行(qián)葱茏(lóng)峰峦(luán)弥漫(mí)顷刻(qǐng)喧嚣(xiāo)喑哑(yīn)静谧(mí)篡夺(cuàn)霎时(shà)连亘(gèn)窗扉(fēi)倏忽(shū)黯然(àn)缥缈(piǎo)悄然前行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姿态万千风云变幻津津有味窃窃私语更胜一筹惊慌失措弱肉强食开膛破肚毫不犹豫窸窣作响夜色苍茫遥遥在望昂首挺立一叶扁舟高垣睥睨黯然飘渺风定天清海市蜃楼碧瓦飞甍历历在目化为乌有3、课文内容把握。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德云和天气的关系。
③《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绿色蝈蝈的外表、习性介绍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④《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它真实的记载了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⑤《山市》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4、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重点总结(附电子版)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子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神态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6、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7、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
(1)“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
(2)“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
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8、“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似乎”一词不能删。
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
9、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一)、文体常识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人。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二)、重点问题
1、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
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2、文章结尾和开头都写道“笼中的鸟”,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
(三)、中心归纳
明确:作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抒写了鸟的种种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二、字音
缀(zhuì)窘(jiǒng)苫蔽(shàn bì)弛(chí)眈(dān)黠(xiá)瞑(míng)暇(xiá)隧(suì)尻(kāo)股寐(mèi)少时(shǎo)积薪(xīn)奔倚(y ǐ)顷刻(qǐng)变诈(zhà)
三、
(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只有
(2)古今异义:弛古义:放下;今义:松弛。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从古义:跟随;今义: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
(3)词类活用:1、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2、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胁迫。
(名词作动词)3、狼不敢前前:向前(名词作动词)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5、止增笑耳。
笑:笑料。
(动词作名词。
) 6、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四、句子翻译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五、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的启示?(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六、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内容)点明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要失败。
(结构)总结全文。
告诫人们(从屠户角度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