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兴盛与衰败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又一次翻开了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从《三国演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戏: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好戏让我留连忘返,直呼过瘾!而今天,我要着重说一下曹操和刘备。
曹操和刘备,一个是将相之首,一个是汉室之后,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曹操心胸狭窄,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的多疑。
而正是他多疑又心胸狭窄,从而导致一个个名士之死:杨修是他肚里的蛔虫,偶尔跟他开点小玩笑,结果却被他杀死了;华佗好心为他剖颅治病,却被他起疑心杀死了……这一个个充满鲜血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怕,不能不说是导致魏国衰败的一个原因。
反观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
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在班级内部,不要为了没选上干部而心怀不满,从此孤立自己。
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国的俗话也说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心灵比海洋更辽阔、比天空更高远的“船长”吧!《三国演义》读后感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个暑假,我又重温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引起了臣子的不满和天下的大乱。
诸侯割地分据,百姓流离失所,谋臣武将拥主为王,而皇帝,则成了光杆儿司令。
在各路诸侯你厮我砍的战斗中,渐渐形成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之势。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精彩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精彩7篇)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一《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
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是关羽。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一代枭雄的兴衰成败可圈可点——《三国演义》读后感

一代枭雄的兴衰成败可圈可点——《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它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入的人物描写,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深刻领悟到了一代枭雄的兴衰成败。
在这部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各路豪杰的登场与较量。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的角色,被塑造成了三国时代的代表人物。
曹操作为一个从草根逐渐崛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丰功伟绩和雄心壮志无疑是可圈可点的。
而刘备则是一个忠诚仁义、多才多艺的君主,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魅力,成功团结了各方势力,最终建立了蜀国。
孙权作为南方的霸主,他以稳定和发展为目标,巧妙运用自己的策略,赢得了江东百姓的支持,建立了吴国。
然而,在这些英雄的崛起和辉煌之下,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崩塌和失败。
曹操身陷官渡之战,最终未能统一中国,他的野心和残酷手段也导致了他孤立无援。
刘备在建立蜀国后,却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和缺少明智的继任者选择,导致蜀国的迅速衰败。
而孙权则在赤壁之战后,为了争斗继承权,最终让东吴陷入了内乱和混乱之中。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认识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领袖们面临的困境和抉择,让我深思。
他们为了追求权力而不择手段,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充满权谋和权力斗争。
然而,他们的野心和欲望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崩溃和失败。
这种兴衰成败中隐藏着一种智慧和教益,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决策。
同时,《三国演义》也给了我启示和勇气。
小说中的一众英雄们,他们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从不气馁,他们勇往直前,永不言弃。
无论是赤壁之战中的周瑜,还是血战虎牢关的关羽,他们都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感受到了兴衰成败中隐藏的人生智慧和启示。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6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6篇)《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古典文化和灿烂文明的东西泛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犹如沉淀在河中的金子,底蕴深厚,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坚定的目光,它就是流芳百世的千古绝唱---《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却饱含历史沧桑的英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罗贯中将一部豪杰四起、群雄逐鹿的历史话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忠厚的刘备不仅布施仁政,广得民心,还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更是他的佳话;“智绝”诸葛亮有胆有谋,未出草庐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势,作战时洞察敌我,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巧施“空城计”,一人抚琴独退百万雄狮;曹操虽有时奸诈狠毒,但所拥有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却是其他人所比不上的;义重如山的关羽,对先主忠心耿耿,一颗赤诚之心,博得无所读者的敬佩。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只有谨慎,才能获得成功。
刘备告诉我只有仁德宽厚,为人大度,才能受到大家的爱戴;曹操告诉我为人奸诈不会有好下场;关羽告诉我对待朋友一定要真诚,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别人也会回报你。
这些深刻的道理无不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三国演义》是一幅辉煌的历史画卷,作者呕心沥血,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勾画的栩栩如生。
这部小说,承载着作者的灵魂,屹立在文学的巅峰,实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万世不朽。
它催人奋进,激励我在学海中竭力探索,为了心中的目标,砥励前行,不懈奋斗!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24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2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年暑假央视频道都会播放大型史实电视剧《三国演义》,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但是电视剧不能连续观看,于是我就自己去找来《三国演义》,自己慢慢看,也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作者罗贯中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这部历史小说是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引线,写当时天下一片大乱,各路诸侯群起,以曹操家族为代表的魏、刘备为代表的蜀、孙权为代表的吴三国的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最后三国归晋,江山一统,结束了乱世纷争,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真实再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最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爱喝酒闹事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不服气的周瑜等等。
其中,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因为我喜欢刘关张三人乱世当中仍存爱国之心,时时想着救民与水火。
正因为如此,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
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
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在三国大舞台中,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
有许多的故事如: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失街亭,收姜维等被后世改编成了戏剧,后人千古传唱,到现在舞台上还经常看到呢,还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成了歇后语,英雄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通过历史人物去演绎传输仁、义、道、德、礼、信、忠、孝等思想,描绘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
我最喜欢慢慢品味这本书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2每当拿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我顿时思绪万千,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似乎陷入历史的漩涡。
