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方言四字格词的语义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四字格语音结构形式探究

现代汉语四字格语音结构形式探究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第1章 绪论 (1)1.1研究对象和范围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3研究方法和理论背景 (3)1.4研究综述 (3)1.4.1现代汉语四字格的研究现状 (3)1.4.1.1 四字格的提出和发展 (4)1.4.1.2四字格研究的进一步成熟 (6)1.4.1.3 四字格研究的深入发展 (7)1.4.1.4 四字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9)1.4.2《现汉》的研究现状 (10)1.4.3 汉语四字格轻重音和音步的研究现状 (11)1.4.3.1汉语双音节词的轻重音 (11)1.4.3.2四字格的轻重音影响因素 (13)1.4.3.3汉语轻重型音步 (14)1.4.3.4汉语松紧型音步 (15)1.4.4 小结 (16)第2章《现汉》四字格收录情况 (18)2.1引言 (18)2.2一般四字格 (19)2.3固定四字格 (21)2.3.1叠字四字格 (21)2.3.1.1 叠字四字格的界定 (21)2.3.1.2 AABB式四字格 (23)2.3.1.3 AABC式四字格 (24)2.3.1.4 ABCC式四字格 (25)2.3.1.5 ABBC式四字格 (26)2.3.1.6 ABAC式四字格 (27)2.3.1.7 ABCB式四字格 (28)2.3.1.8 ABCA式四字格 (29)2.3.1.9 ABAB式四字格 (29)2.3.2非叠字四字格ABCD式 (30)2.3.3特殊现象:同一四字格 (31)2.4嵌字四字格 (34)2.5双四字格形式 (37)第3章 现代汉语四字格轻重音和语音结构形式 (39)3.1引言 (39)3.2四字格轻重音的存在 (39)3.3四字格两种轻重音形式 (41)3.4四字格的轻重音分布状况 (42)3.4.1 语音结构形式为2+2式四字格的轻重音分布 (42)3.4.2 语音结构形式为1+3式四字格的轻重音分布 (43)3.4.3语音结构形式为3+1式四字格的轻重音分布 (44)3.4.4 小结 (44)第4章 现代汉语四字格语音结构形式和音步 (46)4.1现代汉语四字格中的音步 (46)4.2四字格语音结构形式和音步 (46)4.2.1 语音结构形式为2+2式四字格和音步: (47)4.2.2语音结构形式为3+1式四字格和音步: (50)4.2.3语音结构形式为1+3式四字格和音步: (51)4.2.4 小结 (51)第5章 结语 (53)参考文献 (57)致谢 (61)附录 (63)个人简历 (83)第1章绪论1.1 研究对象和范围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四字格式,它们可以独立使用,内部结构紧密,一般不能够拆分或者添字,否则便丧失意义的完整性。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

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

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

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

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

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

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

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

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

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

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阿姨姨母腌臜(1)脏;不干净。

(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

(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俺代词。

(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

(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

(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巴望(1)盼望。

(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

(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半拉子(1)半个;一半:猪圈修了个~,还没完工。

(2)旧社会指未成年的长工。

半晌半天:前~| 后~| 他想了~才想起来。

帮衬(1)帮助;帮忙:每逢集日,老头儿总~着小张照料菜摊子。

吴堡方言里的“sōu子”

吴堡方言里的“sōu子”

吴堡方言里的“sōu子”王振权丁玉明吴堡方言中,青年媳妇称为“sōu子”,可是,“sōu”字怎么写?目前还找不到与之音义皆相符的一个字,而在所见到出版的书中,对其用字也各不相同。

究竟用哪个字合适呢?下面试作分析。

《吴堡方言调查研究•分类词表》(中华书局2014年版)中把青年媳妇记为“□子”。

并在“分类词表说明”第5条中说:“有些找不到本字的语素或音节,用同音字代替,……没有同音字的用‘□’代替。

”经査《现代汉语词典》中“溲”、“廋”、“搜”、“嗖”、“螋”、“锼”、“艘”、“飕”、“馊”等字,读音皆为“sōu”,因此,说“没有同音字”而用“□”代替“sōu”字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只是这九个字的字义均与女性无关,用其代替“sōu子”的“sōu”,显然不太合适。

