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长繁殖与培养
培养细菌的方法

培养细菌的方法
培养细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许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
正确的培养方法能够保证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为后续实验提供可靠的数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培养细菌的方法。
首先,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是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的组合。
常见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LB培养基、大肠杆菌选择性培养基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按照配方将其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的无菌。
其次,接种细菌。
在进行培养前,需要将所需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
通常的方法是取一小部分细菌悬液,用无菌吸管或移液器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然后用无菌的平板扩散器均匀涂抹,使细菌均匀分布在培养基表面。
然后,进行培养。
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培养箱中,根据细菌的生长条件进行相应的温度和湿度控制。
一般来说,大多数细菌在37摄氏度下生长较好,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细菌需要在其他温度下培养。
最后,观察和记录。
在培养一定时间后,需要观察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同时,要记录培养的时间、温度、湿度等条件,以及观察到的细菌生长情况,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后续的实验分析和结果验证。
总之,培养细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培养方法能够保证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为后续实验提供可靠的数据。
通过正确准备培养基、接种细菌、进行培养和观察记录等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细菌培养工作。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对您在实验中的细菌培养工作有所帮助。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是微生物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生物,其生长和繁殖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
1. 营养物质
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元素和水等。
其中碳源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可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两类。
有机碳源包括糖类、脂肪酸、氨基酸等,无机碳源包括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氮源也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等。
此外,细菌还需要一定量的矿物质元素,如钾、钙、镁、铁等。
2. 适宜的温度
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因不同种类而异,一般来说,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C-40°C。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当温度过高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会增加,但同时也会增加细菌死亡的风险;而当温度过低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会减缓,甚至停止。
3. pH 值
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 pH 值范围通常为 6.5-7.5。
不同的细菌对 pH 值的适应范围也有所不同。
当 pH 值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过低的 pH 值会导致细菌失去活性,过高的pH 值则会使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4. 氧气需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氧气需求密切相关。
一些细菌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代谢,称为需氧菌;而另一些细菌则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称为厌氧菌。
需氧菌通常在空气中生长繁殖,而厌氧菌则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如肠道内。
综上所述,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 值和氧气需求等条件。
细菌的繁殖和细菌培养特征

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
卡拉霉素链霉菌
游动放线菌
诺尔斯氏链霉菌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G+ 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多核的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 菌丝直径与杆菌类似,约1mm 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 G+ (少数阴性) 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在已报道过的近万种抗生素中,约 70%由放线菌产生;而其中90%由链霉菌属产生) 。
产生维生素(B12)、酶制制(葡萄糖异构酶,蛋白酶);在甾 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皮肤、脑、肺和脚部感 染)、植物(如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的疾病。
5.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 形态:G+ 、弯曲和常分叉的杆菌,专性厌氧 (哺乳婴儿粪便,能在肠道定植的益生菌) • 最适生长温度:37℃ • 用途:微生态调节剂
6. 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 形态:G- ,短杆 • 最适生长温度:37 ℃ • 用途:食品卫生重要指示菌,
2.2.1.6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自己阅读)
1.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胞杆菌属(Pseudomonas)
