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第三单元经济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

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示。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经济危机。
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之后全国3/4的银行重新开业,银行信誉获得恢复;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农业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颁布,达到了减少盲目生产、规范工业生产的目的;《联邦紧急救济法》通过后,对缓解失业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颁布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了劳资矛盾;《社会保障法》则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了救济。
——摘编自《经济成长历程》(1)据材料一,概括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3)由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罗斯福新政特点。
【答案】(1)上升(或猛增;快速增长)。
(2)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对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3)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信息可知,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快速增长。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对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 了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原因 (3)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刺激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
(4)催化因素:英、法等采取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 略野心日益膨胀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
【阶段特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 本 由 局 部 侵 华
(1)政治: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第二 (九一八 事变 )走
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 向全面侵华(七七
盟,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势力
事变),中国进行
(1)概况: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
主要 走向 诺曼底 国诺诺曼曼底 进程 胜利 登陆 (2)底意义:开辟了欧洲第第二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
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战场
(1)概况: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 利,1945 年 2 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 雅雅尔尔塔塔召开会议 主要 走向 雅尔塔 (2)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 进程 胜利 会议 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决定战后成立联联合合国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影响: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确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雏形
最大 发;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
规模 (2)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
达到最大规模
(1)概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 《联合 美国首都华华盛盛顿签署《联联合合国国家宣家言宣》言 主要 走向 国家宣 (2)内容:签顿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 进程 联合 言》 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 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3)意义:标志着世世界界反反法西法斯西同斯盟的正式形成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意义: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
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僵化,严重弊端)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对欧亚非的安排巴黎和会: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英、法、美主宰,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相关链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开始。
2、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美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内容: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列强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是资本主义世界短期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四、经济大危机1、经济危机(1929—1933)从美国纽约开始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劳动人民深受其害。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2.罗斯福新政(美国)①、1933年,为对付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人教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Word版)

目录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 第2课俄国的改革 4 第3课美国内战 6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8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3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6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9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22 第10课《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24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7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30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 33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36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38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 41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4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6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48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50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53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56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导言: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一方面,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俄、美、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了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普遍抗争。
19世纪,在拉美和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斗争,这两地起义的代表人物是谁?产生了哪些影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
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
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第三单元经济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第15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认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2.掌握二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了解轴心国集团的失败,进一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了解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及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二战进程的影响及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4.通过学习,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认识二战的性质和影响。
