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题1
有关宋朝的材料题文言文

有关宋朝的材料题文言文材料一:宋朝政治制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官制、政权构造和地方行政等方面。
官制是宋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的官制分为京官和地方官两种。
京官主要是指在京城(开封、汴梁)中的官员,包括政府的各级官员、监察官员、文武官员等,这些官员都由考试选拔而来,他们负责管理国家大政,处理朝廷事务。
地方官则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官员,他们负责地方政务和民生管理,包括州、县、乡各级官员,他们由地方官府任免。
政权构造是宋朝政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宋朝的政权构造主要由皇帝、宰相、官员和百官等构成。
皇帝是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决定国家大政,颁布政令,掌握兵权、税赋、土地等重要资源。
宰相是皇帝的重要助手,他负责政务,领导整个政府,使政府运转有序。
官员则是政府的执行者,他们具体负责管理国家、处理政务。
百官则是各种宫廷内外的官员,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地方行政是宋朝政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宋朝的地方行政主要由地方官、州县官、乡村官等构成。
地方官负责管理地方政务,监察民生,维护社会秩序。
州县官则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他们负责领导和指挥地方的政务工作。
乡村官则是负责管理乡村村落的官员,他们负责管理村务、监管百姓,保障百姓的生活。
总的来说,宋朝的政治制度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官僚制度。
它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员为主体,以宰相为辅助,以百官为合作单位,使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百姓生活。
材料二:宋朝经济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的经济文化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
农业是宋朝经济的主要支柱。
宋朝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为主,包括稻谷、小麦、棉花、茶叶等农作物种植。
宋朝的农业生产有着严密的组织和规模较大的特点,这一方面得益于农田水利的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提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 (2008•江苏•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B。
2. (2008•江苏•2)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
3.(2009•江苏•1)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答案:D。
4.(2009•江苏•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答案:A。
5.(2010•江苏•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
6.(2011•江苏•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答案:A。
7.(2011•江苏•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答案:B。
必修一政治制度史1-3单元材料题练习

1、(13分)读图1至图4,然后回答问题:图四军机处内景(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分)(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3分)(3)图4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3分)(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5分)(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2分)解决措施: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
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3分)(3)清朝(1分)(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分)2、(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媾和和缔约大权。
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
然而国王又是不可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某个政治环节发生矛盾,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调节。
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
材料2:1789年,经过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努力,美国宪法增加了十条修正案(政府不得立法等)------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材料3:据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期内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西安兵马俑。
当他步出展馆时,发现一小女孩站在高处观望他。
双方招呼并对话:克:你为什么站那么高?孩:可以看清楚美国总统。
克: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孩:管美国人(民)。
克:(略微思索后)准确的说,是美国人民在管总统。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英国的政体是什么?(1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它有何突出特点?(2分)君主立宪政体。
突出特点:国王“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但也起着维系国家纽带的作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汤之孙太甲在位时,因其“不尊汤法,乱德”被幽禁。
从战国时起,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构筑了某种有利于廉洁政治的文化氛围。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汉代规定,“臧值十金,则至重罪”;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其余不问;汉代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 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唐代巡按任期两年,职责偏重刑狱;《唐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盗所监临财物者”,“三十匹绞”。
《大明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至四十贯者绞;官吏犯赃枉法,至八十贯者绞;官吏恐吓取财,即使未遂不得财,亦须杖刑;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材料二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相对比较廉洁,与其廉政文化设计上的精良密切相关。
……在西方的政治观念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把个人权利作为合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坐标:“较之以往的时代,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为权利话语所支配。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指出:“对于人权的无知、忽略或轻视乃是公民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由。
”在西方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发达是其政治廉洁的重要保障。
……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呼吁:“请您提倡一个扫除愚昧的行动,制定和改进教育普通人民的法律吧。
让我们的同胞知道:只有人民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能够防止这些弊害,为此付出的捐税尚不及献给国王、僧侣和贵族财物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听任人民陷于愚昧无知,这些家伙就会在我们中间死灰复燃。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
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
(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4分)(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
(6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4分)【答案】(1)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4分)趋势: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分)(2)措施: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
(4分)(3)模式:宰相相互牵制、监督;(1分)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分,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
(1分)——汉武帝时的“中外朝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认识: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加强。
(4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第一问,有关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政治制度的问题,可以从材料的出处来解决,材料一的第一个引文出自《左传》,所以这两种制度应该是商周时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二个引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应该是秦的政治制度。
精做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经典精做【含答案及解析】(1)

精做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典精做【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综合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2. 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并说明理由。
2、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
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
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
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国中姬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新制度?新旧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3、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②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5、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周亚夫(?—前143)西汉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
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
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
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
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
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
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
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请回答:①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②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4分)③周亚夫曾任太尉,后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廷尉又是什么官职?(2分)④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2分)⑤请以上述前后的不同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分)⑥根据材料三,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2分)⑦根据材料三、四,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4分)⑧根据材料四,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2分)⑨根据材料三、四,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4分)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②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3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3分)③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2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正在中国发生着重大的事情,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得到友好的待遇。
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材料二: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的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
——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国公使绰特的信件材料三:女王陛下政府对于威海卫租借地和英国今后在中国用其他方式得到一切领土以及英国现在或将来保有的一切利益范围,准备发表贵国政府所希望的声明,只要其他有关国家也发表类似的声明。
——1899年11月30日英国照会请回答:①根据材料1,“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情”是什么?②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新的特点?③英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什么反应?英国为什么首先发表宣言支持美国?④三段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4年日本驻华公使说:“目前世界危机势必迫使我国政府采取影响深远的行动。
当珠宝店着火的时候,要保证珠宝店附近的人不去拿几个珠宝是办不到的。
”材料二: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
不能对英法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
”材料三: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1915年5月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1918年9月24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义务。
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世界危机”指的是什么?“影响深远的行动”的目标是什么?(2)材料二中顾维钧“理直气壮”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心态?(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
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2年'2月5日) 材料二:(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面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坑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三:西安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实为国家民民族之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表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年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