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大纲《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大纲第一编社会研究基础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二、社会研究的特征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一、方法论二、研究方式三、具体方法与技术四、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一、方法论背景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第四节研究的过程一、研究的主要阶段二、研究过程示例第二章理论与研究第一节理论及其层次一、理论的概念二、理论的层次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第二节理论的构成要素一、概念二、变量三、命题与假设第三节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一、“科学环”:研究的逻辑二.两种推理方法三、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四、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第四节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一、理论的建构的过程二、理论的检验的过程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一、研究问题的概念二、研究问题的来源第二节选题的标准一、重要性二、创造性三、可行性四、合适性第三节研究问题的明确化一、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第四节文献回顾一、文献回顾及其意义二、文献回顾的方法第四章研究设计第一节研究目的一、探索性研究二、描述性研究三、解释性研究第二节研究性质一、理论性研究二、应用性研究第三节研究方式一、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二、研究方式的选择第四节分析单位一、分析单位的概念二、分析单位的类型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第五节时间维度一、横向/截面研究二、纵向/历时研究第六节具体方案1、阐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2、说明研究的内容3、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解释性研究)4、确定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5、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6、说明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和培训安排7、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第一节测量的层次与概念一、测量的概念二、测量的四个要素三、社会现象的测量四、测量的层次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一、概念、变量、指标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三、操作化的方法四、指标选择的多样性第三节指数与量表一、概念二、李克特量表三、语义差异量表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一、信度(可靠性)二、效度(有效度)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第六章抽样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一、抽样的概念二、抽样的作用三、抽样的类型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一、基本原理:随机抽取二、抽样分布:正态分布三、抽样的基本程序四、抽样设计的原则第三节概论抽样的方法一、简单随机抽样二、系统抽样三、分层抽样四、整群抽样五、多段抽样第四节户内抽样与PPS 抽样一、户内抽样的方法二、PPS抽样第五节非概率抽样方法一、偶遇抽样二、判断抽样三、定额抽样四、雪球抽样第六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一、样本规模二、影响确定样本规模的因素三、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第二编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第七章调查研究第一节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一、调查研究的概念二、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三、调查研究的题材第二节问卷设计一、问卷的结构二、问卷设计的原则三、问卷设计的步骤四、题型及答案的设计五、问题的语言与提问方式六、问题的数量与顺序第三节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一、自填问卷法二、自填问卷法的四种方法三、结构访问法的两种方式第四节调查的组织与实施一、调查员的挑选二、培训调查员的方法三、联系被调查者四、调查过程中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五、保证调查的回收率第五节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一、调查研究的主要优点二、调查研究的主要弱点三、调查研究方式所面临的挑战第八章实验研究第一节实验的概念与逻辑一、实验及其基本要素二、实验的逻辑三、实验的特点与意义第二节实验的程序与基本类型一、实验研究的程序二、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三、对自变量的操纵四、实验的分类第三节基本实验设计一、经典实验设计二、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第四节实地实验一、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二、群体间的冲突第五节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一、重大事件的影响二、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三、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四、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五、实验对象选择和缺失的影响第九章文献研究第一节文献与文献研究一、文献的类型二、文献研究及其类型第二节内容分析一、内容分析的概念与例子二、内容分析的程序第三节二次分析一、二次分析的含义二、二次分析的步骤三、美国《综合社会调查》简介四、二次分析的优缺点第四节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一、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概念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三、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方法四、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效度与信度第五节文献分析的特点一、文献研究的优点二、文献研究的缺点第十章实地研究第一节实地研究及其类型一、实地研究的概念二、个案研究与社区研究第二节实地研究的过程一、选择研究背景二、获准进入三、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四、实地研究中的记录第三节观察法一、观察的概念及类型二、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三、参与观察的特点四、参与观察法的应用第四节无结构访谈一、无结构访谈的含义及分类二、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三、访谈控制的方法四、集体访谈第五节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一、实地研究的主要优点二、实地研究的主要缺点第三编