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结构分析

《诗三首》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1、《涉江采芙蓉》的画面分两个部分:
涉江采芙蓉──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忧伤以终老。
2、《短歌行》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
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3、《归园田居》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共五首)的一篇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
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结构图示】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诗三首_涉江采芙蓉正式版

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何以有终老之叹?
。忧愤:汉末外戚宦官干政,将东汉选举 制度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 只看门路和金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 士人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官不惜 四处奔走,以求推荐援引,但多投奔无门。 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痛苦和困 惑。热烈追求仕宦但黑暗社会进身无望, 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 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涉 古 江 诗 十采 九 首芙 》蓉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一串纯真自然的举动
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 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意象:“芳草” “兰泽” “芙蓉”
芳草: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 兰草:高雅、幽逸 芙蓉:高洁,爱情
佛家认为人有七苦, 其一曰“爱别离”,相爱却 别离,是为人生悲剧之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汉 末年文人创作的《涉江采芙 蓉》,一起来体会这爱别离 的苦痛。
古 诗 十 九 首
1
东汉失意文人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意境: 那是一个夏日,江上芙蓉朵朵,江边 沼泽长满兰草,我涉江去采莲。这是 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 的意境。
一串纯真自然的举动
涉江而采
还顾而望
动作: 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 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 得,故深情回望旧乡,以望代归,却又 终究是归之不得。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 感的外化,是真纯自然的。
爱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课本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注解】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全文翻译】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全文鉴赏】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诗三首》中心意思

《诗三首》中心意思
1、《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惜别的情诗。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
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2、《短歌行》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
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歌纵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3、《归园田居》是作者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
诗歌表现了陶渊明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诗三首》课文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合作探究,感受诗句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小结
全诗着眼点
忧(功业、人才)
志(一统天下)
全诗落脚点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
心境由狭变阔, 情绪由低沉到高昂。探究综合,迁来自评价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梁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2
3 4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 古涉 诗江 十采 九芙 首蓉 》
诗歌鉴赏品味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 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 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 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了解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
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 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 提倡?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 方的“同心”者)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 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 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 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 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 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课件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谊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转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想念等感情,另
朗诵感知 归 园 田 居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误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迎——敬慕贤才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作 者在此吐露的是求贤不得之忧。
•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 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入的内涵呢?
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庆祝。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 对全诗在营建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幽静、高洁的感觉。屈 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 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建了 幽静高洁的意境。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 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明确: •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疑未定,彷徨不知何去
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期望。
•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期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 天下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
杜甫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四句一问一答, 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 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 转、合”,这两句在结 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 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 转为下面的黯然失落作 铺垫。五、六句的“还顾ຫໍສະໝຸດ 、“漫浩浩” 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 清晰地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 心情。“漫浩浩”一词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 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 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 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1.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2.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 冕(第一,首位 )”“一字千金”。 3.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达深厚的感情。 4.主要写游子思乡(羁旅诗)、闺人怨别(闺怨 诗)、游宦无成。感情特征:感伤、苦闷 5.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
诵读感知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涉 江 采 芙 蓉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散文化 的语言加以描述。
诗歌开头两句有哪些 意象 ? • “芙蓉”“兰 泽”“芳草”等意象。
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品读:你认为诗歌描写 “采芙蓉”“多芳草” 和“兰泽”有什么作用 ?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 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意象
芙蓉 兰泽 芳草 远道 旧乡 长路
手法
直抒胸臆 以乐衬哀 虚实结合
情感
忧 伤 思念亲人 思念家乡
学.科.网 网
1、本诗中的感情有没有变化?
请找出诗歌中体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词语。
采芙蓉、在远道、望旧乡、忧伤等。
作者的感情变化: 欢欣——失望——思念——忧伤
2、抒情主人公是谁?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 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 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男子。 你怎么看?
对写法 • 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 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 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想 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 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看哪些诗句运用了与《涉江采芙蓉》 相似的抒情技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链接高考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 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 又有什么特点? • (2)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 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 论 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 家”的。②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 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