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人情论》

合集下载

《不失人情论》译释

《不失人情论》译释

《不失人情论》译释
《不失人情论》是一部重要的儒家哲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思想
是“心相博而行道远”。

该书被认为是施魏因贝克(约翰·斯图尔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他在书中提出了他的主张——不丢掉人情,
在道德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失人情论》中施魏因贝克提出,任何一个人想要准确地理解
任何一项行为,那么他必须考虑到行为能够产生的影响。

一个人必须
考虑这一行为可能伤害别人,以及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无论某种行
为被认为是否妥当,他都应该仔细考虑行为能够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施魏因贝克认为,人们应该在行动时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他认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行动前应该考虑清楚一切后果,以使行
动更具有可信度和气质。

施魏因贝克还提出,一个谨慎和负责任的人,要时时保持自己的良心,以便将后果变成一件美事。

他指出,行为者
应该始终照顾到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专注于自身的利益,而且行
为应该是公正的,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不公平歧视。

此外,施魏因贝克还强调,人们在行动时应该维持同情心,怜悯
别人的困境。

他提出,当我们碰到有困难的人的时候,要摒弃自私和
自利,而是要体贴他人的感受,努力为他人着想,避免伤害他人。

总之,《不失人情论》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施魏因贝克最
重要的思想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我们必须尊重他人,考虑
行为的可能影响,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时时保持自己的良心,做出
的行为要公正、公平,在行动中保持同情心,避免伤害他人。

读《不失人情论》有感实用一篇

读《不失人情论》有感实用一篇

读《不失人情论》有感实用一篇读《不失人情论》有感 1读《不失人情论》有感1000字范文中医学是一个重视人情与人性的医学,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已鲜明的提出了“不失人情".李中梓在三百多年前所写的"不失人情论"一文,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说明了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情,的确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

所以,他一而再地概叹曰"戛戛乎难之矣"!首先从病人方面来讲,病人各自不一,病情也千差万别,它牵涉到各人的藏气、性情、好恶、交际、贫富、境遇、调治、成见、隐情(甚至隐私)等,十分复杂。

其次,从旁人方面来讲,每一个病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或亲友近邻。

他们的地位、学识、与患者的亲疏关系、对病情的认识,以及对医生的了解程度等都不一样,难免有时会众说纷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治。

再其次,从医生方面来讲,李中梓在本文中则着重批评了那些在医德和医术方面都有些问题或不大符合条件的医生。

如其中就有所谓"诡言神授"的欺诈之徒,还有那些孟浪的、肤浅的、嫉姤的、不敢承担责任的等。

这说明在中医队伍中历来就存在着良莠不齐或朱紫混淆,有诸多不称其职者。

这就给病人择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知医不真,任医不专".所以,李中梓在文章的结尾说:"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戛戛乎难之矣!"这就说明,病情虽然是确定的,但人情却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人情可能引导出不同的诊治效果。

还说明医学是社会的医学,人文的医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情,疾病的诊治过程必然受到各方面人情的影响。

而有人说,中医学就是人学,故研究中医学就必定探究人情与人性。

一个合格的中医,必定是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的,而不应仅仅是"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而已。

医古文

医古文

一、通假字《扁鹊传》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 2.故暴蹷而死。

(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灑。

(通:酾,过滤的酒)4.案扤毒熨。

(通:按,按摩)5.诀脉结筋。

(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

(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

(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

(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

(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

(通:技,技术。

)《华佗传》1.昕卒头眩堕车。

(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

(通:痢,泄泻。

)3.故当死。

(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

(通:弆,储藏。

)5.考竟佗。

(通:拷,拷打。

)《养生论》1.较而论之。

(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

(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

(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

(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

(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

(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

(通:荤。

)《伤寒论》序1. 卒然遭邪风之气。

(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

(通:慄,战慄,发抖。

)3. 撰用《素问》……。

(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

(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

(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1. 而云世阙。

(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

(通:烝,众多。

)《串雅》序1. 尝引以为憾。

(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

(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1. 血脉荣卫之通塞。

(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

(通:腧。

)《医案四则》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

(通“缺”,使…空缺)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

(通:帖.) 二、古今字《扁鹊传》1.揲荒爪幕。

(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

(同“纹”。

花纹)3.长终而不得反。

(同“返”,返回)4.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5.八减之齐。

不失人情论

不失人情论

3.辨疑似证
(1)
阴阳相类 (2) 脏腑相类 (3) 气血相类 (4) 虚实相
课文串讲
第一段: 一 段意: 本段论述不失人情的重要性,及 其困难,并将人情分为病人之情、 旁人之情、医人之情三种。


