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曙光油田长6 3特低渗砂岩储层沉积特征及含油性

合集下载

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

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

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作者:刘杰来源:《石油知识》 2017年第1期刘杰(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研究所吉林松原 138000)摘要:油田开发经验表明,打加密调整井是开采剩余油、保持油田稳产、改善水驱效果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以特低渗水驱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G46区块为例,应用PNN测井、沉积微相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青一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以此开辟加密调整试验区。

研究结果表明非主力油层剩余油饱和度整体高于主力油层,前缘沙坝物性稍差(2-4mD)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是下步动用的主力相带,加密新井初产和累产高于河口沙坝主体,进一步验证了剩余油认识结果;非主力油层加密井目前平均日产油为2.4t,见到较好效果,实现了非主力油层的有效动用。

关键词:剩余油;PNN测井;沉积微相;数值模拟;非主力油层1 前言油田开发经验表明,打加密调整井是开采剩余油、保持油田稳产、改善水驱效果最有效的方法。

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存在于油层中断层附近、岩性变化剧烈的地区、现有井网未控制住的边角地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非主流线的滞留区和构造较高部位或构造局部高点]。

DQ油田G46区块砂岩油藏水驱已开发15年,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如何?为此,本文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动静态资料,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围绕研究区对青一段高台子油层剩余油进行了分析,找到剩余油富集区,开辟加密调整试验区,实现了非主力油层的有效动用。

2 区域地质与开发概况2.1 地质概况该区东部为近南北向两条正断层切割的西倾单斜构造,东侧发育的大型反向正断层对油气富集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

其主要含油层段集中在青一段Ⅱ、Ⅲ砂组。

青一12号层平面砂体分布较为稳定,但物性变化较大。

尤其是在平面上两个区带存在明显的岩性变化,为此套储层油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岩性变化区带。

因此青一段12号层在断层和岩性控制下,形成了断层岩性油藏。

研究区青一11、12号层为主力油层,有效厚度大,分布范围广。

三叠系长6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及稳产技术

三叠系长6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及稳产技术

三叠系长6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及稳产技术
李建粉;武新生;王正权;陈建宏
【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从五里湾长6油藏的勘探、开发到开采的全过程,始终以不断精细储层
地质研究,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建立和完善油藏地质模型为中心,这也是五里湾长6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及油藏高效开发的前提。

长6低渗透油藏的稳产技术必须坚持以油藏为单元、以注水井为核心、油水并举的原则。

核心技术包括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精细储层注采剖面对应、细分水动力流动单元强化低产区注水、完善注采井网、注水井剖面治理、措施解堵引效等。

【总页数】1页(P142-142)
【作者】李建粉;武新生;王正权;陈建宏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基建工程部;长庆油田基建工程部;长庆油田采油七厂;长庆油田采油七厂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谷104长6油藏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研究
2.靖安油田长6油藏低产井提高单井产
量研究3.大路沟二区长6油藏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研究4.超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定
量评价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长8油藏为例5.三叠系长6特低渗
油藏二氧化碳驱最小混相压力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油田长6超低渗油藏主要开发问题及技术对策

F油田长6超低渗油藏主要开发问题及技术对策
扇沉积 l 。受多 期沉 积 及 成 岩作 用 的影 响 , 层 1 j 储 非均质 性较 强 , 裂缝 较 为 发 育 。储 层 以微 一粉 细 长石砂 岩为 主 , 间孔发育 , 粒 发育微 细 喉道 。油层
得到 明显 改 善 I 。之 后 在 新 老 区 的开 发 中加 强 2 J
了注水政 策研 究 及 早期 剖 面 治 理调 整 , 用 了超 应 前 注水 、 分层 注水 等新技 术 和工艺 , 取得递 减控制
投产 即为高含水 ;I I为见水 时 间较短 , 见水后 含水
以改善水 驱波 及体 积为 主 的剖 面治 理 , 发效 果 开
收 稿 日期 :0 0—0 —0 ; 回 日期 :0 0 8 4 21 8 6改 2 1 —0 ~2
p o e t e d v lp e te fc ,a d w ie p o lms a d c n r d c in n d v lp n r c ie i h e h r v h e eo m n fe t n v r be n o t a it s i e eo me t p a t ,e t t c o c g
水平 高 、 单井产 量 对 比及 油藏 动 用 程度 高 等 多项 成果 , 到 了长 庆 油 田超 低 渗 开 发 的先 导 示 范作 起 用, 为下 步进行 大规模 的开 发积 累 了宝贵 的经验 。
埋 深 2 3 0 m, 均 有 效 厚 度 2 . 孔 隙 度 0 平 0 5 m, 1 .% , 1 4 岩心渗 透率 ( .4 .6 ×1 p , 0 3 ~0 5 ) 0 . 原 m2 始 地层压 力 l . a 气 油 比 1 2m3 t属 典 型 6 7 MP , 1 /,
Ke r s y wo d :Ch n e e v i ;lw e me b l y;t c n c l o n e e s r s a g 6 r s r or o p r a i t i e h ia u t r a u e c m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研究