形态:G-杆状,一根鞭毛, 运动,不产芽孢。 生长温度:最低5℃或更低
作用:致病;冷藏食品 变质 用途:分解有机物质 (如污染物)能力强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图及形态图
2. 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
• 个体形态:G-,短杆,老龄菌G+ ,单生、成对或链状,无 芽孢,有鞭毛,培养时间长易形成丝状、弯曲、棒状 等多 种畸形。专性需氧菌。 •最适生长温度: 30-35℃ •最适pH:5.4~6.3 •用途:醋酸发酵 恶臭醋杆菌(AS.1.41)巴氏醋酸菌(沪 酿1.01)
微生物细菌的生长

稳定生长期到来的原因
① 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② 营养物的比例失调,例如C/N比值不合适等; ③ 酸、醇、毒素或H2O2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累积; ④ pH、氧化还原势等理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宜等。
(四)衰亡期( decline phase或death phase)
在衰亡期中,个体死亡的速度超过新生的速度,整个群体呈现负 生长状态(R为负值)。 产生衰亡期的原因 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Eg.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 的大量积累等,从而引起细胞内的分解代谢大大超过合成代谢,继而 导致菌体死亡。 该时期死亡的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但在衰亡期的后期,由于部分细 菌产生抗性也会使细菌死亡的速率降低,仍有部分活菌存在。
细菌的生长曲线
•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
线,称为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 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均指群体生长。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growthrateconstant ),即每小时的分裂次数 (R)的不同,一般可把典型生长曲线粗分为 迟缓期 、指数生长期 、稳定 生长期和衰亡期等4个时期 。
图 5 - 2 S treptococcus pyogenes 细胞壁的合成延伸 (引自 Robert F. Boyd , 1984 , p337 )
图 5 — 3 细胞壁生长区与扩增方向 (引自 Michael T. Madigan , 2003 ,第 141 页)
细菌的繁殖
细菌可以以无性或者遗传重组两种方式繁殖,最主要的方式是 以二分裂法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一个细菌细胞细胞壁横向分 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 并且单个细胞也会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发生遗传变异:突变(细 胞自身的遗传密码发生随机改变),转化(无修饰的DNA从一个 细菌转移到溶液中另一个细菌中),转染(病毒的或细菌的DNA ,或者两者的DNA,通过噬菌体转移到另一个细菌中),细菌接 合(一个细菌的DNA通过两细菌间形成的特殊的蛋白质结构,接 合菌毛,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菌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获得DNA ,然后进行分裂,将重组的基因组传给后代。许多细菌都含有 包含染色体外DNA的质粒。
细菌的生长繁殖

DNA复制与分离
染色体 复制期C
细胞壁合成方式
横隔形成 区
“背靠背合成” 方式:如链球菌和某些G+球菌
“分散合成”方式:大肠杆菌等G-杆菌
酵母菌的生长 1、细胞二分裂生长
图 粟酒裂殖酵母的二分裂生长
2、细胞的出芽生长
丝状真菌细的顶端生长
丝状真菌菌丝细胞顶端生长模型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为什么要研究微生物群体生长 ? 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个体微小,个体质 量和体积的变化不易观察,所以常是以微 生物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群体 细胞的数量或群体细胞物质量的增加作为 生长的指标。
1、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的特征
特征: 每经历一个代时,细胞的数目就增加 1倍,呈指数增加,
因而被称为指数生长 ,这就是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特征
150 2.500
120
2.000
90
1.500
细 胞 数 量
60
1.000
细胞数目的对数与生长 时间呈正比直线关系
0.500 30
细 胞 数 目 对 数
1、细菌细胞生长的 两 种类型: 根据细胞是否在分 裂发生之前就启动 新一轮 DNA复制而 将细菌细胞生长分 为快速生长和慢速 生长两种类型。
复制区
达到 长度 阀值 达 DN 到 A 生 复制 物 启动 量 阈 间隙期G 值
细胞 分裂 过程 启动
分裂蛋白和横 隔前体成分 横 隔 形 成 分开的 DNA拷贝 分裂期D 细胞 分裂
3、丝状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丝状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有着与单细胞微生 物类似的规律。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微生物生长 (Growth):是指细胞物质有 规律地、不可逆增加的生物过程。
细菌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体,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动植物体内以及人体。
细菌的生长繁殖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环境、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细菌的生长条件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因素。
对于不同种类的细菌而言,它们的生长条件有所差别。
1. 温度:细菌对温度的要求因种类而异。
有些细菌适宜在低温下生长,称为嗜冷菌;而有些细菌则适宜在高温下生长,被称为嗜热菌。
2. 湿度:细菌通常需要适当的湿度来维持其生活活动。
过低或过高的湿度都会对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3. pH值:细菌对pH值的适应范围也有所不同。
一些细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下生长,称为嗜酸菌;而有些细菌则适宜在碱性环境下生长,被称为嗜碱菌。
4. 营养物质:细菌需要碳、氮、磷等元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作为生长的营养源。
其中,碳源是细菌最重要的营养需求之一。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的生长繁殖常常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
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和合适的生长条件时,它们就会开始生长。
在细菌生长的过程中,细菌细胞会逐渐增大、合成更多的细胞组分,并最终分裂成两个完整的细胞。
