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小古文注解教学提纲
古文注解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文的字词意义、句式结构和篇章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 教学内容以《论语·学而》中的一则为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思想。
2. 简述《论语》的成书背景和地位。
二、新课导入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的韵味。
2. 引导学生关注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三、字词讲解1. 解释“学”、“习”、“说”、“乐”、“愠”、“君子”等关键字词。
2. 讲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省略等。
四、课文翻译1. 学生分组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分组展示翻译成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五、讨论交流1.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君子”形象。
2. 分析孔子关于学习、交友、待人接物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
2. 检查学生对古文字词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讲解1. 分析“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内涵。
2. 讲解“有朋自远方来”的情境和寓意。
三、拓展阅读1. 阅读其他《论语》篇章,了解孔子的思想。
2. 比较不同篇章中关于学习、交友、待人的观点。
四、课堂讨论1. 学生讨论“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 分析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解读。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古文阅读中的思辨能力。
####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古文阅读和注释技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古文阅读和注释技巧一、引言随着小学教育的推进,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学习古文阅读和注释技巧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教案旨在介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古文阅读和注释技巧,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文的基本特点,理解古文的含义和蕴意。
2. 能够使用正确的注释方法,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包括古文课文和注释练习)。
2. 辅助教材:古文阅读指南、古文注释方法手册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古文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在学习古文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希望通过学习古文阅读和注释技巧解决这些困难。
2. 学习古文基本特点(10分钟)讲解古文的基本特点,如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结构、常用的文言虚词等。
通过多个例句,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3. 学习注释方法(15分钟)3.1 讲解字词注释方法:学生学习如何通过查找字典等工具来解读古文中的生僻字和古词。
3.2 讲解句子注释方法: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古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并使用标点符号配合理解句子含义。
4. 练习古文阅读和注释(20分钟)4.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小学五年级的古文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要的讲解。
4.2 学生阅读课文,并尝试使用注释方法解读生词和句子结构。
4.3 学生交流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注释方法和理解心得。
5. 拓展学习(15分钟)5.1 带领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如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诗经的韵律等。
5.2 鼓励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如《论语》、《庄子》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小古文讲解教案第一讲

小古文讲解教案第一讲第一篇:小古文讲解教案第一讲小古文教案第一讲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2、对重点实词以及断句的掌握教学难点:重点字词,句式以及文言高频文言词汇的掌握教学过程:1、通过有关小古文的趣事引出小古文在生活中的体现,灌输学习小古文的好处。
2、朗读第一、第二单元的有关文章欣赏、感受、初步理解,可指定学生来朗读。
3、课文讲解,针对重点词语“走、则、正午、晴和、甚、夕、闻、名”等词语的含义。
4、理解性朗读,可分组讨论文章的含义,制定学生回答。
由一位学生读原文,另一位学生进行翻译。
5、情感认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6、知识点回顾,积累高频文言词汇“走、则、甚、夕、闻”等词的含义。
7、仿照第一单元的小古文,在课堂上仿说、仿写,感受小古文的炼字魅力。
8、能力训练,给文章加标点,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9、课外拓展,对相类似的古诗文进行分析,能够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小古文的语言魅力。
第二篇:第一讲教案第一讲一、双姿坐姿(正、直、平、安):“头摆正,肩放平,身挺直,足安稳。
”前臂肘弯处自然抵住桌沿,双臂呈“八”字平放桌面。
左手扶纸,右手执笔。
执笔(捏、托、垫、靠):“拇指食指捏得牢,中指末节托正好,无名小指层层垫,笔杆自然虎口靠。
”二、“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点、横折钩、横折撇、短撇、捺)三、“人”的写法力的由重到轻、由轻到重,如同船桨划水:例:飞机起飞(撇)――飞机降落(捺)四、辅助练习按顺、逆时针方向,分别画出: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
练习要求:1、用力适度,肩、臂、腕、指,贯通无碍。
2、保持匀速,反复体会五指力量的均匀分配。
3、线条粗细一致,分别以极细、极粗笔画完成标准图形。
第二讲一、复习:1、坐姿(背诵口诀,强化正确姿势)。
2、执笔(背诵口诀,做到熟练掌握)。
二、笔画练习“点像水滴向下淌,横像扁担细又长,竖像钢针把衣补,撇像弯刀闪闪亮,捺像船桨来划水,挑像禾苗迎风长,折像积木随意变,钩像钉子尖尖样。
小学初中小古文讲解教案