《吴堡县志•方言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sōu子”的“sōu”写为“休”、“叟”。

“休”的读音为“xiū”,“叟”的读音为“sǒu”,二者不仅读音与“sōu”不同,而且字义也与女性毫不相干,用其代替“sōu子的“sōu”,似乎也不太合适。

小说《大清小吏》(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用了许多吴堡方言土语,“嫊子”一词曾多次出现,可作者并未加注释,根据上下文推断,应该就是吴堡方言中对青年媳妇“sōu子”的称呼。

据《汉语大字典》:“嫊sù,《集韵》苏故切,去暮心。

女子人名用字。

《集韵•莫韵》:‘嫊,女字。

’”吴堡方言中,“sù”又读为“sòu”,如把“素菜”读为“sòu 菜”。

只不过无论“sù”还是“sòu”,都与“sōu”的读音不同,尽管“嫊”的字义与女性有关,但用其代替“sōu子”的“sōu”,好像也不太合适。

究竟吴堡方言中“sōu子”的“sōu”用什么字比较合适呢?根据《吴堡方言调查研究》的观点,如果找不到本字,可用同音字代替。

鉴于前面所举九个读“sōu”的字均与女性无关,那么,是否可用“”或“”来代替呢?査《汉语大字典》:“sōu《类篇》先侯切,平侯心。

陕西吴堡方言人称代词“每”字探析

陕西吴堡方言人称代词“每”字探析

陕西吴堡方言人称代词“每”字探析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属于晋语吕梁片,在《吴堡方言调查研究》中邢向东先生这样描述吴堡方言:从总体特点和可懂度来说,吴堡话是陕北晋语中最古老、最难懂的方言。

文章主要对吴堡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每”的用法进行分析探讨。

一、第一人称代词:每关于“每”字的研究一般和“们”缀联系到一起,吕叔湘先生就“每”的用法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每”和“们”属于不同的方言系统。

“弭,伟,们,每”都是同一语词在各方言区及不同时代的不同形式。

“每”在吴堡话中,读作,经刘勋宁考证,清涧、临县一带的[mi]是“每”的元音高化以后的形式。

这种说法得到了邢向东教授的肯定。

“每”字作为词缀最早大约产生于唐代,用于表人称代词,根据具体的语境,表示指代含义。

到元代,“每”字的使用达到高峰,“每”作为人称代词复数词缀大量出现在元曲和元史当中。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明代,随着词缀“们”字的大量使用,人称代词“每”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还可以在清初的某些文献中找到历史残留,“每”同时成为某些方言区的惯用语,从吴堡方言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关于“每”的研究,邢向东教授在其著作《吴堡方言调查研究》这本书中提到三种用法,表复数和领属以及人称代词复数后缀。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吴堡方言中,“每”作为人称代词,它的语法意义是多样的。

1、表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在吴堡方言中,除了“每”可表示第一人称单数外,可作为第一人称单数的代词,从语义上看,这里的“每”和“我”基本保持一致,都表示“我”的含义,但在语法功能上看,二者也存在差异,例如:(1)每妈*我妈(3)每的书我的书(2)每爷爷*我爷爷(4)每的房子我的房子也就是说,例(1)例(2)中“我妈”“我爷爷”在吴堡方言中属于不合格短语,当地人在吴堡方言中不会说或者很少说“我+N”这种形式,但在普通话中是成立的,这一点吴堡方言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而当“每”与名词构成“的字短语”时,“每”的用法与“我”相当(就吴堡方言而言),二者都可以构成“的字结构”,表示物体的所属关系,具有领属意义。

