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洋务运动破产对中国现代经济改革的启示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概括:1.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洋务运动时期企业的弊端及对当今中国企业模式的思考。

一、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以航运业为例马尾船政局1869—1905所造大型轮船40艘。

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排水量1370吨,比日本同时期仿造的“千代”号的排水量要大10倍。

据说“欧美各国士大夫到中国游历的,都要绕道闽省,一观我国船政的成绩”。

李鸿章评价洋务运动——“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二、“与洋商争利”的思想与民族航运业的维护轮船招商局盈利情况表(利润丰厚,同当时股票的盈利程度相当)实例:⑴甲午战争中,两次将航行海上的船只售与美国旗昌轮船公司⑵1877年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统计九年以来,华商运货水脚,少于洋人之手者,约二三千万两。

——李鸿章于1881年上奏折所说三、洋务运动时期企业性质的分析带有封建性和买办性质的资本主义企业。

●之所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以军用工业为例,原因主要有:1.价值规律对于军用工业的创办的生产起着作用;(洋务派认为,向外洋购买军火价格太昂贵,于是自办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费用,使产品尽可能“核价尚廉”)2.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具有的商品的性质;3.制造局的工人不少是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些还是从外国工厂雇佣来的技工。

(采取雇佣制度,有工资,他们的工资一般在30—40元不等)●企业封建性和商业化的矛盾以汉阳铁厂为例张之洞坚决主张官本官办。

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

——张之洞电告李鸿章盛宣怀则主张商本商办,意在“牟利”。

(只有这样,才能与洋商进行有效的竞争,也才能达到盈利的目的。

他曾拟定招商股办铁厂的章程,而张之洞却不以为然。

)商办者笔必处处打算,并使物美价廉。

——盛宣怀(显然,张之洞是想将企业牢牢的控制在他自己的手中,使之成为他本人敛财的工具。

)●企业官办弊端的显现1.管理上的弊病;2.能源供应上的不足,导致生铁生产的长期亏损;3.销售不畅最终,汉阳铁厂不得不于1896年招商承办,走上了商办的道路。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洋务运动的得失给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19世纪的洋务运动与现在的改革开放有许多相似之处,分析洋务运动的得失对于改革开放的进展有重大意义。

以下,我从几个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得失带给改革开放的启示。

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统治阶级官僚开始主张学习西方,使中国富强起来以维持统治阶级利益。

而文化大革命过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开展的。

刚经历过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万物萧条、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久旱过后的甘霖,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当时形势下必要的选择。

由上可看出两者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可看出在中国面临危机时,改革是可行的办法,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经济方面:洋务派为实现经济发展,打出“富国” 口号,放宽民间商业和手工业限制,以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李鸿章招商筹办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都展示了洋务派改革发展经济的决心。

这些举措虽然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其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日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经验。

改革开放所需要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从洋务运动中得到借鉴: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模式,“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提高民众的创业热情。

从另一方面讲,洋务派的经济措施仍存在缺陷,尽管放宽了民间办厂限制,官府对民间企业的压迫仍在,腐败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打击了民族产业的发展;况且其改革不够彻底,限制依旧存在,民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避免个别政府从中牟利,对企业进行压榨;改革应彻底,不能半改半留,畏首畏尾。

政治方面:洋务派在政治体制方面并没有做出较大改革,终究是固守“中学为体”,拒绝民主体制,维护封建王权。

正是由于封建体制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才使其余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体制的限制,腐败冗杂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一次尝试。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不容低估,不仅对于当时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现代化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风气日益腐败。

为了挽救危局,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进行现代化建设。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是一场长达近40年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从1861年开始,中央政府设立了直属机构“汉军衙门”,正式开启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随着时间的推移,洋务运动逐渐扩大规模,成为惠民政策、军事、贸易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推动力量。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填补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空白。

比如在冶金、机械、轮船、火炮等领域,中国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2.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不仅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技术、理论和思想等,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艺术、以及传统技术体系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影响。

3. 为中国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促进了国内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反思尽管洋务运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场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政治上的不稳定。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存在很多派系斗争和腐败现象,这使得政治环境不稳定,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推进。

2. 经济方面的不利因素。

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而中国当时的国力非常薄弱,这对运动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 社会制度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改革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改革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改革的影响洋务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一次自我革新运动。

由当时的清朝政府推动,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提高中国综合实力以应对西方列强的威胁。

这一运动自始至终都备受争议,不过它确实对中国现代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扩展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这一运动中,清政府大力投资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有关交通、通讯、制造、工业和铁路等方式的技术。

通过这些投资,洋务运动带来了中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大量变革,比如铁路交通系统的建设方案和造船业的兴起,这些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这也带动了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

其次,洋务运动开拓了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洋务运动充分利用西方强国在科学、高等教育、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资料与资源。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自身关于科学及技术的研究和讨论。

