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中气”概念探讨
如何理解《四圣心源》中的“六气从化”

如何理解《四圣心源》中的“六气从化”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医里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中医研究的是天人相应的学问,把人放在自然界当中看待。
风、热、暑、燥、湿、寒是天之六气,人体生病的一切原因(不包括外伤)都与这“六气”有关。
正所谓“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
”下面再说这六气是怎样与人联系在一起的。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即是风热暑燥湿寒,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
六气按顺序排列起来是这样的: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是怎样得来的了。
人有十二条经络,五脏六腑再加上三焦,各对应着一条经络。
可能你会问“上面的六气才对应了六条经络啊,还有其他六条呢?”问得好,六气绝非如此简单,展开讨论够讲半天。
简单来说,六气分主客,即主令、从化。
上面提到的是六气主令,还有另外六经是从主令而化气的。
举个例子,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
五行生克中“木生火”,所以说足厥阴是母、手厥阴为子。
足厥阴肝经以风木主令,为什么是手厥阴心包经从令化风呢?肝经、心包经同属厥阴,既然已知足厥阴是主令,自然手厥阴就从令了。
而各经又有其本气,例如手厥阴心包是相火,以相火化气于风木,但当它不能顺利化气于风木的时候,就会自现其本气,即现病热之象。
其他各经同理。
天人同气,经有十二经络,六气统焉,所以就这样命名了。
附上六气名目: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
手厥阴心主,相火。
)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
足少阴肾,癸水。
)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
足少阳胆,甲木。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
手太阴肺,辛金。
)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
我们常说一个人中气十足,中气到底是什么,该怎么补?

我们常说一个人中气十足,中气到底是什么,该怎么补?前几日,同小区的张大妈向我诉苦:她总觉得,她的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有些“中气不足”。
“怎么个中气不足呢?”我问。
“唉,”大妈叹了口气,说,“这孩子,总是很拘谨。
你看别的小伙子,谈笑风生,挥洒自如,那么自信,那么潇洒。
可我这孩子,蔫蔫儿的,说话跟没力气一样,胆子又小,这么大了还是很懦弱,没有一点男子汉的阳刚气概。
”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类人,跟张大妈儿子一样,说话没力气,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还常伴有一些小毛小病。
也有一些人,特别是老人,说话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大家都会夸他中气十足,而且他们往往身体也非常好,少病少痛,吃嘛嘛香。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气,中气不足对我们的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补足中气?编辑新经络公众。
什么是中气了解中气前,我们先弄清楚什么叫气。
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大气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四时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运行于人体内的人气。
人体之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整体上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推动和调控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代谢。
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中气”一词最早源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本)作“中气以为和”。
因而常把属于中焦、主升降的脾胃之气称为中气。
人称“黄药师”的著名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劳伤解》中如此描述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提出“脾胃中气为肝心肺肾功能的轴心”,是五脏生理功能之源。
但中气又不等同于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从属于中气。
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说“中气”是指“阴阳交合之中点”。
中气在人体内是如何运行的中气最早其实是用来认知自然界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最典型的运用就是二十四节气。
古代天文学家把二十四节气中排在单数位置的称节气,排在偶数位置的称中气。
《四圣心源·劳伤解》之中气