长组长 6 油层组在庆阳、 固城 、 合水地 区发育规模较 大 的浊积岩“。在湖盆稳定沉降期 , 育了三角洲 发 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口砂坝以及半深湖中的浊积 河
图 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上三叠统延长组 长 6沉积相 ( 夏青松等 ,0 7 改动 ) 20 有
3 岩石学 特 征 根据岩心观察和岩石薄 片鉴定 , 研究 区长 6以
2 0 年第 2 期 08 3
内 蒙 古石 油4 r L- -
13 O
鄂尔多 斯盆地陇东地区 三叠系 油 长6 层组低渗透储 层研究
尚 凯 赵 信 巩 联 浩 余 小 雷 李 杰 , , , ,
(. 1 西安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 0 5 2 长庆油 田分公 司第六采 油厂 , 陕西 定边 780) 1 60
得 尤 为重要 。
表 1 鄂尔多斯盆地长 4 一长 6 +5 地层划分
动力及物源条件下形成的砂体物性 具有很大的 区 别。 水下分流河道等砂体沉积时水动力作用强 , 则砂 岩 的粒 度 比较 大 , 颗粒 大 多以支 架 排列 。 粒粒径 与 颗 孔 隙大 小相关 。 粒径 越大 , 透率 就越 大 。 渗 而且 沉积 物通常磨圆度高、 分选好 , 具有相对较高的结构成熟 度。 粘土杂基含量低 , 具有很高的初始孔隙度。 若水 动力 减 弱 , 粒变 细 , 选 变 差 , 孔 隙 度 和渗 透 率 颗 分 则 随着 粒度 的减 小 而降低 , 会形 成 低渗透 储 层 。长 6 就 的储 集 砂 岩 中浊 积 扇 的形 成 受 控 于古 地 貌 , 积 砂 浊 体储 层具 有较 好 的 油源 和盖 层 ,有利 于油 气 藏 的形
收稿 日期 :o 8 7 2 2 0 一O —1

特低渗

特低渗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基本特征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低渗透及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为了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基本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油藏为例,展开对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及地质特征分析。

1 储层的分类及特低渗储层的特征1.1 储层的分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储层的划分标准并统一。

我国一般将渗透率在50mD以下的油藏称为低渗透油藏。

按照不同的标准,油藏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2】。

按渗透率按渗透率为标准划分低渗透率储层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而且比让认同的方法。

以渗透率为基本标准,结合微观结构参数、驱动压差、排驱压力、储集层比表面积、相对分选系数、变异系数,将低渗透储层划分以下6类。

○1类(一般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10~50mD,这类储层的主要特点是,主流吼道半径较小,孔喉配位低,属中孔、中细组合型的油层,驱动压力低,流动能力较差,开采较容易。

○2类(特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1~10mD,这类储层的平均主流吼道半径小,孔隙几何结构较前者为差,相对分选系数好,孔喉配位低,属中孔微喉、细喉组合型的油层。

驱动压力大,难度指数大,比表面积大,储层参数低,不易开采。

○3类(超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0.1~1mD,这类储层的平均主流吼道半径小,孔隙几何结构差,相对分选系数好,孔喉配位低,属小孔微喉组合型的油层。

驱动压力大,流动能力差,比表面积大,吸附滞留多,水驱油效率低,开采难度大。

○4类(致密层):油层渗透率为0.01~0.1mD,油层表面性质属亲水,驱油效率低。

○5类(非常致密层):油层渗透率为0.0001~0.01mD,这类储层的显著特点是中值压力高,是非常差的储层。

○6类(裂缝-孔隙):储层特征是在测试样品上肉眼是看不出裂缝的,岩石非常致密。

按启动压力分类基于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分类的方法,是为了全面反映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特征。

