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惨案中失德现象审视道德教育责任的缺失与重建

合集下载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学校德育教育成效不佳,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社会舆论对高中生德育焦虑不已。

本文将从高中生德育缺失的原因和表现入手,分析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的原因1. 社会风气影响当前社会风气不良,网络文化以及大众娱乐节目中一些不良言行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导致高中生德育缺失。

2. 家庭教育不善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或者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

3. 学校德育教育不足一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投入不足,教育方式过于死板,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不重视。

1. 道德观念淡薄部分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认识模糊,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导致出现自私、不择手段的行为。

2. 行为不端一些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不够,经常迟到早退,在学校和课堂上不守纪律,甚至有人会出现欺凌同学的行为。

3. 态度消极部分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态度消极,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愿意为集体荣誉和大局考虑。

三、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1. 德育教育存在局限性目前德育教育大多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德育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和积极性。

2. 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真正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3. 德育教育缺乏与家长的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与家庭教育脱节,缺乏与家长的积极配合,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1. 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增加多样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强化德育教育与课程融合德育教育不应该与学科教育割裂,而应与课程融合,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教育。

德育在教育中的缺失与改进

德育在教育中的缺失与改进

德育在教育中的缺失与改进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经济化过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日益热烈,资本主义的个人利益至上思想也随之盛行,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渐次被淡忘。

儿童和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一的教育环境下,缺乏多维度的德育教育,从而使得很多人的言行举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因此,改进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使其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代教育中的必要趋势。

一、当今德育在教育中的缺失德育在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人格发展在当前教育条件下,很多教育者重视的是考试成绩的高低,这种主张使得教育界内的考试狂热者不断增长。

但是,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不应只培养出高分的学生而忽视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需要的。

一位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不仅需要高分数来说明他的能力和智商,更需良好的道德品质来保证他在社会中愉快的交往。

因此,教育的重点要转变,应该让德育成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学生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家长和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不重视家长和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不重视也是德育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够重视德育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某些家长甚至将家庭教育的目的仅仅看做是培养出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更考虑自己孩子的未来前途,而忽视了位于考试之外的德育发展,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且也不利于国家所需的优秀人才的选拔。

3.缺乏德育教育的体现当前很多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具体的体现。

除了在德育教育课上,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看到这个领域的体现。

由此,德育教育就成为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没有具体的实施内容。

因此,我们建立现代教育的体系时,应该强调与德育课无关的专门机构与活动,使德育教育能够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二、如何改进我国的德育教育为了建立一个德育坚实的教育体系,改进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有以下几个建议:1.学校要以德育教育为主导当前教育机构的重心需要转为德育教育,让学校成为教育德育的阵地。

目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问题探析

目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问题探析

目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问题探析目前,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本文将从政策、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来探析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问题。

政策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但是实际的政策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政策缺乏针对性,对于具体的德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不够明确。

德育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不力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于德育教育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

家庭因素也是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家庭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一方面,一些家庭对于子女的管教方式存在问题,孩子们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一些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不足,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导致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得不到提升。

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

一方面,一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德育课程和活动缺乏实质性内容和创新性。

一些学校和教师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课程安排和评价体系都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导致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不到充分发展。

针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加大政策的指导力度,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家庭应该加强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念。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教给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问题涉及政策、家庭和学校多个方面的原因。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政府、家庭和学校合力,才能够解决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学校教育教学中道德的缺失现象及自我诊断

学校教育教学中道德的缺失现象及自我诊断

学校教育教学中道德的缺失现象及自我诊断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

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幸福。

道德课堂上教师应以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

案例一:一学生因数学课上“交头接耳”而遭任课教师体罚。

课堂上,许多教师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师生互动仅限于齐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而更多的时间传来的只有一种声音──教师的声音,教师口若悬河,一讲到底,学生保持极度的沉默,“虚心”听讲。

反思:教师──霸权和控制;学生──极度压抑的个性。

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授受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扮演着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角色。

