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六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堂笔记

语文课堂笔记: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课堂笔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之美”,选取了
《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地域的大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魅力。

2.课文讲解: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讲解,包括作者介绍、文
章背景、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3.写作技巧:本单元涉及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描写、
抒情、议论等。

4.语言点梳理:本单元出现的重要语言点,如固定搭配、
习语、成语等。

5.阅读理解:本单元的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理解文章主
旨、作者意图等。

6.综合性学习: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及活动方案等。

7.课外延伸:推荐相关课外读物、文章等,以拓展知识面
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课堂笔记大纲,具体内容应该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进行填充和完善。

同时,在记录笔记时要注意整齐、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知识点第五单元一、复课文1.《夏天里的成长》中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从而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长)。

2.《盼》围绕“盼”字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有趣经历,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二、多音字缝fèng(裂缝)扁biǎn(扁担)féng(缝补)piān(扁舟)三、比较组词棚(棚子)苞(花苞)蕾(花蕾)苔(青苔)绷(绷带)饱(温饱)雷(雷雨)抬(抬举)藓(苔藓)坪(草坪)瀑(瀑布)谚(农谚)鲜(新鲜)评(评价)暴(暴风)颜(颜色)袖(衣袖)篷(船篷)缩(缩小)疯(疯狂)抽(抽査)蓬(蓬勃)宿(住宿)讽(讥讽)瓦(瓦片)甩(甩掉)嚷(叫嚷)酱(酱油)瓶(酒瓶)用(用途)镶(镶嵌)奖(奖状)炖(炖肉)唇(嘴唇)梯(楼梯)钝(迟钝)辰(星辰)涕(鼻涕)四、词语听写苞蕾草坪苔藓甘蔗瀑布缝隙谚语尽量雨衣袖筒斗篷情况袖子瓦蓝预报遮盖讲座油锅酱油闹钟逗引嘴唇楼梯后脑勺活生生软绵绵农作物满满当当小心翼翼五、近义词迅速一一快速丰满一一丰盈但愿一期望预报一一预测央求——恳求心思一一心绪逗引——吸引六、反义词迅速一一缓慢丰满一一枯槁喧闹一一寂静兴奋一一消沉担心一一安心凉爽一一酷热七、词语搭配1.填入合适的动词(抖开)雨衣(抖抖)袖子(戴上)帽子(挺着)脖子(变了)脸色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1) (透亮)的新雨衣(凉爽)的氛围(明晃晃)的玻璃(迅速发展)的季候(2) (尽量)地长(用力)地长(安安静静)地躺(小心翼翼)地跑下楼梯(兴奋)地仰起头八、特殊词语ABB式:软绵绵厚墩墩明晃晃甜丝丝AABB式窸窸窣窣瓶瓶罐罐满满当当ABAB式:XXX九、量词一(块)XXX几(滴)水珠一(个)纸盒子一(件)新雨衣一(片)黄土壤十、仿写造句1.炎天是万物迅速发展的季候。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核心考点清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核心考点清单

第六单元核心考点清单18古诗三首一、读准字音九曲(qū) 颠簸(bǒ) 天涯(yá)二、写好字形簸:注意右下是“皮”。

崖:要注意左边“丿”的穿插,“厂”里面是两个“土”。

莺: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

三、重点诗句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

(2)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表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意: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院,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2)“千里”“四百八十”都是虚数,是说寺院多、地域广。

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村寨、城郭、酒旗、庙宇、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意: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眼前。

(2)这两句是对偶句,写院外景色,弯弯曲曲的溪水像是用手护住了田野,两边的山峰则像是推门而来。

这样的描写,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对仗工整。

四、感知课文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这首诗描绘了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奋发有为的精神。

2.《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后世称他“杜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勤劳淳朴的人们的赞美,对清幽脱俗的生活的追求。