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与历史命运

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与历史命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广为人知。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将从历史命运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
一、盛世的崩溃与乱世的兴起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东汉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弱,社会秩序开始崩溃,各地的豪强势力逐渐崛起。
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的兴起,正是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
曹操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统帅,利用混乱的局势,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并将其扩展到中原地区。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相反,他的专制统治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
曹操的统治方式与东汉王朝的衰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统治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盛世的终结。
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蜀地和江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们通过与曹操的斗争,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领土,并逐渐发展壮大。
然而,他们的统治也并非一帆风顺。
刘备在蜀地的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而孙权则在与曹操的斗争中陷入了被动局面。
这些困境与历史的命运密切相连,他们的兴衰与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
二、英雄与命运的交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他们的命运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也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操的命运起初看似光辉,他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统治者。
然而,他的命运最终走向了衰落。
他的统治方式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他的家族也因为内部纷争而四分五裂。
他的盛衰与历史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统治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终结。
刘备和孙权则是在乱世中崛起的英雄。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
刘备在蜀地的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他的后继者也未能保住他的江山。
孙权则在与曹操的斗争中陷入了被动局面,他的政权也在其子孙之间四分五裂。
这些命运的交织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他们的兴衰与历史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读后感曹魏的衰落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读后感曹魏的衰落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读后感:曹魏的衰落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传奇和英雄色彩的经典小说,在其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
其中,第五十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描述了曹魏逐渐衰落的过程。
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它所揭示的一些重要的历史教训。
首先,在曹魏的衰落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内忧外患是造成其瓦解的重要原因。
曹魏政权内部的斗争和争权夺利导致了朝廷的腐败和权力的分散。
曹操逝世后,曹魏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不断升级,导致了内部的动荡。
与此同时,曹魏还面临着来自蜀汉和东吴两个敌对势力的不断威胁。
在与蜀汉的战争中,曹魏反复败北,损耗惨重。
而与东吴的战争则让曹魏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使其无法全力应对。
其次,在曹魏的衰落过程中,个人的权谋和短视的决策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后,仅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废黜了曹操的太子曹冲,进一步增加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而曹丕任用了一些无能或贪墨的官员,以满足自己的私利,却疏于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这些当权者的短视决策使得曹魏无法有效地应对外患,逐渐丧失了战略优势。
第三,在曹魏的衰落过程中,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政府的统治缺乏民心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曹魏政权在统治过程中是以突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基础的,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积聚。
通过小说中的描写可以看到,很多普通百姓都对曹魏政权心生不满,并希望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
这种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也对曹魏的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的阅读,我不禁思考起现实社会中的类似问题。
我们能够从历史中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现实生活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首先,我们要重视国家的内外环境,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各种挑战。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有远见和能力的领导者,避免让权谋和个人私利成为统治的驱动力。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民众的需求和声音,政府的统治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利益,保障其基本权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烦闷躁动的夏日假期里,太阳当头,筛下一道道如利剑般的金光,炙烤着大地,花草树木都垂头丧气,鸟兽虫鱼都不见踪迹,而蝉此时却可以引吭高歌了,在这个炎热的暑假里,最好的消暑方法就是看书了。
而我看了一本《三国演义》,想必三国演义是众所周知吧!它是四大名著里的一本,被誉为精选世界文学中的传世经典,《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功夫是一流的,从而让不少后世小说家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而我最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就是关羽了,关羽是刘备的二弟,姓关名羽字云长,亦叫做关云长,关将军大高个,长得红脸长须,一对卧蚕眉,那叫一个威风凛凛啊!手持一把82斤的青龙偃月刀,有万夫莫敌之勇,战法了得,屡屡立功,更是兄弟刘备的坚强后盾。
更可贵的是他对刘备忠心不二,他和大哥是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几次三番助大哥在绝境之中翻身。
记得有一次徐州失守,刘备弃城而逃,途中三人走散了,而刘备妻小在关羽那儿,关羽完全可以舍弃他们,可关羽没有,仍尽心尽力,直到见到了刘备,真是忠心可赞啊!而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伤这一章节,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关公在战场上中了一支毒箭,等把医生请来时,箭已入骨,需要刮开皮肉,直至骨头,再刮去骨头上的箭毒,敷上药,再缝起来,其间,需经受剧痛,没想到关羽边和友人下棋,边做手术,直到手术完毕,他都没喊疼,真是铁骨铮铮啊!关羽为人真诚,忠心耿耿。
同时心智坚决,所以才能出色地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对我们来说,很有启发意义,我们要努力学习,苦练本领,锤炼坚强意志,与人为善,待人真诚,这些是我们的必修课。
《三国演义》读完了,不仅消了暑,还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三国演义》读后感2“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从周朝以来对于天下的定义。
而《三国演义》一书所呈现的便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史诗。
读罢后,我陷于遐想之中。
东汉末年,卖草鞋为生的贵族刘备,与杀人而逃的关公和杀猪卖酒的张飞“桃园三结义”,共创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读后感:兴盛与衰败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
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
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
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
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
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