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摘要: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重大议题。

本文通过对古代经济制度的定义、古代经济制度演变的主要阶段及其原因分析,总结了古代经济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并对其启示与借鉴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变革一、引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涉及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金融等多个领域,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制度的定义出发,对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和变革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揭示其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对其启示与借鉴进行总结和思考。

二、古代经济制度的定义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组织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规则的总和。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有封建经济制度和农民经济制度两大类。

封建经济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主要经济制度,它以土地为基础,依靠封建地主对农民使用土地进行经济剥削和精神控制。

在封建经济制度中,土地的掌控权几乎全部掌握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则通过交纳租税和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农民经济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另一种经济制度,它以农田经营为主要内容,农民在自耕农业和部分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通过农田耕作和产品交换来生存。

农民经济制度相对独立,农民们在土地使用和农产品交易方面享有相对的自主权。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主要体现在封建经济制度与农民经济制度之间的变动和互动。

三、古代经济制度演变的主要阶段及其原因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农耕社会、手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等主要阶段。

1. 农耕社会的经济制度(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21年)农耕社会的经济制度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人们依靠农耕获得粮食和物质生活的保障。

农耕社会的经济制度呈现出以下特点:(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农田的特殊性,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土地的所有权和利益,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2)农产品交换的出现。

由于区域之间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的差异,农产品交流与交换逐渐兴起。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变迁自古以来,经济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前进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无论从一定的历史角度还是从规模和贸易量上考虑,均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的。

受到历史环境和经济制度的限制,中国古代经济也经历了许多次变迁。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变迁进行探秘。

一、地域和环境限制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地域和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是一个大小不一、喜怒无常的国家,从气候到自然灾害,从地域到交通,都有很多的阻力,甚至一些地方都不太适合人类居住。

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力量之一。

先看地理位置。

由于中国地域的巨大和复杂性,加之交通运输尚未发展起来,各个地方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

这种障碍使得中国的经济系统变得分散和不完整,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经济隶属。

同时,由于中国山地的大量存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气候差异,加之黄河的泥沙带来的困扰,中国的土地耕作和灌溉等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的瓶颈。

这反过来也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压力。

二、夏商周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夏商周的经济制度来看,地主阶级和奴隶制度的存在,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初始动力。

比如,在夏代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大规模水利兴建和农业开发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有所突破,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以贵族为主体的奴隶制度。

而在商代时期,邦国的逐渐强大和地方政权的崛起,则为中国战国时期后期这个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上面,与经济制度相关的是文化的传播和纪律的建立。

商代和周代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兴起,使中国的汉字文化和文字记载来源得到大幅度提升。

同时,由于在商代和周代这个时期,君主制的建立和地方自治的发展,中国有了政治和社会框架,使这些制度得到切实实行和规范化。

三、秦朝时期的统一和变革秦朝时期的统一和政治变革,主要表现为经济制度的稳定和特许经济的兴起,使得经济活动得以快速发展。

在商代和周代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家的小封建持续衰退,城市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制都是经济制度变革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秦朝这个时期达到顶峰。

古代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古代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古代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古代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两方面来介绍古代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一、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朝代的更替。

但是,在不同朝代中,也存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比如在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治体制。

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体系,使得秦朝能够迅速完成各种改革和建设,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汉朝时期,实行了将郡县制改为州县制的政治制度,设立三公九卿为中央主要官职,建立了科举制度。

这样的政治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治权力的掌控,同时也为社会的文化、科技进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这些制度的改革,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使得汉朝能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时期,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唐朝时期不仅实行了科举制度,而且设立了中央机构,制定出了完备的法律制度,规定了贡献制和税制,使得现代经济体系的雏形基本确立。

此时,中国不仅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和富有的国家之一,也在世界上享有了卓越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二、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发展除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之外,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对较为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发展。

鲁迅的《故乡》提到了一个生动的画面:“我生在南涧江畔,小时候,家里也满屋子都是茶,大约最大的产业就是茶。

”这就表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改进。

唐朝的开元时期,中国商业和手工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国内各种手工业如纺织、冶炼、造船、陶瓷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转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转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转变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而来的。