资料分析与表达第十一章定量资料分析第一节资料的整理与录入一、资料的审核二、资料的转换三、数据录入四、数据清理第二节单变量统计分析一、单变量描述统计二、单变量推论统计第三节双变量统计分析(略)第四节多变量统计分析(略)第十二章定性资料分析第一节定性资料及其形式一、定性资料及分析的概念二、定性资料的特点三、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四、定性资料分析的目标第二节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一、概括性的问题二、测量与比较的问题三、推断因果联系的问题四、实地证据的总结和表达问题、第三节定性资料的整理一、整理笔记与建立档案二、定性资料的编码三、形成概念四、撰写分析型备忘录第四节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一、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二、几种定性资料分析的方法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第一节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一、研究报告及类型二、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三、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四、研究报告的“沙漏”形式第二节导言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二、文献评论三、介绍自己的研究第三节方法一、有关研究方式、研究设计的介绍二、有关研究对象的介绍三、有关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四、有关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五、对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的说明第四节结果第五节讨论第六节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第七节撰写调查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行文要则二、引用与注释第八节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完整word版)社会研究方法考试方向及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方向及复习资料一、社会研究的基础理论(社会研究的主要研究过程是怎样的)社会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
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其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具体方法:(一)、资料收集方法。
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包括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
基本方式:(一)研究方式,包括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二)对象范围:包括普查、抽样、个案、典型。
研究过程:1、选题课题阶段。
选择有价值、有创新又可行的问题进行研究;将笼统的模糊的问题具体化、精确化,明确问题的范围。
2、研究设计阶段。
时间安排、课题操作化、抽取样本、问卷设计等工作。
3、收集资料阶段。
通过选择好的调查工具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资料。
4、分析资料阶段。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统计和分析。
5、报告总结阶段。
撰写调查报告;应用调查结果:发表、会议交流、捐赠数据库等;从调查目的、方式、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等各方面综合评价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经验。
二、社会研究选题(选题的类型、标准和方法)1、选题的类型一般有三种:1)自选课题。
研究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或者实际工作需要,或者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研究兴趣,确定的课题。
如基层政权研究、中医现代化研究。
其特点一是经费相对较少,二是研究内容不确定,可随时调整;三是研究周期相对较长;四是以理论性课题居多。
2)委派课题。
有关机构、部门、组织或个人根据某种需要确定、委托或指派研究者进行研究的课题。
如某型号汽车的市场前景调研。
其特点一是经费相对充足;二是研究内容确定,产出较明确;三是研究周期一般较短;四是以应用性课题居多。
3)指导性课题。
由特定基金委托开展的一些课题,委托方一般具有指导性,研究者自己在指导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考试大纲一、基本要求《社会研究方法》考试基于社会研究的全过程,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个大类,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技术,以及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为:1.理解《社会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一般原理、基本方法;3.具有进行社会研究选题及方案设计、文献综述、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的初步能力;4.能够运用社会研究方法分析和评论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1.识记: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二、考试范围1. 社会研究导论识记:社会研究定义及其意义;社会研究的主要特性;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领会: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研究人员应有的伦理规范;社会研究的常见困难2.理论与研究识记:基本概念;变量的分类领会: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应用:假设的表达3.选题与研究设计识记:基本概念;社会研究的时间维度;社会研究的分类领会:研究问题的来源;选题的标准;研究选题的陈述;文献回顾的意义;社会研究的分析单位应用: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研究方案的设计;文献查阅与综述的撰写4. 社会测量识记:基本概念;社会测量的基本要素领会:测量的层次;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信度与效度的关系应用:研究概念的操作化;研究指标的常见选择方法5. 抽样识记:基本概念;概率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方法领会:抽样调查的意义;抽样的程序;概率抽样的原理;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区别;样本容量及其影响因素应用:抽样方案的设计6.实验研究识记:基本概念;实验的基本类型领会:实验的逻辑;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影响实验结果客观性的因素;实验法的优缺点应用:实验设计7.调查研究识记:基本概念;问卷的结构;问题的类型领会: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社会调查的特点;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社会调查的实施;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的效度与信度;社会调查方法的优缺点应用:问卷的设计8. 文献法识记:基本概念;文献研究的类型领会:三种文献研究方法的特点;文献的常见来源;文献法的优缺点应用:内容分析的应用;二次分析的应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应用9. 