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10)

合集下载

《社会习俗的变化》参考学案

《社会习俗的变化》参考学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参谋意见
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不仅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且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学流程
1.剪辫运动是何人发起的?
2.洋装洋饰何时在我国流行?
3.民国成立后,制定的“礼制”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4.中国何时扫除了缠足这一恶习?
5.清末民初,倡女权的表现有哪些?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哪些社会习俗的变化是由孙中山下令进行的?( )
①剪发辫②易服饰③改称谓④废跪拜⑤禁缠足⑥倡女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2.北京大学招收第一批女生,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令是在( )
A.1912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0年
二、问答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21课
一、单项选择:1.A 2.D
二、问答题: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政治方面,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经济方面,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潮流。

思想文化方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思想领域的主潮流。

社会习俗方面,剪发辫,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理发业成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易服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称谓、废跪拜,以平等观念取代了封建时代的尊卑等级观念;禁缠足、倡女权促进了妇女的解放。

华师版八上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共63张精品课件)华师大版.

华师版八上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共63张精品课件)华师大版.
唐 代 女 子 高 髻 发 式
民国女子一字式前刘海短发
•剪刘海儿的旧女性 •烫卷发的新女性 •长发飘飘的时髦女
问题一:什么是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社会上长期形 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 和。即习惯和风俗。
第二十一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台前县实验中学 历史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辛亥革命前后,发型、服饰、称谓、
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
7、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 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D )
A.在城市看电影 B.有钱人家拍照片 C.市民穿新式礼服 D.成年男子留长辫
8、电视剧《闯关东》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 的情节,请问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是在 ( D)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后
缠 足 美 女
缠足:触目惊心 盛满痛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 有的一种装饰陋习。其 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 的布袋,将妇女的足踝 紧紧缚住,从而使肌骨 变态,脚形纤小屈曲, 以符合当时的审美观。 绝大多数妇女大约从四、 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 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 型,方能将布带解开; 也有终身缠裹,直到老 死之日。
礼节、女权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分析社会习俗变迁的实质,培养分析 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平等、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与时 俱进
自学指导:
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本课中社 会习俗的变化表现在哪几方 面?
发 辫


权倡
易服饰
习俗 之变
缠 足

改称谓



第一个知识点:
1、剪发辫 2. 易服饰
清朝男子发辫
20年代初期旗袍样式

6.20 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

6.20 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
2.教师点拨
变化是有限的,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里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更是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奢侈享受。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教学活动四
1.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的powerpoint,由一位代表上台演示: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师点拨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旧习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作业布置
1.课后的“活动与探究”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写下你的想法。
让学生对这一课掌握的知识更全面和完整。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2.教师点拨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利用初二学生学习思维活跃,制作技术较熟练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的能力。
教学活动三
1.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学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的powerpoint,由一位代表上台演示: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owerpoint,教师筛选出好的作品。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社会习俗的变化》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咸阳陕广学校 李阿妮
问题一:什么是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 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即习惯和风俗。
问题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1) 剪发辫 (2) 改称谓 (3) 禁缠足 易服饰 废跪拜 倡女权
一、剪发辫 易服饰 二、改称谓 废跪拜 三、禁缠足 倡女权
个人--方便了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
1、禁缠足
缠 足 椅
缠足:触目惊心 盛满痛
从然 形 娘 当 ” 宫如 , 用 时 始 内仙 并 帛 五 于 到子 在 缠 代 五 民凌 六 足 李 代 间波 尺 , 后 南 皆, 高 使 主 唐 仿故 的 脚 喜 ( 行称 金 纤 爱 公 ,“ 制 小 音 元 三 莲 弯 乐 93 寸花曲和 7 金台如美 莲 上 新 色 97 ”跳月, 5 。舞状他年 以,及令) 后飘弓寞。 -
1、改 称谓
王 老 爷 早
李大人 早啊
辛亥革命前 称谓 大人 老爷 的变化 老太爷 少爷
辛亥革命后
先生 某君 官职 同志
2、废跪拜
辛亥革命前
礼节 的变化
请安、 作揖 跪拜、 拱手
辛亥革命后
鞠躬礼、脱帽礼、 握手礼
拱 手
作 揖
思考 2 :这些称谓、礼节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称谓上的变化,是用人格的平 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礼节上的 变化,反映了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 等观念所取代;说明尊卑贵贱的等 级观念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 使人格独立,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2、易服饰
中国 古代 男子
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女子服饰的变化
中国传统服装
清朝末期女子所穿的旗 袍,袍子宽大,腰平直,裙 长至足

