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的女强人——村党总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村书记感人事迹

村书记感人事迹做好一名农村书记,要爱岗敬业,不断加深对党的思想,心系群众,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工作,感动百姓。
下面是店铺整理村书记感人事迹的范文,欢迎阅读!村书记感人事迹篇一柯名志,男,现年48岁,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三门县小雄镇山场村村主任,20__年4月份通过村民选举担任山场村党支部书记。
任期以来,他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带领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山场村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党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为了搞好支部团结,柯名志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
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
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召开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会议,集体来共同讨论。
村里实行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抓经济促发展,带动群众建设新农村。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身为党支部书记,心里时时刻刻想的是群众。
20__年山场村申报浙江省“中心村”建设获得成功之后,20__年“中心村”项目启动之初,尤其是在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以及涉及到一些村民个人利益方面,很难得到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柯名志与村主任柯孔领带领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通过多种途径各方面渠道申请项目启动资金,排除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省“中心村”建设项目方得如期启动,并顺利通过上级各部门初步检验。
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 (8)

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ⅩⅩ,女,苗族,1960年8月出生,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2010年担任三道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任劳任怨,勤奋工作,严谨求实,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到了一名党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务工作者,但从她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中能找到她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足迹,她在平凡的岗位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求真务实,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忘我地投入到村党建工作中。
第一、坚持不懈的学习,提升党务工作的业务能力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吴支书格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
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坚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她根据工作实际,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加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能力。
二、党建工作成绩突出严格执行党员发展程序,当好发展党员的“第一把关人”的原则,将有文化、有上进心、群众基础好,能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年青人吸收到党组织来,在发展党员的各个阶段,严格按照发展程序,为党组织吸收新鲜血液。
三、以助人为乐,礼貌待人,为群众服务为人生座名铭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她,从不摆架子,总是以“助人为乐,礼貌待人,服务群众”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与人友好相处,把村民当成自己的朋友,热心助人,乐于助人,象关心亲人一样关心群众,对待同事是这样,对待支部的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也是如此,豪爽、直率、乐于助人,在群众有困难时,她总能伸出一双热情的手给予最大的帮助,每当老党员生病时,她总是会送去温馨的问候,在中秋月圆时,她会带上月饼、水果去看望孤寡老人,送上一句祝福话语,她心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她的每一名话语,每一个动作无不体现出党务干部的优良素质,ⅩⅩ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事事、处处、时时都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一名党支部书记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对工作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其他的党务工作者树立了好榜样。