通过室内岩心实验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储层渗透率的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熟料级别不同,具体划分如下:○1类: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率的数量级是10-4,渗透率范围是8~30mD。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杨伟伟;柳广弟;刘显阳;冯渊;独育国;程党性【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3(020)002【摘要】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are as follows: the oil saturation is low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is complex; the oil-water relationship is very complicated with unobvious oil-water interface; the reservoi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thout control of structures; and the farther from the sources, the poorer is the oil enrichment. 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study of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Yanchang Formation reservoirs in Longdong Area. It is showed that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s high and the buoyancy force is very limited in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s without fractures, and hydrocarbons charge into adjacent sandstones forming primary reservoirs driven by the excess pressure from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When fractures develop, hydrocarbons migrate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 driven by the buoyancy force and accumulate at the sandstones far away from the source rocks, formingsecondary reservoirs. Three model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s,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time of fractures, pore evolution history and reservoir forming dynamics. They are low mature oil charge in a small scale at the early stage, mature oil charge and accumulation in a large scale at the middle stage, and adjusting accumulation of tectonic uplift at the late stage. Furthermo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s were expound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studies. The source rocks are in close proximity to sandstone reservoirs, which lay the foundation of oil enrich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reservoirs is controlled by the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reservoirs is controll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低渗透油藏在国内外分布十分广泛,逐渐成为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藏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以下特征:(1)含油饱和度低,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2)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的油水界面;(3)大面积广泛分布,受构造高低控制不明显;(4)距离源岩越远,石油富集程度越差.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成藏机理研究表明:低渗透砂岩储层排替压力较大,浮力很难驱动石油发生明显的运移,石油在优质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剩余压力驱动下,向上、向下连续充注进入邻近砂体,近源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裂缝发育条件下,已聚集石油可在浮力驱动下沿裂缝进行垂向、侧向运移调整,远源成藏,形成次生油藏.综合石油成藏期次、裂缝特征及形成时间、储层孔隙演化史以及成藏动力演化等特征,建立了陇东地区延长组油藏的成藏模式:早期低熟油小规模充注模式、中期成熟油大规模充注成藏模式、晚期构造抬升调整成藏模式.其主要控制因素为源储大面积广泛接触奠定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石油富集的基础,优质烃源岩生排烃范围控制了原生油藏分布范围,裂缝发育特征控制了次生油藏分布部位.【总页数】8页(P132-139)【作者】杨伟伟;柳广弟;刘显阳;冯渊;独育国;程党性【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P618.130.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致密史与油藏成藏史 [J], 邓秀芹;刘新社;李士祥2.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物理模拟 [J], 李元昊;刘建平;梁艳;独育国;黄锦绣;曾溅辉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特征及其意义 [J], 邓秀芹;姚泾利;胡喜锋;李士祥;刘鑫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石油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J], 楚美娟;李士祥;刘显阳;邓秀芹;郭正权5.特超低渗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与成藏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下组合为例 [J], 罗晓容;王忠楠;雷裕红;胡才志;王香增;张丽霞;贺永红;张立宽;程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测井评价的关键

低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测井评价的关键

低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测井评价的关键资源(2)班熊平夏新元【摘要】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油气藏储层有效性评价是测井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低渗透率储层在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等诸多方面差异不大,但不同井的储层产能却差异很大。

要想搞清这一现象就需要对储层有效性进行精细评价。

这类低对比度储层的有效性宏观差异不明显,必须进行系统评价和精细评价才能揭示现象本质。

因此,首先对储层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然后结合测井资料对储层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低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四性”,含油性评价。

一:低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的地质特征1.低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的分类国家储量委员会根据国内主要油气田储集层物性分布规律和相关储集层分类方案研究, 于1997年颁布了碎屑岩储集层和非碎屑岩储集层物性分级的一个标准。

表1为碎屑岩储集层物性分级标准。

表1碎屑岩储集层物性分类标准2.低孔低渗-特低渗储集层的地质特征低孔低渗-特低渗地层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黏土或碳酸岩胶结物较多,岩石类型一般为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少见石英砂岩。

粒度分布范围宽,因而颗粒混杂,分选差。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是该类储层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其成因主要与储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