19 只有一个地球一、读准字音遨(áo )游 璀璨(cuǐ càn ) 恩赐(cì) 威胁(xié) 晶莹(yínɡ) 慷慨(kānɡ kǎi ) 和蔼(ǎi )可亲 二、写好字形裹:衣部,中间是“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字词: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和运用。

2. 语法:本单元涉及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3.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4. 写作:本单元的写作重点是写景状物,学生需要掌握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和想象,写出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文章。

5. 综合性学习: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轻叩诗歌大门”,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诗歌的搜集、整理和欣赏,了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并尝试自己写诗。

具体的知识点可能因教材版本、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建议查看教辅或咨询老师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语文园地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语文园地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语文园地课堂笔记一、我的发现本次“我的发现”要求学生了解形声字、多音字的特点,以及了解句子间的关系。

1. 形声字形声字是指由表示字义的形旁和表示字音的声旁构成的汉字。

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例如,“铜”字中的“同”是声旁,表示字的读音;“金”是形旁,表示字的意义。

2. 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有多个读音的汉字。

3. 句子间的关系句子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例如,“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这个句子中的“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

二、日积月累本次“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以下是一些名言警句:1. 轻诺必寡信。

——《老子》2. 失信不立。

——《左传》3.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4.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6. 诚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本也。

——《孟子》7. 民无信不立。

——《荀子》8.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

——《春秋战国门孙叔敖》9. 巧诈不如拙诚。

——《狱傻子》10.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三、课本解读本次“课本解读”将针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

1.课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和谐,学会珍惜和谐,努力创造和谐。

2.重点词语: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包括:和谐、珍惜、创造、友谊、互助、团结、进步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3.课文结构:本单元的课文结构多样,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课文,学生将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4.写作技巧:本单元的课文在写作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通过生动的描绘,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美丽;课文《我的战友》则通过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战士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绕(rào) 慨(kǎi) 蔼(ǎi)(.2.).难写的字....簸:注意右下是“皮”,不要写成“支”。

涯:左窄右宽,右边“厂”下是两个“土”。

裹:外面是“衣”,里面是“果”,不要少写左下的“丿”。

(.3.).多音字...扫只相钻散参载2.词(.1.).必须掌握的词......晶莹摇篮壮观和蔼半径资源有限矿物地质无私矿产慷慨节制开采枯竭贡献毁坏滥用生态设想例如基地破碎目睹子孙(.2.).近义词...晶莹~剔透交错~交叉渺小~微小恩赐~赏赐慷慨~大方开采~发掘枯竭~干涸贡献~奉献随意~任意温暖~暖和合适~适合顺溜~顺畅松散~疏松舒服~舒适打算~盘算笑嘻嘻~乐呵呵(.3.).反义词...晶莹→浑浊和蔼→严厉渺小→伟大无私→自私慷慨→小气开采→埋藏枯竭→充沛贡献→索取投入→支出温暖→寒冷顺溜→阻碍松散→紧凑舒服→难受喜欢→厌恶白霎霎→黑漆漆盘踞→撤离险恶→平安恭敬→傲慢劲挺→弯曲勇敢→胆怯凶猛→温柔荡漾→平静风雨同舟→分道扬镳(.4.).词语归类....①描写神态的词语:和蔼和亲类似的词语:笑逐颜开喜笑颜开愁眉苦脸②含有风雨的词语:风雨同舟类似的词语:风雨兼程狂风暴雨疾风骤雨③含有日或月的词语:日月同辉类似的词语:日新月异日月无光日积月累④量词:一个晶莹的球体一粒种子一张软床一片雪⑤动词:遥望地球提供矿产资源毁坏资源提出设想解除干渴滋润心田⑥修饰词:群星璀璨的宇宙松散的地温暖的怀抱粼粼的波光了不起的奇迹⑦描写大地的成语:顶天立地山崩地裂地动山摇春回大地大地回春大好河山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山崩地陷大地春回寸草不生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气层比作地球的纱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的美丽。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