访谈法识记:基本概念领会: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访问员的挑选与培训;访谈的技巧;实地研究的优点与缺点应用:访谈法的实施;访谈提纲的设计10. 观察法识记:基本概念领会: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缺点;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法实施的伦理问题应用:观察研究的设计;观察表格的记录11.定量资料分析识记:单变量描述统计的常见指标领会:定量资料的审核;数据清理;推断性统计方法的选择应用:常见双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常见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12.定性资料分析识记:基本概念领会: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定性资料的编码;定性资料分析的流程;定性资料分析的方法应用:实地证据的总结与表达13.研究报告的撰写识记:基本概念领会:研究报告的类型;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撰写定量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比较应用:定量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定性研究报告各部分的撰写参考教材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学院负责人签字:学院经办人签字:学院公章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社会学研究方法含社会统计学考试大纲

《社会学研究方法》(含社会统计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社会学研究方法》侧重考查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体系及其在社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统计技术开展社会研究。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报考文法学院社会学一级学科各专业(不含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内容涵盖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两门课程。
(四)参考教材:1.《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版),风笑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社会统计学》(第四版),卢淑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四、考试的知识范围(课程复习大纲)“社会学研究方法”部分一、导论1、社会研究的概念2、方法体系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4、研究过程二、理论与研究1、理论及其层次2、理论的构成要素3、理论与研究的关系4、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三、选题与文献回顾1、研究问题及其来源2、选题的标准3、研究问题的明确化4、文献回顾四、研究设计1、研究目的2、研究性质3、研究方式4、分析单位5、时间维度6、具体方案五、测量与操作化1、测量的概念与层次2、指数与量表3、概念的操作化4、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六、抽样1、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2、概率抽样方法3、户内抽样方法七、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的概念、题材、优缺点2、问卷设计3、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4、调查的组织与实施八、实验研究1、实验的概念与逻辑2、实验的程序与类型3、基本实验设计4、实地实验5、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九、文献研究1、文献与文献研究2、内容分析3、二次分析4、现在统计资料分析5、文献研究的特点十、实地研究1、实地研究及其类型2、实地研究的过程3、观察法4、无结构访谈法5、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十一、定量资料的分析1、单变量统计分析2、双变量统计分析十二、撰写研究报告1、研究报告及其类型2、4 / 6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社会统计学”部分一、量度层次1、定类尺度2、定序测度3、定距测度4、定比测度一、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学1、分布统计表统计图2、集中趋势测量法3、离散趋势测量法4、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三、简化两个变量的分布1、统计相关的性质2、交互分类与百分表3、简化相关与消减误差四、相关测量法与测量层次1、两个定类变量的相关2、两个定序变量的相关3、两个定距变量的相关4、定类变量与定距变量的相关五、抽样与统计推论1、抽样调查简介2、抽样分布3、二项抽样分布六、参数估计1、参数的点值估计2、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3、大样本区间估计4、必要抽样数目的确定七、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1、统计假设2、两类误差和假设检验的步骤八、单总体假设检验1、大样本假设检验2、小样本假设检验九、二总体假设检验1、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2、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3、配对样本的比较十、假设的检定:两个变量的相关1、两个定类变量关系的检验2、两个定序变量关系的检验3、两个定距变量关系的检验4、定类与定距变量关系的检验。
00039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代码:00039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提要性介绍,使学生从方法论与基础理论、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三个层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对社会研究学程序,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两个方面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常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当前国外最新的研究社会的方法和技术。
本课程不仅使学生通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分析技术,而且了解目前国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中国化研究中的难点、焦点和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等互动式教学环节以及实验课、社会实践考露等,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尝试综合性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解决自选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科研项目的实践切实认识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质,探索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介绍科学概念及其特征,说明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及方法体系。
二、课程内容
(一)导论
1.科学究竟是什么?
2.社会科学是可能的吗?