《四圣心源·劳伤解》之中气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
外有伐性之斧,内有腐肠之药,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
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
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
叹竖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
作劳伤解。
1、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
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
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芽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
肺气右滞,痞闷小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圣心源》六气解

《四圣心源》六气解最近开始重新看四圣心源,又有很多新认识,好不容易从一个很久没打开过的文件夹里找到了以前的总结,发现不少问题。
删删改改之后,还是发在这吧,求各种批评指正。
现在通完一遍还有很多不清楚明白的地方,多读几本书再回来看这篇就可能又会发现一大把问题,还是太弱,要努力再努力。
六气解是《四圣心源》的卷二,卷一中天人解里说了许多基础的内容,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土斡旋,四象轮转。
六气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火分君相,因而五变成了六。
另外,六气名目里也表明六气对应六经,对应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
后面的六气从化、六气偏见等拿到六气名目里来看也会更直观。
六气从化中讲:“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这个差不多就解释了跟前面说的“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在天按照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寒水的顺序走,每年都是这样,而相应的经络分别为肝经、心经、三焦经、脾经、大肠经、膀胱经。
与厥阴风木对应的有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主,而在这里手厥阴心主是要听足厥阴肝的,我理解的是因为初之气这个大环境是厥阴风木,乙木得势,所以足厥阴肝经主令。
其他的一样道理。
六气偏见这一节我想到小时候玩的那种自制陀螺,拿一块圆盘,按照一定比例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转起来之后就是白色的。
我想如果是比例变化,或者去掉某种颜色,转起来的颜色一定也会变化。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看不到任何一种颜色的。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某种气的偏盛就说明了克它的和它克的气一定是虚的。
而一气之偏盛,最终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功能不好使了(虚)。
后面的本气衰旺中讲,某经病,可能是司化者或从化者自见其本气,或者司化者见从化之气、从化者见司化之气。
究竟见谁的气,要看哪个比较旺。
“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
四圣心源之六气解读

四圣心源之六气解读按照黄元御的病因思维,人要是不生病,就不会出现六气,凡是任一经脉上出现病变,就会有这一个经脉上的气机出现。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人,六气是调和的,所以就不会出现风,不会出现寒,不会出现火,不会出现湿,不会出现燥,不会出现热,所以,不会一种气机单独出现。
如果人体生病了,或感受风邪,或感受火邪,或感受湿邪,或感受燥邪,或感受寒邪,或感受热邪,由于六气不能相互交济,所以一种气机的本性就会单独出现。
比如厥阴为病就会风邪偏盛,如果是少阴病变就会以热邪偏盛,如果是少阳病变则会以暑邪偏盛,如果是太阴病变就会以湿邪偏盛,如果是阳明病变就会以燥邪偏盛,如果是太阳病变就会以寒邪偏盛。
这种气机的偏盛,主要是由于这种气机所胜之气和/或所不胜之气出现虚弱导致的。
举个栗子,厥阴风偏盛,是土气和金气偏虚的结果(厥阴风木,所胜之气是土气,所不胜之气就是金气,所以土气虚和金气虚,就会导致木气偏盛);少阴热偏盛、少阳暑偏盛,主要是由于金气和水气偏虚的结果(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都属火,所胜之气是金气,所不胜之气是水气,所以金气和水气虚弱,就会导致火气偏盛);太阴湿偏盛,主要是由于水气和木气偏虚的缘故(太阴属土,土的所胜之气是水气,所不胜之气是木气,所以一旦水气和木气偏虚,就会导致土气的强大);如果阳明燥偏盛,主要是由于木气和火气偏虚的原因(阳明属金,金所胜之气是木气,所不胜之气是火气,所以木气和火气偏虚,就会使金气膨胀);如果太阳寒偏盛,则是由于火气和土气偏虚的缘故(太阳属水,水所胜之气是火气,所不胜之气是土气,所以如果火气和土气都偏虚,势必会使水气偏盛)。
因为六气的性能则是,“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也就是本气如果很强胜,原本自己打得赢的,直接碾压过去,即便平时打不过的,但此时本气极其强胜,那也一样吊打以前打不赢的;假如本气虚弱,原本就打不过的那一方很容易找上门来捏软柿子,而即便平时自己打得过的,也会在这个时候来欺负你。
医学大师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合一,一气周流!