储层物性受储层岩性及孔隙结构的控制,这些因素与沉积物的物源及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地层的沉积作用控制着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的物性。

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相带中可以形成低孔低渗的地层,但这种沉积相多属于近物源沉积(如冲击扇沉积)和远物源沉积(如前三角洲沉积)。

碎屑岩形成低孔低渗-特低渗地层的成因,除沉积作用外,沉积后的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对储集层物性起着重要作用。

储层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下,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不断发生变化。

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孔隙分布极不均匀,储层中孔隙结构复杂、喉道大小不一且分选差,造成了储层的非均质性非常强烈。

就一般油层物理性质而言,孔隙度大的样品,其渗透率也相对较大。

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

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

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摘要:矿物含量高;成岩成熟度高,毛管压力高,孔半径小;沉积物成熟度低等是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特点,如果进行开采、钻井以及完井的工程,就会引起巨大的危害,通常来说,低渗透砂岩储层测井反映的都是低电阻率,所以,对这个类型油藏的开采与认知难度系数较大。

本文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几个主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然后讨论了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怎样形成的,最后介绍了裂缝的成因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关键词: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地质特征引言:低渗透砂岩的优质储层中会进行发育,并留存着次生孔隙、原生孔隙以及裂缝。

若想简单的就可以留存原生空隙,满足的条件是压实作用低、埋深浅。

在孔隙流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矿物质,其中绿泥石能够起到结膜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都在碎屑颗粒中,这种现象将抗压实性大大增加了,能够较好的保留原生孔隙;成岩中会出现溶蚀的情况,主要是将岩屑与长石等进行溶蚀,其中有很多稳定性低的颗粒,从而使得次生孔隙带状态稳定;次生孔隙带再次出现的因素为方解石等胶结物溶蚀后以酸性孔隙流体为基础;影响裂缝的有断层、岩性以及褶皱,断层周边之所以时常出现裂缝带,是由于砂岩致密硬脆时才可以。

对此类储层的认识时间我国是比较早的,在十八世纪初,就探寻到了典型的特低渗油藏,即延长油矿。

在我国的油气储量中,低渗透油气藏的占比为三成。

1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差;压力敏感性强;结构与成分成熟度低;裂缝发育以及储层物性差等都归属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性当中。

1.1岩石学特征在低渗透砂岩中,岩石特性各不相同,类型也多种多样,长石砂岩与岩屑砂岩在低渗透砂岩中分布的最为广泛,并且有较低成熟度的结构与矿物,碳酸盐胶结物与黏土矿物在其中的含量多。

安塞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探究中优势大,开发便捷,成本低,效率高,南部油田的砂岩较为细腻,直径大约零点二毫米,称之为中粒长石砂岩,呈次棱状;颗粒多、薄膜等是孔隙式胶结的特性;颗粒的成分大多数是长石,含量大约在百分之五十;浊沸石与绿泥石占填隙物的比例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和 良好 的储 层 类型 . 三角 洲前缘 主体 区为 良好储 层 的主要 发 育场 所 , 也是 油 气的主 要 富 集 区. 垂 向沉积 层序及 其横 向进 积 配置控 制 了长 6 储层 在剖 面上 的组 合发 育及其 综合特 征 的 演 变 : 面沉 平
积相带控 制 了长 6 储 层 沉积 类型 、 。 叠合程 度 及 岩性 和物 性 的 综合 展 布 , 而控 制 了油 气的分 布 范 进
图 1 曙光油 田构造位置 图
收 稿 日期 : 0 60 —9 20 .21
作者简 介 : 王建 民( 9 2)男 , 16 一 , 陕西 富平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沉积 、 储层 、 成藏等方面的研究
维普资讯

