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7《长城》精品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17 长城精品教案

17 长城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
2.介绍长城: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
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构建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
4.掌握生字新词。
拍摄.(shè) 智慧.(huì) 瞭.(liào)望气魄(pò) 嘉(jiā)峪(yù)关崇(chóng)山峻(jùn)岭5.理解字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面,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城台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1.(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崇山峻岭之间)(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长和高大)(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从不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一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长城 人教新课标

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边听边看边想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
课题
17长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5、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处)
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并详细说明了长城的特点和用途。
7、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的同学介绍长城。
8、听了他的讲述,大家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四、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长城是那样绵延千里: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共同唱起国歌来结束本文吧!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何让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四上17《长城》【教案】

《长城》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会背第三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体会重点词句含义。
3.欣赏长城的雄伟,激发对祖国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
难点学生是能借助资料,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自豪感。
教学准备课前根据导学案和预习单进行充分的预习。
教学方法按照初读—研读—赏读的顺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方式一:唱歌: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歌中所赞美的就是—万里长城(板书:长城)齐读课题,这可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呀!再读课题(真有气势)方式二:巨龙一样的威容俯卧万里长路,雄狮一样的尊严横卧万里雄关,猛虎一样的雄风傲视千山万水。
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铸就的伟大工程——长城!【板书:长城】齐读课题!这可是文明中外的长城啊,再读课题!(真有气势)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组长带领组员一起交流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各小组能通过合作学习,基本解决导学案设置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和学生一起交流。
(有读、有写、有讨论、有争辩,咱班同学真会学习呀!)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瞭望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学生自读,明确个别字的读音,如崇容易读成cong。
瞭形似字多,可以把撩、燎、潦整合来读,整合时候是以词语形式出现(此处学生有疑问教师一定明确,学知识不可马虎)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比赛读。
积累四字词语(读的朗朗上口,特别是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不仅读出了画面感而且都读到老师心里来了)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崇隔垒慧魄1.生观察字形和重点笔画。
讨论交流每个字的特点:崇字注意和祟区别、隔字不要加横、垒字注意重心不要偏离、慧字讲出来历。
魄字和魂区分(关注字的特点,才能写正确。
生能找到比较,师能讲出来历,这样学字不仅有兴趣,而且掌握的牢固。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7《长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17《长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对我国的世界遗产之类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学生对长城非常熟悉,说起来滔滔不绝。
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从来没有到过长城,可以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雄伟险峻。
所以要充分利用资料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巧妙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导理解重点语句,还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体会作者对于祖国文化的赞美,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且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激发学生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目标1.抓住长城“长”、“高大坚固”的特点,体会出它的气魄雄伟。
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出长城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由远到近的写作顺序。
3.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1.2学时重点教学重点:在有感情朗读中体会长城“长”、“高大坚固”的特点,体会出它的气魄雄伟。
4.1.3学时难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出长城特点的,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温故知新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板书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3、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齐读。
城砖 城墙 屯兵 堡垒 打仗 呼应肩膀 智慧 凝结 间隔 扶手 嘉峪关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师:大家觉得哪一个词最能代表长城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他的气魄雄伟!4、过渡:同学们的词语掌握得非常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长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5个字。
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屯兵、堡垒、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研究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流程:一、视频导入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请看视频,仔细看,这是哪?播放视频(教师简介: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更是一个令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地方,这里就是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课文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认准生字,读准字音。
(2)读了课文,XXX给你留下了如何的印象?2、检查预(1)、生字词(2)、长城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再读课文,重点感悟1、面对着这么高大坚固、雄伟壮丽的长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大家读1—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找到的词语或句子,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读出长城的气魄。
3、交流报告:(1)长:①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长城?(曾经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长城全程,竟用了整整508天。
)②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比方句把比XXX;大家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想一想,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这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座样的长城,把你对长城的印象读出来。
长城真长啊,不愧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巨大奇观,让我们带着自满和自豪齐读:[作者的感慨])过渡语:这是从远处看长城。
人教版四上17《长城》教案和反思(第1课时)

四上17《长城》教案和反思第1课时人教版四上17《长城》教案和反思(第1课时)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上17《长城》教案和反思(第1课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
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
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
(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
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
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7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生字:崇峻嘉峪瞭屯垒魄课后练习:1.长城真有气势呀,我要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
2.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的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一、课题:长城二、课型:精读课三、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长城》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设计意图: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
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
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培养观察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1.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
(第一幅图)
2.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
(第二幅图)
3.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4.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
2.学习会认的字。
3.学习会写的字。
4.学生书写。
(重点点拨:隔、砖、旋等字)
四、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小组学习,思考
1.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2.老师画出图画,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地方。
城台:
垛子: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来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六、课堂小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
(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
——(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
(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
——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
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