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镇体系规划的评析
城市、镇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

城市、镇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1 .评析重点这部分评析主要是围绕城市和镇总体规划方案中用地布局的有关内容进行。
涉及人口、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地质、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防灾等众多专业。
主要包括:( 1 )目标定位:是否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及上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和协调,是否准确把握了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城市性质、主要职能和建设目标是否相互匹配,其论据是否充分。
( 2 )发展规模:人口规模是否充分考虑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土地、水资源、能源等环境条件的制约;是否用科学的预测方法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和论证。
用地规模的确定是否从现状用地水平、职能需求及资源条件的实际出发,是否坚持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是否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有关规定。
( 3 )用地布局: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特殊用地等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是否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有利于繁荣经济,有利于交通组织,有利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的保护,有利于分期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各类建设用地比例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协调发展。
( 4 )基础设施:以道路网络为骨干的综合交通是否构成了良好的体系;城市内部交通是否顺畅、便捷、高效;对外交通是否与区域城镇发展相衔接,符合主要物流和客流的联系方向。
水源和能源的供应、垃圾和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和保护、防灾和人防、地下空间、重大市政设施选址等是否得到了妥善安排和落实。
( 5 )空间管制:是否合理划定“三区”(禁止建设、限制建设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是否合理划定“四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
近期建设的规模、内容、时序、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2 .实例( l )模拟试题一:《某城市主城区总体规划方案》评析。
2024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

2024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____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价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更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规划。
____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规划,本文将对该方案进行评价。
二、规划目标评价____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立了一系列规划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
这些目标明确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前瞻性。
1. 经济发展目标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等。
这是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目标,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 环境保护目标方案中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目标。
这对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生态建设目标方案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包括建设生态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等。
这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规划内容评价____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明确了城市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住房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规划内容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
1. 城市布局规划方案提出了合理的城市布局,将城市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这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
2.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对土地利用进行了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城市用地。
同时,注重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这有利于维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3. 交通规划方案提出了综合交通规划,包括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优化交通组织,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住房规划方案明确提出要解决住房问题,包括加大住房供应、提高住房质量等。
这有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
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浅谈

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浅谈摘要:城镇体系规划是全域性的战略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连,作为辽中南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融合、资源共享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最优化设计”,其重点任务是以区域各项经济要素分布为基础,确定城镇的职能分工、人口规模等级、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全域生态格局、重大基础设施协调等,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
一、规划背景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是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
习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及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及大连和区域协作发展等内容要求,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是大连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是深入细化、落实《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等上位规划,指导、完善《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体现。
为更好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2017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在《大连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提出开展“2+1+N”的未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就是42部专项规划中的一部。
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是促进大连地区差异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自2005年上版城镇体系规划以来,城市快速发展,如今面临本地条件的限制、外部环境的挤压、发展思维的惯性、宏观政策的高要求,大连急需修编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来指导城市建设。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总体思路适应新常态,落实新思想,以人民为中心,转型精明目标、精巧统筹、精准施策,推进新型城镇化、激活发展新动能,统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具有大连特色的空间生产供给侧改革,迈进大连城乡发展的新时代。
2.发展目标力争大连成为新改革周期,我国东北地区以空间生产供给侧改革实现解套旧发展模式、激活新发展动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国际合作中国模式输出的新范式、实现城乡空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到规划期末,大连城乡建设力争成为东北亚人居典范城市和国际创新都会。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综合性的规划,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的核心是城镇体系规划,它是指对城镇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规划,以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城镇体系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城镇布局:城镇的布局应该合理,避免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规划应该考虑城市的大小、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以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