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复试真题

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复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研究
2、微型社会变迁
3、家国同构
4、规范软化
二、简答题
1、简述詹姆斯·斯科特的东南亚农民的特征?
2、与乡里制相比,保甲制有什么特点?
3、简述当前农村的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
4、简述当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
三、分析题
1.当前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特点以及对黄宗智的“过密化”的发展路径产生什么
影响
2.当前农村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增多会对农村的社会结构产生什么影响
3.当前农村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增多会对农村的社会治理产生什么影响。
XX中国农业大学考研大纲828社会学研究方法

XX中国农业大学考研大纲828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网为大家提供xx中国农业大学考研大纲:828社会学研究方法,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的更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828 社会学研究方法(一)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础1、社会科学的一般特点2、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特点3、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伦理(二)基本范式和概念1、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2、解释模式与逻辑体系3、研究的议题、命题和问题意识(三)研究的建构和设计1、研究的入手和程序2、数据、变量、分析单位3、时间维度4、调查地点和对象(四) 概念化、操作化和测量1、理论概念的定义和与维度2、信度和效度3、操作化与测量4、指标和量表(五) 抽样的逻辑1、非概率抽样2、概率抽样3、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六)收集资料的方法1、问卷调查2、田野调查3、档案研究(七)资料的分析1、定量分析2、质性分析3、研究报告的写作(一)社会学科学的特点、问题性(二)数据、变量、分析单位(三)研究的建构和设计(四)概念化、操作化(五)信度和效度(六)样本和抽样(七)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八)定量分析、质性分析(一)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二)题型:试题类型和数量分配为:名词解释2-5题,每题10-12分,简答题2-5题,每题10-12分,分析论述题2-3题,每题15-25分。
(三)试卷满分为150分。
内容仅供参考。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复习题纲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复习提纲指定教材: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参考教材:[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2015年重印)。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二、简答和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三、综合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第1章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过程一、社会研究及其特点社会研究则是指以一种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1. 方法论主要探讨社会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学科方法论与基本假设;社会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2. 研究方式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中间层次。
它是贯穿于社会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方式,表明社会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
3. 具体方法与技术处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系的最低层次,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1)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
2)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数理分析和模型法;理论分析法(功能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结构分析),比较法,类型构造法3)具体技术:包括问卷与观察表格的制作技术,调查指标的设计方法,观测仪器,实验设备,计算机的操作技术,资料审核与整理的方法技术等。
4.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关联性。
不同的方法论观点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通常也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大纲社会学研究方法”部分
一、导论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体系构成,理解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异同及优缺点,熟悉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章。
(一)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2、社会研究的特征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
2、研究方式
3、具体方法和技术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方法论背景: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四)社会研究的过程
1、选择问题
2、研究设计
3、研究实施
4、资料分析
5、得出结论
二、理论与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理论与研究的关系,把握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关概念,熟悉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过程。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一)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的定义
2、理论的特征
3、理论的三个层次
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
(1)概念的定义(2)概念的层次(3)概念的功能及其制约因素
2、变量
(1)变量的定义
(2)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与定比变量
(3)自变量、因变量与中介变量
3、命题与假设
(1)命题(2)假设
(三)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2、研究中的两种推理方式: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3、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4、经验的理论功能
(四)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1、理论建构的过程
(1)从观察到概括(经验概括)(2)从概括到理论
2、理论检验的过程
(1)竞争解释和理论检验的需要(2)理论检验的步骤
三、选题与文献回顾
本章要求掌握选题与文献回顾的基本程序、方法及原则,把握选题与文献回顾中的相关概念。
相关知
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章。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
2、研究问题的三大来源
(二)选题的四个标准
1、重要性
2、创造性
3、可行性
4、合适性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1、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
2、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四)文献回顾
1、文献回顾的含义与意义
2、文献回顾的方法(1)如何查找(2)如何选择(3)如何阅读
四、研究设计