医学大师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合一,一气周流!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大师叫黄元御。
30岁那年,不幸罹患眼疾,因被庸生误治,左目失明,身体差点垮掉,因此满怀愤怒,以毕生心血研究《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圣经典,集中华经典医学之大成,开创“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理论。
“一气周流”认为:人体内有一股无形的气在不停的周流运转着。
先天之气--元气,带动脾胃之气旋转。
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旋转,带动肝、心、肺、肾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循环。
人体周流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会生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
人体各个器官发生疾病,其实都是人体这团气郁结于“病灶”处,致使一气周流运转不畅而产生的。
所以,中华医学讲究治病治本,就是保住元气,使一气周流在身体各器官畅通,解决人体各个器官的健康问题。
黄元御把他这一套“一气周流、升降循环、如环无端”的理论,系统的总结,著书于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
而自从张仲景既有,却只有黄元御一个人悟透了这个道理。
利用“一气周流”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用很普通的药物,作很简单的组合,来调节人体之气得升降,就可以达到举重若轻,覆杯而愈的效果。
“一气”即“元气”,“一气周流”就是元气在人体的运转方式。
“一气周流”理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元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式,发现了元气充足、衰弱与人体各种疾病具体关系。
人体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正是元气按照“一气周流”的形式运转着。
“一气周流”不仅是元气的运转形式,而且元气还是整个“一气周流”的原动力。
元气是人体“一气周流”系统运转的发动机。
正是由于“一气周流”理论的出现,元气才于人体发生的各个疾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临症辨象,辩证施治,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使得中医一贯倡导的“固本培元”、“治病治本”、“治未病”的理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元御在临床上的实际疗效,证明了“一气周流”理论的正确性。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在实践中,运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获得更好、更快捷的疗效。
如果你对这个方法感兴趣,请继续往下阅读。
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是整部《四圣心源》的核心内容,多数读过《四圣心源》的人,都觉得它很好。
然而,你在应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有没有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坦白的说,黄元御的“中气”理论确实很好,但是,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嘛……我不是很满意。
这是怎么回事的哪?因为黄元御的医案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无法知道黄元御是如何辩证、加减的,而且,仅仅靠《四圣心源》中提到的80多味中药,远不足于治疗人体的诸多疾病。
不过,你也没必要“伤心”,因为早在100多年前,有一位大医张锡纯,已经帮我们破译了黄元御“中气”理论的密码,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气”治法。
那可能是真的吗?继续阅读,你将知道答案。
