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控制途径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控制途径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目前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产生原因,并着重介绍生态修复方法和新技术处理方法。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人工湿地技术、STCC技术随着集约化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不断深入与进步,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探讨其来源,并提出相关控制途径和修复措施。
1.面源污染概述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可分为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其中,面源污染是指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雨或融雪冲刷的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并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对面源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广义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或地下水体。
“微量”是指污染物浓度较点源低,但由于面源污染面积范围较大,其造成的污染往往较为严重。
其中,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样性,实践中的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土壤侵蚀、农田农药化肥流失、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
2.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比较严重。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显示,2007年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总氮为270.46万t,总磷为28.47万t,分别占同期全国排放的57.19%和67.27%。
调查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即将成为我国流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我国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同时,在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氮肥用量大的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
城乡结合部地区是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区域,而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3.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1)种植业污染: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等。
化肥污染是在农业生产中因施用大量化学肥料而引起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研究表明,氮肥的利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仅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农村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农业大国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农田面积大、农业生产活动频繁,导致了农田面源污染的严重问题。
农业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等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 农村生活污染问题突出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方式简单粗糙,大量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或者随意倾倒,导致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污水处理设施不足,部分地区甚至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导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3. 农村环保意识普遍较低农村地区的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低,对环境污染问题认识不足,环保意识薄弱。
一些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没有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依旧采用传统的施肥、灌溉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4. 相关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污染企业或农户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处罚。
二、对策建议1. 提升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使其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可以通过举办宣传讲座、发放环保手册、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水平。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倡有机农业,推广循环农业,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排放。
3. 完善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加强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
4. 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企业或农户的处罚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确保环保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
周口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

周口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直是该市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本文将就周口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农药污染严重周口市农业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
据统计,周口市农药使用量年均逾千吨,其中大部分为高毒、高效、高残留的农药。
过量使用农药不仅导致土壤和水体农药残留过高,而且会对农作物本身产生负面影响,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化肥过量施用周口市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量大,施肥不当导致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化肥中的氮、磷等也会通过径流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引发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
3.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周口市畜禽养殖业发达,养殖规模大,粪便排放量大,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大量氨气、硫化氢等恶臭气体的释放,同时粪便中的氮、磷等养分也会流入土壤和水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面源污染的对策1.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质量,推广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2. 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畜禽养殖场建设生物气化、有机肥料等资源化处理设施,使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强化农田、水体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农田和水体的生态环境,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资源,采取防护措施,减少面源污染的排放,保护土壤和水体的质量。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面源污染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推广环保科普知识,增强农民环境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某地区精准施肥与农药减量使用案例
总结词
某地区通过精准施肥和农药减量使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该地区采用了精准农业技术,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等因素进行合理施肥和用药。同时,该地区 还加强了对农药和化肥的质量监管,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化肥。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污染,还提高 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总结词
完善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是保障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制定严格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规,完善相 关政策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展。例如,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农业环境监
测网络等。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要点一
总结词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关键 。
05
未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 展望与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
总结词
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研究新的农业技术和 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例 如,研究和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新 型农业投入品,开发高效低耗的农业废弃 物处理设备等。
