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合集下载

污水处理中的藻类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藻类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藻类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而藻类处理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处理方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中的藻类处理技术及其应用,以探讨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

一、藻类处理技术简介藻类是指一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具有日光光合作用的能力,可以利用光能将无机碳源转化为有机物。

藻类处理技术是通过利用藻类的这一特性,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转化为藻类的生物质,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和资源化利用。

二、藻类处理技术的优势1. 生态友好:藻类处理技术不需要添加化学物质,可以实现对污水的生物净化,减少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2. 能源利用: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生物质,其中的脂肪酸可以用于生物燃料生产,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供了潜在资源。

3. 循环利用:藻类处理污水产生的生物质可以作为肥料、动物饲料或者生物制品的原料,实现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藻类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1.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利用藻类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降低处理成本,提高水质。

2. 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机物质、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利用藻类吸收和降解这些污染物,可以改善废水的质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利用藻类处理技术可以有效降解和吸收这些化学物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4. 湖泊水体修复:藻类处理技术可以调节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元素的平衡,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吸收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促进水质的恢复。

四、藻类处理技术的挑战与展望1. 技术改进:藻类所需要的光、温度、氮磷比以及CO2浓度等环境条件对其生长和处理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优化处理条件,提高处理效率。

2. 产业化应用:将藻类处理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工业化规模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需要解决设备成本、能源消耗以及藻类产品的经济价值等问题,为其产业化应用创造条件。

水生植物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

水生植物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

水生植物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治理修复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物理法与化学法处理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相比而言,利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的生物法具有治理成本低、环保美观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目前生物法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逐步增大。

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分为挺水、漂浮、浮叶、沉水等4种类型,通过培育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和茎叶对重金属的吸收、转化、富集等功能可以降低水体中重金属浓度。

当水生植物生物量增长到一定程度,通过割除水生植物可以最终实现重金属从污染水体中去除。

本研究综述了挺水、漂浮、浮叶、沉水等4种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领域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蓄积效果,以及生态修复的影响因素,为水生植物在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一、水生植物去除重金属的效果研究1.1 挺水植物挺水植物的根、根茎一般生长在水体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

挺水植物主要通过发达的不定根、定根、主根吸收并积累水中的重金属,其根部积累重金属的能力一般大于茎部和叶部。

常见的挺水植物有芦、蒲草、荸荠、水雍、荷花、香蒲等。

挺水植物在水环境中生长时,其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与水体中重金属的浓度相关。

研究发现,水雍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优异,其对Cu、Mo、Cr、Cd的积累量可分别达62、5、13、11μg/g(以植物干质量的重金属质量浓度计,下同)。

挺水植物香蒲对重金属的转运系数相对较高,耐受性较好,种植于高浓度Pb环境中的香蒲,其地下部分Pb质量浓度可达20mg/kg左右。

其中宽叶香蒲可作为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指示植物,其叶片对Zn、Mn的浓缩系数大于1,长苞香蒲生长3个月后对Cu、Z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38%、36%。

研究发现,将水龙种植在含有0.501mg/LHg、103.55mg/LFe、5.556mg/LCu、28.056mg/LZn 的废水中,21d后Hg、Fe、Cu、Zn的去除率分别达32.6%、44.9%、63.7%、99.7%。

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重金属污染的措施引言重金属污染是指由含有高含量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治和治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一些可行的措施,以减少重金属污染并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监测和评估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控制和防治,需要首先对污染源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可以通过采集环境样品,如土壤、水和空气等,来测定重金属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评估则可以定量分析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确定关键的污染源,并提供合理的治理措施。

土壤修复土壤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环境介质之一。

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修复:1.土壤物理修复: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促进污染物的迁移和降解。

常用的方法包括耕作、破碎和翻耕等。

2.土壤化学修复:利用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和溶解度,减少其毒性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添加石灰可以提高土壤的pH值,从而促进重金属的沉淀和络合。

