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微考点 第75练 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共149条)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共149条)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点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点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点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点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点拨】本观点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

6.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点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7.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8.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点拨】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点拨】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0.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12.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认识的深化发展。

13.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点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14.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点拨】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并非多数人认同的认识就是真理。

2017政治高考 专题十四

2017政治高考  专题十四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梳理】(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真题训练】(2009安徽)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回答10~11题10.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2009安徽)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8分)(2)(正确率:0.29)能动地认识世界。

(1`)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1`)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

政治高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

政治高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

政治高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一)辩证唯物论一、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二、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2、【方法论要求】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三、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

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

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高三政治唯物论主要原理及相关主观题示例一、(辩证)唯物论主要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或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与自然界相关的)一般用本原理,同时用规律客观性、联系、价值观导向作用等原理。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同时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运用】可分成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原理用。

凡出现规律、尊重规律、科学(态度)、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制定实施大政方针等关键词一般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出现积极、努力、决心、勇于、意志等等关键词用主观能动性原理。

5、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1)意识能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能使人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阻碍事物的发展)。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021高考政治一轮习题:第75练 物质和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含解析)

2021高考政治一轮习题:第75练 物质和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含解析)

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2.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④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句诗不但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的哲理是()A.运动是物质区别于主观意识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4.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上述观点()A.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属于否认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D.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诡辩论5.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该观点认为()①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②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③绝对运动的事物也相对静止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他们是2 000多年前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虽远隔千山万水、从未谋面,但说出了十分相近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这两句名言的共同点在于()①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②离开物质谈运动③认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④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近年来,各大卫视的晚会经历了从“娱乐至上”到注重“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观众需求,始终是每台晚会的努力目标。

这一转变过程说明了()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C.辩证否定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根本动力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了矛盾问题的精髓8.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

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

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

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

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

解析:从“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中的关键词“行”和“不行”,还有“飞”和“不飞”就可以从表面看出动和静的辩证统一关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选择题必背87条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选择题必背87条

高考《生活与哲学》选择题必背87条专题一物质和运动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 规律不能被改变、消灭、创造。

6. 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

专题二物质和意识1.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

3. 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脑的模仿,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6.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

7.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8.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9.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0.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1. 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专题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实践决定认识。

2.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5.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

6.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7.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专题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谬误。

3. 真理的具体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高考题组
1.(2014·福建高考)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3.(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强化题组
4.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

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

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6.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

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源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

这一观点( )
①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④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7.“家和万事兴”历来是春节晚会的主题。

2015年春晚,在沿用过去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运用最先进的媒体技术直播晚会全过程,实现场外观众与演员的直播互动。

这蕴含的哲理是( )
A.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是统一的
B.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
D.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统一的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分析2015年经济工作“不变”与“变”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
1.B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对应,①错误;②中的公式没有体现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

]
2.B [审题时快速找到“无常”,花儿由“欢悦”到“凋谢”,我们由“长驻”到“飞逸”,“电火”“短促”“哲理相近”等有效的“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题眼”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入选。

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

] 3.B [每天海水都有盐分的进入和流失,注入量和流失量互相抵消,也没有质的变化,所以①②不符合题意。

盐分的进入和流失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是相对静止的表现,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

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最好采用排除法。

] 4.C [材料中“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
5.C [A、D两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 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波”是一种运动,“不改旧时波”强调的是相对静止。

]
6.D
7.A [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材料反映春节晚会历来的主题都是家和万事兴(体现相对静止),但2015年春晚在沿用过去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运用了最先进的媒体技术(体现绝对运动)。

这说明事物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即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A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事物存在的方式,物质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B、C、D项均没有体现。

本题选A。

]
8.(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我国的经济形势和要求都在不断的变化,经济工作也需要调整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015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两者相互依存。

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在“变”与“不变”中实现有机统一,展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能力在不断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