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一)(学生用,8开双面,全级)

合集下载

文言文核心情节与文言实词积累1-8(学生版)

文言文核心情节与文言实词积累1-8(学生版)

文言文核心情节之一——苦心进谏01.来护儿:谏止游幸。

十二年,(隋炀帝)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

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02.韦凑:谏止兴工。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庸,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03.彻里:弹劾权臣。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

廷臣顾忌,皆莫敢言。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彻里辩愈力,且曰……04.海瑞:带棺进谏。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jiào。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cù执之,无使得遁!”05.刘敞:擅于讽谏。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jié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06.傅歧:独抒己见。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

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

”议者并然之。

07.袁安:力排众议。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览表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览表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览表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览表(全册)

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览表(全册)
《伤仲永》王安石

即使
副词
虽人有百手
《口技》林嗣环
虽不能察
《曹刿论战》
虽人有百手
《口技》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虽有千里之能
《马说》
即使这样
关联词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墨子》

方圆
名词
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副词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闲情记趣》沈复
当……时
介词
方其远出海门
周密《观潮》
远播
形作动
香远益清
《爱莲说》

出身鄙野
形容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目光短浅
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边境
形作名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辱,降低身份
动词
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

承认,同意
动词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隆中对》
答应
动词
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这样
代词
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朱熹

等待
动词
侯其欣悦

气味,这里指香气
名词
左佩刀,右备容臭

光彩照耀
形容词
烨然若神人

旧絮
名词
缊袍敝衣


形容词

身份低微
形容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道歉
动词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唐睢不辱使命》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它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作品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常用的120个实词,并简要解释其意思和用法。

一、时间词1. 今:现在,表示当下的时间。

2. 后:以后,时间的后面部分。

3. 旦:天亮,太阳升起的时候。

4. 昔:过去,很久以前的时间。

5. 曰:说,表示说话的动作。

6. 时:时间,有时指一个点或一段时间。

7. 朝:早晨,天亮到日中的一段时间。

8. 光:早晨,指天亮到太阳升起时的一段时间。

9. 世:时间的概念,有时表示一代人。

10. 夕:傍晚,太阳下山的时间。

11. 曙:黎明,天快亮的时候。

二、动作词12. 来:到达,向说话人或听话人的方向移动。

13. 行:走,步行或行走的动作。

14. 施:做,进行某种具体的行动。

15. 番:回来,侧重动词的方向性。

16. 食:吃,进食的动作。

17. 见:看见,目视某个对象。

18. 闻:听见,通过听觉感知声音。

19. 问:询问,提出问题以获取信息。

20. 言:说话,表达思想和意见。

21. 道:说,用语言表达事情。

22. 进:前进,往前面移动。

23. 退:后退,离开或向后移动。

24. 伏:俯身,弯腰或躺下。

25. 卧:躺,身体平躺在床、地上等。

26. 起:起床,离开平躺状态。

27. 终:结束,某件事情或时间的结束。

28. 睡:睡觉,进入睡眠状态。

三、物体词29. 日:太阳,指太阳这个天体。

30. 月:月亮,指月球在夜晚的形态。

31. 水:液体,指液态的物质。

32. 山:高地,指比较大的陆地隆起部分。

33. 石:岩石,指形成于地壳上的固态物质。

34. 土:土壤,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层状物质。

35. 木:树木,指生长在地面上的植物。

36. 玉:宝石,常指美玉或美石。

37. 金:贵金属,尤指黄金。

38. 风:自然现象,指空气的流动或气流。

【可编辑全文】120个文言实词详解

【可编辑全文】120个文言实词详解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20个文言实词详解120个文言实词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故知王之不忍也(爱惜,吝啬)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清闲)《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喜欢、爱好)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10、沛公安在?(哪里、怎么)3、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德:恩德。

另:感激。

如——必德我假道之惠。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9)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远的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陋)3)鄙人不知忌讳。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1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1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 10、察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1、爱(1)名词。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1、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2、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3、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8、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词)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动词)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形容词)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形容词)10、朝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11、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副词,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副词)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副词)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名词)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动词)12、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动词)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数词)13、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14、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带着)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介词)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名词)8.欲不可从(放纵,动词)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名词)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文言文常用实词整理