从最早的封建社会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封制,再到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经济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转变。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而农民只是负责耕种。

该时期的经济制度以自给自足为主,人们主要生产农作物和家畜,生产方式非常落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进入了战国时期。

诸侯互相侵略,政治动荡,但也因此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各国都开始有了一定的商业交往和市场经济,但仍以农业为主导。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中国经济开始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变。

随着各地分裂成的政治局面,社会出现了一些富裕的大户,开始大规模投资贸易和手工业。

由此产生的风险也促进了货币经济的产生,货币逐渐取代物品作为交易手段。

在唐朝时期,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对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继位后,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礼制也成为唐朝经济政策的核心。

货币、市场和手工商业逐渐成为唐朝时期的主要经济形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城市成为了经济中心。

宋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高峰期。

随着辽金的崛起,南宋开启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宋朝时期的政府为了鼓励贸易、产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财政收入,推动军事、文化、科技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富民政策、开放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

这时期,中国的行朝盛行,一些富商大贾也崛起,成为了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明清时期,随着荷兰、英国等欧洲列强进入中国,中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1813年,中国与英国达成《南京条约》,中国迫不得已开始向世界开放。

这一事件对中国所采取的各种经济制度、政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的商品出口业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政治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

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远古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中,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进行探讨,从原始农业社会到商周的经济兴盛,再到隋唐时期的商业繁荣,最终到宋代的海外贸易崛起,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农业社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原始农业社会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为主转变为农耕养殖。

他们发现了重要作物,如水稻和小麦,并开始培养家畜。

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口开始聚居形成村庄,并出现了社会分工和贸易的初步形态。

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商代和西周时期商业繁荣,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此时期的商业贸易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商人利用河流和运河进行贸易,形成繁荣的商业网络。

同时,铁器的使用也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冶铁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3. 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隋唐时期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商业。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商业和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这条水路连接了北方和南方,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贸易的繁荣。

而唐朝的长安城成为了全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这里也成为了各种商品的集散地。

4. 宋代的海外贸易崛起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的经济高峰期之一。

宋代的海外贸易变得更加繁荣。

随着北方丝绸之路的阻断,南方的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许多船只开始进行远洋贸易,与其他东亚和南亚国家建立了长期的贸易关系。

通过贸易,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海上货物和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农业社会到隋唐时期的商业繁荣,再到宋代的海外贸易兴盛的过程。

这些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整体繁荣,也对东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字数:535)。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演变一、农耕经济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初的阶段是农耕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人们依靠耕种土地、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

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农业生产的提高来实现。

农民是当时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以佃农、雇佣劳工等形式与地主进行土地租赁和劳动力交易。

二、手工业经济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进入了手工业经济的阶段。

人们开始发展手工业,包括纺织、陶瓷、铁器等行业。

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劳动分工更加细化,人们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者们通常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通过手工生产来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三、商业经济的兴盛商业经济的兴盛是中国古代经济模式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商业的兴起,中国开始形成繁荣的城市和商业中心。

商人和商业家逐渐崛起,他们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带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这个时期,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货币成为商业活动中的必要媒介。

商业经济的兴盛不仅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丝绸之路等国际贸易的繁荣。

四、封建经济的盛行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经济开始盛行。

封建经济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地主通过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供役义务,获取了大量的财富。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封建地主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力来获取经济利益。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继续发展,但受到严格的封建等级和约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竞争。

五、近代现代化经济的开启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演变在近代迎来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外国殖民者的侵略,迫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开始大力引进外国技术和工业,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同时,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鼓励民间创业和私人经济的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靠拢,开启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六、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中国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中国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中国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革中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标志着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

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秦汉时期的变革。

一、经济变革1.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中国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农业生产方面,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并进行土地均分,使得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秦朝还制定了统一的农业政策,推广水利灌溉、施肥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在汉朝时期,同样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如实行田亩制、推广农业机械等,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城市的兴起与商业活动的发展秦汉时期,城市的兴起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尤其在汉朝时期,许多重要的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城市的兴起使得商品交流和商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各地的商品能够汇聚到城市中心,交易更加便捷,市场更加繁荣。