3.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体来降解和吸附重金属污染物。

例如,选用具有吸金属能力的植物进行植物修复,或者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种来降解重金属。

水体净化重金属污染的水体是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体净化措施:1.物理净化:通过机械手段去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和固体沉淀物,如沉淀池和过滤器等。

2.化学净化:利用化学方法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如添加化学沉淀剂或吸附剂来捕获重金属。

3.生物净化:利用生物体,如藻类和细菌等,来吸附和降解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这种方法常被用于处理废水。

降低排放为了减少重金属污染源的排放,采取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加强企业管理: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污染物监控和报告制度,加强对重金属排放的监管和控制。

2.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减少重金属的使用量和排放。

例如,采用低铅或无铅的替代材料,选择环保的生产工艺等。

3.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的打击力度,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改。

生物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物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物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寻求创新、高效且可持续的环保解决方案变得至关重要。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前沿科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诸多有力的工具和策略。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应用例题,来总结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重要知识点。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环境中的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例如,在石油泄漏的海域,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中的烃类化合物。

某些细菌和真菌具有特殊的酶系统,可以将石油中的长链碳氢化合物逐步分解为较短的链,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石油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直接危害,还避免了大规模的物理清理带来的二次污染。

知识点:1、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能够适应和降解各种类型的污染物。

2、环境条件的影响:温度、pH 值、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3、生物强化:通过引入特定的高效降解菌株,可以加速生物修复的进程。

二、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产生的特异性反应来监测环境污染状况。

比如,某些藻类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非常敏感。

当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时,藻类的生长、形态和生理过程会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观察藻类的这些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出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知识点:1、指示生物的选择:需要选择对特定污染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种类。

2、生物标志物:如酶活性、基因表达、蛋白质含量等,可作为污染物暴露和效应的指标。

3、多生物指标综合运用:结合多种生物的反应和多种生物标志物,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环境质量。

三、生物质能源将生物质(如农作物秸秆、木材废料、有机废弃物等)通过生物转化过程转化为能源。

以生物发酵制取沼气为例,有机废弃物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这些沼气可以用于发电、供热等,既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又减少了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水质重金属污染如何解决

水质重金属污染如何解决

水质重金属污染如何解决水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工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质受到工业、化学、生活垃圾等各方面的污染,水质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危害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对自然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我国治理水质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分为两种途径,其一是减缓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使其难以被水生物吸收;另一种是将重金属从水体中分离出来,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类方法方法:化学法、生物法、物理化学法。

1、化学法化学法处理水质重金属污染又可以细分为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等,下面将简单介绍这几种方法。

(1)沉淀法主要是通过特殊的沉淀药剂提高水体pH值,使水中的重金属以氢氧结合物或者是碳酸盐的形式从水中析出;(2)氧化还原法主要是利用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将以离子状态的存在于水中的重金属氧化还原为无毒、低毒的物质,或者转化为对于水体污染性不强的价态离子。

(3)利用电解法检测受污染水质,会使水中的重金属逐渐析出,这种办法可以回收Cu、Ag、Cd等金属,据统计,目前大约有30多种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被析出。

2、生物法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生物材料及其生命代谢活动去除和(或)积累废水中的重金属,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金属离子从生物体内释放出来,从而降低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

(1)微生物和藻类利用水体中的微生物或者向污染水体中补充经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将重金属离子还原或吸附成团沉淀,以此完成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

(2)植物修复法利用重金属积累或超重金属积累水生植物,将水体中的重金属提取出来,富集输运到植物体内然后通过收割植物将重金属从水体清除出去。

(3)动物修复法水体底栖动物中的贝类、甲壳类、环节动物等对重金属具有一定富集作用。

如三角帆蚌、河蚌对重金属(Pb2+、Cu2+、Cr2+等)具有明显自然净化能力。

3、物理化学法(1)河流稀释法稀释是改善受污染河流的有效技术之一,通过稀释能够降低污染物在河流中的相对浓度,从而降低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危害程度。