3 一 4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维普资讯
20 年 7 06 月
第 2 卷第 4期 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unl f nS i uUnvrt( aua Si c dt n o ra a hy i sy N tr c neE io ) o Xi o ei l e i
蕴 层 4 性 0( 岩 简 亚 小 一a 羹 岩 RD) 性 述 0 S l P y 剖 l 面 n Ⅱ 2皿 0
/ m
部长石溶孔极为发育 , 部分被溶蚀成长石铸模孔 . 储 层 最 小 孔 隙 度 为 2 4 最 大 孔 隙 度 为 . %,
2 . %, 均 孔 隙 度 为 1. %; 小 渗 透 率 为 32 平 13 最
局部 可达 1 I 5I 左右 , T 累积 厚度 1 -3 I图 2 . 1 3I( ) T
天环向斜南段东侧( 1 【 长 6 储层是该油田最 图 ) ¨.
主要 的储产 层 . 中生界 三叠 系延 长组 长 6油层 组为延 长期 湖盆
由持续扩张转为收缩之后沉积的第一套砂岩储层发 育的 地 层【 ’区 内厚 度 约 10 10m, 深 约 2 , 4 1 ~ 2 埋 15O 8 为一套 中一细砂岩与 暗色泥质岩 9 ~1 0m, 7 略等厚互层、 砂岩相对 发育的地层组合 , 岩电特征较 为突出. 按照通 常将 长 6自上而下进一步三分 ( 长 6、 6、 6) 长 2长 的方案 , 油气主要集中分布于长 6下
王建 民
( 西安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6 ) 1o 5
摘要 : 以录 井和 实验 分析 资料 为依据 , 以综合 研 究为 手段 , 以曙光 油 田 长 6 储层 为对 象 , 陇 东地 对 区 中生界 延 长组 长 6储 层沉积 特征 及其含 油性 进行 了分析 . 为 曙光油 田长 6 储 层 属 于低 孔特低 认 3 渗砂 岩储 层 , 为进积 型三 角 洲前缘 亚相 沉积 , 层特 征及 含 油性 向上 部 变好 ; 口砂 坝 砂 体是 其 主 储 河
0. 7 0 5X1 0~ , 2 u n r

怕6
深 灰色泥岩 、泥 质粉砂岩夹灰色
底 部

粉 、细砂岩
一 。 。
最大渗透率为 7 . 0 “ 2 7 3 1 ~ m X
叠 系 延
长 组 长
五 Βιβλιοθήκη 褐灰色 油斑. 油 薄层 粉细砂 岩
( 微裂隙)平均渗透率为 1 18 ~ n . , .7 1 I 物性分 X0 2 析结 果 表 明 长 6 层 属 于 典 型 的 低 孔 特 低 渗 储 储
围.
关键词 : 曙光油 田 ; 6 储层 ; 长 0 沉积 特征 ; 油性 含 中图分 类号 : E 2 . T 1 13 文献 标识码 : A
曙光 油 田位 于 甘肃 省镇 原 县城 东 南 部 , 东 方 北 向与西峰 油 田相 邻 , 造 上处 于鄂 尔 多 斯 盆地 西 部 构
J1 0 6 u.2 0
V0 . 1 No. 12 4
文章编 号 :6 30 4 2 0 )40 3 —4 1 7 —6 X(0 6 0 —0 30
陇 东地 区曙光 油 田长 6 特低 渗 砂岩 储 层 3
沉 积特 征 及 含 油 性
S u yo e o iin lfa m ̄ a d o l e e v n p ct fCh n - s p r lw e me b l y t d n d p st a e t o n i r s r ig r a i o a g 6 u e - - a y o p r a it i s n so e r s r or o h g a goi i I n e se n Oa s a d t n e e v i fS u u n I e d i a tr n u f
部的长 6 3亚 油 层 组 ( 以下 简 称 长 6 ) 长 6 深 0 . 3埋 160 6 I 度 3 -4 I 据岩 电组合 特征 6 ~1 0I, 8 T厚 5 5I, T依
可以将其沉积 自上而下划分为 3个更次一级的反旋 回( 6~ 长 6~ 长 6。 . 反 旋 回的下 部 发 育 泥 长 。 、 。 、 。 )各 质岩 , 上部一般发育砂岩 , 中、 单砂层厚度 3 ~9m,
层 [6. 5] _



长6

一 ia 丘 深灰色泥岩夹浅
2 沉 积 类 型 特征
在精细地层油层划分对 比基础上 , 把岩相分析
和测 井相 分析相 结合 , 通过 综合 分析 编 图 , 终 表明 最 长 6 储层 属于一 种进 积型 的三 角洲前 缘 亚相 沉 积 , 微 相沉 积类 型主要 有 河 口砂 坝 、 远砂 坝 及 分 流 间湾 沉积. 另外 在长 6 面 的下 底 部 , 部具 有 前 三 角 剖 局 洲及 浅湖 一 深湖 亚相 的沉 积【3 图 34 . 半 2, ( ,) -6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