饮食入胃,必由胃之上口——贲门而入,后经胃中酸液消化,再经胃之下口——幽门而出,化为大、小二便。
所以,若中气充盛,则胃之上口宽展,自能消受水谷;胃中酸液充足,自能消化食物;胃之下口宽展,食物可顺利入肠,不滞留于胃中。
而脾主消磨,故胃之下口是否宽展、胃中酸液是否充足,皆与脾有关;胃主传盛,胃之上口是否宽展、能否容受食物,则与胃有关,胃气无法下行则必定上逆。
理论依据如下:《四圣心源》有文:脾阳左升,则(胃之)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胃之)上窍不闭。
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文: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赖中有酸汁。
腹饥思食时,酸汁自然从胃生出。
若忧思过度(过思则伤脾,脾伤则不能助胃消食),或恼怒过度,则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无,胃中积食,即不能消化。
所以,我们治“中气”时,需要注重三点:胃之上口、胃之津液、胃之下口。
如果病人的病症在胃之上口,有呕吐、无法饮食、哕逆等胃气上逆的症状,那么,黄元御的治法是重用半夏降胃气,张锡纯的治法是重用生赭石降胃气,若有痰涎随之上冲,则兼用半夏。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探微

“ 中气” 一词始现于《 素问 ・ 脉要精微论》 “ 五脏
者, 中之 守 也 , 中盛 脏 满 , 气盛伤恐者 , 声 如 从 室 中 言, 是 中气 之湿 也 ” , 《 灵枢 ・口问》 亦有 “ 中气 不 足 ,
1 4・
周清善 : 黄元御 《 四圣心源》 “ 中气” 探微
溲便 为之 变 , 肠 为之苦 鸣 ” 之说 。《 中医 大辞 典 》 ( 人
论如 经 络 、 脉法、 脏象 、 运 气 等理 论 进 行 了较 为详 细 的阐述 。然后 论述 病 源 , 并 以五行 生 克 之 理 阐明病 机 。 书中强调 治 病须熟 悉病 机 , 抓住 疾病 之根 本 , 方
坤载 , 号研农 , 别号玉楸子 , 山东潍坊 昌邑人士 , 清朝 乾隆年间著名医家 , 曾为乾 隆御 医并随驾江南 。黄 而立之年偶患 目疾 , 为庸工误用寒泻之剂 , 导致左 目
江 西 中医 药大 学 学报 2 0 1 4年 4月 第 2 6 卷第2 期
J OU RNA L OF J I ANGX I UNI V ER S I TY OF TC M 2 0 1 4 Vo 1 . 2 6 N o . 2
r e g u l a r s e q u e n c e o f q i mo v e me n t , o t h e r w i s e a l l k i n d s o f d i s e a s e s a n d a i l me n t s w i l l b r e a k o u t , t h u s p r e s c r i b i n g a l wa y s b a s e d o n t h e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r e ul g a t i n g t h e q i o f t h e mi d d l e e n e r g i z e r wo u l d v e n t d i s e a s e a n d p r o l o n g l i f 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在 民间已享有“ 南 臧北黄 ” 的声誉 ( “ 臧” 指臧应 詹 , 字枚
吉, 清代名医 ) 。后来 , 因其治 病卓有 御赐 “ 妙悟岐 黄” 匮额 , 悬 于太 医
院门首。直至今 日, 山东省潍 坊 市 昌邑市 仍有 黄元 御 纪念
平衡具有莫大的意义。 1 “ 中气” 概念未得 明确界定 中气理论 是中医基 础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临床具有 较高的指导作用 。中 医学术史 上 , 关 于 中气 的内涵 论 述较
中言 , 是 中气之湿 也。 ” …《 灵 枢 ・口问》中则 描述 了 中气 不 足导致 的症状 : “ 中气不足 , 溲便 为之变 , 肠为之 苦鸣 。 ” _ 2 中 气不足导致 二便 异 常 、 肠 鸣 。可 见 , 《 黄 帝 内经 》中虽提 及 “ 中气 ” 一词 , 但并无 明确 的定义 。
日: 上下 之位 , 气交之 中, 人之居也 。故 日: 天枢之上 , 天气主 之; 天枢之下 , 地气主之 ; 气交 之分 , 人气从 之 , 万物 由之 , 此 之谓也 。 ” 《 素问 ・ 至真 要 大论》 亦提 及 : “ 帝 日: 善 。气 之上 下何谓也 ?岐伯 日 : 身半 以上… …天 气主 之 ; 身半 以下 ……