某种程度上视学生为没有个性特征的毫无生机的容器,教师则是任劳任怨地把应试知识灌入“容器”;他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一种思维模型‘加工场’──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个标准把原本生动活泼富于想象的孩子加工成‘标准件’;他们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行为提出硬性的要求(如案例中的体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成为绝对的课堂权威和课堂学习的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霸权与控制的服从。

而多数学生也习惯了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不懂得更懒于反思和创新,经过“填鸭子──考鸭子”最后成了名符其实的“板鸭子”,失去了自然常态下应有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这种只盯“物”忽略“人”的教育结果必然是: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求知欲的激发,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湮灭。

长此以往,教师成了“僵师”,学生成了“僵生”。

角色的错位,打破了课堂的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使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了失落的“花朵”。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在高中教育中加强对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和管理。

通过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这迫使我们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不断探索和研究。

本文着重探讨了高中生道德教育缺失的背景和原因。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解决对策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它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

作为中国的新一代,高中生的知识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而道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现象严重发展。

一些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受到了扭曲,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衰落。

我将从以下几点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时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处于波动阶段。

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和指导,或者道德教育有所遗漏,高中生很可能误入歧途,人格会被扭曲,这将会给他们的家庭,甚至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主义和思想思潮不断涌现。

作为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当代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地影响。

其中,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特别是在道德水平,行为习惯,法治和纪律,集体主义等方面的高中生,比较明显。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及时改正错误,从而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功。

二、道德教育的缺失反映了这个问题目前,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享乐主义正在兴起攀比是中学生的普遍感受,我们应该充分理解。

然而,理解不是放纵。

受当前庸俗社会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塑造自我形象时形成了“盲目崇拜”的心理。

他们模仿生活中的“富人”、“外国人”。

谈当今中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谈当今中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谈当今中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及对策中学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才,“先人后才”。

社会不断发展、只有认真分析德育教育的缺失原因,在内容与形式上合理规划德育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标签:德育教育缺失内容与形式发展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

而德又是排在第一位。

人才,“先人后才”,因此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必须将德育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当前学校周边环境、课堂环境、网络环境、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负面影响不小,这就给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

因此,正确面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现状,在内容与形式上对德育教育的合理规划,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原因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对物质的普遍追求使人们放松对精神世界的培养和建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思潮汹涌而入,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部分学生心理和行为失衡,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等与社会进步不和谐的错误观点。

其次,受当前经济利益的刺激,“一切向钱看”,急功近利,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

因为这些,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甚至辍学。

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学校以升学率为标杆,忽视学生德育的教育,而且在德育的工作中,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方法枯燥,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性,不为学生所接受。

不能忽略的一个现实是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物质条件,造成他们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

同时,家长们受“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视或回避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培养。

中学德育教育中的缺失无疑给学生们带来负面影响,迫使我们去分析这些缺失原因,对德育教育的发展合理规划,方能让其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缺失与补正

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缺失与补正

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缺失与补正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

然而,当前的教育中普遍存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责任教育的缺失现象。

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本上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补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一、缺失的原因(一)教育体制的缺陷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三种层次的问题。

由于学科教育的严格性和考试的压力,初中思想品德课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功能。

同时,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也往往没有很好地配合其他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不够。

(二)教师职业素质不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高素质和教育理念。

但是,当前教师队伍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教育经验、教育理念陈旧等问题,导致教师讲课方式和教育思想并不符合学生现实和内心的需要;此外,教师的数量不足也成为制约初中思想品德课发展的一个因素。

二、缺陷所引起的问题(一)缺乏正确的思想品德初中是青少年进入思想成熟期的阶段,此时思想品德的教育意义更加突出。

如果学校不能将思想品德课教学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学生或许不能在学校获取到正确的思想品德观。

(二)缺失社会责任意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要求青少年必须具备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果教育缺失这方面的内容,将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缺少道德情操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将会给他们的人格塑造、道德规范的确立以及行为规范的遵守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策略(一)构建完善的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经历,以及社会文化的需求,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课,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能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和接受课程内容,同时加强课程管理和评价,从而让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得到深化。