同时,城市的兴起也吸引了大量手工业和商业从业者,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3.交通运输的改善在秦汉时期,交通运输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朝统一的制度推动了交通建设的整体发展,如修筑万里长城、开通通济渠等,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汉朝时期,更是大力发展水运,开凿了众多的运河和渠道,这使得商品和信息能够更加便捷地流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社会变革1.政治制度的变迁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了集权制度,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

而在汉朝时期,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政治体制,同时积极吸收和融合了各地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2.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社会地位的改变在秦汉时期,社会阶级的形成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也日益明显。

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局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局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局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发展过程贯穿了三千年的时间长河,经历了多次变局和风云变幻。

这中间所涉及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极为复杂和深远,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多彩绚烂的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现象和景观。

一、商周时期(前1600年—前256年)在商周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起点阶段,其主要经济形态以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为主,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自给自足为主,不存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在社会分工和生产技术上,农业生产以粮食作为主要的产出商品,手工业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代表,同时还有丝绸、竹木器具、陶器和服装等。

在商周时期,人们通过磨盘、石磨、磨枪等简易工具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加工,通过亲友交往或宗族和社会团体来进行商品交换。

二、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社会分工明确化和专业化成为经济的基础。

同时,始建起了个体手工业中小企业的商店和客商市场。

这个时期是大战和大变革的时期,经济活力逐渐增强,城镇和交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铸币和管理货币逐渐建立,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创立了以铜钱为基础的货币制度,这一制度在汉朝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与此相伴随的,还有衡量商品价值和计量的度量衡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1年—589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呈现复杂而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开启了“文景之治”以奖励科技进行农业改革,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力,继而带动了手工业、商业发展。

早期的铸币管理及度量衡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概念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较为低迷和停滞状况。

