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10 (2)

合集下载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_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习题和答案解析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_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习题和答案解析

1、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2015年4月,从130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 )座.16。

02、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

美国3、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

英国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

澳大利亚5、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水环境污染B。

水生态破坏D。

水资源短缺E。

水安全风险6、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A.初期径流污染C。

合流制溢流污染7、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 )B.错误8、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A。

正确9、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A。

正确10、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 )A.正确11、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B.错误12、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 ).C.降低地表径流量13、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一、国家、行政区基本概念
1.国家概念:指国家建立用于检查和管理建设项目、设施、管理体制
以及管理系统的规范程序的思想。

2.行政区概念:根据规定范围划分的行政区的以代表区域主体的法定
管辖能力的范围,当地行政机关应当按全国统一标准建立海绵城市治理体系,控制土地、水资源、林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财产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维护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1.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内容:
(1)灾害防御:应制定抗震地震、抗旱、抗洪等防灾规范,提高建
筑抗震、抗水、抗旱等防灾能力,建立山水型灾害应急预案;
(2)环境保护:应制定环境保护规范,强化环境污染控制,提高资
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
(3)城市绿化:应制定城市绿化规范,重点实施景观提升计划,实
施蓝色围墙计划,保护室外的植被,整治污染源,强化水质监测,实施绿
色行动计划;
(4)节能减排:应制定节能减排规范,降低能源消耗,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发电机型号,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它以生态、环保、可持续为基本要求,通过合理规划、科学施工、合理管理等手段,实现城市洪水蓄积、过滤和排放等功能,保持城市的水文循环系统的自然平衡。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保证海绵城市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益,有效避免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内容。

一、整体规划整体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要求整体规划包括城市水文地质调查、洪水易涝点分析、降雨径流分析等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技术、设备和方案来达到规划效果。

二、地面工程地面为海绵城市的集水器,具有渗透性和一定的蓄水能力。

要求地面工程达到以下标准:1、地面基底要求平整,无裂缝、凸起、下沉等现象。

2、地面铺设材料为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草皮等。

3、地面要按水分布分块设置雨水收集器,增加收集面积。

三、屋顶工程屋顶工程也是收集雨水的重要方式,要求屋顶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屋顶材料应为透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如玻璃化瓦、波浪铁皮等。

2、屋顶基底应具有一定的斜度,以便雨水自然流入集水器。

3、屋顶下面应设置大型储水器,以储存雨水和减缓山洪泛滥的影响。

四、排水系统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技术,是保证海绵城市水分循环的血管系统。

要求排水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各种污染源,防止污染源对海绵城市的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为“重在拦、次重在调、轻在蓄、少在排”。

3、排水系统中应设置雨水花园、雨水绿地、湿地等景观水体,以形成多样化的水景观。

五、储存设施储存设施是海绵城市的保证,通过储存设施可以更好地使用雨水和排放污水,要求储存设施具有以下特点:1、储存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储存能力和处理能力,保证雨水和废水的运行稳定和可靠。

2、储存设施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城市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储存设施的施工、管理和维护也非常重要,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实施,保证储存设施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运行。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ppt课件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ppt课件

传统排水系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生态型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S
中类 S1 S3,S4,类
G1 G4
用地类型
城市道路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Comprehensive runoff
coefficient
≤0.60
≤0.50-0.70
用地类型
公园绿地 广场用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Comprehensive runoff
下沉式绿化带及齿形路缘石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透水铺装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下沉式中央分隔带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下沉式侧分带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海绵城市建设内部培训资料

海绵城市建设内部培训资料

五、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设施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五、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设施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五、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设施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五、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设施要求
1、入渗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五、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设施要求
政府主导
海绵城市——低 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 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
规划引领
发建设各个环节。
管理落实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一、相关概念 4、海绵城市核心指标-径流量控制率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 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控制目标: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 80%-85%,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
理想(模型) 状态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
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一、相关概念 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四、规划管控(与规划融合)
专项规划里面主要介绍了排水防涝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四、规划管控(与规划融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四、规划管控(与规划融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系列培训课件
五、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设施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用与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用与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用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城市的雨水管理。

