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纵隔肿瘤诊断与治疗PPT

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病理学检查: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临床表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 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纵隔疾病如淋巴结肿大、 胸腺瘤等相鉴别
治疗方案: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 等
01
纵隔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早期、中期、 部分晚期纵隔
纵隔肿瘤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等
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
纵隔肿瘤的分类
良性肿瘤:如胸腺瘤、神经源 性肿瘤等
恶性肿瘤:如胸腺癌、神经内 分泌癌等
交界性肿瘤:如胸腺瘤、神经 源性肿瘤等
转移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 等
纵隔肿瘤的症状
纵隔肿瘤的病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纵隔肿瘤病史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化学物质 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感染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
纵隔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诊断方法的研发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实现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提高诊断准确性 液体活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或DNA,实现无创诊断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杀伤
新治疗方法的探索
免疫疗法:通过 激活免疫系统来 攻击肿瘤细胞
01
纵隔肿瘤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观察 纵隔肿瘤的位置、 大小和形态
CT扫描:显示纵 隔肿瘤的详细结 构和周围组织关 系
MRI检查:观察 纵隔肿瘤的软组 织特征和血管情 况
PET-CT检查: 评估纵隔肿瘤的 代谢活性和全身 转移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常 规、生化、肿瘤 标志物等
纵隔肿瘤PPT课件

纵隔肿瘤ppt课件
目录
• 纵隔肿瘤概述 •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 纵隔肿瘤的预防与保健 •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 纵隔肿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纵隔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生长在纵隔区域内 的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
分类
纵隔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和性质 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胸腺瘤、畸 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与护理
01
02
03
术后护理
术后应遵循医生的护理建 议,如定期换药、保持呼 吸道通畅等。
康复锻炼
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 锻炼,有助于恢复身体功 能。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04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手术治疗案例
免疫疗法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对纵隔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实现治疗目 的。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精准诊断
利用基因检测、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 纵隔肿瘤进行精准诊断,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依据。
VS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纵隔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 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其发病 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病因
纵隔肿瘤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 、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特定的 职业或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纵隔肿 瘤的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大小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 吸困难、咳嗽、发热等。
目录
• 纵隔肿瘤概述 •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 纵隔肿瘤的预防与保健 •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 纵隔肿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纵隔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生长在纵隔区域内 的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
分类
纵隔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和性质 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胸腺瘤、畸 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与护理
01
02
03
术后护理
术后应遵循医生的护理建 议,如定期换药、保持呼 吸道通畅等。
康复锻炼
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 锻炼,有助于恢复身体功 能。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04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手术治疗案例
免疫疗法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对纵隔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实现治疗目 的。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精准诊断
利用基因检测、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 纵隔肿瘤进行精准诊断,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依据。
VS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纵隔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 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其发病 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病因