藻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藻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藻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它们是地球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命体系的发展与维持具有巨大的影响。

而在这些微生物中,藻类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微生物,它们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在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主要探讨藻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在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

一、藻类与细菌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藻类与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常见的关系类型。

据研究发现,许多藻类物种与细菌能够通过阳性共生(mutualism)和负性共生(parasitism)等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

虽然具体的共生模式存在差异,但经过长期的共同演化,藻类和细菌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这种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不仅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可以被应用在环境修复中。

1、阳性共生在阳性共生中,藻类和细菌能够相互合作,从而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共同应对环境变化。

具体来说,藻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同时细菌能够将氮气转化为可供植物生长的氮源,从而提高了生物系统的效率和产出率。

而对于细菌来说,藻类的光能则为其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从而对其繁殖与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2、负性共生另一方面,在负性共生中,藻类和细菌之间不是彼此促进,而是存在一种寄生关系。

一些细菌利用藻类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损害了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同样普遍存在,例如在珊瑚等生物体中,就存在许多不同的藻类和细菌间的共生关系。

二、藻类与细菌的环境修复应用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大量的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藻类和细菌的共生关系则有潜力被应用于环境修复,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物吸附藻类和细菌可作为生物吸附剂,可以利用它们对金属和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进行环境修复。

在工业废水的处理中,特定的藻类和细菌可以同时利用它们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降低污水中金属元素的浓度,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重金属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与防治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说都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水环境面临了许多威胁,其中之一就是重金属污染。

本文将探讨重金属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首先,重金属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

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4.5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铬等。

这些重金属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废物处理过程中被释放到水中,进而进入水生生物和人体内。

重金属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金属能积累在水中的生物体内,进而进入食物链。

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和底栖动物吸收了重金属,然后被鱼类等食用,最终进入人体。

长期摄入受污染的食物会导致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神经系统损害、肝脏疾病和肾脏损伤等。

其次,重金属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毒性。

许多重金属离子可以直接损害水生生物的呼吸器官、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导致其死亡或生殖能力受损。

这会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对整个水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重金属污染还会改变水的基本性质。

铜、锌等重金属离子的存在会改变水的pH值,削弱水体的缓冲能力,使水体呈酸性或碱性状态。

这种化学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极大影响,并导致水体中其他物质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发生改变。

为了防治重金属污染,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应加强监测和控制重金属排放。

对于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严格的监测,并实施必要的净化措施。

此外,政府应加强对有关企业的监管,制定严格的重金属排放标准,确保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另一方面,应采取恢复水体的措施,减轻重金属对水环境的持久影响。

例如,可以引入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或微生物将重金属从水中吸收和转化为不易溶解或不具毒性的形态。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重金属在水中的浓度,还可以恢复水生生物的生态功能。

此外,对于大规模的重金属污染事故,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避免进一步扩散和损害。

微藻修复水体中重金属的机理

微藻修复水体中重金属的机理

3.微藻修复水体中重金属的机理微藻修复水体中重金属的机理实为微藻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

3.1其主要过程:胞内的结合与沉淀胞外的吸收与转化1)微藻细胞内的金属络合物研究表明,重金属能诱导高等植物合成螯合重金属的蛋白,同超富集高等植物一样,金属硫蛋白(MT)、植物螯合肽(PC)等重金属结合蛋白也陆续在藻类中发现.藻类通过诱导产生金属络合物把有害的离子形式转变为无害的蛋白结合形式,从而能够耐受环境中的重金属。

(藻类中也含金属硫蛋白(MT)、植物螯合肽(PC)等重金属结合蛋白,将有害的离子形式转变为无害的蛋白结合形式,)2)胞外产物的吸附作用除了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外,藻类通常还会向周围水体中排泄或分泌大量有机物藻酸盐,藻类胞外产物主要由糖类、果胶质等大分子物质组成•与细胞壁内的有机物一样,该胞外产物也能络合金属离子,即通过与重金属形成缔合物或络合物,附着在群体细胞的胶质外鞘上被改变形态,使金属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部,从而降低污水中游离态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实现解毒功能。