文言文常用实词整理

..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1—150)出例词序例1并列,靠核舟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1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捕蛇者2比较,相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及,等陈涉世3为1边蜀之鄙有二2曹刿论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目光短浅,浅陋无天时不如地兵器,武3威天下不以兵戈之陈涉世2军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陈涉世行收兵4未果,寻病桃花源疾病,生捕蛇者疲劳,困苦不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25明察,识别,观曹刿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6贯通,穿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小石潭7坐、驾(车)曹刿论公与之3量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陈涉世8曹刿论1跟从,跟战则请醉翁亭太守归而宾客从小惠未顺从,听2民弗从曹刿论9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陈涉世皆次当1咨臣以当世之出师2应陈涉世失期当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陈涉世出师当奖率三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捕蛇者3相抵,当出师今当远4将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路,10小石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2出师道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陈涉世道3不足为外人道说,谈桃花源4然得而腊之以为得到,获11捕蛇者1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陈涉世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2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捕蛇者虽鸡狗不得宁“可以”的意12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口安定,稳出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平则出师1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小石潭砍曹刿论十年春,齐师伐进攻,征14出师1触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捕蛇者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2冒151方圆,周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邹忌讽齐王纳方欲2公1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背,以背载醉翁亭1171赋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岁赋其2征收,敛捕蛇者一种文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318捕蛇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交换,更119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1旧,与“新”相对,原曹刿论既克,公问其原因,缘2陈涉世故3将尉醉,广故数言欲所以,因4曹刿论故克之20王顾左右而言他看,四顾,环顾 1.顾出师表2. 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11看,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2观察,考捕蛇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3景物或景22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返回,归12聚集,聚醉翁亭云归而岩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4归23余幼好书,家贫难黄生借书喜欢,喜孔孟论敏而好学,不耻下黔之有好事者船载以大叫,呼岳阳楼阴风怒号,浊浪排24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大声捕蛇者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号令,命3陈涉世醉翁亭故自号曰醉翁称号,别4陈涉世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2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返桃花源出师兴复汉室,还于旧交还,归郑人买其椟而还其古言26岳阳楼迁客骚人,多会于1会合,聚会;盟会,宴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正好,恰陈涉世27恩惠曹刿论(给人以)好小惠未民弗从28桃花源1赶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2如,比得邹忌讽齐王纳出师以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29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到极点(直达岳阳楼30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出师计算,计2黔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而!盘算,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陈涉世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计谋,策陈涉世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曹刿论132(虚报,以少报多,虚报鱼我所欲2益万钟于我何加生于忧患死于傅说举于版筑之33中间,期黔之以为神,蔽林间窥2间隔,间遂与外人间桃花源邹忌封齐王纳3间或,偶尔,有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曹刿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4参陈涉世秘密地,悄悄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口6夹中间力拉崩倒之3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挑选,选核舟出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35斗折蛇行,明灭可看见,看小石潭小石潭下见小潭,水尤清往见,拜见,谒曹刿论曹刿请邹忌讽齐王纳于是入朝见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茅3通“现”出36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竭尽,尽力做某捕蛇者枯竭,曹刿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37完,没有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桃花源林尽水源,便得一捕蛇者以尽吾尽信全2孔孟论进尽忠出师38到朝廷,出来做是进亦忧,退亦岳阳楼进献,推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邹忌讽齐王纳39 1 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小石潭记;...核舟处于(某个地方或某种地位佛印居右,鲁直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岳阳楼居捕蛇者自吾氏三世居是生于忧患死于傅说举于版筑之41推荐,推陈涉世发动(起义,干(大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42具备,具核舟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详桃花源桃花源具答通“俱”,都,全43全,岳阳楼百废俱俱为一出师44太医以王命聚聚集,征捕蛇者47核舟佛印决类弥类似,48醉翁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1靠临溪而醉翁亭(这里指来到岳阳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面对,对2出师3正当,将故临崩寄臣以大事49智者千虑,必有一1考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2思想,心生于忧患死于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担心,顾3黄生借书50曹刿论曹刿论1议论,评出师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出师宜付有司论其刑2判定,决53小石潭斗折蛇形,明灭可明亮,光醉翁亭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登泰山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庭下如积水空透记承天夜2严以昭陛下平明之出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出师圣明至若春和景岳阳楼54名之者谁醉翁亭名,称1陈涉世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名声,名陋室山不在高,有仙则有名的,著名551命令,使捕蛇者其始,太医以王命聚教导,告2徒属皆曰:“敬受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训练·文言文实词(一)
1.【爱】下列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A.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吝惜)
B.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隐蔽,躲藏)
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爱慕、欣赏)
D.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爱护)
2.【安】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
B.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定)
C.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形容词,安适、安逸3.【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动词,覆盖,蒙上)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动词,披散、散开)
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

《柳毅传》(动词,同“披”)
D.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表被动)
4.【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鸿门宴》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

《穆天子传》
5.【本】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名词,草木的根。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原来。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副词,本来)
D.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本自为同义复词,本来。


6.【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郑伯克段于鄢》(名词,边邑、边境。


B.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形容词,平庸、浅陋。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滕王阁序》(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东南飞》(低贱)
7.【兵】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B.草木皆兵。

(名词,兵器)
C. 穷兵黩武。

(名词,战争)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8.【病】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动词,嫉妒。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名词,病情)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形容词,困苦。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动词,使……病。


9.【察】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动词,详审、细究。


B.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动词,察举,考察后予以推
荐。


C.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动词,观察,仔细看。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名句)(清楚、明晰)
10.【朝】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名词,朝廷)
B.朝闻道,夕死可也。

(名词,早晨,读zhāo)
C.孟春之朝,君自听朝,论爵赏官,终五日,《管子》(前一个:初期)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名词,王朝,朝代)
11.【曾】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动词,增加)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副词,竟然,乃)
C.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副词,曾经)
D.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副词,竟然)
12.【诚】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名词,真心、诚意)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副词,的确、确实、实在)
C.且燕赵……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副词,已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连词,表示假设,如果,果真)
13.【得】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得到,获得)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希望)
C.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并序)》(实现,成功)
D.此言得.之。

《六国论》(适宜、得当)
E.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副词,必须,应该)
14.【道】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名词,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名词,道义,道理)
③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中山狼传》(名词,学说,主张)
④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名词,方式,方法,技能)
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名词,学问,修养)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名词,风尚)
⑦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动词,说,讲)
⑧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名词,小路)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15.【当】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阻挡,挡住)
B.他日汝当.用之。

《项脊轩志》(应当,应该)
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阻挡,把守)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史记·项羽本纪》(数量相当)
16.【殆】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下》(精神懈怠)
B.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危险)
C.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表推测,大概)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可能,会)
17.【从】下列各项中的“从”与例句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例:惑而不从师
A.张良是时从沛公《师说》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王。

《史记·项羽本纪》
C.樊哙从良坐。

《史记·项羽本纪》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项脊轩志》
E.言听计从
18.【辞】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辞退)
B.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计较)
C.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报任安书》(言辞;文辞)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告辞,辞别)
19.【除】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授予官职)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修治、修整)D.除.暴安良(躲避)
20.【乘】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

《诗经·氓》(升,登)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驾,乘坐)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骑,驾着)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战国策·赵策》(量词,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