传统的城市建设方式会导致雨水难以渗透,造成水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因此,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推广其应用,成为了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介绍1.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城市中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将雨水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2.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整体思考,协同发展;(2)生态优先,自然为师;(3)灵活设计,因地制宜;(4)资源节约,循环利用;(5)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3.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1)绿色屋顶和墙面;(2)生物滞留池和湿地;(3)雨水花园;(4)地下蓄水系统;(5)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应用与实践1.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一个新型商业综合体,其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例如,将整个基地划分为四个水系,建设了生态滞留池和植物雨水花园,采用了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技术,使得基地内的雨水得到了合理的收集和利用,同时也增加了基地的生态价值。

2.上海市徐汇滨江绿地上海市徐汇滨江绿地是一座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共绿地。

该绿地采用了大面积的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于绿地内。

同时,该绿地还采用了生物滞留池、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等技术,使得绿地内的雨水得到了集中处理和利用,减少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会议中心是一座大型会议场馆,其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例如,对于大量的雨水,会议中心采用了地下蓄水系统进行收集和利用,同时还采用了生态滞留池和花园、绿色屋顶和墙面等技术,使得雨水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回收,同时也增加了会议中心的生态价值。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案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道路低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案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道路低影响
V=10HφF道路总面积=10×33.6×0.66×1700×34/10000=1165.3m3。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为V单位面积=10Hφ=10×33.6×0.66=221.8m3。
由于道路两侧5.5m宽的绿地径流雨水单独排放,不属于生物滞留带的汇水范围,故两侧绿地未参与以上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计算。
根据单位面积控制容积要求和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案,该项目生物滞留带为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包含有人工填料净化层,顶部有效蓄水深度为0.2m,种植苗木选用马蔺和千屈菜。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方案
由于西侧路段周围无建设项目,地下市政雨水排水管线不承担客水转输任务,因此本段道路地下无市政雨水管线,依靠道路横断面竖向设计及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透水砖铺装实现道路径流调蓄与排放。无市政管线路段道路横断面设计如图F4-13所示。
??图F4-13无市政管线路段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案
(2)项目采用生物滞留带调蓄净化雨水,年径流污染削减量大于75%(以SS计),市建设技术指南——案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
1、项目概况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七街东西走向,南靠凉水河,道路全长约1.7km,宽度为34m(不含道路两侧绿地)。
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目标
道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85%(设计降雨量大于33.6mm),可实现3年一遇重现期下道路雨水经调蓄后安全排放。
该项目自2011年建成以来,运行效果良好,生物滞留带实景如图F4-15所示。
??图F4-15科创十七街生物滞留带实景
4、综合效益
(1)项目通过横断面优化设计,利用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调蓄、净化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8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大于33.6mm),道路排水综合设计重现期可达到3年一遇。

2014年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海绵城市建设

2014年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海绵城市建设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招聘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考试题库来源:中公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beijing/2014年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海绵城市建设【背景链接】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标准表述】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据专家统计,过去3年内,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个小时,淹水深度超过0.5米。

【具体措施】一、扭转观念,建设海绵城市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章 总则
1 编制目的
本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 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 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削减城市径流污 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 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i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推进建设自 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 号) 、 《国务院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 号)等国家法规政策,并 与《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 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编制了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规划控 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 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 实践案例。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规划、 设计、 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共六章。 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 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 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 导站、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 北京建筑大学负责技术解 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 年 10 月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总则 ................................................................................................................. 2 第二章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 4 第三章 规划 ................................................................................................................. 8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8 第二节 规划控制目标 .............................................................................................. 9 第三节 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 ........................................................ 13 第四节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 ........................................................ 18 第四章 设计 ............................................................................................................... 23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23 第二节 设计程序 .................................................................................................... 23 第三节 建筑与小区 ................................................................................................ 24 第四节 城市道路 .................................................................................................... 26 第五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 ........................................................................................ 28 第六节 城市水系 .................................................................................................... 29 第七节 技术选择 .................................................................................................... 31 第八节 设施规模计算 ............................................................................................ 48 第五章 工程建设 ....................................................................................................... 54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54 第二节 建筑与小区 ................................................................................................ 54 第三节 城市道路 .................................................................................................... 55 第四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 ........................................................................................ 55 第五节 城市水系 .................................................................................................... 56 第六章 维护管理 ....................................................................................................... 57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57 第二节 设施维护 .................................................................................................... 57 第三节 风险管理 .................................................................................................... 61 附录 1 主要术语 ........................................................................................................ 63 附录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 64 附录 3 部分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单价估算(北京地区) .................................... 66 附录 4 典型案例 ........................................................................................................ 67 附录 5 相关规范 ........................................................................................................ 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