2. 功能定位:城镇的功能定位是指确定城镇的主要功能和特色产业。
规划应该考虑城镇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需求等因素,确定城镇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3. 交通网络:城镇体系规划需要考虑交通网络的建设。
规划应该确定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以提高城镇之间的互联互通能力,促进资源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
4. 城市设施:城镇体系规划需要考虑城市设施的建设。
规划应该确定城镇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5. 环境保护:城镇体系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
规划应该确定城镇的绿化和生态保护区域,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为了实现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和分析城镇的相关数据,包括人口数据、经济数据、资源数据等,以了解城镇的现状和发展潜力。
2. 目标确定: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包括城镇的数量、规模、功能定位等。
3. 规划编制:根据目标确定的结果,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详细方案,包括城镇的布局、功能定位、交通网络、城市设施等。
4. 方案评估:对编制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设规模、发展方向等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城乡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体系规划成为城乡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内容1. 基本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城镇体系规划要统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2)可持续发展原则:城镇体系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人文关怀原则:城镇体系规划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4)公平公正原则:城镇体系规划要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城乡差距,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2. 基本内容(1)城市体系规划: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规模和功能,包括主城区、副中心和新城区的规划。
(2)乡村体系规划:确定乡村的空间布局、农业生产布局和农村居民点的规划。
(3)交通系统规划:规划城乡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布局和发展方向。
(4)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城乡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包括水资源、大气环境、土壤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规划。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过程包括规划编制、评估审批、实施监督和评估反馈等环节。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方案设计、专家评审等工作。
在评估审批阶段,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评估等工作。
实施监督阶段需要加强规划的落地和执行情况的监测。
评估反馈阶段需要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等。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与功能进行科学规划,以达到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标。
城镇体系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个关于城镇体系规划的700字左右的文章:城镇体系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城镇资源,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
城镇体系规划应该从城镇定位和城镇层级入手,以人口规模、经济基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因素为依据,确定城镇的规模、位置和功能。
首先,根据城市定位和层级,确定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
在城市群的规划中,应考虑城市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城市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格局。
其次,要建立起合理的交通网络,在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可以是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形式的交通系统,要根据地理和经济条件进行规划确定。
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环保工作,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该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农村和城市的用地,将城市人口向农村扩散,发展新型农村业态,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和农村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式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该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发展应该紧密结合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城市保护和发展应该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的文化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总之,城镇体系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工作,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关于城镇体系的分析

关于城镇体系的分析摘要:唐山市托管政策的实施,原丰润区老庄子镇、韩城镇、岔河镇陆续托管至高新区、路北区、丰南区,丰润区有必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丰润区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国内外城镇体系并总结规律,并立足现状,对丰润区城市性质、城镇空间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三大方面重新考虑、分析,并得出“一带、两核、两组团”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化产业布局一、区域城镇体系分析1、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提出已有十年,终于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
河北省将承担两大任务,第一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第二任务是绿色崛起。
规划提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唐山、石家庄作为东北、西南两翼的次中心城市。
2、唐山市城镇发展规划一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加快构筑以市中心区和唐山湾生态城为“双核”、以中小城市为“组团”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年内转移农村人口9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5.6%。
三是加快完善城镇功能要素。
按照市中心区300万、生态城100万、大县城30万、小县城15万、中心镇3至5万的人口规模。
唐山市现状总人口约700万,城镇人口总和约300万,城镇化率42%。
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两个次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的城市化率分别为80.2%和73.9%。
由此可见,若要达到南京、杭州的城市化水平,唐山市城镇人口总和需翻一翻,但不意味着各区、各县、各镇城镇人口翻倍。
农村人口究竟通过怎样的形式转化为城市人口,应当优先促进哪一类城市发展,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二、城镇体系发展规律总结1、成熟的城镇体系通过对发达国家或地区所形成的城镇体系结果分析得出三条结论。
(1)大城市优先增长规律:从增长速度上看,规模层次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
(2)倒金字塔现象:各级别城市居住人口数呈现倒金字塔现象,例如美国2005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有1233座,占全部城市数的97.4%,但人口仅占城市总人口的50%。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综合性的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城镇和乡村的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的核心是城镇体系规划,它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及意义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进行规划,旨在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在于: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区域,提高城市的空间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2. 促进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规划城市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实现城市之间的互利共赢。