细菌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周期短,而且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快速繁殖。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应用与意义细菌的生长繁殖对环境、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中的细菌:一些细菌在环境中具有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可以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同时,另一些细菌也可以合成一些对人类有益的物质。
2. 人体中的细菌:人体内存在大量的益生菌,它们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益生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维持人体内微生态的平衡。
3. 工业生产中的细菌:细菌在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和生物工程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例如,在食品制作过程中,某些细菌可以发酵食材,提供特殊的口感和风味。
综上所述,细菌的生长繁殖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理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细菌的理化性状和生长繁殖。
了解细菌的性状以及它的生长繁殖,有助于我们对细菌进行鉴定。
首先,我们给同学们讲述细菌的理化性状,它分为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细菌的化学组成主要有水、无机盐、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少数的无机离子,构成细胞的各种成分,并维持酶的活性。
细菌的物理性状第一个,是带电现象,细菌固体成分的50%~80%是蛋白质,他们是由兼性离子氨基酸组成的。
因为氨基酸具有两性游离的性质,从而使细菌带上一定性质的电荷。
而细菌的带电现象在临床检验上与细菌的凝集反应、染色反应、杀菌和抑菌等作用都有密切关系。
第二个性状是光学性质,细菌细胞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至菌体时,一部分光被折射,一部分光被吸收,所以细菌悬液呈现混浊状态。
此现象可帮助判断液体中有无细菌繁殖。
此外,液体中细菌数量越多,浊度就越大,因此可利用比浊法或分光光度计来粗略计算悬液中细菌的数量。
由于细菌具有这种光学性质,我们也可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我们前面讲述过细菌的特点就是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这和细菌的第三个物理性状,表面积有关,细菌体积微小,但其单位体积表面积大,有利于细菌与外界物质交换所以细菌才会繁殖迅速。
下面给大家详细讲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四个基本条件。
1、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充足、平衡的混合营养,主要包括水、氮源、碳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在体外人工培养细菌时,一般将细菌所需各种成分调配成培养基,来为细菌提供全部营养物质。
2、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的最适酸碱度为pH7.2~7.6,在此酸碱环境中,细菌的新陈代谢旺盛,酶活性强。
但个别细菌更适宜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生长,如结核分枝杆菌在pH6.4~6.8环境中生长最好、而霍乱弧菌在pH8.4~9.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
3、温度细菌生长所需的温度因种类不同而异。
病原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了人体环境,其最适生长温度多为35~37℃。
第二章 23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PPT课件

34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 减弱
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结核分枝杆菌
卡介苗
13年230代
28
耐药性变异
•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 异称为耐药性变异。
• 有些细菌还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 重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含链霉素培基
痢疾杆菌
长期培养
依链株
29
菌落变异
•
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18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1.与致病有关的: 热原质
特点: 引起发热反应,耐高温,121.3℃ 20min不破坏 除去方法: 250℃干烤;吸附剂,特殊石棉 滤板过滤;蒸馏
19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毒素和侵袭性酶 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LPS 外毒素:G+菌产生的蛋白质
侵袭性酶: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卵磷脂酶 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学习目标
1、叙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速度 。
2、解释菌落的概念。
3、描述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4、分析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5、简述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菌落变异:S->R
(3)毒力变异 : 指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毒力的减弱或增强。 如卡介苗(BCG) (4) 耐药性变异 :
指细菌对某一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有抵抗力。
基因变异在医学实践上的意义 1 2 3 4 用来诊断疾病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基因工程方面
目标检测
一、 名词解释 菌落 耐药性变异 二、 选择题 1.多数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pH是( ) A.pH 7.2~7.6 B.pH 6.5~6.8 C.pH 8.0~8.8 D.pH 4.4~4.6 E.pH 5~6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不包括( ) A.丰富的营养物质 B.必要的气体环境 C.合适的温度 D.合适的酸碱度 E.充足的光线 3. 注射液中出现哪种现象说明被细菌污染? () A.沉淀 B.絮状物 C.混浊 D.菌膜 E.以上都是 三、 简答题 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与致病性和医药有关的各是哪 些?