二:发 挥1
①“方盛衰论” 是《素问》第八十篇篇名。内容是比 较阴阳气之盛衰。方,比较。 ②“殿之曰不失人情” 意思是在该论的最后说“不失人情”。 殿,在后。《论语· 雍也》:“孟之反不 伐,奔而殿。”何晏集注:“马曰:殿, 在军后者也。前曰启,后曰殿。”失, 违背。
③“瞿然” 谓惊视貌。《庄子 · 徐无鬼》:
“子櫀瞿然喜曰:‘奚若 ? ”’ 郭庆藩云:“此‘瞿然’,与 《庚桑楚篇》‘惧然’,皆惊骇 之貌。”
④“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句, 喟然,叹声。《论语· 先进》:“夫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叹,赞叹。轩 歧,轩,谓轩辕,即黄帝;歧,谓岐伯, 又号天师。因为《黄帝内经》一书假托黄 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成书,世人遂以黄 帝歧伯等为《黄帝内经》的作者,故云。 实则《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 非出一时一人之手。入人深,谓看透人心, 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很深。


人情,《素问》所谓“人情”,本谓 人之病情。而张介宾始泛指人之体质、 性格、思想、好恶、恶劣习气等。《素 问· 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 人情。”张介宾《类经 · 脉色类》注: “诊如上法,庶可十全,其于人情,尤 不可失也。遇按:不失人情,为医家最 一难事,而人情之说有三:一曰病人之 情,二曰傍人之情,三曰同道人之情。”

李氏代表著作有: 《医宗必读》和《内经知要》两书。 《医宗必读》共 10 卷,公元 1637 年刊 行,卷一为医论与图说,卷二论脉法 与色诊,卷三和卷四为药物学内容, 卷五至卷十论述以内科为主的 33 种病 症,并附医案。

医古文考试复习题.doc

医古文考试复习题.doc

医古文考试复习题一、单项选择1、“过邯郸,闻贵妇人,即舄带下医。

"的“过”义为:来到《扁鹊传》2、“游学徐土,兼通数经”的“游学”义为:到外地学习《华佗传》3、“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的“居”义为:过了《丹溪翁传》4、“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的“焉义为:语气助词,“呢”《伤寒论•序》5、“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的“思过半”义为:收益很多《伤寒论•序》6、“明堂阙庭,尽不见察”的“见”义为:相当于“被”《伤寒论•序》7、不含宾语前置的句子是:“多文博识,知之次也”《伤寒论•序》8、“而命世奇杰,时时出焉”的“命世”义为:闻名于世《黄帝内经素问注•序》9、“岁月既淹,袭以成弊”的“淹”义为:长久《黄帝内经素问注•序》10、“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的“已”义为:通“矣”《温病倏辨•叙》11、“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的“困”义为:行不通《温病倏辨•叙》12、“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的“溯”意为:通“源”,探求《温病彳康辨,叙》13、“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的“问道长沙”意为: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温病倏辨•叙》14、“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的“旦暮”义为:很快《温病中条辨•叙》15、“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鹭而授之梓”的“梓”义为:印刷出版《温病倏辨•叙》16、“请试粗论之”的“请”义为:请允许我《养生论》17、“渠亦不自省其遏”的“渠”义为:他《汗下吐三法盍治病言全》18、“颇甚则传久而难已”的“颇”义为:稍微《汗下吐三法盍治病言全》19、“所以该治病之法”的“该”义为:通“赅”《汗下吐三法盍治病20、“补者,以毂肉果菜养口体者也”的“口体”是义偏于:体《汗下吐三法盍治病21、“故孥者必硝博桎酱源,精勤不倦,不得道11途gr的“博桎酱源”义为:广泛而深入地探究医学的本源《大医精诚》22、“珍羞迭荐”的“迭”义为:交替《大医精诚》23、“叶枯不落,花槁不零”的“零”义为:零落《本草纲目》24、“有嫉妒性成,排捞舄事,陶若同心,隐舄浸溜,是非^倒,朱紫混淆。