情系山村的领头雁一记柳河县圣水镇当石村、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邱忠艳

情系山村的领头雁一记柳河县圣水镇当石村、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邱忠艳作者:卢德铖本刊记者晓佳来源:《新长征》 2012年第12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在我省柳河县,就有这样一位把村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村官儿”,他就是柳河县圣水镇当石村和永兴村党支部书记邱忠艳。
邱忠艳原是柳河县圣水镇当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凝心聚力、艰苦创业,经过20 多年的努力拼搏,使昔日老大难的贫困村一跃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8500 元、村集体资产300 多万元的富裕村和远近闻名的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治村有方,千方百计抓增收1996 年之前,当石村是一个全镇出了名的“姑娘小伙往外走”的贫困村,一年到头一家收入不到3000 元,村集体债台高筑,外债达20 多万元,三年换了三个村党支部书记。
1997 年10月,邱忠艳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从此当石村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步入发展之路。
邱忠艳治村有道是出了名的,他工作比较讲究方式方法,村里无论有多棘手的事,他都有办法解决,村民都叫他“邱诸葛”。
他一上任就向镇党委立下了“干不好,立马走人”的军令状,通过实施村干部坐班制、党员任职承诺和设岗定责等有效措施,整肃作风、凝聚民心,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彻底改变了以往村班子的软弱涣散状态,领导核心作用、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了有效增强,在村民中树立了干事为民的良好形象。
“发展才是硬道理”,邱忠艳带领村“两委”班子首先从增加村集体收入入手。
原来村里的册外地管理混乱,村民中有不签合同的,有少交承包费的,甚至还有白种的。
为了不让村集体资源流失,他和班子成员一起翻山越岭,对村里所有耕地、荒山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重新统一定价,集体对外发包。
“一石激起千层浪”,册外地清理发包成为村里的爆炸性新闻,种了这么多年的土地突然间要钱了,村民们不理解,更不支持。
面对这些情况,邱忠艳不仅没有退却,而且更坚定了信心。
大山里的“女汉子”——张昌花

【题目】大山里的“女汉子”——张昌花【开场白】一个乡野女娃,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多难的家庭;一个山村女干部,用执着的信念拼出一个贫困村的未来;张昌花,一个苦难铸就的“女强人”,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女英豪”,一个带领乡亲们走向幸福的“女汉子”。
【推出题目】【黑起】【正文】张家口万全区膳房堡乡菜山沟村,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小山村,恶劣的自然条件、闭塞的交通,让这个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贫困村曾经衰败凋零。
今年38岁的张昌花,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姑娘。
从小学习优异的她,因为家境贫寒,母亲体弱多病,不得不早早放弃学业,与父亲共同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吃苦耐劳的张昌花勤俭持家,头脑灵活,靠着贷款购买的三轮车,农忙时干地里的活,农闲时替人拉东西,几年下来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能干姑娘,再加上她品性善良,热情大方,在她25岁的时候,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
【同期张昌花:家庭挺和睦,最后有了孩子,有了闺女挺幸福的。
】【配音】幸福并没有一直眷顾着张昌花,在她27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了卵巢癌,高额的医疗费让张昌花的家庭一下陷入了困境。
为了筹足母亲的手术费用,张昌花夫妇不分昼夜地干活,然而祸不单行,2006年底,一场车祸让张昌花的父亲成为植物人,也让这个本就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
【同期张昌花:老两口那会儿一年就花了30多万将近40万,我那会根本没钱,家里本身就很穷。
然后就东借西筹的,全是基本和我们村里乡亲们借的。
东家5000西家3000这样一直往里边看病花钱。
】【配音】尽管乡亲们热情帮助,也仅仅能够送张昌花的母亲到北京治疗,却不能挽留住父亲的生命,而留下的却是那几十万元的巨额外债,这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张昌花度日如年,甚至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
【同期张昌花:有的时候就在到大山上抱头痛哭,觉得自己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也实际上那会儿也想过,我也不想活了麻烦。
后来又想想,唉父母欠下那么多外债,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我得想办法挣钱,尽快把它们还上。