(藻类胞外产物:藻酸盐。

与重金属形成缔合物或络合物,附着在群体细胞的胶质外鞘上被改变形态,使金属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部,从而降低污水中游离态的重金属离子含量。

藻酸盐是由B -D甘露糖醛酸(M)及a -L -古洛糖醛酸(G)两种酸性单糖无序排列的线型缩合高聚物。

其中所含的羟基、氨基、羧基等在络合中起重要作用。

COGHCa) 露糖醉残墓(M)HO(b) a-L^古洛糖醛酸残基(G))表面络合作用32物理化学作用:离子交换氧化还原微沉淀物理吸附1)微藻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①藻类细胞壁是由纤维素、果胶质、藻酸铵岩藻多糖和聚半乳糖硫酸酯等多层微纤维组成的多孔结构(有利于物理吸附),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②细胞壁上的多糖、蛋白质、磷脂等多聚复合体给藻类提供了大量可以与金属离子结合的官能团(如氨基、硫基、巯基、羧基、羰基、咪唑基、磷酸根、硫酸根、酚、羟基、醛基和酰氨基等)这些官能团能合理排列在具有较大表面积的藻类细胞壁上,与金属离子充分接触.其中有些可以失去质子而带负电荷,靠静电引力吸附金属离子进行离子交换;有的带孤对电子,可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而络合吸附金属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2007年1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ol.26,No.1Jan.,2007收稿日期:2006-09;修订日期:2006-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3051),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20051A0501012),北京市资源环境与GIS重点实验室项目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江用彬(1978-),男,安徽舒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地球化学与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E-mail:yongbin_jiang@163.com藻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江用彬1,季宏兵1,2(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首都圈生态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2.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资源环境与GIS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摘要: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利用藻类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因其有效、低廉和环保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介绍了藻类修复重金属废水的应用概况,总结了多年来在藻类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途径、耐受机理、生物吸附机制、模型解释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当前在这些方面尚存的不足,并就今后继续筛选、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高耐受、高富集性藻类,进一步探求修复机理以及野外应用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藻类;重金属;生物修复;吸收;生物吸附中图分类号:X144;P935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湘江、蓟运河及锦州湾等地水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地段的水相重金属浓度高达几百μg/L,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甚至达到上千mg/L[1];2005年底,广东北江突发镉污染事件,孟洲坝断面的镉超标12倍,一度引起当地工农业用水的中断。

国外,20世纪上半叶,日本的“水俣事件”和“富山事件”重金属污染案例早已为人熟知。

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通过参与复杂的水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着水生生态环境,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限制可持续发展[2]。

治理水体重金属污染,传统的方法主要以物理和化学方法居多,包括沉淀法、鳌合树脂法、高分子捕集剂法、天然沸石吸附法、膜技术、活性炭吸附工艺、离子交换法等[3,4]。

这些方法具有净化效率高、周期较短等优点,但工作流程大多过长、操作繁琐、处理费用也昂贵。

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更为环保、经济适用的方法来代替它们。

生物修复就是这种方法之一,自1989年美国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成功处理“瓦尔迪斯”号油轮溢油污染[5]以来,已为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到各种污染处理中。

藻类具有吸收污水中重金属的能力,利用藻类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已为众多的研究证明具有高效、低耗、环保等特点[6]。

在此基础上探索藻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已逐渐成为国际水体污染治理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