《不失人情论》

《不失人情论》
返回主页
比如寸口脉盛,就知道伤食,至于什么时候受伤,被什么 食物伤害,难道能够只凭脉诊知道吗?这些都是病人的常 有的心理活动,医生不可不明察啊。 所谓旁人的心理常情,有的抓住似乎有依据的论点, 但是跟病情未必符合;有的说出无根基的言语,对于医理 哪里曾经梦见?有的掌握决定是非的权力,与自己相同的 意见就认为它正确,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便认为它错误,但 是没有人能辨别真对真错;有的抱着肤浅的看法,头痛的 病治头,脚痛的病疗脚,但是谁知道哪个是本,哪个是标 呢?有时有权势的人的偏执言语不能违抗;有时亲近的人 片面的看法难以扭转。又如推荐医生,往往关系到病人的 生死。
返回主页
这是贪图侥倖的一类医生。有的各持己见,异不同决,好 比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道德越高尚的 人,毁谤他的言论就越多。如同教楚人学 齐语,一个齐人的教育能有多少作用?许多以扰乱学习。 这是知识浅薄的一类医生。有的医生和病人楚人的喧哗足 一向熟悉,就草率地谋取疗效;有的医生和病人一向不认 识,偶然请去辨证,病家既然不了解医生,便一会儿请张 三,一会儿请李四,医生不肯受到埋怨,就只能用黄芩、 桔梗这些一般的药物。有的病家请了很多医生,大家互相 观望;有的医生之间利害相关,彼此避免嫌疑。医生们只 求免除怨言(而因循观望),这确是办到了;然而徒然地 失去治病的时机,是谁的罪责呢?这些都是了解医生不透 彻,聘用医生不专一的缘故啊。
内容 提要 全文 朗诵 随文 注释 整篇 翻译
不失人情论
李中梓
重点 提示
参考 文献 自测 练习
内容提要
作者李中梓(1588- 1655年),字士材,号 念莪,华亭人,明末著 名医家。一生著述甚丰, 有《内经知要》、《医 宗必读》、《伤寒括 要》、《士材三书》等。
本文是作者选取张介 宾《类经•脉色类》“不 失人情论”句所加按语。

不失人情论

不失人情论
返回主页
随文注释
嘗讀《內經》至《方盛衰論》,
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嘗不
瞿然起,喟然嘆軒岐之入人深也!
戞戞:即戛戛,困 夫不失人情,醫家所甚亟,然戞戞
难的样子。
乎難之矣。大約人情之類有三:一
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 第一自然段重点 醫人之情。
病人之情
所謂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 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藏者宜涼,

(二)qú
(1)同“戵”。戟一类的兵器。
(2)通“衢”。四通八达的地
方。
(3)姓。
(三)jí
〖瞿瞿〗居丧视不审貌。
返回主页
返回
重点内容
字:戞戛。 词:殿、瞿、戞戞。
句:夫不失人情,医家所甚亟,然戞戞 乎难之矣。
今译:不要忽略人之常情,是医生非常迫切的事,但是很 难啊!
返回主页
返回
藏气不同(五藏、七情、阳藏、阴藏)
返回主页
期:必。 末两段重点
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 之詳,尚多難盡。聖人以不失人情 爲戒,欲令學者思之慎之,勿爲陋 習所中耳。雖然,必期不失,未免 遷就。但遷就既礙於病情,不遷就 又礙於人情,有必不可遷就之病情, 而復有不得不遷就之人情,且奈之 何哉!故曰:戞戞乎難之矣!
返回主页
diàn
(1)击声。
返回主页
修好:笼络。 阿谄:阿谀奉迎。
浸润:谗言。 必:肯定。
親知,或修好僮僕,或求營上薦, 或不邀自赴:此阿諂之流也。有腹 無藏墨,危言神授,目不識丁,假 託秘傳:此欺詐之流也。有望、聞、 問、切,漫不關心;枳、朴、歸、 芩,到手便撮——妄謂人愚我明, 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有嫉妒 性成,排擠爲事,陽若同心,陰爲 浸潤,是非顛倒,朱紫混淆:此讒 妒之流也。有貪得無知,輕忽人命。 如病在危疑,良醫難必,極其詳慎, 猶冀回春;若輩貪功,妄