降的枢机 , 其要在位 , 其位在 中, 即阴 阳水火 沉浮动静 之间 , 因 阴阳交 感 和合而 生 , 进 而引 发气机 的
升降出入 , 具造化生生不息之 功。应于人 身 , 因脾 胃同居 中焦 , 脾 为太 阴 胃为 阳明, 且 脾 主升 胃主
降, 升降相贯成圆运动 , 成为人身 中气的 中心 , 故脾 胃之气从属于 中气 , 中气的概念高于脾 胃之气 。
・
争 鸣 ・
《 四圣心 源》 “ 中气" 概 念 探 讨
庄嘉 欣 张保春
【 摘要】 清代名医黄元御对“ 中气 ” 的认识 , 见 解新颖 , 独 树一 帜。明 了黄 元御 所述 中气 的内
涵, 有助于理解“ 中气升降” 理论 , 把握人 体气机 。黄 元御 的理解较合 经典之 义 , 所 述 中气 是气机 升
书本《 老子》 ( 甲本) 作“ 中气 以为 和” 。“ 中气 ” 一 词或 许最
早来源于此 。
中医经典著作 《 素 问》 、 《 灵 枢》 受 到先秦诸 子百 家 的影 响, 成 书过程 中吸取 了古哲学思想 , 其 理论奠定 了 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基础。“ 中气” 一词 , 首见 于 《 黄帝 内经 》 。经 笔者
中, 《 道德经 ・四十二章》 称气 为 冲气 : “ 道生一 , 一 生二 , 二
生三 , 三生万物 , 万物 复 阴而 抱 阳, 冲气 以为 和。 ” “ 冲气 ” 描
述 了 阴 阳 交感 、 相 互 运 动 而 产 生 的一 种 状 态 。 马 王 堆 汉 墓 帛
经》 。《 素问 ・ 六微 旨大论》 中提到 : “ 帝 日: 何谓气交 ?岐伯
玉揪 子 , 山东 昌邑人 , 乃清代著名 医家 。黄元御名扬遐迩 , 初
检索统计 , 《 黄帝内经》 书 中共 有 1 0篇提 及“中气 ” 一词, 其 数与当代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之《 黄帝 内经 章句索 引》 记 录
的数 目相合 , 分别为“ 以中气 为化” 、 “ 中气 之湿 ” 、 “ 中气实” 、 “ 中气竭 ” 、 “ 中气 喘争 ” 、 “ 中气 同法 ” 、 “ 中气乃 实” 、 “ 中气 不 足” ( 共3 篇提及 “ 中气不足 ” ) 。篇 中多仅描述 “ 中气 ” 之病
zhangbaochunl1126toni争鸣检索统计黄帝内经书中共有10篇提及中气一词其数与当代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之黄帝内经章句索引记录的数目相合分别为以中气为化中气之湿中气实中气竭中气喘争中气同法中气乃实中气不足共3篇提及中气不足
3 6 4
环球中医药 2 0 1 5年 3月第 8卷第 3期
G l o b a l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 Ma r c h 2 0 1 5, V o 1 . 8 ,N o . 3
状, 例如《 素问 ・ 脉 要精微 论》中描 述 了中气之 湿 导致 的症
状: “ 五脏者 , 中之守 也。 中盛 脏满 , 气 盛 伤恐 者 , 声 如从 室
馆 。黄元御著述宏丰 , 《 四圣心源》 为其诸 书之会 极 , 书中处 处渗透着 “ 中气升降 ” 的学 术思想 。书 中对 “ 中气” 的认识 , 见解 新颖 , 独树一帜 , 所述 中气对于人身之 阴阳五行 的运 行、
【 关键词 】 中气 ; 黄元御 ; 概念 【 中图分类号 】 R 2 2 3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1 7 4 9 . 2 0 1 5 . 0 3 . 0 2 8
黄元御 , 名玉路 , 以字元御传世 , 一字坤载 , 号研农 , 别号
《 中医基础理论》 教材在解释气 的概 念 中并 未直接论 及
中气 , 惟 在论 述气 陷时 , 认 为中气为脾 胃之气 的合称或 单指
脾气 , 主要指其运化输布水谷精微 于头 目、 心肺 以营养全身及 维持 内脏恒定位置的功能 。多数 医家及现代研究者亦持此观
点, 亦有认为“ 中气包涵脾 胃之气 , 也包涵肝胆之气” 3 J 。 2 黄元御“ 中气” 观 2 . 1 中气不等 同于脾 胃之气 , 脾 胃之气从属于中气 黄元御 精研 灵 素 , 对 中气 的认 识 极 可能 源 于 《 黄帝 内
多, 但是概念仍然较为模糊 。名词含义的确定 性对于 中医基
础理论的 构建 、 发展、 应 用 具有 重 要 意义 。因 而 , 明晰“ 中
气” 的概念 , 对 于认 识 、 应 用 中气 理论 有切 实意 义 。由黄元
御一门 , 深入研究其所述 中气的 内涵 , 有助于理解 中气 理论 , 把握人体气机 。 “ 中气 ” 的概念 源于“ 气” 的概念 。在气 的概念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