完善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措 施
2023-11-07
目 录
•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成功案例 • 未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01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非点源污染物 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一、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进行检测,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农作物的需求,精准地确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施肥导致的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鼓励使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二)改进施肥方式采用深施、分层施、滴灌施肥等方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深施可以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流失,分层施能够满足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滴灌施肥则可以实现精准施肥,节约肥料并降低污染。
(三)科学使用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合理安排施药时间,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和敏感时期,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利用天敌、防虫网、诱虫灯等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二、加强农田水土保持(一)建设农田防护林在农田周围种植树木,形成防护林带,能够降低风速,减少土壤侵蚀。
同时,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二)推广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三)修建梯田和沟洫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在平原地区,开挖沟洫可以排水降渍,减少农田积水对土壤的冲刷。
三、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一)发展生态农业推广间作、套种、轮作等种植模式,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在果园中种植牧草,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使用,同时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从源头减排、高效利用资源和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养殖废弃物和农舍废弃物不当处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 技术水平不高: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田土壤和水体受污染。
2. 养殖管理不规范:一些养殖场面积有限,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污染物难以有效处理和利用。
3.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缺乏,导致废弃物无处可去,产生污染。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1. 确立科学的施肥和农药使用标准: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施肥、农药使用的知识,确保农田土壤和水体的安全。
2.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田的水分利用率,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降低土壤侵蚀和农田水体污染的风险。
3. 加强养殖废弃物和农舍废弃物的处理:建设养殖场和农舍的废弃物处理设施,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废弃物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前景和挑战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
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田和水体的监测体系,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然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推广和培训需要大量的投入,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需要时间;其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需要跨部门协调合作,协同性工作存在一定难度;第三,资源投入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支持。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农田面源污染等,对水质、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化肥和农药污染我国是世界上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农药使用量达到百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农作物的生产。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畜禽粪便污染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粪便排放也不断增加,造成环境污染。
畜禽粪便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通过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和土壤,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农田面源污染农田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现阶段,我国农田面源污染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造成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二、综合防控措施1.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为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可以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利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加强土壤保护和修复,推广水稻、小麦等高效特色农作物品种,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2. 实施农田环境整治针对农田面源污染,可以采取农田环境整治措施,包括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推广植被覆盖和轮作休耕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3.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采取生态友好型种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加大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减少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
4. 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加大对污染源的排查力度,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和政策。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及工作建议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及工作建议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针对辖区内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提出了一些工作建议。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面临的问题1、污染源多且分散。
现在,农业面源的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⑴畜牧养殖场产生的粪污;⑴带有残留的农药包装;⑴未降解的塑料薄膜;⑴秸秆落叶等农业生产垃圾等。
这些污染源在田间地头、坑塘沟渠随处可见,可以说遍布农村的角角落落,总量巨大,分布范围极广。
例如养殖粪污:大小养殖场户几百家,产生的粪污量以百吨计;农药包装物:有果园两万多亩,蔬菜上千亩,每年使用的农药数量以吨计,而农药一般是小包装,体积小但数量惊人,一般使用后都是随手扔在田间地头,没有回收且很难降解,日积月累,现在的农药瓶、农药袋在田间已随处可见;塑料薄膜也属于很难降解的垃圾,常年积累下来,白色污染很多年前已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秸秆落叶等生产垃圾原则上不属于污染源,但是农民在处理这些垃圾时,一般都是采取焚烧的方式,对大气形成污染,所以也成为一种新增污染源。
2、危害大且持久。
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危害对象主要是土地、地下水和空气,这些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有直接影响。
例如养殖场粪污,如果不经过无害化处理,即使是做为肥料还田,也会造成重金属和激素污染,间接影响农作物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地下水,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
农业残留也是这样,在土壤中积累后,一个是向农作物上转移,一个是向地下渗透,对环境的影响有很长的时间周期。
3、治理难度大,成本高。
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特点,造成了整个治理过程难点重重。
一是收集难:如农药包装物、白色污染等,分布面广且零散,很难将他们收集起来进行处理。
二是处理成本高: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成本很低,但治理起来难度很大,成本很高,有些污染物的治理成本甚至要超过其原本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1.3农田尾水的处理状况
据调查,我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从2006年的55.7%上升到2013年的99.1%,接近饱和;县城污水处理率从13.6 %上升至82.6 %,相比之下,长期以来对农村面源污染重视不够、投入很少,导致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最大的污染源。