不失人情论原文和翻译

不失人情论原文和翻译

不失人情论原文和翻译《不失人情论》是作者以《素问·方盛衰论》中的“不失人情”四字为纲并加以发挥,对医疗实践中的有关见闻及自己的认识进行了归纳以后写成的一篇读经心得。

小编整理了不失人情论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所作用。

一、《不失人情论》原文:尝读《内经》至《方盛衰论》,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曾不瞿然起,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医家所甚亟,然忧戛乎难之矣。

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日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

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

阳藏者宜凉,阴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无功,不耐毒者峻剂有害。

此藏气之不同也。

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

此好恶之不同也。

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

此交际之不同也。

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

此调治之不同也。

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

此无主之为害也。

有最畏出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难免败亡。

此过慎之为害也。

有境遇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

此得失之为害也。

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

此缓急之为害也。

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

此成心之为害也。

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

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

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於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谓旁人之情者,或执有据之论,而病情未必相符;或兴无本之言山,而医理何曾梦见?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异己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执肤浅之见,头痛者救头,脚痛者救脚,而孰本孰标谁知?或尊贵执言难抗,或密戚偏见难回。

又若荐医,动关生死。

有意气之私厚而荐者,有庸浅之偶效而荐者,有信其利口而荐者,有食其酬报而荐者,甚至薰犹不辨,妄肆晶评,誉之则跖可为舜,毁之则凤叮作鹄,致怀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处境不顺利,谋求不成功, 内心牵挂,良药难治。这是患得患 失造成的祸患。有性情急躁的人患 了慢性病,不断地更换医生,招致 用药杂乱;有性情迂缓的人患了急 性病,一再地拖延致使病势难以挽 回。这是性情缓急造成的祸患。
有參术沾唇懼補,心先痞塞; 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 且如:比如。 之爲害也。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 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 知自古神聖,未有捨望、聞、問, 而獨憑一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 傷食,至於何日受傷,所傷何物, 豈能以脈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 可不察也。
与此同时,后天脾胃也是十分重要的。他 说:“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 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 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 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正因为李氏重视先后二天,因此其临床多 从脾肾入手,重视先后二天的调理。其治疗内 伤杂病,诸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附子理 中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均为习用之 剂。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 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翻译
有刚刚听从正确的话,听了错误的 说法又使他改换新的主意,好比岔路一 多,就找不到逃跑的羊,终于没有效果。 这是没有主张造成的祸患。有最怕发生 意外,胆小保守,只求稳当,好比用一 杯水救一车柴的火焰,难免失败。这是 过分谨慎造成的祸患。