陕北吴堡话的重叠式构词和词的重叠

陕北吴堡话的重叠式构词和词的重叠

勺儿 , 舀饭勺 叫“ 勺子” 。再如 : 珠 珠 盆盆 影 影 线线 豆豆

角儿
从 A和 B B各 自的性 质 来 看 , B B一 般 是 名 词 性 A的性 质 则 比较 复 杂 。A B B式 也 可 以 据 此 分 为 蛋蛋 小的球形 的 , 若 干小类 。第 一类 , A和 B B都 是名 词性语 素 。如 :
儿化是 吴堡 话 的另一种 表达 小称 义 的手段 , 不 过 切成的丝儿 端醋 t § Q t § n 高梁糁儿
架架汗背一 b J L 肚肚兜肚 衩 衩兜儿 区 区中式扣
“ 眼睛仁儿” 指眼珠 , “ 眼睛仁仁” 则指瞳仁儿。
重叠也 可表 示与 非重 叠 的同根词 不 同的意思 , 如
币。 “ 绳绳 ” 指 细绳儿 , 如果 是较 粗 的绳 子 , 则 称为 “ 绳、 绳
重叠 式名 词 的格 式 有 A A式 、 A B B式 、 A A B式 三 子” ; “ 水水” 指数量较少 的液体 , 如药水儿之类 , 如果 种 。下 面逐类 描写 。
78
指一般的液体 , 则用对应的“ 水” ; “ 勺勺” 指吃饭 的小
基 金项 目 : 全国优秀博 士论 文获奖者 专项基金资助项 目“ 陕西重 点方 言研究 ” ( 2 0 0 4 0 9 ) ; 陕西师范大学 “ 2 1 1 工程 ” 重点建
设 项 目“ 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 子 项 目“ 长安与西北文化”
作者简介 : 邢 向东 ( 1 9 6 0 一) , 男, 陕西神木 人 , 文学博士 , 教 育部长 江学者特聘 教授 , 陕西师范 大学文学 院教授 , 博 士研究
式最丰富的词类是形容词 ; 象声词的重叠式用不 同的声调表 示不 同的语 用意义; 有些重叠式跨越 了构词和 句法层面。

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

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
(1)并列 + 并列:离(并)合(并)悲(并)欢(并)、喜(并)怒(并)哀(并)乐(并)、 风(并)花(并)雪(并)月(并)、笔(并)墨(并)纸(并)砚(并)
(2)主谓 + 主谓:眉(主)开(谓)眼(主)笑(谓)、人(主)仰(谓)马(主)翻(谓)、 魂(主)飞(谓)魄(主)散(谓)、兔(主)死(谓)狐(主)悲(谓)
一、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界定与划分
语言的发展演进要求兼顾词语内涵深化与外部形式简化(马国凡,1987), 汉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历经锤炼已形成一种平仄相间的表达形式——成语。《现 代汉语词典》(2016:166)将其定义为“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 组或短语”。
由于中国人“以偶为佳,四言为正”的审美偏好以及“四字为稳,方正为固” 的思维倾向,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因此常被称作“四字格成语”。四 字密而不促,形式上对称整齐,节奏上和谐明快,在现代汉语中保持着历久弥 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汉语的句构 主谓:他笑。天冷。 动宾:召开会议。抓生产。 偏正:漂亮女孩。紧急任务。 并列:走走停停。说说笑笑。 动补:说明白了。涂黑了。
四字格成语作为比汉语双音实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与之相当的语 言单位,既扩展了词构特点,又融汇了句构规则,凝练简约,内涵深刻。它作 为某些语义的紧缩整合,内部各语素相对独立灵活,几乎同样可以有规则地组 配出上述任何一种语法结构关系,且其内部结构关系还可再具体细分为更多层 次,汉语里的各种语法格局都可或多或少在其中找到影子。如下:
需强调的是,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具体表现为语言表征上的块状性和离散性。 王文斌及其研究团队已从汉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汉语的词构、离合词的成因、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英汉时空性特质差异与英汉二语习得的关系研究” (项目编号:18AYY003)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外语教 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JJD740002)阶段性成果。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作者:陈希伦刘冬冰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2期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应运而生,网络新词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

自2013年以来,网络社区交际中的四字格流行语高频出现,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挖掘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及动因,以求探析其形成的规律性和理据性。

关键词:四字格网络流行语成语缩写造词法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敏感、最活跃、涵义最丰富的部分,也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

自2013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一类四字格的网络词汇,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这类词语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网络词汇的构词方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语言系统中出现的新质要素是语言变异,对原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违反也是语言变异。