【学习重点】1.斯大林格勒战役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学习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2.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预习热身】细读课文,将下列问题的序号和标题标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并对下列内容进行勾划,填空部分划双横线。
一、大战的转折1.《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背景: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逼,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__________。
(2)时间:_______年1月。
国家:中、苏、美、英等26国。
地点:________(3)内容: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及其追随者。
(4)标志:《_______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式形成。
(5)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2.斯大林格勒战役(1)背景:______________后,希特勒并不甘心失败,仍想一举击溃苏联。
(2)目的:企图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和石油产区,进而包抄___________。
(3)时间:_________年7月————___________年2月。
(4)结果:苏军全歼被围德军,迫使德军停止了战略进攻。
(5)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______ ______,它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世界现代史第⼀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危机(=⼤萧条) 政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希特勒组织了纳粹党。
(2)法西斯专政建⽴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我的奋⽃》)(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希特勒集总理和总统⼤权于⼀⾝,出任国家元⾸。
(4)内外政策:①建⽴法西斯恐怖专政:A、1933年制造国会纵⽕案,逮捕共产党和进步⼈⼠;B、解散⼀切⼯会,取缔其他⼀切政党,镇压反法西斯战⼠;C、焚毁⼤量进步书籍,残酷迫害犹太⼈(⽔晶之夜);②⼤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普遍义务兵役制。
2、意⼤利法西斯专政的强化(1)背景:⼀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农运动⾼涨(2)标志:墨索⾥尼组织了法西斯党,1922年进军罗马,建⽴了法西斯政权。
(3)强化:1929—1933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意⼤利,为转移国内⼈民的注意⼒,墨索⾥尼加紧武⼒扩张。
3、⽇本军部法西斯化(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本阶级⽭盾异常尖锐(2)过程:①1931年9⽉18⽇⽇本发动九⼀⼋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7年7⽉7⽇发动卢沟桥事变,全⾯侵华。
4、法西斯国家结盟:(1)1936年三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柏林---罗马---东京轴⼼,⼜称轴⼼国集团,(2)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3)影响:轴⼼国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和平⾯临严重威胁。
第三单元第⼆次世界⼤战第6课第⼆次世界⼤战的爆发1、慕尼⿊阴谋:1938年9⽉,德、意、英、法四国⾸脑希特勒、墨索⾥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签订协定。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3、后果:使德国野⼼进⼀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把⽭头指向波兰。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主题02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课件)——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局限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 性 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史料分析
①美国经济变化趋势:上升--下降--上升 ②原因: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 发战争财; 下降-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上升-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①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美国资 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 ②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 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等
任务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 需的工程。”这体现了 A.“以工代赈”成效显著 B.国家干预经济 C.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D.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这项任务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的措施,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因 此,题干材料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故选B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以工代赈”这一措施,但材料没有“以工代 赈”成效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以工代赈”,没有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排除CD项。故 选B项。
特点
(2)持续时间比较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
经
上,贸易额减少了2/3,失业人数超过3000万
济
(1)消极:
大
①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激
危
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各国政局动荡;
机 影响 ②为转嫁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进行对外扩张,引起世界局势紧张
(1)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 业活动 (2)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 (3)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43页 0102页 0162页 0187页 0213页 0261页 0301页 0303页 0355页 0413页 0461页 0492页 0521页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美国内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 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 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 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它各国人权和正义 非常重要。——《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罗斯福在一次演说中说道:“我们唯 一能接受的世界是尊重言论自由、人人能信奉 自己的宗教,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 由。”
进根步据性材:料不二同、社三会,制说度一、说不国同际种反族法、西不斯同 宗联教盟信的仰成的立国有家什是么可进以步合性作?的,为最终打 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略探进究攻:,斯并大掌林握格了勒苏战德役战有场什上么的意主义动?权。 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 转折要结折点合求点。上:,面而材且料,是并第阅二读次课世本界P4大1上战小的字重。要转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山本五十六
Yamamoto Isoroku 1884.4.4~1943.4.18 第26、27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苏联冬天异常寒冷,到了11月,斯大林格勒开始降雪。次年1月,天气更加恶劣,温度已降到45℃,而德军后期供应不足,士兵没有御寒之物,恐惧与厌战情绪与日俱增。德军士气低落,欲进 不能,欲退不得,濒于弹尽粮绝。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①概况:1942年7月,德军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 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1943年2月初,苏军全歼被 围德军,迫使德军停止了战略进攻。 ②影响和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 场的形势,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它 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3)不久,意大利投降,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节 节败退,德、意、日军事集团开始瓦解。德军从此 大势已去,直至最后灭亡。