卷3-4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 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 以己见详予注释。 卷5-10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种病证 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病机分析以 《内经》理论为纲,选方大多切于实用, 在中医门径书中卓有影响。
治学方式
李氏治学,博采众长而不偏执一家。十分重 视阴阳水火的相互关系。认为阴阳水火是万物之 本,而于人身之中即是气血。水火宜交不宜分, 水火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在水火阴阳的关系中,阴虽根于阳,阳虽根于阴, 然阴阳二者,阳于生命活动尤为重要。既然阳于 人体如此重要,因此,气血阴阳俱虚者,补气补 阳当在其先,提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 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的论调。
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
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 不偶:不遇,指命运不 終成畫餅:此無主之爲害也。有最畏 好。 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 亡:此過慎之爲害也。有境遇不偶, 營求未遂,深情牽挂,良藥難醫:此 得失之爲害也。有性急者遭遲病,更 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 而成難挽:此緩急之爲害也。
修好:笼络。 便佞:巧言善辩。
翻译
所谓医生的心理常情,有的用花言巧语 欺骗病人,有的用甜言蜜语迷惑病人,有的 用善辩的口才蒙骗病人,有的用惊惧的言语 恐吓病人。这是擅长耍弄嘴皮的一类医生。 有的结交病人的亲友,有的笼络病人的僮仆, 有的谋求地位高的人推荐,有的不经邀请就 自己登门。这是善于曲意逢迎的一类医生。 有的没有真才实学,谎称神仙授与,不识一 字,假托秘密相传。这是惯行欺诈的一类医 生。
随文注释
镇守——镇篇之言,关 键的话。 吃惊、震惊的样子。
嘗讀《內經》至《方盛衰論》,而 即戛戛,困难的样子。 殿之曰:“不失人情。”未嘗不瞿然起, 喟然嘆軒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 醫家所甚亟,然戞戞乎難之矣。大約人 情之類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 之情,三曰醫人之情。
翻译
我每当阅读《内经》到《方盛衰论》 这一篇文章,看到它后面的“不失人情” 这句话,没有一次不震惊地起立,叹服黄 帝、岐伯能洞察人心之深刻啊!不要忽略 人之常情,是医生非常迫切的事,但是很 难啊!大约人情这类东西有三种:第一是 病人的常情,第二是旁人的常情,第三是 医生的常情。
第三自然段小结
第三段:剖解旁人之情,分论病、 荐医两目;所论不符病情,所言不合 医理,不辨是非,不知标本,言语固 执,看法片面,是为论病之弊;意气 私厚,庸浅偶效,信其利口,食其酬 报,不辨薰莸,是为荐医之害。
所謂醫人之情者,或巧語誑人,或甘言 阿谄:阿谀奉迎。 悅聽,或強辯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 流也。或結納親知,或修好僮僕,或求營上 薦,或不邀自赴:此阿諂之流也。有腹無藏 墨,危言神授,目不識丁,假託秘傳:此欺 浸润:谗言,恶意中伤。 詐之流也。有望聞問切,漫不關心;枳朴歸 芩,到手便撮,妄謂人愚我明,人生我熟: 此孟浪之流也。有嫉妒性成,排擠爲事,陽 若同心,陰爲浸潤,是非顛倒,朱紫混淆: 此讒妒之流也。
内容提要
《不失人情论》是李中梓读《素问`方 盛衰论》后写的一篇心得体会。就“不失 人情”四字,加以发挥,论述了病人之 情、 旁人之情和医人之情。认为既有必须顺应 的人情,更有不应迁就的人情。分析了医 疗实践中的种种人为困难,既要求医家了 解这些人情,不为这些陋习所中,又深感 人情与病情的对立不易消除,故发出“戛 戛乎難之矣”的感叹。
翻译
所谓旁人的心理常情,有的抓住似乎有 依据的论点,但是跟病情未必符合;有的说 出无根基的言语,对于医理哪里曾经梦见? 有的掌握决定是非的权力,与自己相同的意 见就认为它正确,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便认为 它错误,但是没有人能辨别真对真错;有的 抱着肤浅的看法,头痛的病治头,脚痛的病 疗脚,但是谁知道哪个是本,哪个是标呢? 有时有权势的人的偏执言语不能违抗;有时 亲近的人片面的看法难以扭转。
有的望色、闻声、问证、切脉,全 不关心,枳实、厚朴、当归、黄芩, 到手就抓,胡说别人愚笨,自己聪明, 别人生疏,自己熟悉。这是言行卤莽 的一类医生。有的嫉妒成性,把排挤 别人做为能事,表面上好像志同道和, 暗地里却在恶意中伤,是非颠倒,朱 紫混淆。这是口蜜腹剑的一类医生。
第一自然段小结
第一段:说明撰写此文的原 因,提出人情的对立不易消除, 故而提出“戛戛乎難之”的感 叹。
所謂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偏,七 情各有所勝,陽藏者宜涼,陰藏者宜熱; 直言。 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峻劑有害:此 藏氣之不同也。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 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 交际:指处境 怀抱:抱负。 云僞;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 此好惡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 貴者多自尊而驕恣悖理:此交際之不同也。 貧者衣食不周,况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 懷抱可知:此調治之不同也。