村党总支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村党总支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精选多篇)第一篇:村党总支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村党总支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男,1958年5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村党总支书记。
**上任以来,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群众跨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截至2014年底,村民年收入12014元,集体积累达到1500万元。
一、甘于奉献,勇挑重担。
新建村座落在大山深处,多少年来,村民们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影子。
二十几年前,30岁出头血气方刚的**用一把铁锹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装上了一辆排子车,告别了乡亲,走出了大山,踏上了闯世界的征程。
几年下来,在市场风浪拼杀中,**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建筑工程队,家里盖了楼房,买了汽车,成为村里的”首富”。
1999年底,新建村原党支部书记与一些村民找到**,希望他能回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当时,**的思想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回去,就意味着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化为乌有;不回去,乡亲们的呼唤时刻在耳边回响。
”我是大山的儿子,富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何况自己又是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是真的富”。
前思后想,最后他还是毅然解散了自己的建筑施工队,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小山村。
2014年换届选举,**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负起了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重任。
二、披荆斩棘、艰苦创业。
创业之初,摆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烂摊子”:村民人均耕地不足八分;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账上没有一分钱,有的却是5万元的欠债;”两委”没有办公地点,四处”打游击”……**没有被困难吓倒,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他掷地有声地说:”五年内创不出名堂,我甘愿下台!”。
为改变祖祖辈辈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的现状,蔡德宽反复召开村委会、村民会,征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多次自费赴山东、**、江浙参观学习,问计于市场,问计于能人。
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确定了”开发资源,引进联合,规模种植、发展旅游”的脱贫思路,掀起了改变山村面貌的建设高潮。
山村女支书--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岳池县李坝村党支部书记袁慧

山村女支书--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岳池县李坝村党支部书记袁
慧
广安组
【期刊名称】《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 两年前,岳池县同兴镇李坝村十分落后,各种拖欠款达14万多万.两年后,李坝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村民家家通公路,户户通有线电视,村里的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李坝村为何发生如此变化?是因为村里有一位能干的女支书,她多次被县、镇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村支部也被县委授予"红旗村党支部"称号.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广安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查支书硬是我们的好支书"——记四川省劳动模范、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党支部书记查玉春 [J], 贺贵成
2.青山不改——记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特等劳动模范、凤城市陶李村党支部书记李茂丰 [J], 任晁麾;梁德荣;王璎;范东雷;单丹兵
3.山村女支书的情怀——记宁海县深甽镇柘坑戴村党支部书记竺兆英 [J], 薛常良;张建辉;桑樱;
4.山村女支书--记全国劳模,旌德县洪川村党支部书记余的娜 [J], 方钦榜;方光华
5.山村女支书--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岳池县李坝村党支部书记袁慧 [J], 广安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村“女强人”王贵荣的创业之路

山村“女强人”王贵荣的创业之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规模养牛户,发展到现在拥有大型牛繁育基地、专业农场以及良好盈利饭店的优秀创业青年,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提高了村民的致富热情,开辟了村民的增收之路。
她就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老头沟镇铜尚村村民王贵荣。