这一运动为中国赋予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也抛弃了中国长久以来封建的观念体系和传统观念。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将经典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任务,如将《红楼梦》译成英文和其他语言,这一努力和实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再者,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涌现。

此前,中国学术界沉溺于传统态畜的学术荒漠,在想象中痴迷着昔日皇朝的辉煌与荣耀。

但是,洋务运动提供了一个革新的能力和平台,为像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发展和学术创新奠下基础。

他们的发表对于重新激发中国民众对于现代思想的认识和尊重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洋务运动也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行程所面临的困境。

一个基本问题是,中国技术的转化与创新本身是有困难的。

中国仅仅是能够拿来主意、准备花费巨资获得当时最好西方的技术,而且缺少自主创新的技术。

同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的问题也制约了这一运动更大的发展,规范和准则的稳定性太低了。

此外,洋务运动的一些项目过于野心勃勃,超出了时代的任务与范畴,成果不尽如人意。

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扩展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开拓了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并且催生了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涌现。

研究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

研究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

研究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影响近代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进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且在社会观念、思想觉醒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的压力,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洋务运动提出了发展工业的口号,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这使得中国的纺织、造船、冶炼等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组建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这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提升了国家的地位和声望。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军事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战争观念和技能的军事人才,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此外,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

这使得中国的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知识和科学素养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且在社会观念和思想觉醒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中国在洋务运动中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技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掌握现代化的核心技术和知识。

其次,洋务运动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洋务运动在思想觉醒和社会观念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却相对较少,这限制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和广度。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受列强侵略之痛、国家危机四伏时期的产物,也是中国自强不息的历史缩影。

洋务运动由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政府开始推动,旨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对列强的反侵略。

在当代中国,洋务运动仍然是一个值得借鉴和思考的重要历史事件,这篇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洋务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教训,即强国才能自立。

当时的中国因为落后于西方列强,在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清朝当局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尝试通过洋务运动来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洋务运动的实施虽然具有一定的成功,但最终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而被迫搁置。

但是,洋务运动教育我们必须向世界顶尖水平并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增加我们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取得对外交往中合理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才能真正的在国际体系中拥有话语权和参与权。

其次,洋务运动使我们认识到,开放与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洋务运动不仅是一个概念和理念的全盘引进,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它不断吸收和研究外来科技和文化,学习并改良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因此,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相信创意改变生活,精神激发文化,文化孕育民族精神,这些最终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唯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到底,并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最后,洋务运动让我们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理念的重要性。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尝试通过引进西方的人才和制度来推动现代化建设,而这种理念在当今中国也是同样重要的。

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模式需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天下大同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引导人们逐步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总之,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强国的战略思维,坚持开放、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理念,这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历史传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洋务运动看当今的改革开放

从洋务运动看当今的改革开放

从洋务运动看当今的改革开放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不断的反思自己,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

艰苦的伟大探索构成了一个个传奇故事,成为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方向,适合国内发展需求的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改革中,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各有特色,各有春秋。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一部分开明官僚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试图从军事和经济方面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局面的一次尝试。

然而,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决定了这场运动最终不可能达到发起人的预定目的。

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借鉴历史,做到少走弯路,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社会呢?历史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洋务派昧于世界形势,缺乏现代化意识,不能处理好政治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经济改革与学习科学技术的关系,认识不到一个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对实现富强的重要意义,这是洋务运动的制约因素之一。

放眼当前,首先,洋务派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让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情况,并让正确的思想意识去指导改革开放,摆脱陈旧体制的束缚,激励创新机制,大胆进行改革创新。

其次,洋务派不能处理好政治思想经济改革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拥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在经济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三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让国家更加团结繁荣,国家的团结繁荣才能为我们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一旦国家强大起来,在改革开放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才能更好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自身发展。

再次,封建势力的阻碍使得洋务运动举步维艰。

他们拼命维持现有制度,拒绝变革,顽固坚持自然经济这一严重束缚社会发展的落后经济体制。

而在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世界各国大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清代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清代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清代的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以后黄浦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西洋船只,西方列强的“炮舰外交”侵略中国的事件层出不穷。

由此引发了清政府高度关注,为了强化军力和工业技术,清政府开始进行了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垄断了世界的科技和市场,而中国却开始被列强列入作为亚洲的东方“迷你国家”之一。

面对强权压迫和危机,清政府不能束手旁观。

于是,太平天国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了改革自己的军事和工业技术,开始了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意义1、强化军事力量:洋务运动的核心是“神器制造”,即制造怪异机器和巨型兵器。

清政府试图将西方军事科技融入自己的军事防御和武器制造中,增强自己对于列强的威慑。

2、促进工业发展:洋务运动也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清政府先后在天津、苏州、杭州、南京等地修建了一批工业厂房,从而促进了机器制造的进步和人口增长。