笔者将对四字格网络词语进行计量统计,对其进行类型分析,对比古代成语的结构及旧的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模式,探究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及动因,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估。

一、四字格词组化网络词语的计量统计及其类型释义据笔者统计,2013年在网络中高频出现的四字格词语共有十个,即不明觉厉、累觉不爱、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细思恐极、男默女泪、说闹觉余、啊痛悟蜡、火钳刘明。

本文按其成词方式将其分为两类:句子缩略类和词语缩略类。

除“喜大普奔”属词语缩略类以外,其他九个词均属于句子缩略类。

“喜大普奔”,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也作“普大喜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贺。

句子缩略类词语的意思分别为:“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男默女泪”: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啊痛悟蜡”:啊,多么痛的领悟。

银川方言四字格词语续释

银川方言四字格词语续释

银川方言四字格词语续释本文旨在对银川方言中常见的四字格词语进行续释,以增进中文学习者对银川方言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对四字格词语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则详细续释了银川方言中常见的四字格词语。

一、四字格词语的定义和特点四字格词语是指中文中由四个汉字组成,意义完整的词语。

它的特点在于语言简洁、意义精准、表达深刻,常常被用于诗歌、文章的构成和口头语中的表达。

在银川方言中,四字格词语也被广泛应用,它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语言简洁银川方言的四字格词语常常采用单音节或双音节词组来构成,语言简洁明了,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抓住要点,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起到简洁明了的作用。

2.意义精准在银川方言中,四字格词语所包含的意义非常精准,能够用最简明的表达方式将含义传递给别人。

这也是它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3.表达深刻银川方言的四字格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往往非常深刻,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清晰,使人感到震撼和启迪。

二、银川方言常见的四字格词语1. 那活儿好那活儿好是银川方言中的一个常用词组,意思为“很不错、很好”。

在句子中作为形容词状语,通常是形容某个人或物的好坏。

例:这家小吃店的包子那活儿好,吃了能吃上一整天。

2. 来劲儿了来劲儿了是银川方言中的另一个常用词组,意思为“有干劲、有决心了”。

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物已经充满了干劲和决心,准备好了去完成某个任务或目标。

例:我想这次比赛我来劲儿了,一定能拿到好成绩。

3. 看不懂啊看不懂啊是银川方言中的一个用来表达无法理解的词组,意思为“不理解,看不懂”。

通常用在面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话、事物或文章时,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困惑。

例:老师讲的数学课我真的是看不懂啊!4. 吃过晚饭了吃过晚饭了是银川方言中的一个表达“没有用”的词组,意思为“没什么用”。

通常用于面对一些无意义的或没用的事情时,表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不屑。

例:这个马路清洁工真的是吃过晚饭了,这么脏的路他居然不打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堡方言四字格词的语义特征研究
作者:王一帆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2期
摘要:四字格多以周围熟悉的事物为素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情世故、自然风物在四字格中都有反映,很多四字格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从语义上来说,吴堡方言四字格词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描述性,形象性,贬义性。

关键词:语义特征;描述性;形象性;贬义性
作者简介:王一帆(1991-),男,汉族,浙江嘉善人,海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一、方言概况
《南史·纪二》载:宋元嘉“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太武帝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家以北(451)年。

”当时,陕北属北魏领土;广陵在现在江苏省扬州市。

宋国的健儿生于吴地,长于吴地,自然该称为吴儿,吴儿们居住的堡寨,叫做“吴儿堡”,当然也恰如其分。

随着历史推移,时代变迁,人们在称谓吴儿堡时省略掉“儿”字,便成了现称的“吴堡”。

“吴”字本身有着浓郁的南方气息,从春秋时期的“吴国”到现代汉语方言分区中的“吴语”,“吴”都代表了南方的江浙之地。

《說文解字》,吴,姓也亦郡也。

假使历史上吴堡县的居民就是吴儿,就是南人,这也可见我国人口大迁徙的痕迹。

可吴堡人于今时陕北人,吴堡话于今就是陕北话了,那也是不言而喻的。

赫连氏俘虏的战俘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陕西作家高建群的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人》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吴儿堡的地方,他写道:“……”虽然是虚构,似乎可以给独特的吴堡方言一个形象的注解。

