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全国
2010年中考历史社会热点问题专题复习

2010年中考历史社会热点问题专题复习一、上海世博会专题【热点解读】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的一届世博会。
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吉祥物海宝);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理念是:沟通与融合、创新与进步、成就与体验、传承与未来、和谐与发展。
【考点链接】(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体现我国的基本国策。
(2)上海申博成功的根本原因:我国的增强,提高。
(3)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在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时应坚持走道路。
(4)围绕世博会的主题,为美好城市建设提一条建议:如: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注意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转变产业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业;开发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低炭生活,如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公共汽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等。
(5)世博与相关科技等知识考点:司母戊鼎、《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中外古代大型工程(大运河、故宫),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詹天佑、侯德榜,三次科技革命,文艺复兴、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6)历史上的上海①《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
③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④从1919年6月初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⑤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
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
⑦抗日战争中,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
⑧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4年,上海列入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上海;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10月15日至21日,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
《2010年中考历史学科考点分析》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商朝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它雄伟端庄,充分体现了青铜冶铸技术水平,是商朝青铜器典型代表。
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③(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④(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弟子整理 政治:“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道家 老子 春秋
晚期 《道德经》
战国时整理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儒家 孟子 战国 /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保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道家 庄子 战国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7上第3课 华夏之祖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识记 七上P12—15
炎帝、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被尊为华夏之祖,(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后人将众多古代发明归结于黄帝,他被尊为“人文初祖”。
消极作用: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
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
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
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
201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总结资料

200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两个阶段。
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以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现代史的开端。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六次侵华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③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特点④《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⑤《二十一条》:灭亡中国的条约。
3、经济侵略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2010年政治历史地理精品热点大全

2010年政治、历史、地理精品热点大全热点一:长江流域世纪日全食一、背景材料: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
全食带在早上8点左右自西向东经过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区,全食带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看到了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最精彩的日全食基本出现在上午9点多钟。
11时03分53秒,日全食带从浙江的舟山群岛入海东去。
这次日全食发生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
康定、雅安、乐山、成都、自贡、内江、遂宁、南充、重庆、达州、黔江、宜昌、荆门、荆州、江陵、沙市、考感、咸宁、武汉、黄冈、鄂州、黄石、六安、合肥、安庆、池州、巢湖、芜湖、铜陵、黄山、宣州、马鞍山、湖州、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嘉兴、绍兴、上海、宁波、舟山等几乎整个长江流域的约四亿人都观赏到了这次日全食奇观。
对长江流域来说,上一次日全食还是发生在1575年,经过了434年才有了今年的日全食,下一次要到2309年才能看到,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可以形容成千载难逢。
二、创新练习:1.日全食时,不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及其太阳活动是A、色球、耀斑B、日冕、耀斑C、光球、黑子D、日冕、太阳风2.当日全食发生时,能反映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是:月球1.日食:地球--月球--太阳,如果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则出现日食,如月球离地球近为日全食,远为日环食,如果三者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则出现日偏食。
2.月食:太阳--地球--月球,如果三者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则出现月全食,不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出现月偏食。
3.全食食甚期间,天空最黑。
下面是某一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食甚期间最壮的景象图。
此时,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有线电话突然中断 B.气温异常升高C.长江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影响长江流域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4.郑州正好位于全食带以北,食甚时可以看到太阳的北部边缘,也就是说能观测到A、日偏食B、日环食C、日全食D、月全食5.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食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可能同时观察的现象有①日全食②日偏食③日环食④光球A.①②④ B.①④C.①②③D.②④6.2009年7月22日,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法国等国的日食观测组在海拔1000米的浙江安吉天荒坪天文观察站观测日食,追随他们而来的游客多达3000多人。
201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中学历史教学园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热点问题
1、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010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复习

2010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复习一、关于西藏问题【考点链接】1. 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高原一带。
2.唐朝:时,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
3.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4.清朝:顺治帝册封。
康熙帝册封,1727年,清朝设。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4.年,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5.195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例题练习]1.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下列充分反映这一现象的历史事件是()①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②设宣政院③册封班禅④设伊犁将军⑤郑成功收复台湾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列关于西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和同为一家”B.元朝时西藏成为正式的行政区C.清朝时设置伊犁将军,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D.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3.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一项议案,决定把每年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纪念50年前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
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一国两制”的构想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4、材料解析题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材料一右图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1)藏族在唐朝时被称作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藏的友好关系,请写出材料反映的史实。
(2)哪一朝代的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3)清朝时期,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规定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最早正式赐予他们以“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的清朝皇帝分别是谁?(4)以上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大型政论片《跨越》分为“走向光明”“换了人间”“春到高原”“世纪凯歌”“天路新曲”“再创辉煌”六集,翔实记录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以及西藏社会的伟大历史跨越。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中国历史第一册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臸王朝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臸王朝夏朝。
这表明王位世袭臸代替了“禅让臸”(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臸)。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臸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臸,春秋时期,分封臸开始瓦解。
战国时期,分封臸逐渐被郡县臸取代。
秦时实行中央集权臸。
唐三省六部臸,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臸: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臸: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
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臵——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7)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8)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4)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二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历程。
10、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13、列举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斗争(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归纳列举)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
(2)康熙帝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之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4、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5)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6)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7)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1)秦朝:焚书坑儒。(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3)明朝:八股取土。(4)清朝:文字狱。
近代:
(1)新文化运动。(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关于西藏问题
(1)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3)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6、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9)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班禅(经中央政府批准)。
3、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8)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01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热点问题
1、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