开辟一片新天地“在家乡创业,赚钱不比外面少,又可以照顾家里。
”4月11日,在龙井市老头沟镇铜尚村,看到了这位被誉为“女强人”的王贵荣。
现年35岁的她热情而健谈,在讲述创业故事时,流露出女性特有的自信与自豪。
2008年,在国外打工的王贵荣和丈夫回到家乡自主创业。
考察了解到铜尚村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上都很有优势,王贵荣看到了自己的创业前景。
她先后购买50头延边黄牛作为启动成本,多方聘请技术人员,采用科学培育方式,用不到2年的时间发展到100多头,并在上级政策大力支持下于2010年成立了龙井市创兴牛繁育基地,建立了700平方米的标准现代化牛舍、一栋2300立方米的青贮窖,现在存栏能繁母牛360头,年出栏肉牛300头。
让青春轻舞飞扬有了最初的一些成功经验,让王贵荣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树立了新的目标。
针对铜尚村地处延边州郊边的有利条件,加上近几年旅游业进一步兴旺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她又把一部分资金积极投入到餐饮事业中,开始了多种经营。
2009年,她投资建立了300平方米的铜佛和谐饭店,并担任经理,参与经营。
2013年,和谐饭店在原有基础上再扩建1000平方米,成了铜尚村以及周边地区最大的餐饮店。
由于设施优良、菜品可口、服务周到、科学管理,饭店的经营更是蒸蒸日上。
在铜佛和谐饭店,你会看到,还不到吃饭时间,就已宾朋满座,这些消费者纷纷反映,她家的饭菜香甜可口,有一种家的温暖和味道。
随着养殖和餐饮业的不断壮大,王贵荣又想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链,建设成一个专业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农场。
于是,她又把资金投入到种植业当中去,成立了龙井市老头沟镇铜尚专业农场,种植玉米达54公顷,成为该村种植大户。
村党支部女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村党支部女书记先进事迹材料她,在家里是位慈祥的母亲,在村里是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在社会上是位一心为公,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她就是——区乡村党支部书记。
方圆十几里,提起这位胆大心细、精明强干、公正廉洁、无私奉献的74岁的女“当家人”,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无不挑起大拇指。
说起,在村有口皆碑,从1996年开始,一直连任村党支部书记。
20年来,无论是农忙农闲、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从没阻挡住她为群众热心服务、排忧解难的脚步。
她平时说话不多,却语重心长,胸怀大志,心系群众。
如何改变村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身先士卒的好干部多年来,周书记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带领全体党员和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遇事多商量、多讨论、集思广益,把村上的日常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由于她作风扎实,干部齐心协力,群众心悦诚服。
多年来,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干部群众的信任为周书记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增强了信心。
她审时度势,体察村情民意,组织村组干部献计献策,制定出一套治村方案,把它概括为:发展短平快、力争见成效、敢走特色路、实现新发展。
带头致富的领头雁在头绪繁多的事务中,她首先把如何带领群众致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通过翻阅各种资料并实地考察,她捕捉到狐貉养殖业的最新信息,大胆地提出在村北闲置地上建一个占地40亩的综合养殖小区,大力发展狐貉特色养殖业。
并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培训技术骨干,为大力发展狐貉养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养殖狐貉需要大量膨化饲料,周书记还负责为养殖户提供进价饲料,给养殖户节省了不少时间和车费。
在狐貉皮销售淡季,为了真正解决养殖户无处存贮狐貉皮的后顾之忧,周书记果断出资10余万元在村里建起了2个冷库,免费供养殖户储存狐貉皮,待旺季时再进行销售,这样,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益也提高了养殖户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村里的女强人——村党总支部书记先进事迹一个农村妇女,却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上创造了奇迹,她就是党的十六大代表王少**。
十年来,她凭着自己的执著与睿智,在治贫治愚的辛勤劳动中,演绎了一曲巾帼歌。
在她的带动下,岜盆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种养村和村集体经济强大村,她也因此得到村**组织的信任,连续四届当选为**县岜盆乡岜盆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多次被评为县、市、自治区级优秀共产党员。
冲破世俗观念初显强人本色1991年,王少**担任岜盆村经联社干部兼出纳。
当年发生的一件事情,真正考验了她。
当时,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村工作的“第一难事”,在岜盆乡更是举步唯艰,村民们象游击队一样到处躲藏超生,育龄妇女对计生工作队更象是老鼠遇到猫——一见就跑,对结扎绝育更是一万个不情愿,造成岜盆村的计生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