吴堡方言正是在南方某地方言的基础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陕北和周边方言交际融合,最终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的独特方言。

二、吴堡方言四字格词的语义特征
四字格多以周围熟悉的事物为素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情世故、自然风物在四字格中都有反映,很多四字格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从语义上来说,吴堡方言四字格词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描述性,形象性,贬义性。

(一)描述性
人是创造使用语言的主体,在吴堡方言四字格词中,有大量对人的描述的词语。

1.描述人的外貌:丑不楞腾、干麻鼠怪、肿眉泡眼、黑青压洼、
2.描述人的动作:脚失手失、扭腰趔胯、乍手舞脚、上岔立地
3.描述人的表情:眼泪爬洒、嬉皮笑脸、哭鼻水流、努嘴畖脸
4.描述人的性格:妖留打卦、呆呆悻悻、丝麻油气、耳软面善
5.描述人的感受:心依忽踏、喜心不尽、精精明明、图死纳命
(二)形象性
吴堡方言四字格中,有很多词语特色鲜明,形象性强,在用法和感情色彩上独具个性,表达趋于形象,在词语的构成中注重事物的形象描绘,体现出强烈的形象色彩。

形象性主要通过联合构词、比喻修辞、色彩烘托三种方式。

这类形象性的四字格活跃在人民群众口头表达中,意义形象具体,感情色彩鲜明。

1.联合构词
联合构词使意义重叠,表义深刻,而且在口语表达中,延长了听者的理解时间,加强了表达的力度,从而使表意更深刻。

如:
一双一对一时一霎三般两样少心没劲青枝绿叶七等八待
2.比喻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以深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如:
活流闪电:形容年轻人动作快,行为轻浮,不庄重,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

妖眉鼠怪:形容女人行为不端,表情言语轻浮,不庄重不贤淑不明朗,像妖精,像老鼠。

猛虎下山:形容小孩子或者青少年,行为鲁莽,横冲直撞,像猛虎刚刚从山上下来一样。

3.色彩烘托
色彩是一种鲜明的视觉感受,色彩的使用能增强人的想象力,出现色彩饱满的画面感,是表达更加形象具体生动。

如:两眼黑黑红天焦日红紫八卡黑焦乌烂黑青压洼青枝绿叶灰榴打盹。

(三)贬义性
“面子”作为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社会规约性。

在语用学研究中,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借用了高夫曼(Goffman)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理论”,用来解释话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他们把这个理论分为了“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以表示希望赞许肯定和不想因迁就别人的话语而丢失面子的心态。

然而,从整体上反观吴堡方言,它的批评类言语行为大多比较激烈直白,很少有委婉含蓄的提醒来保留面子。

我们说的贬义性指的是四字格侧重于描写和揭示人和社会生活丑陋的一面,包括四字格本身直接体现的褒贬色彩,如:“真眉溜眼”形容容貌好看,含褒义,而“猴眉洼眼”形容人眼窝深,长得丑,含贬义;也包括四字格所隐含的取舍评价态度,如“心慌马乱”形容心慌得很厉害,而“堆三愣四”形容物质丰富,堆放得多,就这两个四字格本身来看,说不上褒贬色彩,但是,前者是人们不想要的,而后者是人们努力追求的。

我们说前者具有贬义性,而后者具有褒义性。

“贬义性”是四字格语义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描写人外表丑陋、肮脏、痴呆等,如:
猪眉畜眼、獠牙撕嘴
2.描写人言行举止不得体或不合规范、要求,如:
撕舌多嘴、回言咧舌
3.描写人的性格缺点,如:
劁猪拔狗、穷毛鬼胎
4.描写人不舒服的感受,如:
圪擞筛糠、瞌睡模糊
5.描写事物不合格、不合要求的性状,如:
油脂抹奈、云雾扫道
此外,还有一些四字格暂时无法准确为其归类。

为什么如此大量的四字格都侧重于描写人、事物或社会生活的消极面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