3、开拓外交,推动对外关系: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拓展对外贸易,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

所以洋务运动促进了对外关系的发展,这也是开启中国现代化先声的一步。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1、科学技术的引进: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一批西方技术和知识,从而加快了中国的步伐,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打破了落后和封建时代的束缚。

2、人才的培养:洋务运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技艺人才。

清政府创立的南洋公学就是培养海外留学生的学府,后来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学生运动的先驱。

3、社会变迁的推进:洋务运动虽然在当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却加强了中国各地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工业和商业发展逐渐增强,踏出了现代化的一步。

四、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虽然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却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洋务运动的资金来源单一,大量财政支出导致清朝日益贫困,难以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更大的经济基础。

此外,洋务运动主要服务于皇家和军队,没有更深入的推动具体的农业和工业,最终落后于时代。

五、结语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如愿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但它的重要性不能忽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洋务运动破产对中国现代经济改革的启示
作者:唐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洋务运动是一个没落王朝的自救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统治阶级内部最早的一次改革尝试。

洋务运动囿于中体西用的认识藩篱,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并不对等,洋务企业的的行政气息和衙门管理方式,还有其对外资过分的依赖,内部强权人物的缺失,都使得这场改革终归于失败,深挖其破产原因,这对我们当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个警醒,还极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经济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00-02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间必然引起多方面的连锁反应。

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也困难重重。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鉴往知来,洋务派可以看做是中国近代社会最早的一次改革尝试,以之殷鉴,其对我们当前的体制改革有诸多启示之处。


经济改革归根到底是对中国生产力进行的一次局部调整,它必然要求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同样做出调整,即经济改革必然导致政治体制改革。

洋务运动的破产就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所导致的,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就是在中国落后的封建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工业;从而维护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其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其二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系和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正是如此决定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是必然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只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不能决定经济基础。

要想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就必须用先进的政治体制为其服务。

所以中国的现代经济改革也必然如此,必须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秩序为之服务才能使经济改革稳步进行。

这就要求中国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放弃手中的一部分权益,来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平稳快速发展。

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外资的依赖性。

,据史料《广州府志》中记载:“粤东自军务平定以来,筹办善后水陆巡防及查缉各属土匪而需之军火各件,多付香港采买。

同治五年,经臣瑞麟先后购买大小输船七号及大小洋炮,惟有采购外洋所费甚巨;且输船、汽机时有损坏,必须赴香港修补。

”就证明洋务运动过于依赖外国的先进技术,而且因此和外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将自身的经济命脉拱手献给他人的同时还忽视了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造成了自身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无法在同先进的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经济改革必然要求科技的进步,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进步了生产力才能提高;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科技进步的源泉是创新,所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现代经济改革的重点。

因此在中国的现代经济改革中就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进步的根本立足点,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可以借鉴和参考;但是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一味地模仿,要从外国的先进技术中吸收、理解、并且在其中加入自身的理解和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国制造”换成“中国创造”,这样中国才能在现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才能更好地更快地发展自身经济,才能让中国的“泡沫经济”随风消逝。

洋务运动中出现了冗员多、成本高,虽然北洋机器制造局规模最大,但是靡费亦最巨,公事怠废,颇为泰西匠师所窃笑的现象。

而且还产生了主管人员独揽大权、贪污舞弊、造成所建房屋均不坚固,所制炮弹多为次品,使号称世界第三的中国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而归。

究其原因就是管理方法的落后性,用落后的封建衙门式的方法去管理具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企业完全由政府控制,经营不讲效益,生产不讲质量,在极大地打击了商人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营私舞弊和贪污腐败行为。

造成洋务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如外资企业,无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最后只能走向灭亡。

一个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更新;企业的管理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

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要把人才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就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所以中国的现代经济改革必须重视企业的管理方法,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经济改革服务。

最后经济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的过程必然中会遭到各种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这就需要一个拥有强大政治魄力和个人魅力的人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

洋务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

所以才会在顽固派的种种阻扰下,最终走向破产。

为了避免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就必须寻找一位领导者,就像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一样,领导着中国的现代经济改革逐步向前发展,最后走向成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经济改革作为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今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要获得成功,老百姓要分享改革的红利,国家要步入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这些都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严重考验,或者说是机遇。

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虽然失败但也为我们如今的现代化经济改革做出了指引。

首先中国的经济改革必然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政治体制发生相应的调整,这是由于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

其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所以经济改革要想成功就必须加强对科技的研发;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先进的技术有先进的人才,而先进的人才需要科技的管理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所以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

最后经济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同时也会遭到反对者的抵制,这就要求一个拥有强大政治魄力和个人魅力的人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1.
[2] 孙毓棠,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222.
[3] 新民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http:
///domestic/shizheng/2008/12/02/1456542.html.
[4]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http:///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责任编辑吴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