她也曾犹**过,因为她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如果结扎就会断了“香火”,自己的公公、婆婆和丈夫也都不理解;但是她想自己好歹也是一个经联社的干部,又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果在这节骨眼上,自己不带头,如何向党组织交待?于是,她首先做通了公公、婆婆和丈夫的思想工作,又动员自己的几个姐妹(结扎对象)一起去做结扎手术。
在县计生局的手术室前,姐妹们你推我,我推你,没有一个敢上手术台。
这时候,王少**大胆地站出来,“有什么可怕的,让我先上吧”,便毅然走上了手术台。
她的举动令在场的每位姐妹都深受感动,也先后做了结扎手术。
这个口子一打开,村里的超生钉子户也发生动摇。
回村后,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说服其他结扎对象,在她的带动下,全村30多名结扎对象纷纷做了结扎手术,岜盆村的计生工作也由此从“牛筋村”变为先进村。
不久,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定决心破“三难”1997年7月,王少**专毕业,时年32岁,便以高票当选为岜盆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全县128个行政村唯一的女支书。
对于她的上任,村民们非常关注。
因为岜盆村有3000多人口,又是乡政府所在地,各种纠纷较多,治安也较乱,许多棘手的问题等着她。
前任支书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弱”女子能担当此重任吗?面对这些,她也忧虑过,可想到党对自己多年的培养,群众对自己的期盼,她只有豁出去了,要干就要干几件象样的事情出来。
上任伊始,她重点解决了“三个难题”。
“第一难”便是追收历年欠款。
由于各种原因,岜盆村一些农户拖欠村集体的土地承包管理费、鱼塘承包费、水电费等款项多达48万元,这是历届村领导最感头痛棘手的问题。
面对困难,她并不退缩,而是采取先难后易、先亲后疏的办法,逐个击破。
首先她做好自己亲戚的思想工作,一连几天她都亲自去亲戚家串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思想动员工作。
有的亲戚开始都想不通,向她求情说:“我们是亲戚,能不能网开一面?”。
她说:“正因为是亲戚,你就给我一个面子,带个头去交清承包费”。
在她的再三劝说下,亲戚都如数交清了历年欠款,其他有欠款的村民再也没有理由不交了。
这一年,岜盆村共追收各种欠款38万元。
“第二难”是收回被村民瓜分侵占多年的村级集体土地。
岜盆村委会原来有1300亩集体耕地,前几年发包给部分村民耕种;但到期仍不交回,又不交承包费,一些村民还趁机侵占瓜分。
对此,群众意见很大,强烈要求村委会把它收上来,重新发包。
她深知这可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闹不好会出人命的。
果然不出所料,当把这一问题在村民大会中提出来后,反响特别强烈,甚至有个别人对她进行威胁说:“谁敢来收钱,我拿刀等着她”。
但是她天不怕,地不怕,带领村委干部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逐户耐心地做好解释和开导工作。
对于那些钉子户,则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使他们真正知道村委要动真格了。
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那些开始想不通的群众纷纷到村委会交承包款或把侵占的耕地交回村委会。
村委会又通过把这些耕地重新标包,获得了13万元的承包费,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她要解决的“第三难”是处理好村里的矛盾纠纷。
岜盆村是个有800多户的大村,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时有发生,有些是历年的积怨,根深蒂固,错综复杂。
前些年,因为有些村干处理纠纷不公,村民对村委会的调解失去了信心,有事往往越级上访,造成了不稳定隐患。
她上任后,时常告诫村干们处理纠纷要公道合理,一有纠纷全体村干集体讨论,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
村民王时孙与同村的王礼秀因山林纠纷问题积怨较深,2017年3月的一天双方闹到了村委。
王少**及时召集村干部到实地核实、调解,根据过去生产队的分配,划定好双方的界线,妥善地解决了这起纠纷。
三年多来,全村调解各种纠纷50多件,审结率达100%,没有出现上访或越级上访的事发生,村里的治安状况也大为好转,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销声匿迹,整个村庄显现出一派平安祥和的气氛。
党员“设岗定责”村级党建谱新篇如何使村“两委”管理规范化,如何挖掘并发挥利用好农村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农村普通党员参与村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是王少**当选村党总支书后经常思考的问题。
2017年7月以来,岜盆村在结合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和村级组织“五村、两规范”建设活动的同时,在全村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共设村务监督、公共事务和文明建村等15个岗位,让无职党员有发挥作用的舞台。
很多党员过去不关心集体工作,不参加集体活动,先进性没有得到体现;但被聘到各自满意的岗位后,处处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自觉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
得到了党员的支持,王少**工作起来更有劲头。
在1996年之前,岜盆村每年的餐费开支达1万多元,群众议论纷纷,对村干部持怀疑的态度。
她上任后,率先垂范,严格把关,与班子成员一起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规定500元以下开支由村委会主任一支笔签字有效,500—3000元须通过村委集体讨论通过,3000元以上要召开村民代表和全体党员讨论通过。
同时,成立村级财务审计小组,设立了村财务监督岗,负责对村委会的每项收入、开支进行审计,对于不合理支出坚决不予报销。
清理账目由原来每年一次改为每年四次,并将清账结果分抄6份张贴在6个巷的公开栏,以使村民周知,做到让干部“清白”,使群众“明白”。