本文就多年来对藻类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研究作一较为全面的综述。

1期江用彬等:藻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1藻类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吸收及修复应用1.1藻类对重金属的吸收对藻类吸收可溶性金属的动力学研究认为,藻细胞对金属的吸收过程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7],第一步:在细胞表面,金属离子和胞壁上的功能基团发生吸附反应,反应的时间极短,不需任何代谢过程和能量提供,金属离子是被动的吸附在细胞表面,该过程被称为生物吸附(biosorption),这个重要特点说明死亡藻体也具吸附能力,因为其功能基团活性并未丧失;第二步:细胞表面结合、沉积或结晶的金属离子与质膜上的某些酶(如膜转移酶、水解酶等)结合从而被细胞主动转移至胞内,这一过程与代谢活动有关,缓慢、不可逆,所以定义为生物累积(bioaccumulation)(见图1)。

更具体的过程目前还在进一步探索,不排除有其它吸收途径。

图1藻类生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途径Fig.1Themainwaysofuptakeheavymetalbyalgae众多的研究表明,生物吸附过程在生物吸收中占据主要作用,人们在利用藻类进行生物修复环境时更多注重生物吸附。

首先,藻类对重金属中某些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极微,如在自然水体中,Cu的浓度在1 ̄2μg/L的低范围时,才可为一些藻类的营养元素[8],这说明藻类在正常生长中只累积微量的Cu。

其次,藻类在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时,长时间内会受累积的高浓度金属离子的毒害;比如铅,我国学者指出PbCl2对羊角月芽藻(SelenastrumCapricornutum)生长的影响有双重性,低于38.5mg/LPbCl2能促进其生长,高于38.5mg/L则抑制[9]。

因此,生物累积无论在量上还是在持续修复上实际意义都不大。

生物吸附的优点主要有:(1)吸附量大。

在整个吸收过程中,生物累积重金属的量只占总吸收量的10% ̄20%,而生物吸附的量则占80% ̄90%,因此生物吸附为吸收的主要途径[10,11];(2)吸附快速、可逆、不需能量。

所以死亡藻体也是很好的吸附剂;(3)吸附过程存在吸附—解吸的动态平衡,故可利用洗脱的办法来回收金属,藻体可重复利用;(4)吸附用的藻类种类丰富。

不论是大型海藻,还是淡水微藻,都可为吸附研究和应用提供充足原材料;(5)应用处理经济、方便,尤其适合处理较低浓度(100mg/L以下)的重金属废水。

1.2藻类在修复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藻类被应用到对有毒重金属(如Cu、Cd、Pb、Hg等)、放射性金5758地理科学进展26卷属(U、Ra、Th等)及有经济价值的金属(Au、Ag、Co、Pt)等的生物修复研究上。

现在稍具规模的藻类修复是采用高效藻类氧化塘(HighRateAlgalPonds,HRAP)来处理重金属污水,经测定,相对于传统的废水固定池(Wastestabilizationponds,WSP),高效藻类氧化塘去除铜的速率和效率都要高出10倍[12]。

Rose等[13]在利用高效藻类氧化塘系统治理酸性矿山废水(Acidminedrainage,AMD)时,将该系统加以改进,向塘中加入硫酸盐还原性细菌(sulfatereductionbacteria,SRB,能将金属硫化形成硫化物沉淀),结果在人工调节的高pH值条件下,改进的系统能很好地清除废水中的重金属。

这是一种菌藻共生系统,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其次是藻床过滤系统(AlgalTurfScrubber,ATS),Adey等[14]发现,藻床过滤系统也可用来清除重金属,不过其应用技术目前还不成熟。

其它如构建藻类湿地也逐渐被人们应用到处理酸性矿山废水上,有研究利用改进的绿藻湿地将酸性矿山废水中的锰降到环境安全水平[15]。

清除重金属污染物的同时,贵重金属的回收也是藻类生物修复的一个重要应用,目前已有藻类金属回收反应器被开发,但规模性应用不多,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16]。

在最优条件下,几种对重金属生物吸附的藻类类型及其吸附能力见表1。

表1不同藻类对重金属的吸收Tab.1Uptakeofheavymetalbyseveralalgaespecies注:表中g指的是单位藻的干重1期江用彬等:藻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上述几个系统均是生活藻细胞在修复上的综合应用。