纵隔肿瘤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 、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特定的 职业或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纵隔肿 瘤的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大小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 吸困难、咳嗽、发热等。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CT和MRI表现较复杂,密度和信号不均 匀为其典型表现。
❖T1WI脂肪成分呈高信号,软组织成分为 中等信号,水样液体呈低信号,T2WI上 呈不均匀高信号。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瘤内密度 呈软组织性,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 提示恶性的可能。
整理课件
35
成 熟 性 囊 性 畸 胎 瘤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60
后纵隔神经鞘
瘤 。 轴 位 T1WI
( (
BA))见和右长 ,
信T2
信 号
号 不
均 ; Gd-DTPA
增强轴位(C)
和 (冠D)状,位肿T1块W实I
性部分明显强
化,囊性部分
无强化
整理课件
61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后纵隔脊柱旁的实质性肿瘤绝大多 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根据上述影像 学表现诊断一般不难。CT上有时可 将降主动脉瘤误为神经源性肿瘤, 但MRI上极易鉴别。
增强扫描,一般不增强或轻微增强,以 周围轻微增强为主。
可见大血管受压、移位及气管受压变窄。 浸润至胸膜和心包时可引起积液。
整理课件
68
CT不同层面平扫(A、B)示纵隔内多发 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同层面 增强图像(C、D)示淋巴结轻度强化, 纵隔大血管被包埋于肿块之中
整理课件
69
Hodgkin disease, thoracic. CT scan showing bulk disease
整理课件
15
CT与MRI
实质性肿块,边缘较清,通常为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
CT密度和MRI信号较均匀,CT上呈略 高密度,MRI上T1WI呈中等信号或略低 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T1WI脂肪成分呈高信号,软组织成分为 中等信号,水样液体呈低信号,T2WI上 呈不均匀高信号。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瘤内密度 呈软组织性,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 提示恶性的可能。
整理课件
35
成 熟 性 囊 性 畸 胎 瘤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60
后纵隔神经鞘
瘤 。 轴 位 T1WI
( (
BA))见和右长 ,
信T2
信 号
号 不
均 ; Gd-DTPA
增强轴位(C)
和 (冠D)状,位肿T1块W实I
性部分明显强
化,囊性部分
无强化
整理课件
61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后纵隔脊柱旁的实质性肿瘤绝大多 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根据上述影像 学表现诊断一般不难。CT上有时可 将降主动脉瘤误为神经源性肿瘤, 但MRI上极易鉴别。
增强扫描,一般不增强或轻微增强,以 周围轻微增强为主。
可见大血管受压、移位及气管受压变窄。 浸润至胸膜和心包时可引起积液。
整理课件
68
CT不同层面平扫(A、B)示纵隔内多发 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同层面 增强图像(C、D)示淋巴结轻度强化, 纵隔大血管被包埋于肿块之中
整理课件
69
Hodgkin disease, thoracic. CT scan showing bulk disease
整理课件
15
CT与MRI
实质性肿块,边缘较清,通常为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
CT密度和MRI信号较均匀,CT上呈略 高密度,MRI上T1WI呈中等信号或略低 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81页PPT

谢谢!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纵隔肿瘤实用PPT课件PPT课件

概述
※ 纵隔的解剖与分区 ※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第1页/共53页
纵隔的解剖
纵隔的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 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 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 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 隔胸膜,上界为胸廓入口, 下界为膈肌
第2页/共53页
纵隔的解剖
纵隔内的器官和组织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 食管、气管、神经、胸腺、 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 和结缔脂肪组织
胸腺瘤
前上纵隔 较低密度含脂肪
第24页/共53页
诊断
胸部X线检查:
• 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亦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 胸部X线片可显示纵隔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
度及有无钙化 • X线透视下还可观察块影有无搏动,是否随吞咽动作
上下移动,能否随体位或呼吸运动而改变形态等 • 根据上述特点,多数纵隔肿瘤均可获得初步诊断
• 在脂肪性、血管性、囊性及软组织肿块的鉴别上, CT扫描有其优越性。
• CT扫描能显示出肿瘤所侵及的邻近结构和组织的 关系。
第30页/共53页
第31页/共53页
第32页/共53页
第33页/共53页
胸腺瘤
前上纵隔 较低密度含脂肪
第34页/共53页
淋巴瘤
第35页/共53页
胸内甲状腺肿
--前上纵膈与颈部相连 --吞咽时移动
第10页/共53页
临床表现
• 常见的症状有胸痛、胸闷,刺激或压迫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大血管、食管的 症状
• 与肿瘤性质有关的特异性症状
第11页/共53页
临床表现
• 刺激或压迫呼吸系统:可引起剧烈的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破入呼吸系统可出现发热、脓痰甚 至咯血
※ 纵隔的解剖与分区 ※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第1页/共53页
纵隔的解剖
纵隔的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 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 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 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 隔胸膜,上界为胸廓入口, 下界为膈肌
第2页/共53页
纵隔的解剖
纵隔内的器官和组织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 食管、气管、神经、胸腺、 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 和结缔脂肪组织
胸腺瘤
前上纵隔 较低密度含脂肪
第24页/共53页
诊断
胸部X线检查:
• 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亦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 胸部X线片可显示纵隔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
度及有无钙化 • X线透视下还可观察块影有无搏动,是否随吞咽动作
上下移动,能否随体位或呼吸运动而改变形态等 • 根据上述特点,多数纵隔肿瘤均可获得初步诊断
• 在脂肪性、血管性、囊性及软组织肿块的鉴别上, CT扫描有其优越性。
• CT扫描能显示出肿瘤所侵及的邻近结构和组织的 关系。
第30页/共53页
第31页/共53页
第32页/共53页
第33页/共53页
胸腺瘤
前上纵隔 较低密度含脂肪
第34页/共53页
淋巴瘤
第35页/共53页
胸内甲状腺肿
--前上纵膈与颈部相连 --吞咽时移动
第10页/共53页
临床表现
• 常见的症状有胸痛、胸闷,刺激或压迫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大血管、食管的 症状
• 与肿瘤性质有关的特异性症状
第11页/共53页
临床表现
• 刺激或压迫呼吸系统:可引起剧烈的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破入呼吸系统可出现发热、脓痰甚 至咯血
(医学课件)纵隔肿瘤

2 影像学检查
如CT扫描、MRI和PET 扫描,以帮助定位和评 估肿瘤。
3 组织学检查
通过纵隔肿瘤活检或手 术切除后的病理学检查 来确定肿瘤的性质。
纵隔肿瘤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CT扫描可以提供详细的纵隔肿 瘤影像。
MRI扫描
MRI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纵 隔肿瘤的组织结构。
PET扫描
PET扫描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 代谢活性和可能的转移性病灶。
恶性肿瘤
如纵隔类癌、甲状腺乳头状癌等
其他类型
如伪瘤、囊肿等
纵隔肿瘤症状
1 呼吸困难
由于肿瘤压迫气道或大血管,导致呼吸困难。
2 咳嗽
咳嗽、咳血或咳出脓性痰可能是纵隔肿瘤的症状。
3 胸痛
纵隔肿瘤引起的胸痛可以是持续性或阵发性的。
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仔细触诊检查 纵隔区域,以确定是否 有肿块。
纵隔肿瘤辅助治疗
1
术后放疗
2
在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以杀死残留
的癌细胞。
3
术前放疗
在手术之前进行放射治疗,以缩小肿 瘤的体积。
辅助化疗
与手术或放疗结合使用的药物治疗。
预后评估与随访
预后评估是根据纵隔肿瘤的类型、分期和患者的整体状况来评估患者的预后。 定期随访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常见的纵隔肿瘤类型
对于怀疑患有纵隔肿瘤的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早期发现和治 疗可以提高预后。
• 胸腺瘤 • 葡萄胎瘤 • 支气管囊肿 • 食管囊肿 • 纤维结节 • 神经鞘瘤 • 心包腔内肿瘤 • 纵隔类癌 • 甲状腺乳头状癌 • 肺癌转移 • 纵隔血管瘤 • 伪瘤
纵隔肿瘤的预防
虽然无法完全预防纵隔肿瘤的发生,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和避免暴露于致癌物质可以降低 患病风险。
(医学课件)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的并发症
1 气胸
2 出血
手术或穿刺操作可能导致肺气胸。
手术中可能发生大量出血,需要及时处理。
3 感染
手术切口可能感染,需进行抗生素治疗。
结论和建议
纵隔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定期进行体检, 尽早发现纵隔肿瘤的信号以及不适症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遵循医生 的治疗方案。
2 中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中部,常见的 有淋巴瘤、心包瘤等。
3 后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后部,常见的 有食管肿瘤、神经源性 肿瘤等。
常见纵隔肿瘤的症状
1 呼吸困难
2 胸痛
由于肿瘤压迫大血管或气管,导致呼吸受 限。
肿瘤压迫或侵犯纵隔周围器官引起的疼痛 感。
3 咳嗽
肿瘤压迫气嘶哑。
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扫描、MRI等,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2 组织活检
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得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3 血液检查
检测肿瘤标志物,识别可能存在的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 放疗 化疗
通过外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 使用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使用药物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医学课件)纵隔肿瘤
本课件将介绍纵隔肿瘤的定义、分类、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并发症, 并提供结论和建议。
纵隔肿瘤的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胸腔内纵隔区域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这些 肿瘤可以发生在纵隔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纵隔肿瘤的分类
1 前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前部,常见的 有胸腺瘤、甲状腺肿瘤 等。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畸胎瘤 Teratoma
病理形阴影 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可 有分叶,密度中等。可见斑点或线状钙化。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瘤 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边 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纵隔疾病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病理与临床
•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 胸骨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 后方、气管前方和气管旁。病理包 括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或腺瘤。
X线表现
• 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肿 块向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 上端与颈部肿大软组织影相连续。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 淋巴瘤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无特异性, 要结合CT和MRI淋巴结肿大表现及 临床上多器官、全身受侵犯的特点 进行诊断。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结节 病和纵隔淋巴结核。鉴别困难时可 进行小剂量放疗试验协助诊断。
后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
支气管囊肿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 后纵隔脊柱旁的实质性肿瘤绝大多 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根据上述影像 学表现诊断一般不难。CT上有时可 将降主动脉瘤误为神经源性肿瘤, 但MRI上极易鉴别。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病理与临床