材料一:(一)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 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全部资源, 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 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思三考国:同在 盟材指料:一德中意“日三轴国 心同国盟集”团指;哪三国 家作?用通:过 标阅志读着材国料际一反,法你 西认斯为联国盟际建反立法,西 斯壮联大盟了的 反成法立西在斯当的时力起量到,什鼓么舞作了用反?法 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
中途岛海战
切斯特·威廉·尼米
兹
指
弗兰克·J·弗莱彻 挥
雷蒙德·A·斯普鲁 官
恩斯
山本五十六 南云忠一 山口多闻
3艘航空母舰 巡洋舰8艘 15艘驱逐舰
兵
6艘航母(4艘实际参与战斗) 11艘战列舰
力
16艘巡洋舰 53艘驱逐舰
1艘航空母舰 1艘驱逐舰
伤
4艘航空母舰 1艘重巡洋舰
北非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是战无不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反攻激战场面
德军惯用战术是飞机掩护,坦克开路,机械化步兵紧随其后进行两翼包抄或纵深楔入。德军南 北夹击,苏军先后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同全城人民一起进行殊死抵抗。9月中旬,德军窜入城区,激 烈的巷战开始了。斯大林发出“决不后退一步”的号召,德军在巷战中十分被动。
挣扎在冰雪严寒中的德国士兵
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东侵途中的德军Ⅲ型坦克(刷国旗以防空军误炸)
莫斯科战役失败,德军无力对苏联全面进攻。1942年7月17日,德国转而集中150万以上兵力, 向南线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进攻。企图占领该城,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 粮食和石油产区,进而达到北取莫斯科的目的。
中心议题 商讨中对1日89日《5年马4作关月条1战7约日问》 题
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 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 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
·
约
富
温
瑟
兰
斯
(2)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开 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雅尔塔会议 ①背景:第二战场开辟之后,德国法西斯陷入进 退维谷、四面楚歌的困境。 ②时间和参会者: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和 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最高级会议。 ③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 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 “沙漠之狐”
标
墨
志
索 里
着
尼
法意
暴 尸
西大
米
斯利
兰 街
集的
头
团投
洛 雷
开降
托
始
广 场
瓦
解
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团,并对德国宣战。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法西斯集 团开始瓦解。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及其情妇克拉拉·贝西塔被游击队员处死。并以中世纪方式 将其和情妇、同僚尸首示众。
⑴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①背景: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为加速打败德、日 法西斯和商讨战后合作事宜。 ②开罗会议的时间和参会国: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中、英三国政 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12月1日,正式发表了《开罗宣言》。 ③开罗会议的内容:《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协同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 西斯无条件投降;并明确规定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 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④德黑兰会议的参会国:美、英、苏三国首脑 ⑤德黑兰会议的内容: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 的宣言,并决定美、英于1944年5月1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 败纳粹德国。 ⑥作用: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对于巩固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军事政治合 作,加速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灭亡起了重要的作用。
1毛、泽斯东大明林确格指勒出战:役“使斯德大军林元格气勒大一伤战,将被迫 从停战止略法进西攻斯转的入进战攻略,防这御一,战从是此带一决蹶定不性振, 直的至。最这终种溃决败定。性不,久是,关法系西整斯个轴世心界便战开争始 瓦的解。。” 2-、--对19苏42联年一10方月而12言日,,这延场安战《役解的放胜日利报标》志 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 。苏军从此转入战
1944年6月6日拂晓,大批英美盟军从英国南部海岸启航,横渡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成功,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英美盟军第21集团军群的美国第1集团军第5军的士兵跳下登陆艇,冲向奥马哈海滩。在整个诺曼 底登陆战役中,争夺奥马哈海滩的战争尤为惨烈(《拯救大兵瑞恩》开头情节)。
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等重返巴黎并接受德国军队投降书的情景
寓共1有意同、什:理材么合 想料共中作:同“。打的彩败“虹法理”想西的”斯寓?,意实是什现么世。界“和我平们。” 军2事、行为动了:看到开“辟希欧望洲的第彩二虹战”场,会,后诺盟曼军底在登欧 陆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奥马哈海滩登陆的场景
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盟军自西向东推进,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1944年8月25日,在法国国内 武装力量的配合下,巴黎解放,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9月中旬,法国基本解放,法国光复。
1945年4月25日美军士兵与苏联红军战士在德国易北河畔的托尔高会师
第二战场开辟之后,德国法西斯陷入进退维谷、四面楚歌的困境。1945年1月,苏联在东线发动 强大攻势,步步向德国逼近,西线盟军击退德军反扑,进抵莱茵河。4月25日,美苏军队在托尔高会 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出现胜利曙光、纳粹政权即将覆灭的著名象征性事件。
影响:1、进一步协调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的 胜利。 2、美、苏等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他 国特别是中国的利益,其做法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 主权,使雅尔塔会议带上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美国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总部
雅尔塔会议决定将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提议战后建立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命名 为联合国(United Nations)。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代表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 议”。10月24日,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开罗会议
蒋
富
介
兰
石
克
林
德 拉 诺
罗 斯 福
··· ··
温
宋
斯
美
顿
龄
伦 纳 德
斯 宾 塞
丘 吉 尔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与宋美龄在埃及开罗会议期间合影
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为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合作事宜。1943 年11月22日至26日,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Cairo)进行二战期间的首次会晤。会上签署 《开罗宣言》,两天后带到德黑兰征求来参加德黑兰会议的斯大林的意见后于12月1日公开发表。
图一:空袭后的伦敦 图二:德突袭苏联
图三:日本航空母舰 偷袭珍珠港
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分别反映什么史实?
图为1942年苏联的 一张名为“绞死希特 勒”的反法西斯宣传 海报。
思考: 图中的三只手代表哪三个国家?
目的是什么?
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①背景: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逼,世界反法西斯国家 开始逐步走向联合。 ②签署: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 合国家宣言》。 ③内容(承诺):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 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④意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 正式形成。 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的作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 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实质是美苏安排战 确立了战后的世界两极格局。 后世界,两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