(二)拓宽教育场域除了传统的教育场域,如课堂、学科、学校,还应开设更多的课外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社团、公益志愿活动等,让学生感受社会、学习社会,提升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当下高中生德育缺失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浅析,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促进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和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的表现1. 校园欺凌现象日益严重。

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学生集体和教育机构中通过语言、行为、暴力等手段,对他人进行侮辱、伤害、恐吓和威胁,造成受害者身心受到伤害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校园欺凌现象在高中校园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 道德观念不健全。

部分高中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了盲目崇拜明星、模仿网络红人、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行为,导致了道德观念的滑坡和认知偏差。

3. 自律意识淡薄。

当前的高中生普遍缺乏自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行缺乏自我管理和规范,容易受到诱惑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以上种种表现都彰显出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亟需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1. 家庭教育不善。

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一些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放任孩子自由发展、过分溺爱孩子、忽视孩子的道德修养等,造成了孩子道德观念扭曲、行为不端等问题。

2. 社会风气不正。

当前社会风气不正、现实利益观强烈,导致了道德底线的模糊,导向了部分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之心,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一些学校对德育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对德育素养的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德育教育的空白和缺失。

学校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置不足以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警示和规范。

通过对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德育教育的缺失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校园惨案中失德现象审视道德教育责任的缺失与重建
作者:曹睿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15期
作者简介:曹睿(1990-),女,汉,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摘要:近年来,校园惨案频现大众媒体,观之触目惊心。

一系列案件的发生折射出中国教育的缺失。

本文以道德观察的视角审视青少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象及原因的分析对我国德育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失德现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73-02
一、新闻报道中学生失德现象与原因分析
大学生本应是文化、智慧、良知、创造的象征,站在时代前沿,引领社会风向。

然而,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不仅与社会的期望明显不符,还滑向了道德的深渊。

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令人瞠目。

近年来,大学校园惨案频现大众媒体,件件直刺人心,试看几起案例:
2004年云南大学XXX,因在被怀疑打牌作弊,连杀舍友四人,震惊全国。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铊盐投毒案,造成三名学生死亡。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XXX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

诸如此类事件屡屡发生,这一幕幕惨案的发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敲响警钟。

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知识日益丰富,技能日益精湛的同时,道德问题却日益突现。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先生对此有感而发: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上案例无不是为一己之私,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重大创伤。

纵观上述案例,悲剧的酿成绝非偶然。

心灵的蒙尘,价值的扭曲,对生命的漠视,都是在长期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追求而忽略了精神培养。

在现今中国社会,消费主义当道的市场经济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

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着眼点都放在了教授人们生存手段和技能,而
非教人向善,教人做人。

人的主体性被忽视,德育几乎没有它的生存之地。

让一个人在社会进化中几乎泯灭人性,而越来越趋近原始兽性的时候,当代的工业文明社会,便是精神上的原始野蛮社会。

青少年在这样的社会中成长起来,必然会出现道德失范甚至道德沦丧。

对此,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当代学校德育的失责与反思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自入学起,学校便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并贯穿始终。

然而,长久以来,制度化的德育实效并不高。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智慧的中国教育尚未做好回应社会整体进步对当代德育的最新要求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德育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并未与之良好衔接,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偏颇。

袁贵仁部长曾针对大学德育实效不高做出过精辟分析,他认为德育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不讲理,二是有理没讲好。

笔者以为,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反思当代学校教育的失责。

(一)学校德育的起点和目标:
有人把青少年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比作西西弗斯神话中不断反复由山下往山上推石头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应是循序渐进,在生活与体验中逐渐领悟的。

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快,制度化的教育不得不其做出人为的规定。

在努力实现中国教育全部转型的当代社会,我国德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和谐社会建设相应的积极社会公民。

就个人而言,是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生活质量和幸福生活的能力。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终点,从理论上讲,在经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后,我们应当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然而,从上述校园惨案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历时十五年的学校德育教育几乎宣告失败。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并未认清这一事实,他们误把德育目标当成德育起点,德育中的高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特点尚未成熟形成矛盾。