• 恶性淋巴瘤为发生在淋巴结的全身性恶 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无显 著差别。纵隔淋巴瘤通常累及气管旁及 两侧肺门的多数淋巴结,生长迅速,融 合成块,亦可侵犯肺、胸膜及心脏,甚 至骨髓。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及非霍奇 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浅表淋巴 结肿大。纵隔内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 产生呼吸困难以及其它纵隔压迫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叶状,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CT特征。 ❖囊内CT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 的 T1WI 上 大 多 呈 低 信 号 , T2WI 上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T1WI上呈高 信号。
CT与MRI
❖2. 实性畸胎瘤 ❖CT和MRI表现较复杂,密度和信号不均
匀为其典型表现。 ❖T1WI脂肪成分呈高信号,软组织成分为
病理与临床
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括外中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 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X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 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纵隔畸胎瘤。胸部正位片(A)示纵隔影 略宽,密度增高;侧位❖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瘤内可见囊变区,斑点状或条状钙化。 良恶性均可有钙化。
肿瘤可有轻~中度强化。
胸部正位片(A)示纵隔影增宽;侧位片 (B)示前中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胸部正位片(A)示中侧纵隔影增宽; CT(B)示右前纵隔胸骨后方肿块,可 见点状钙化,升主动脉受压向左后移位
主动脉弓前方类圆形略低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
块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
胸内甲状腺肿
胸部正位片(A)示上纵隔影增宽, 气管受压向右移位;(B)见上中纵 隔肿块,气管受压变形并向右移位
MRI T1WI示颈部甲状腺肿大,气管受压 (A、B),冠状位像(C、D)示气管 两侧肿块与颈部肿大的甲状腺相连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对胸骨后甲状腺肿根据其部位及其 与颈部肿大甲状腺的关系,呈密度 均匀的实质占位等表现,一般均可 正确诊断。
畸胎瘤 Teratoma
病理与临床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由胚胎期 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 育携入胸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 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类。囊性者称 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分,单房 或多房,房内含皮脂样或粘液样液体, 囊壁为纤维组织。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 CT 不 同 层 面 像 ( A 、 B),显示胸骨后方肿块,与纵隔大血管 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T2WI(A)示左前纵隔肿块,呈不均匀高 信号;T1WI(B、C)肿块呈等信号,其 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大血管受压向后移位
T1WI(A)示右前纵隔肿块,与前纵隔脂 肪分界清楚;冠状位像(B)清楚显示肿 块位置及与大血管结构的关系
X线表现
后纵隔脊柱旁沟区肿块阴影,中上纵隔 较下部多见。
肿瘤多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 哑铃形及扁平三角形。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瘤 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边 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CT与MRI
实质性肿块,边缘较清,通常为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
CT密度和MRI信号较均匀,CT上呈略 高密度,MRI上T1WI呈中等信号或略低 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MRI轴位T1WI(A),示左前纵隔椭圆 形肿块,呈低信号,边界清楚;轴位 T2WI(B),肿块呈中等高信号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中等信号,水样液体呈低信号,T2WI上 呈不均匀高信号。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瘤内密度 呈软组织性,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 提示恶性的可能。
成 熟 性 囊 性 畸 胎 瘤
囊性畸胎瘤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密度影
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Tumors
病理与临床
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大部分为 良性,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节 细胞神经瘤。恶性者包括恶性神经鞘瘤、 节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成年人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见; 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 瘤。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背 痛。脊髓受压迫时出现感觉减退、麻木 等表现。
胸腺瘤 Thymoma
病理与临床
胸腺瘤为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据统 计胸腺瘤病人中约50%出现重症肌 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0%~15% 有胸腺瘤存在。CT和MRI难以区别 胸腺瘤良恶性,常根据肿瘤是否侵 犯至胸腺包膜外而把胸腺瘤分为侵 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
X线表现
❖前纵隔中部胸骨后区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 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可 有分叶,密度中等。可见斑点或线状钙化。
气管受压侧移位和后移位。 肿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位。
胸部正位片(A)示右上纵隔影明显 增宽;侧位片(B)示纵隔肿块与颈 部甲状腺关系密切
CT与MRI
胸骨后甲状腺肿多偏向一侧,肿块 边缘清,可分叶,肿块上缘与颈部 甲状腺相连,密度中等,可有囊变 或钙化,气管移位。增强扫描有明 显增强。
MRIT1WI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 MRI 矢 状 面 成 像 能 清 楚 显 示 胸 内 肿
纵隔疾病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病理与临床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 胸骨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 后方、气管前方和气管旁。病理包 括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或腺瘤。