生活细胞在规模性、连续性应用上有一定优势,如可以大面积应用、直接添加营养源继代培养等。

不过其也有一些局限性:有些情况下,废水环境的pH值波动较大,其中有害金属及其他生物毒性物质含量偏高,往往超出藻类的耐受能力,使藻类的生物活性难以长时间维持;吸附后洗脱所用的试剂多为酸碱溶液,对生活藻细胞也有杀伤力。

Skowronski等[30]很早就实验证明死亡藻细胞也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用生活藻细胞和预先用热水杀死的细胞对Cu2+进行吸附对比实验,尽管最终吸附量相同,但死亡细胞对Cu2+的吸附速度要大于生活细胞[31]。

对蓝藻(Gloeothecemagna)的研究发现,死亡藻体比活体对Cd2+和Mn2+的吸附量更高[32]。

这种吸附能力提高的原因是:生活藻细胞的表面积一定,细胞膜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一般只允许中性分子通过;细胞死亡后,胞壁破碎,细胞内部更多的功能团外露,与离子结合的功能团增多;同时,细胞膜失去选择透性功能,离子很容易通过,故总吸附能力增强。

此外,用死亡藻体作吸附剂,无需在污水中续添营养源,可洗脱多次利用,因此在小范围的应用中比生活细胞更为经济、高效。

而在大范围内使用,仅人工制取干藻体就要耗资不少,所以和生活细胞相比,二者各有优缺点。

2藻类对重金属的耐受机理2.1藻类细胞壁的结构、生理特点藻类细胞壁分层,外层主要由纤维素、果胶质、藻酸铵岩藻多糖和聚半乳糖硫酸酯等多层微纤丝组成的多孔结构,内层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细胞外壁富含藻细胞释放的以多肽、多糖(藻酸盐、盐藻衣聚糖等)为主的胞外产物,如小球藻(Chlorellasp.)等的细胞壁含24% ̄74%(m.m-1)的多糖,2% ̄16%(m.m-1)的蛋白质和1% ̄24%的糖醛酸(m.mol-1)。

这些多聚复合体给藻类提供了大量可以与金属离子结合的官能团(如羧基、氨基、醛基、羟基、巯基、磷酰基及羰基等)[33],在藻类对金属离子的吸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表面多褶皱,表面积较大,供官能团合理地排列其上。

藻类细胞结构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其免受重金属毒害提供了第一道防御屏障———外排作用(即胞壁上的生物大分子与重金属结合的结果,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系数,可束缚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止其进入细胞)。

有人指出小球藻(Chlorellasp)对金属的耐受,外排占主要[34]。

有实验发现,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tii)的细胞壁缺失突变株较野生型对重金属的毒害更敏感[35],给上述说法提供了分子学证据。

此外,有些藻类能在培养过程中向培养液中分泌多聚糖,如有些种类的蓝藻分泌多糖、糖醛酸等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这些大分子物质多为复杂的阴离子络合物,能与重金属结合[10,36,37],因此在胁迫环境下也可对蓝藻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2.2藻类细胞内金属结合蛋白(或多肽)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某些生活藻类不仅具有修复高浓度重金属废水的能力,而且也可在此环境中持续生存。

这说明这些藻类对进入胞内的金属离子具一定的抗性。

这种抗性能力,目前认为主要是藻细胞内的植物螯合肽(PC)、金属硫蛋白(MT)、谷胱甘肽(GSH)等大分子物质所为。

植物螯合肽的基本结构是(γ-Glu-Cys)n-Gly,有研究证实它是莱因衣藻细胞内Cd5960地理科学进展26卷的主要螯合剂[38]。

金属硫蛋白在藻细胞中常以Gly-X-Gly的结构居多,多硫基易与金属离子结合。

如转MT基因的蓝藻能耐受60μM的CdCl[39],有假说认为MT更多起了重金属的储存2库或转运蛋白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