条件致病菌 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以及 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可被破坏而引起疾病, 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1 寄居部位发生改变 2 机体免疫力下降 3 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又称二重感染, 常见于长期应用大量抗生素的病人。
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的条件
正常菌群/ 非致病菌
?
条件致病菌
(2) 细菌在半固体培 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经常用于做动力试验: 即将细菌穿刺接种于半 固体培养基中,经培养 后,无鞭毛的细菌沿穿 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 有鞭毛的细菌则沿穿刺 线向周围扩散生长,穿 刺线模糊不清,用于检 查细菌的动力
(3)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菌落:把细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一般经 37℃, 18~24小时培养,单个细菌就可以生长繁殖成肉眼可见细 菌集团,称之。不同细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形状、颜色不同, 即菌落特征,有利于鉴别细菌种类
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人工培养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 2 3 4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 细菌学研究 生物制品的制备 基因工程
第3节
细菌新陈代谢
1.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1)
(2)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与致病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a)热原质 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多糖,注入人和动物体 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热原 质耐高温,不被高压蒸气灭菌(121℃ 30min)所破坏,常 通过滤过或吸附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原质,蒸馏法效果最好。 b)毒素 毒素是病原菌合成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有内毒 素和外毒素两种。 c)侵袭性酶 某些细菌产生的能增强侵袭力的胞外酶。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浸泡法:用于耐湿不耐热的物品的消毒 喷雾法:用于空气和物品表面如墙壁的消毒 擦拭法:用于桌椅、地面、墙壁的消毒 熏蒸法:用于室内物品,空气以及不耐湿,不耐高温的物品
消毒剂的分类
高效消毒剂:杀灭细菌的芽孢和真菌的孢子在内的各种微生 物 中效消毒剂:能杀灭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常用种类
高锰酸钾、碘酒 过氧乙酸、 红汞、硫柳汞 新洁而灭 龙胆紫 醋酸、生石灰 环氧乙烷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和性质 温度和酸碱度 细菌的性质 环境中有机物与拮抗物质的影响
¿ Ç Ú »
¾ ú ²Ñ Ç ¾ Î ³ò ú ¾ ¡ Ë · ¾ ú ¢ ó Ë ú ¾ ¡ °Ä Ö ¾ ú ¢ ³é é ú
Æ è ¤Ä
Æ Ì Ç ¾ ¡  Š· ¾ ¡ °Ä Ö ¾ Ï Ñ ò ú ¢ Ì §Ë ú ¢ ³ é é ú ±Ë · ¾ ¡ À °º · ¾ ¡ û µ Ë ú ¢ ´ ³í Ë ú ¢ ²Ö ² Ð ²Ö · ¾ Ç Â ¡ Ô Ö ¦ Ë ú
2 电磁波辐射杀菌法
日光暴晒法: 最简单,最经 济
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 265~266nm
杀菌原理 用途与缺陷
电离辐射 X射线、γ射线、高速电子 过除菌法 0.22µ m 不耐热血清、超净工作台等
化学消毒灭菌法
1 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有的可以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或使酶蛋白失去活性,而 致细菌代谢障碍,有的则破坏菌体细胞壁或细胞膜的结构, 改变其通透性,使菌体破裂,溶解,导致细菌死亡。 2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根据消毒剂的性能和病原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 消毒前须将物品清洗擦干。 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于使用前要用生理盐水冲洗 注意温度和酸碱度对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影响
机体方面
细菌方面
寄居部位改变 菌群失调
免疫功能下降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1 清洁 将被微生物污染了的无生命表面还原为安全水平 的处理过程。 2 消毒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 3 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病原性与非病原性微生物以及细菌 芽孢的方法 4 防腐 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5 无菌和无菌操作 无菌是指无活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进入 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或者无菌技术。
尿道 阴道
Ñ ½ Ä Û µ ¤
°É Æ Ì Ç ¾ ¡ · Ô · ¾ ³« Ï Ñ ò ú ¢ É ê Ë ú
Í ¶ µ â ú À
Æ Ì Ç ¾ ¡ À °º · ¾ Ï Ñ ò ú ¢ ´ ³í Ë ú  Š· ¾ ¡ ² Ö ² Ð ²Ö · ¾ Ì §Ë ú ¢ Ç Â ¡ Ô Ö ¦ Ë ú
