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4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联系
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特别提醒: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 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 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新研究成果:当人类睡着后,血液会周期性地流出大脑,脑脊液随即进
入,对大脑里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副产品进行清除。这也能解释为什么
人一觉醒来,会感到头脑清爽,而熬夜、失眠则让人头脑昏沉。该研究
成果表明
( A)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物质世界按其固有的规
律运动变化着 ③人的感觉究其本质也是一种客观实在 ④科学研究的
的关系
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四个概念:4.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
物质、运动、 遍的,客观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要遵循
静止、规律 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 考点梳理·固基础
考点剖析 (一)物质和运动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___人__类__社__会___也具有客观的物 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客__观__实__在__性___。
( D)
A.物质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广西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20190310161

-15考点一 考点二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比 较运 静 止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 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 指宇宙间一切 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 事物、现象的变 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 化和过程 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 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是无条件的、永 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 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动
-14考点一 考点二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原 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 质,运动是物质固 有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 强 调 误 区 侧重强 离开运动 调物质 谈物质,会 离不开 导致形而 运动 上学 侧重强 离开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 调运动 谈运动,会 动,物质是运动的 者或者载体。脱离物质的 离不开 导致唯心 承担者 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物质 主义 理 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 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 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的物质
-12考点一 考点二
哲学的物质、运动概念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是什么——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 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 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闭
时材料也包含了联系的多样性,要求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故应选②;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矛 关闭 盾的观点 ,故不选④。 A
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 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Ⅲ.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并不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探究活动一:物质概念情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往往仅限于肉眼能观察到的一些具体的物质。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 3.运动与静止
运动 静止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根本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 含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__________ 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 区 义 象的变化和过程 某种特殊的运动 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________________ 别 无条件 的、______ 永恒 性 ________ 有条件 的、_______ 暂时 的和_______ 相对 的 __________ 绝对 的 质 的和_______ 相对静止 的统一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__________ 形而上学 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 联系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 相对主义 和诡辩论 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
•
• • • •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 ;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 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 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 C ) 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 2.什么是运动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 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 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 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 本不存在的。
• 2.物质的固有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一回事吗? • 提示:(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是说物质的本 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 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这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 或者说“客观存在”本身的属性,它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 属性而言的。 •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永恒的,因而它的存在和发 生作用是无条件的。这一观点对吗? • 提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变 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020】最新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当堂达标新人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解析: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着各自的规律,都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同时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A正确;B、C、D说法错误。
2.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D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③④正确;①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②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A题干引文的意思是“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说明事物是永恒运动的,故选A。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B错误;C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题干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D与题意不符。
4.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解析:A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符合题意,B、C、D说法均错误。
5.下面是题为《呵护共同的家园——地球》的宣传画,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B.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2016 年 9 月 4 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 国杭州开幕。此次峰会正值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巴黎 协定》达成后的落实元年,作为首次举办 G20 峰会的轮值主 席国,中国释放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诸 多积极信号。如:中国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 排放,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人类,中国为引领全球气候变化 作出了表率。
③注意方法,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④避免刺激,因为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3.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答案:D
[再记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 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 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先理解] 1.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与慧能的观点体现的
哲理相似的是 ①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②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①② 答案:C
B.②③
C.①③
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改变规律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说明:从考查题型看,前两个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规律 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一考点各种题型均有。复习备考中要注意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或相关名人名言,深刻理解本课内 容。
考点归纳突破
误区 2:“客观实在”就是“客观存在”。 点拨:(1)内涵不同。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 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 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 (2)外延不同。客观实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 而且指向主观世界。 (3)地位不同。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如客观实在性、可知性、矛 盾性、关联性、客观存在性等。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的唯一 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 变的、永恒的。客观存在性,则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 是多变的、易逝的。
考点归纳突破
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
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
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
高考政治总复习 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创新课件

【误区警示】 误区1:规律是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 评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是规律具 有客观性,人只能遵循规律,不能改造规律,人们改变的只是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误区2:规律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评析:不能把现象等同于规律。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而不是外 部和现象的联系。现象可以直接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而 规律必须运用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技巧点拨】 解答原因类材料题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把握设
问指向,从知识指向、主体指向来明确回答角度。二、依据 设问指向,抽取主干信息,对应知识范围。三、围绕核心问 题,整合答案,注意知识的先后与条理,注意答案的序号化 和段落化。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82022/1/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情透析指明方向,2016年T26单选2015年T24单选2015年T24单选2014年T22单选,趋势分析:根据近五年高考形势看,本课考点常以漫画和名言警句为切入点,应强化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的理解,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发展规律。
备考指南:2019年高考考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要密切关注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新提法,通过最新时事材料分析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必要性、重要性。
知识整合夯基固本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1__________。
2.物质的2__________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3_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考点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4__________起了决定性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5 __________。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三、四、五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6____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7 __________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8__________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9__________观点,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10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11__________;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12__________和诡辩论。
考点六、七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13__________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14______,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
一、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1.区别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1)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2)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典例精讲1】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主观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都是客观的,③不选;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不选。
【答案】 A【变式训练1】2017年11月,由“嫦娥五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二、正确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物质谈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谈物质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典例精讲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要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故②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④说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B【变式训练2】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
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错因分析: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2.物质和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错因分析: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错因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当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也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基础过关制胜高考一、单项选择题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李贺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4.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
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简析题6.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用规律客观性的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梳理】1客观实在2唯一特性3共同本质4劳动5生产方式6过程7根本属性8形而上学9唯心主义10根本性质11形而上学的不变论12相对主义13运动14遵循客观规律【变式训练】1.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嫦娥五号卫星拍摄的月球画面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故正确答案为D。
2.D 【解析】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的理解是错误的;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与题意不相符;材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C说法没有体现这一点。
故选D。
【基础过关】1.C 【解析】本题考查了运动的理解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 A、B选项观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选项错,故选C。
2.A 【解析】本题材料中体现的是运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故 B、C、D选项表现的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和运动的物质性的特点,与材料不符。
故选A。
3.A 【解析】本题材料中体现的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题目中未体现机械运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体现的是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不符合题意,D选项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