乱世之中,商业手段和标准开始走向一些不规范和虚假的行业,比如小钞、伪钞、阴阳谋事等,导致货币和市场信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一一《中国文明史》读书报告
这次读的《中国文明史》是由外国学者编写的,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一本完 全由外
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历史,以前仅仅是接触到很少。中国学生了解中国的 文明史恐怕更多
的的是看中国古籍,毕竟古籍涉猎广泛,足以从中较为完整地了 解到中国的文明史。
该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五个部分,着重于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了 政治和
经济史的变迁。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也论述了近代以来 直至新世纪中国
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明的发展与经济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想
谈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本书对经济的论述涉及汉新宋元明清,有详有略。 在本书
中,作者是这样写的,汉朝的创建者为保障税收来源就要保持大量土地所 有者的存在。为
此,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将土地从士商大族手中收回分配给贫 民,但是这些土地大都荒
芜不毛;二是提高农业技术;三是提供补助;四是垄断 铁器制造以降低农具价格,但是这
些措施都以失败告终。结果不仅没有使得农民 免于负债,反而加快了贫富分化的速度。桑
弘羊是提倡盐铁专卖的代表官员,关 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在本书中并未提到, 他强调工
商富国,主张发展以国营工商 业为主体的命令型计划经济,把最能够产生利润的工商业收
归国家经营。 但事实 上,当国家直接进入产业经济阶段后,国家资本集团与民营资本集
团构成竞争,
而后者自然就遭到打压。在汉朝的经济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是汉武帝的变法, 他
推行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具体有下列 措施:采
产销全面管制、均输、平准等。通过这些措施政府收入的增加并非因生 产效率的提高,而
是既有社会财富在政府和民间的重新分配。
在寿命仅为 15 年的新政权中,它的掌权者王莽也在试图努力解决农民的困 境和解
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他全国实行井田制、 试图限制大量占有土地、 禁止私 属、重新确
立盐铁专卖政策、实施“五均”政策。由于大地主的强烈反抗,王莽政 策毫无意外地以失
败告终。
在唐朝时期,中国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楷模和文化中心,本书论述了唐 朝的佛
道、诗歌等文化, 在此我要补充唐朝的经济发展情况。 具有代表性的是城 市经济发展的
空前繁荣, 长安城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出现扬一益二, 其他城市工 商业也繁荣发展。
具有争议的是专营政策, 是下放民营还是收归国有, 这种争议 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仍旧存
在。 尽管唐朝经济繁荣, 民间资本也较快增长, 但令人 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向产业资本
转化, 因而并不存在积累放大的社会机制, 这是在 当时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传统思想的影
响下的选择。
说起中国经济改革史,王安石变法是不能够不提的。王安石可以说是以为雷 厉风行
耿直强硬的改革家, 列宁对他有这样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 11 世纪时的改 革家”,其
名声可见一斑,其实还有后半句话“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 一定程度也反 映出了变法的
失败之处。 “在经济史甚至国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个转折点,变法 前中国自信开放,
变法后中国谨小慎微,闭关锁国。 ”究竟是怎样的变法会让人产 生这样的评价?本书写
了几项变法措施,包括均输法、免行法、募役法、方田均 税法、青苗法、保甲法。变法的
初衷是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富豪缩小 贫富差距,但是变法之后, 农民并没有
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且触动了很多人的既 得利益,最终王安石被罢黜, 他死后新法逐渐
被废除。 王安石对于腐败的官僚体 制也敢于动刀改革, 他减少官员的数量, 增加其薪
水, 并对他们实施更加严格的 监督。此外,还将其中最有能力者提拔进入正式的官僚机
构中。本书作者认为, 王安石和其前人相比,则在创立新法方面走得太远了,太急功近
利,太激进。这 些都无可非议, 但是我认为他的强势他的气魄或许正是许多改革者所需
要的, 要 向世人显示出改革决心的坚定不动摇。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 改革都是历史
潮流 里的一支重要分流,穷则变,变则通。
关于明朝的经济发展史,本书提到了两个人,清官海瑞和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们都
针对税收制度做出了改革。 海瑞重新丈量了土地, 以便在征税是更加公平, 同时严厉惩
处贪污腐败现象。 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 丈土地,将“一条
鞭法”推广至全国,以这项税收制度彻底代替唐以来实行的“两税 法”,这项政策在具体
执行过程之中存在不完善的方面, 但总体来讲, 这项税收制 度使得将以前的各种税收折
合成一项单一的税款。明朝被学者们称为“第二次商 业革命”,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
地区间商业贸易不断发展、 种植规模不断增加尤 其是棉花种植、手工业方面的技术革
新、雇佣关系的出现等。
时光流转至清朝,在这一时期欧洲正处于“大分流”时期,持续稳定的工业发 展状
况尚未出现,但到公元 1800 年的时候,清朝却达到了其全盛时期,甚至没 有一个人能
够想象这竟然将会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 在农业方面, 农业产量的 增加和商业化的发
展齐头并进, 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 同时, 手工业制造业取得 了长足发展,闻名世界
的制瓷业,酿酒业、造纸业、矿冶业、金属加工业等部门 都非常兴盛。 此外,中国还引
领着世界丝织品和羊毛纺织品的生产, 中国海运活 动不仅在沿海地区也在国外的海运业
独占鳌头。 康乾盛世到落日的余晖, 这期间 清朝经历了怎样的经济变革?到后期统治者
寻求稳定, 从四大制度的变化便可看 出来,军机处的设立皇权的进一步集中, 禁锢思想
限制思想自由、 强化神圣化的 科举制社会精英成了“精神上的侏儒”、强有力地管制宏
观经济遏制外贸对内男耕 女织。除了内部的的稳定,还要防止外人进来破坏,因此对外实
行闭关锁国。技
术革新构成了工业化进程的核心, 然而在明清时期,虽有技术革新,但总体上缺 少推动
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激励机制。 下面以棉纺织业革新为例,在英国 由棉纺织业为
开端的工业革命席卷整个国家, 是英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然而, 在中国棉纺织业的革
新并未引发社会组织的革命, 由于家庭纺织的零劳动和零时
间成本,使得规模化的手工业工场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历代经济变革的基本的衍变逻辑: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即发展 与稳定
的辩证史”经济学家吴晓波如是说,历史证明也是如此,通过对中国古代 经济发展与变革
的浅析,再了解文明的发展也就能做到了然于胸了, 对我们现在 寻求经济的发展方法也
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