本章要求掌握研究设计的定义;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区分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异同;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区分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异同;把握社会研究中四种最基本的研究方式,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理解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分析单位类型,即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产品;学会根据研究的不同将研究划分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熟悉研究的具体方案。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章。
(一)研究目的
1、探索性研究
2、描述性研究
3、解释性研究
(二)研究性质
1、理论性研究
2、应用性研究
(三)研究方式
1、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2、研究方式的选择
(四)分析单位
1、分析单位的概念
2、分析单位的特点
3、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4、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1)区群谬误(2)简化论
(五)时间维度
1、横向研究
2、纵向研究(1)趋势研究(2)同期群研究(3)同组研究
(六)具体方案
五、测量与操作化
本章要求掌握测量的定义、构成要素与方法,把握操作化的定义、程序,重点掌握测量的四种层次,把握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等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熟悉社会测量中常用的几种量表。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五章。
(一)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1、测量的概念
2、测量的四个要素
3、社会测量的特点
4、测量的四个层次
(二)概念的操作化
1、概念、变量与指标
2、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3、操作化的方法
(三)指数与量表
1、指数与量表的概念
2、几种常用的量表
(1)李克特量表(2)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3)语义差异量表
(四)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
2、效度
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六、抽样
本章要求掌握抽样的基本概念,抽样的原理、程序与方法,以及抽样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影响因素。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六章。
(一)抽样的概念与类型
1、抽样的概念(1)总体(2)样本(3)抽样(4)抽样单位(5)抽样框
(6)参数值(7)统计值
2、抽样的类型(1)概率抽样(2)非概率抽样
(二)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1、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
2、抽样的一般程序
3、抽样设计的原则
(三)概率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4、整群抽样
5、多段抽样
(四)户内抽样与PPS抽样
1、户内抽样及其优点
2、PPS抽样的含义与程序
(五)非概率抽样方法
1、偶遇抽样
2、判断抽样
3、定额抽样
4、雪球抽样
(六)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1、样本规模
2、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
3、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七、调查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征,了解调查研究的三大题材、基本类型,熟悉问卷设计、调查实施的方法与程序,重点掌握调查研究的主要优缺点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掌握不同调查资料收集方法的优缺点。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七章。
(一)调查研究的概念、题材与优缺点
1、调查研究的含义
2、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
3、调查研究的题材
4、调查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5、调查研究方式所面临的挑战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的结构
2、问卷设计的原则
3、问卷设计的步骤
4、问卷答案设计的穷尽性与互斥性
5、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6、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1)数量的把握(2)顺序排列的规则(3)相倚问题的设计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1、自填问卷法的优缺点
2、个别发送法的优缺点
3、邮寄填答法的优缺点
4、集中填答法的优缺点
5、当面访谈法的优缺点
6、电话访谈法的优缺点
(四)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八、实验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实验研究的含义、基本要素与类型,了解实验研究的程序与逻辑要求,掌握影响实验正确性的相关因素。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章。
(一)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1、实验的定义
2、实验的基本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2)前测与后测(3)实验组与控制组
3、实验的逻辑
4、实验的特点与意义
(二)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1、实验研究的程序
2、实验的分类
(三)基本实验设计
1、经典实验设计
2、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
(四)实地实验1、从传统人到现代人2、群体间的冲突
(五)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九、文献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文献研究的含义、类型、优缺点,掌握文献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内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与统计资料分析法。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九章。
(一)文献与文献研究
1、文献与文献的类型
2、文献研究及其类型
3、文献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二)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的概念
2、内容分析的程序
(二)二次分析
1、二次分析的含义
2、二次分析的步骤
3、二次分析的优缺点
(三)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1、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方法
2、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步骤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效度与信度
十、实地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实地研究的含义、类型与优缺点,掌握实地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实地中几种具体的研究方式,包括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等等。
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十章。
(一)实地研究概述
1、实地研究的含义
2、个案研究与社区研究
3、实地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4、实地研究的过程
(二)观察法
1、观察法的概念及其类型
2、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
3、参与观察法的优点与缺点
(三)无结构访谈法
1、无结构访谈的含义与分类
2、进行无结构访谈的注意事项
3、访谈控制的方式
4、集体访谈(座谈会)的含义与特点
五、可能出现的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比较分析题、论述题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