X线表现
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肿 块向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 上端与颈部肿大软组织影相连续。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T1WI上呈高 信号。
CT与MRI
❖2. 实性畸胎瘤 ❖CT和MRI表现较复杂,密度和信号不均
匀为其典型表现。 ❖T1WI脂肪成分呈高信号,软组织成分为
病理与临床
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括外中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 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X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 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纵隔畸胎瘤。胸部正位片(A)示纵隔影 略宽,密度增高;侧位❖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瘤内可见囊变区,斑点状或条状钙化。 良恶性均可有钙化。
肿瘤可有轻~中度强化。
胸部正位片(A)示纵隔影增宽;侧位片 (B)示前中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胸部正位片(A)示中侧纵隔影增宽; CT(B)示右前纵隔胸骨后方肿块,可 见点状钙化,升主动脉受压向左后移位
主动脉弓前方类圆形略低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
块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
胸内甲状腺肿
胸部正位片(A)示上纵隔影增宽, 气管受压向右移位;(B)见上中纵 隔肿块,气管受压变形并向右移位
MRI T1WI示颈部甲状腺肿大,气管受压 (A、B),冠状位像(C、D)示气管 两侧肿块与颈部肿大的甲状腺相连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对胸骨后甲状腺肿根据其部位及其 与颈部肿大甲状腺的关系,呈密度 均匀的实质占位等表现,一般均可 正确诊断。
畸胎瘤 Teratoma
病理与临床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由胚胎期 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 育携入胸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 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类。囊性者称 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分,单房 或多房,房内含皮脂样或粘液样液体, 囊壁为纤维组织。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 CT 不 同 层 面 像 ( A 、 B),显示胸骨后方肿块,与纵隔大血管 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T2WI(A)示左前纵隔肿块,呈不均匀高 信号;T1WI(B、C)肿块呈等信号,其 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大血管受压向后移位
T1WI(A)示右前纵隔肿块,与前纵隔脂 肪分界清楚;冠状位像(B)清楚显示肿 块位置及与大血管结构的关系
X线表现
后纵隔脊柱旁沟区肿块阴影,中上纵隔 较下部多见。
肿瘤多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 哑铃形及扁平三角形。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瘤 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边 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CT与MRI
实质性肿块,边缘较清,通常为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
CT密度和MRI信号较均匀,CT上呈略 高密度,MRI上T1WI呈中等信号或略低 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MRI轴位T1WI(A),示左前纵隔椭圆 形肿块,呈低信号,边界清楚;轴位 T2WI(B),肿块呈中等高信号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中等信号,水样液体呈低信号,T2WI上 呈不均匀高信号。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瘤内密度 呈软组织性,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 提示恶性的可能。
成 熟 性 囊 性 畸 胎 瘤
囊性畸胎瘤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密度影
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Tumors
病理与临床
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大部分为 良性,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节 细胞神经瘤。恶性者包括恶性神经鞘瘤、 节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成年人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见; 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 瘤。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背 痛。脊髓受压迫时出现感觉减退、麻木 等表现。
胸腺瘤 Thymoma
病理与临床
胸腺瘤为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据统 计胸腺瘤病人中约50%出现重症肌 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0%~15% 有胸腺瘤存在。CT和MRI难以区别 胸腺瘤良恶性,常根据肿瘤是否侵 犯至胸腺包膜外而把胸腺瘤分为侵 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
X线表现
❖前纵隔中部胸骨后区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 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可 有分叶,密度中等。可见斑点或线状钙化。
气管受压侧移位和后移位。 肿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位。
胸部正位片(A)示右上纵隔影明显 增宽;侧位片(B)示纵隔肿块与颈 部甲状腺关系密切
CT与MRI
胸骨后甲状腺肿多偏向一侧,肿块 边缘清,可分叶,肿块上缘与颈部 甲状腺相连,密度中等,可有囊变 或钙化,气管移位。增强扫描有明 显增强。
MRIT1WI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 MRI 矢 状 面 成 像 能 清 楚 显 示 胸 内 肿
纵隔疾病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病理与临床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 胸骨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 后方、气管前方和气管旁。病理包 括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或腺瘤。
X线表现
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肿 块向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 上端与颈部肿大软组织影相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