德育目标作为起点,固然是为了保证德育的指导性和方向性,但若脱离了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思想基础等那么这种道德教育必然是收效甚微的。

(二)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德育有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

然而,很多学校并未意识到这三种课程形态并存的现状,不善于“三课并举”,未能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掘德育课程政策和资源,误将全部德育窄化为“直接德育”。

直接德育往往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从外部植入的过程,它通过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课堂教学,把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强制罐输到学生脑中,把劝人向善的伦理道德学习和实践异化成为某种知识的考试,这种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想分离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导致降低学生其理性价值。

事实上,人创造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和限制自己,而是为了发展和肯定自己。

道德具有约束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激励作用。

它不是某种纯粹外部的抑制人的枷锁,不是社会用来对付个人、反对个人的工具,不是同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质相对立的异已力量,而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探索、确证、完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在本质上与人的创造精神、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致的,是应当把引导儿童价值成长,提升生命质量作为其本质追求。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片面强调道德规范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而忘记了人们内心的道德需要,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三)学校德育中糟粕文化的渗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无时无刻不与当代社会发生联系,这种带有明显落后性,非理性,弥散于民间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在青少年的成长教化过程中,势必引起心理畸形和价值观的扭曲。

当代青少年生长在纷纷扰扰的信息化社会,新旧媒体同台登场,为人们呈现出形形色色的视觉盛宴。

儿童不再单纯的学习阅读,代替的是与成人一起面对同一个娱乐化、通俗化的屏幕,结果使儿童世界与成人社会的边界消失。

儿童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诱惑,来源于小说,影视,游戏的各种异端文化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

我国学校德育的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单靠“直接德育”的课堂灌输与应试检测,在社会大染缸中是不堪一击的。

社会中,糟粕文化无孔不入,没有做好与家庭合作的关系,学校德育就像堂吉诃德那样孤独而低效的战斗着,势必产生“5+2=0”甚至“5+2
三、学校教育责任的重建与展望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案例中校园悲剧的产生,恰到好处地印证了这一说法。

这不是某一阶段德育的失败,而是长期以来教化累积的结果。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单向行程,学校教育责任重大。

重建学校教育责任势在必行。

(一)落实德育制度,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正如前文所述,德育形式中的“隐性德育”是常常被人们忽略,但又具有无限能量的“沉睡的雄狮”。

它具有陶冶特质,能够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学生的成长生活之中。

德育制度的诉求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安排好学校生活的制度环境,落实“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合乎德性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品格学习的“做中学”。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甚至大学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都是强制管理多于人性化的教育性安排。

教师对学生团体、组织的指导过于强力,学生缺乏自主性,自治性。

要落实德育制度,就是要建设和谐阳光的校园生活,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宰,让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和课外生活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沃土。

实现师之间平等对话。

让道德教育在民主平等的土壤中根植,在
师生之间相互渗透,对流和互补,学生才有望成为自尊,宽容,拥有健全人格的真正公民。

学校德育的时效性才能增强。

(二)转变德育内容,以人为本,提升生活品质
自建国以来,我国德育概念就具有泛政治化,过度政治化倾向。

在中小学课堂上,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声音远远高过道德教育,把高尚的精髓从生活中剥离,并把它看做是教育的全部,结果导致德育的“假、大、空”。

事实上,在儿童认知逻辑发展中,应当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正确的逻辑顺序应该是:首先,基本的品德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础。

这也是符合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阶段性,早期的道德教育力图解决的是具体的生活课题而不是那些政治上比较抽象的问题。

其次,政治教育本身是重要的,需要科学化的,一个人要成长为合格的公民,是应该有端正的政治态度,而非在课堂上空喊口号,闭卷应试。

因此,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相结合,教育和接受在德育过程中统一完成,“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让他们的未来幸福”的德育终极目标才有望实现。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浪漫:自由与责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鲁洁,朱小曼. 道德教育论丛[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戴淑君. 高校德育目标的起点[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
[4]佟雪峰. 德育的“道德性”问题初探[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