支书引路有良方群众致富奔小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部”。
王少**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就把带领群众致富,把岜盆村从一个经济落后的村逐渐变成小康文明村作为自己的心愿。
2004年初,岜盆村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筹集资金68万元,兴建了岜盆村科技示范基地。
由由科技示范基地对种养的技术要求较高,两次公开招标,没有村民敢承包。
王少**这时候又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承包了示范基地。
她采取“果-菜-猪-鱼”四位一体的种养模式,种植红江橙1250棵,套种毛节瓜、黑皮冬瓜30多亩,养鱼2亩,常年存栏有母猪10头和肉猪30头。
仅此项家庭经济纯收入就达2万元,当年就交清了承包费。
在王少**的带动下,岜盆村群众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三种二养一流通”的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瓜菜种植、良种蔗种植、红江橙种植,发展养猪业和网箱养鱼业,搞好农产品流通。
王少**还把自家的3亩水田全部改种甘蔗,带动周边群众水田改种甘蔗450亩,带领村民种植毛节瓜800多亩。
王少**还特别注意做好外联内引工作,每年都邀请县科技能人到村开办技术辅导课,组织村民到外地参加学习,让农民“充电”,使村民体会到调整产业结构的好处。
目前,岜盆村建立了150亩万元田示范基地、800多亩反季节蔬菜基地、4000多亩吨糖田;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户达100多户。
2017年,岜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10元。
公益事业挂心间件件实事有着落王少**当选为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既感到光荣,更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一年365天,她都扑在村里事业上,每天起早贪黑地为村里的事情而奔波,有时累得都病倒了还记挂着村里的事。
在她的领导下,全体村干部由原来的轮流值班,自觉变为全日制上班。
有的人嘲笑地说:“你们村干部上班比县里的行政单位干部上班还正常,可称得上是泥腿子国家干部了”。
但是汗水并没有白流,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十年来,她每年都为村里办了不少的实事好事,真正把村里的钱用在了刀刃上,共投入资金291万元,建设了闭路电视、老年协会、渠道硬化、灯光球场、舞台、生产道路、高压水塔等。
其中2004年,经多方面筹集资金,维修了派农电灌站,使电灌站正常运转,在旱情较严重情况下,农业仍然取得了丰收。
凝心聚力建新村农村旧貌换新颜2017年4月,王少**在竞选演讲中向广大选民承诺要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硬化村道,尽快改变村容村貌。
上任后她积极践行竞选演讲承诺,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开展旧村改造工作,努力把岜盆村建成一个整洁优美的小康文明示范村。
然而,要完成旧村改造工作,横在王少**面前的却有3只“拦路虎”:一是建设经费问题;第二是部分群众占用公共道路乱搭乱建问题;第三是村民落后的思想意识。
但是岜盆村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相符。
2017年,王少**着手进行旧村改造工作,请来县建设局进行重新规划,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决定用3年时间完成4700米巷道及排水沟配套建设。
为了解决资金等问题,她及时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统一了思想,并和班子一班人入户动员,几天时间共集资6万元;组织村委会拍卖村集体土地筹集资金37.7万元。
王少**还组织村民150多人次到**、**、**等地参观学习文明新村建设,拓宽村民视野,思想上有了很大触动,对旧村改造工作从不接受到支持。
对占用道路乱搭乱建的群众,她带领村委会一班人,上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把占用的土地让出来。
在她的说服下,老党员黄广芬第一个把自家代销店门前的遮雨棚拆掉,其他群众也纷纷加入拆除自家违章占用道路搭建的猪牛栏,清理好乱堆的杂物。
短短一个星期就完成了道路硬化工程的拆迁工作。
在她的精心组织下,旧村改造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目前,已经投入资金26万元资金,硬化村里主巷道1400米,崭新的村貌正呈现雏形。
为了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条件,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她筹建藏书近万册的图书馆、设施齐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使精神文明硬件设施日臻完善。
每逢重大节日,王少**和村委一班人举办迎春晚会,组织村民开展篮球赛,邀请县文工团到村演出,组织电影队到村放电影,举办歌坡比赛。
她十分支持老人协会工作,拨出经费举办活动,让老人在欢乐的日子中度过夕阳时光。
通过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既让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还使文明新风进入各家各户。
现在,村里懂政策的人多了,邻里纠纷少了;遵纪守法的人多了,违法犯罪的人少了。
王少**硬朗的工作作风让村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有的村民感慨地说:“阿**说到做到,使岜盆村变了样,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真的很佩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