意气:情谊。
又若薦荐醫,動關生死。有意氣 之私厚而薦者,有庸淺之偶效而薦 者,有信其利口而薦者,有食其酬 報而薦者。甚至薰蕕不辨,妄肆品 評,譽之則跖可爲舜,毁之則鳳凤 坐:无故。 可作鴞,致懷奇之士,拂衣而去, 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此皆旁人 之情,不可不察也。
喻医生的好坏优劣。
翻译
又如推荐医生,往往关系到病人的生死。 有因志趣相投私交深厚而推荐的;有的医术 低劣,因偶然取效而被推荐的;有因医生能 言善辩而误信推荐的,有因接受医生的酬谢 而推荐的。甚至好坏不辨,胡乱地评论。赞 誉某医生,那么像跖那样的大盗可以吹捧成 像舜那样的圣人;诋毁某医生,那么像凤凰 那样的美鸟可以诬蔑为像猫头鹰那样的恶鸟。 致使有高明技术的医生愤怒地离开,使患危 重疾病的人徒然地等待死亡。这些都是旁人 的心理之情,不可不明察啊。
著作
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 《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 《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 《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 《李中梓医案》等。所著诸书,多能通俗 易懂,最为初学、登堂入室之捷径,这在 当时可称是一套最整的中医教材。在中 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不失人情论
李中梓
语文教研室 谭晓灵
作者简介
作者李中梓(1588-1655 年),字士材,号念莪,华亭 人,明末著名医家。为温补学 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 世影响很大。 李氏少年博览群书,青年时 曾应科举,后因痛感两亲子被 庸医药误致死及自己早岁多病, 转而习医。一生对中医理论研 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 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
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 終成畫餅:此無主之爲害也。有最畏 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 亡:此過慎之爲害也。有境遇不偶, 營求未遂,深情牽挂,良藥難醫:此 得失爲之害也。有性急者遭遲病,更 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 而成難挽:此緩急之爲害也。
画饼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 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 卢毓 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 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 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 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 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 这句成语。
《医宗必读》
综合性医书,10卷。撰于1637年。作者深 通《内经》,临床经验又极丰富,故撰此书以益 后学。 卷一医论及图说。医论共14篇,以介绍医学 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内经》 列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生理等。 卷二为新著四言脉诀、脉法心参及色诊3篇, 提纲挈领地阐述中医的脉学、诊法。
第二自然段小结
第二段:分析病人之情,有 藏气、好恶、交际、调治之四 不同,无主、过慎、得失、缓 急、成心、隐讳之六为害。
所謂旁人之情者,或執有據之 論,而病情未必相符,或興無本 之言,而醫理何曾夢見?或操是 非之柄,同我者是之,異己者非 回:扭转。 之,而眞是眞非莫辨;或執膚淺 之見,頭痛者救頭,腳痛者救腳, 而孰本孰標誰知?或尊貴執言難 抗,或密戚偏見難回 。
李氏重阳气的思想,与张介宾 之说颇为一致。不过,张氏重阳气 主张温补肾命,而李氏强调补气补 阳药的运用。李中梓治病脾肾并重, 可谓在虚损病证的治疗中,求得其 本,集前人诸家理论与经验之大成 者。
李中梓认为,治病求本,即要掌握生 命之本。而生命之本,不外乎先天之本与 后天之本两个方面。先天之本在肾,“肾 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 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肾精充 盛,则脏腑之精充足。而元气又是诸气之 本。无论脏腑之气,经脉之气,均以元气 为根。故尔,要保全生命,必须保护先天 肾中精气。
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