a)色素 是细菌产生的有色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非水 溶性金黄色色素如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水溶性绿色色素,在细 菌鉴别上有一定的意义。 b)细菌素 某些细菌可产生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具有抗菌作 用的蛋白质或蛋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成为细菌素。
第4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的常见变异现象
(1) 形态结构变异 : 指细菌的形态结构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变异。
二,清洁法
将物品用清水冲洗,再用洗涤剂刷洗, 除去物品上的所有污秽,最后用清水洗 净。常用于墙壁,地面,桌椅,病床等 的清洁以及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准备。
三,消毒与灭菌法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消毒灭菌法
干热消毒 灭菌法
焚烧 烧灼 干烤(160 ℃ ~170℃2h)
湿热消 毒灭菌 法
巴氏消毒法 62℃30min 72℃ 30s 煮沸法 流通蒸汽消毒法 间歇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121℃ 103kPa 20~30min
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意义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部位 皮肤 口腔 鼻咽腔 外耳道 眼结膜 胃 肠道 主要菌类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丙酸杆菌、白 假丝酵母菌 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乳杆菌、类白喉棒状 杆菌、梭菌、放线菌、螺旋体 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类杆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葡萄球菌、干燥棒状杆菌、奈瑟菌 一般无菌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类 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真细菌、乳杆菌、白假丝酵 母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乳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白假丝酵母菌
(3)细菌的鉴定与研究 2.培养基
是由适合于细菌生存的各种营养物质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按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 择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等。
按物理性状可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 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多为琼脂)即成为固体或半固 体培养基。
3.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不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可出现均 匀混浊、沉淀和形成菌膜三种现象,临床应用 的澄清透明的注射液若发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 均表明已被细菌污染,禁止使用。
学习目的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掌握细菌与医学相关的合成代谢 产物及其意义; 3.了解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
2.
1
2
细菌的生长曲线
迟缓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退期
活 菌 数 的 对 数
培养时间
(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1.人工培养的意义 (1)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2)生物制品的制备
²Ö ² Ð ²Ö µ Ç Â ¡ Ô Ö ¦ È
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 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数量和比例的 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 体无害称正常微生物群又称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 2. 3. 4.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其他作用:抗衰老,抑制肿瘤
(2)与治疗疾病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a) 抗生素 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b)维生素 某些细菌合成的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可分泌 到细菌体外。如人体肠道的大肠埃希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 维生素K,供人体吸收利用。
(3)与鉴别细菌有关的代谢产物
低效消毒剂:能杀灭大多数细菌的繁殖体及亲脂性病毒
化学消毒法
类型
酚类 醇类 氧化剂 重金属盐 表面活性剂 染料 酸碱类 烷化剂
作用机制
蛋白质变性,细胞膜损伤 蛋白质变性与凝固 氧化作用、蛋白质凝固 氧化作用、蛋白质变性 与凝固 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 抑制繁殖 破坏膜、壁,蛋白凝固 蛋白质及核酸烷基化 石炭酸 乙醇
第3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
学习目标 1、简述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分布状况。 2、列出常用的热力消毒灭菌法及适用范围。 3、分析紫外线的杀菌原理、作用、特点及应用。 4、概述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机制、 用途及影响因素。 5、了解医院感染的概念。
细菌的分布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土壤中的细菌 水中的细菌 空气中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