习俗的演变教案

习俗的演变教案

习俗的演变教案教案标题:习俗的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习俗的定义和作用;2. 理解习俗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3. 探索习俗演变的原因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习俗的定义和作用:通过讨论和示例,引导学生了解习俗的概念和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2. 习俗的演变:介绍不同习俗的演变过程,包括婚礼习俗、节日习俗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习俗演变的具体情况。

3. 习俗演变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习俗演变的原因,例如社会变迁、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同时,分析习俗演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价值观的改变、文化多样性的增加等。

4. 学生自主研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习俗演变的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起源、演变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展示。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习俗的兴趣,并进行讨论。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习俗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习俗的概念和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案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西方圣诞节习俗等,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4. 原因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习俗演变的原因,如社会变迁、科技进步等因素。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影响探究:让学生分析习俗演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对文化多样性的促进、传统价值的改变等。

组织小组展示和讨论。

6. 学生自主研究:组织学生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习俗进行深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展示。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习俗演变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 习俗案例:准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6.课后作业与评价相结合,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布置富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现代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互评、家长期末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组古今社会生活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讲述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代表性事物。
-古代社会生活:农耕文化、服饰、建筑、交通等;
-近现代社会生活:工业化、城市化、科技进步等;
-当代社会生活:互联网、移动支付、全球化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并及时给予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辩证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题:请学生完成教材第XX页的练习题,涵盖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图片包括古代农耕、服饰、建筑与现代科技、网络、城市化等方面的对比;

《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设计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实验学校刘树梁一、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第六个学习主题“经济与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而经济和社会生活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自然应该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学习主题。

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被忽视,涉及较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却鲜有反映。

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感。

事实上,生产力的发展固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其最终的呈现方式还是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不断进步上。

该主题选择了近代中国张謇兴办实业的例子反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和反映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的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申报》和商务印书馆最有特色的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反映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的轮廓。

这些社会变迁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1.从基础知识来看,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史实;从能力来看也初步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和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 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7)

6.20 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7)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记者采访】:采访现场老师使用哪种交通工具来到宿迁。

师:汽车、火车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那么100多年前人们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100多年前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进入本课,共同探讨吧。

(二)讲解新课【历史重现】:播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生活片段。

【分组竞争】: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视频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问题,请其他小组同学回答。

看看哪个组问题出得好,哪个组问题回答得好?各组派代表发言:略师: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有了更大的进步,在上海已经有个磁悬浮列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让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要求内容,并适当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中国近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教学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
【教学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启发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推销一本书《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

师:(出示图片)商务印书馆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为近代中国带来了新气象,这在当时的上海可以说是一件大事。

那么,在近代中国,还有哪些新鲜事物在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让我们共同走进本课。

(一)自主学习:
(发学案单页)给学生留一定时间,阅读教材,找寻并完成相关题目。

说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
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
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二)合作探究:(注意: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近代生活的“变化”?)
(1)火车、电报、电话等近代交通通讯手段的出现,相对于传统的马车、驿站、烽火等方式,有何优势?试举例说明。

(2)试想一下,在照相技术传入我国之前,人们可能用什么方式记录影像?这种方式有什么弊端?
(3)据记载,影片《渔光曲》曾经连播84场,轰动一时。

这说明所谓的“西洋镜”技术在中国很受欢迎。

与传统国粹京剧相比,电影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4)在近代中国,人们获取时政信息的渠道又有哪些新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特点?(5)男子蓄辫,女子缠足,翎顶补服,三叩九拜等封建社会的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什么丑恶体制?你是如何认识这些陋习的?这些现象是如何消除的?体现了什么理念?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认为近代中国出现的种种新鲜事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又存在哪些不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什么因素导致的?
(三)学生展示:(教师辅助分析)
小组推出人选,进行交流。

(四)课堂延伸:
师:通过我们刚才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同学们对本节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不知大家是否还有疑问,请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学生如果没有问题,便可由老师主动引导提出)
学生甲:刚才我们学到的内容,有很多新鲜事物原本中国没有,像火车、照相机、电影等,那么这些事物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国的?
师:很好。

有哪位同学能够帮这位同学的忙,替他解答一下?
学生乙:近代以来,伴随着列强入侵,一些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的新鲜事物也随之传入我国,剧烈冲击着人们的生活。

但普及范围非常狭小,主要出现在大城市的富有阶层中。

师:不知这一回答是否令你(学生甲)满意?好,我顺着学生乙的回答延伸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列强侵华这一历史现象呢?(此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总体趋势是逐步走向民主、开化,但这是伴随着列强侵华而出现的,是以惨重的民族损失为代价的。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意识到了这一过程的艰辛和漫长,也知道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近代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建筑、饮食、婚俗等,对这一课题进行再了解。

板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