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显示,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高达1068.6万吨,占比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8.06 %;农业源氨氮排放量高达72.6万吨,占比全国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的31.6 %。
因此,农村农田退水的治理将是我国下阶段污水处理的“主战场”。
导致我国农田退水处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粗狂型的生产模式浪费了大量的化肥农药;2)我国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导致难以实现有效统一的管理;3)长期以来,我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上,对农田退水的危害意识不足,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湖泊、河流水质退化的主要污染源。
2农田退水处理技术
农田退水中所含氮、磷污染物将沿着沟渠流向区域低位的湖泊或河流,是小流域中湖泊或河流水体污染的源。
因此,在农田退水进入湖泊或河流之前,高效去除农田退水中过量的氮、磷营养物质成为确保湖泊和河流良好水质的关键。
国际上,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通常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法3种。
从应用趋势和综合环境效益角度,生物-生态方法是水体环境修复中最应推崇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应用于处理农田尾水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生态沟渠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水生植物塘与人工湿地技术等。
2.1生态沟渠技术
生态沟渠是在农田系统中构建成一定的沟渠,是农田非点源污染排放物和收纳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在沟渠中配置多种植物,并在沟渠中设置辅助性工程
设施,如透水坝、拦截坝等,对沟渠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质进行拦截和吸附,其中包括沟渠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底泥吸附,以及沟渠辅助物所产生的减缓流速和沉降泥沙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植物是生态拦截沟渠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演替的方式形成。
因此,植物的筛选成为生态沟渠构建中最重要的环节,应筛选根系发达、净化效果好、生长适应能力强、无休眠或短休眠期、经济价值与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其目的在于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应本地环境,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
生态沟渠的显著优点是农田退水在排水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为后续的人工湿地系统减轻了处理负荷,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果。
在工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部分农田土质排水沟渠,引入生态护坡和水生植物,实现改造,可以节省部分资金。
其缺点是由于排水在其中的流速较缓,因此其占地面积较硬质排水沟渠大,受地区气候条件的限制,春夏时节需要种植植物,秋冬季节需要对植物进行收割处置。
2.2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是运用无土栽培的原理,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将陆生或水生植物移栽到水面的一种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植物吸收、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的河道、水塘、湖泊等水体。
生态浮床技术不仅能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也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3种生态浮床覆盖率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6%覆盖率比39%覆盖率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群落结构更复杂,随后是13%覆盖率处理。
传统的生态浮床技术除注重净化效率外,更多考虑景观需求,投入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因此,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栽培适宜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质的改善,同时还可以通过收获水稻,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补偿了一部分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
因此,在对农村面源污染及农业生产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当地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构建生态浮床,改善水体水质、修复水体生态,达到因地制宜、节省投资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浮床只能作为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一种“强化”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改善水质的修复目的,但并不是永久性的技术手段,而要持续稳定水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则需要利用构建长效的技术体系。
2.3生态滤池技术
生态滤池(MEEF)是利用水生微生物和人工填料上的生物膜形成的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进行污水净化的一种水处理技术,污水中的颗粒物主要通过人工填料进行过滤,生物膜与微生物主要负责污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
这种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实际上是模仿天然的生态系统,利用各种生态关系来进行水中污染物的处理和净化,是一个半自然生态系统。
作为农田尾水处理终端,生态滤池的渗滤介质可以对尾水进流产生滞流作用,为随后的水分蒸腾提供时间,平均可减少33%的径流量,其截流作用对于水量控制的贡献最为突出。
在生态滤池中,植被对于保持水流容量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和衰老可用于对抗渗滤系统介质的压缩与堵塞,绝大部分悬浮固体和重金属污染物可以被有效去除。
相对而言,N和P的去除随着生生态滤池设计结构的变化差异较大,现阶段研究也着重对有利于去除N、P污染的系统重构进行。
在Bratieres 等人的研究中,上覆植被种类、渗透深度、渗透介质、渗透面积、进流污染浓
度作为测试因素,被整合成125种测试组合分别接受最优化测试,结果表明植被选择对于N的去除至关重要,添加有机质对P的去除效率有很大提升。
2.4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经过人工适当修整后设围堤和防渗层,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沉降、转化、截滤等作用去除污染物。
其有效水深在1-2m,由于藻类光合作用放氧和水表面的大气复氧而形成一个上部好氧区(距水面0.6m),而塘子底部较深形成了一个底部厌氧区,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兼性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厌氧-缺氧-好氧的一个体系,可以实现同步脱氮除磷。
有机物的去除一般包括沉淀和絮凝、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浮游生物的作用和水生植物的作用,氮在稳定塘内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生物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有机氮、氨氮的吹脱作用、形成生物沉淀以及硝化/反硝化等几种途径,磷元素去除涉及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氧化,菌藻及其他生物吸收无机磷合成新细胞,以及可溶性磷与不可溶性磷之间的转化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其对NH4+-N的去除易受环境温度、pH等因素影响,表现为温度和pH 较高时,硝化/反硝化以及NH4+-N的挥发作用是TN 的主要去除机制,若在冬季低温时,NH4+-N挥发作用则会受到抑制。
稳定塘对P的去除主要是水生植物吸收和底泥对P的吸附/ 解吸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水力停留时间长、散发臭味、处理效果不稳定等。
稳定塘同时具有调蓄作用,因排水干渠来水包含了降雨形成的流量变化很大的地表径流,若不进行有效调节,将影响水质净化效果,甚至会对处理设施安全造成危害。
因此,建设稳定塘净化调蓄系统,可以起到水量调蓄和水质净化的双重作用。
2.5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利用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绝大多数人工湿地由四部分组成:(1)土壤、砂、砾石等透水性基质;(2)芦苇、香蒲等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3)微生物种群;(4)在基质表面流动的水体。
人工湿地利用基质的土壤吸附作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以及植物的吸收作用,来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无害化与资源化。
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比较复杂,其主要净化机理除植物对悬浮性污染物的过滤吸附及吸收作用外,植物根系附近的微生物对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物的去除起到了关键作用。
特别在脱氮上,芦苇具有通过茎秆向根系供氧的能力,可在根系附近形成脱氮所必备的好氧和缺氧区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行,强化其净化能力。
湿地系统还可以通过沉淀、过滤和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不溶性污染物。
植物的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伏击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部分挺水植物还有抑制藻类生长效应。
湿地与常规污水处理系统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只要有现成的土地,湿地的建设费和运行费用低,易维护,而且对污水处理厂难以去除的营养元素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比常规处理系统更加灵活,能更好地适应冲击负荷,可
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达到治污和湿地保护的双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