3. 促进城市与乡村的有机结合:通过规划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城镇体系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综合协调原则: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协调城市的各项规划目标和要求。
2. 合理布局原则: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空间条件,合理布局城市的各项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的空间优化。
3.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公众参与原则: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城镇体系规划更加符合社会的利益和需求。
5. 经济可行性原则:确保城镇体系规划的可行性,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包括城市的中心区、功能区、居住区、产业区等,合理划定各个区域的范围和功能。
2. 城市之间的联系:规划城市之间的联系,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3.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规划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包括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城镇体系规划的评析
作者:何笑梅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4期
【摘要】城镇体系规划作为衔接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环节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合理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城镇化道路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以《岳阳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为例,从城镇体系结构、区域协调规划、交通规划三方面评析其城镇体系规划的有点与不足。
【关键字】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结构、区域协调
中图分类号:F292
1、前言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城镇的发展与布局的规划,其目的是协调城乡关系、合理分配资源,目的是指导城镇发展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城镇体系规划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原则的指导下,站在区域的角度调整确定空间结构、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以及基础服务设施,合理引导城镇的开发时序、资源的配置、政策的导向等,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2、《岳阳市总体规划2008—2030》概述
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处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口东岸,其东邻江西省宜春、九江和湖北省咸宁市,南抵湖南省长沙市,西接湖南省益阳、常德市,北连湖北省咸宁、荆州市,是中国南北东西交通要道。
2008版岳阳市总体规划(下文称“08版总规”)对岳阳市城乡发展战略和目标、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旅游规划、城镇生态与环保规划、综合防灾规划、“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覆盖面广。
选择分析岳阳市城镇体系规划,是因为与其他的城市相比他在区域中的地位更加特殊和尴尬,在规划结构、区域协调、交通等方面的规划更要放在区域背景下考虑。
加强与周边的联系,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填补中部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圈之间的空白,规划以岳阳市为中心的环洞庭湖经济圈,把岳阳市打造成成长沙与武汉之间的区域性经济次中心,一方面可以加速岳阳市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在中部经济圈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的交流与融合,加快整个中部经济圈的发展。
3、《岳阳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评析
3.1 城镇体系结构的评析
①空间结构规划
08版总规按照圈层发展模式,构筑“一带两圈”的对接南北、联动东西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
“一带”指中部城镇发展带。
“两圈”指“岳—临—荣”都市区和“汨—湘—营”城群,形成南北两个“3+1”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
从空间布局来看“一带两圈”形态是以现有的区位条件为基础,大致以南北交通为轴线规划的,同时也考虑到资源、周边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有的基础服务设施,有其合理的一面,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圈的合作与联系,也利于中部经济圈的发展。
但"一带两圈"的空间布局并没有完全覆盖岳阳市的整个市域范围。
处于西部的华容县和东部的平江县被孤立了,如果把“一带两圈”的结构改为“两圈两带”,把华容县——岳阳市——平江县这一条带纳入规划中,会更加适合岳阳市现状。
这种布局偏向于点——轴开发模式,如果采取“两圈两带”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会使岳阳的发展集聚到岳阳市中心城区,提高岳阳市的首位度,加大对低一级城市的带动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又能促进整个带的发展,带动整个市域的发展;这种点——轴模式还有利于各县之间的流通,使区域经济开放式的发展,加强各县的合作,促进整个市域内的产业的整合优化。
②职能结构规划
总规把每个县的县城划分为综合型的城市,再低一级的乡镇孤立的划分为工贸型或工矿型、农贸型旅游型其中一种,这样没有全面的考虑他们的现状,一般一个地方不可能是完全以某种单一功能为主,例如把东山镇定为工贸型师不合理的,现状条件东山镇大部分是以农业为主。
③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08版总规对现状96个城镇采用“特尔斐法”对各加权因子进行确定,建立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加权求和得出各城镇评价总分值。
对市域各城镇发展规模的预测,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由80万的大城市发展到160万的特大城市。
这个数据低于环境容量为200万,但从中国现在的人口出生率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来看,这个预测过大,目标过高,不符合实际。
通过对全市城镇现状条件和发展趋势分析,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的五级塔式等级体系,比较符合现在岳阳市城乡差异大的现状。
可以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这五级中找到合适的定位。
3.2 区域协调规划的评析
本规划最有特色之处是分析考虑了市域与周边地区(市、县、区)和市域内城镇的协调发展,符合现在城镇体系规划新发展。
①市域与周边地区(市、县、区)的协调
加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与“长株潭”和武汉“城市圈”的协作,实施错位发展,形成互补型经济类型;加强与周边道路、旅游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灾害的抵抗,特别是防洪方面的合作与共同建设,才能共享互利互惠,达到自然的最优开发利用、减少投资成本,提高利用率。
②市域内城镇协调
通过空间规划加强市域内城镇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发挥竞争优势;发展各县的友好关系,避免恶性竞争,实现资源、基础服务设施的共享;加强各城镇防灾减灾,生态保护之间的互动;建设便利的交通网,方便交流。
3.3 交通规划的评析
“十一五”以来,岳阳市交通有6条高速公路、14条干线公路开工建设,拉通2000多公里农村公路,并建成了城陵矶新港。
“十二五”交通规划包括18个子规划,涵盖高速公路、机场、铁路、港航等各方面。
①港口航运
省内水运体系汇集于洞庭湖,注入长江,可以将省内各城市水运联系在一起。
由于铁路和公路等其他交通的发展,水运的地位逐步下降,在规划中重视水运的地位,发挥水运的优势,形成了水运交通构架,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向中部地区的货运。
②机场
规划期内建设桃林二级民用机场,为国际不定期航班的支线机场,重点为市域、鄂南地区的荆州、洪湖、咸宁、赤壁、通城等及赣西地区修水、铜鼓等服务。
岳阳市是一个地级市,就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近几年内没有建设民用机场的必要性,但从长远规划来讲,建机场只是时间问题,应该预留场地,而且与长沙和武汉相距也不远,可以共享这一资源。
③铁路
岳阳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规划对铁路都有一定的依靠性,有京广铁、武广客运专线穿过,铁路对岳阳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4、总结
岳阳市所处在“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1+8城市圈”的双重辐射范围,但又不在这两个城市圈内,位于这两个城市圈的断裂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岳阳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在指导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协调发展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在处理与区域关系的协调性上恰当,但对岳阳市自身的资源等条件考虑的比较少,过分强调了去迎合区域的需求而没有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忽略了岳阳市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洞庭湖周边上这一重要特点,毕竟岳阳市在长江经济带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不容忽视,规划中没有体现这一点。
在市域内各方面的规划也是仅仅考虑到交通的影响,几乎都是沿交通线布局,强化了南北向的联系和发展,而把东西部撇开,会误导政策的倾斜,不利于整个市域城镇的均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