老农的老
用浏览的方式读课文,快速找出老农“老” 的句子。
拄着拐杖
已经八十一岁 山野老农 慢慢迈进
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大环境
读第一、二自然段,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 的大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文章的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与文章的题目《青山不老》相照应,点明文章的中心, 升华主题。
缅怀老人
感动中国人物——马永顺
读后感悟
读后感悟
板书设计
景观引入 绿意浓浓

大环境
山 背景介绍 小环境
不 巨大贡献 补充
恶劣险峻 简陋艰辛 了不起的奇迹

参观
一层层的树梯
“我”的感悟 青山是不会老的
人生 生命 的的 价意 值义
大环境
读第一、二自然段,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 的大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大环境
读第一、二自然段,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 的大环境有什么特点?
县志载:“风 大作时,能逆 吹牛马使倒行, 或擎之高二三 丈而坠。”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
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本 引


①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 义
②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环境、保护家园 的奉献精神。
青山不老
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指苍翠的高山,“不老”指永远不会老。这 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 实际上是暗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无私奉献的 精神与世共存。以“青山不老”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 主题。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归类【重点词】四字词语: 三番五次风雨同舟日月同辉不紧不慢近义词: 恭敬——恭顺肆虐——暴虐劲挺——挺拔词语理解:﹝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地方)。

文中指中国的晋西北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重点句】1.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解析:这句话写出了黄土与绿树、老人与青山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

2.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解析:“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生命的意义在巍巍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大,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3.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解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示了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4. 青山是不会老的。

解析:这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点名了文章的主题。

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

5.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解析:这句话表明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事业。

【写法】1.采用篇末点题的手法,揭示文章的主题。

示例: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现实和过去互相对照,表现出了老人改造山林的巨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知识点
浪淘沙(其一) 题意:“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这首诗是民歌体的政治 [唐]刘禹锡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1、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风簸自天涯。

2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夹带大量泥沙。

如今直上银河去,3、簸:颠簸。

4、浪淘:波浪淘洗。

同到牵牛织女家”。

5、自天涯:来自天边。

诗意:①②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

③④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中心: 1、《浪淘沙》(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壮阔的诗,表现了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2、诗的前两句歌咏黄河,通过“九曲”、“万里”、“浪淘”、“风簸”、“天涯”等语的组合,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黄河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

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到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直上银河”显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而“同到牵牛织女家”一句则化实境为仙境,将读者带到了奇异的神话世界。

江南春[唐]杜牧题意:江南的春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1、莺啼:即莺啼燕语。

2、山郭:山城,山村。

3、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水村山郭酒旗风。

4、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
宋、齐、
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南朝四百八十寺,5、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6、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多少楼台烟雨中。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诗意:①②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陈,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③④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中心:1、《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

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这首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2、这首诗抓住“莺啼”、“绿草”、“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书湖阴先生壁题意: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湖阴先
生:
王安石(宋)杨骥,字逢德,别号胡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茅檐长扫净无苔,1、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2、苔:青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3、成畦:成垄成行。

畦: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
的土地,
一水护田将绿绕,周围有土埂围着。

两山排闼送青来4、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5、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6、送青来:送来绿色。

诗意:①②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

③④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中心: 1、《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散文家王安石所作。

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环境,同时也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前两句写庭院中的景致,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侧面烘托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后两句写院外的景色,弯弯曲曲的溪水像是用手护住了田野,两边的山峰则像是推门而来,这样的描写,赋予了自然景物拟人化的动态。

诗人表面上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隐含对居住此地的人的欣赏之情。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一个“护”
字,一个“送”字,化无情为有情,令人拍案叫绝。

《只有一个地球》中心: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响亮口号。

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

同时,这一口号又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地球只有-一个,如果不精心保护它,人类将别无去处!
《青山不老》中心: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
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三黑和土地》中心:这是诗人苏金伞于1948年9月创作的诗歌。

这首诗讲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

诗人把这一主题思想通过三黑在翻耙土地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来。

诗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无边的幸福感,土地就是农民的命,甚至比命还重要。

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