小学初中小古文讲解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初中小古文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
2. 学习小学初中阶段常见的小古文,包括诗词、文言文等。
3.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古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选取适合小学初中生阅读的小古文,如《古诗十九首》、《论语》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笔等。
3. 辅助资源:古文注释、翻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介绍古文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提问学生对古文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古文的特点。
二、讲解古文基本特点(10分钟)1. 介绍古文的语言特点,如古文中的文言词汇、句式结构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
三、学习小古文(30分钟)1. 选择一篇小古文,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静夜思》。
2. 逐句解读古文,注重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古文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古文的美。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自行选择一篇小古文进行解读和分析,展示给全班。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小古文,向全班介绍该古文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古文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古文学习,提高古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古文,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古文选集等方式进行。
2. 引导学生进行古文创作,如仿写古文、写古诗等,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来评价他们对古文的理解程度。
2. 布置相关作业,如古文阅读题、古文写作等,检验学生对古文的掌握情况。
3. 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朱熹)小学全文教学提纲

(朱熹)小学全文朱熹小学序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
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
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宣,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
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小学题辞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
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
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曰秉彛。
有顺无强。
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万善足焉。
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弃。
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
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
穷理修身斯学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
德崇业广,乃复其初。
昔非不足,今岂有余。
世远人亡,经残敎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郷无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纷挐,异言喧豗。
幸兹秉彛极天罔坠。
爰辑旧闻庶觉来裔。
嗟嗟小子,敬受此书。
匪我言耄。
惟圣之谟。
小学内篇立教第一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
则天明,遵圣法,述此篇,俾为师者知所以敎,而弟子知所以学。
立教1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瞽盲者,乐官也。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
言妊子之时,必愼所感。
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也。
立教2内则曰,凡生子,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为子师。
诸母,众妾也。
可者,傅御之属也。
子师,敎示以善道者。
司马温公曰,子始生,求乳母必择良家妇人稍温谨者。
乳母不良非惟败乱家法,兼令所饲之子性行亦类之。
子能食食,敎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兪。
兪,然也。
温公曰,子能言,敎之自名及唱喏万福安置。
稍有知则敎之以恭敬尊长。
小学生小古文教学提纲

小学生小古文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上册)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10、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13、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第四组读书要得法14、读书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15、读书有三到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小学古文名句注解教案模板

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文名句的背景和作者,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注解古文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注解古文名句,理解其含义。
2. 了解古文名句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难点:1. 注解古文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古文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意境?二、注解古文名句1. 教师出示古文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诗的含义。
3. 教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古文名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让学生进行注解,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古文名句?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深入学习古文名句1. 教师出示古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 让学生进行注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句的含义。
3. 教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古文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让学生进行注解,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注解古文名句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古文名句,进行注解和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文名句的注解是否准确、完整。
2. 学生对古文名句的理解是否深刻、独到。
3. 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是否提高。
必备小古文 (1)教学提纲

附件3:小学生小古文诵读篇目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菊》【文言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bàn)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zhě)、或红。
种类繁(f án)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
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
②其:它的。
③或:有的。
④惟:只有。
⑤赭(zhě):红褐色。
【文白对读】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
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
种类繁多。
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单元《荷》【文言文】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gěng)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ǒu)。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第三单元《日月星》【文言文】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晚上又有星星。
太阳、月亮、星星三个里面,太阳最亮,月亮其次,星星最弱。
第四单元《龟兔竞走》【文言文】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mián)。
龟行迟,努力不息。
及兔醒(xǐng),则龟已先至矣(yǐ)。
——选自《意拾喻言》【文白对读】乌龟跟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很快,却在中途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走,等到兔子醒来,乌龟早就到了终点了。
第五单元《芦花》【文言文】水滨多芦荻(dí)。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第六单元《孔融让梨》【文言文】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zhé)引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小古文注解《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雨》译文:今天的天气阴了下来,大雾渐渐的变浓了,雨如丝线般细.晚上,雨不下了,风儿吹走了乌云,月亮又绽放了光芒.《芦花》译文: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放风筝》译文:青青的草地,放风筝。
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行。
《乡村》译文:乡下农民家,竹子做成的篱笆,茅草做成的房屋,邻近水边而形成村落。
水边有几棵杨树柳树,中间还夹杂着桃树和李树,两只飞翔的燕子在树丛间穿行,忽然高飞,忽然低落,来来去去非常迅速。
《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凋零,惟菊独盛。
《日月星》译文: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 晚上又有星星.太阳、月亮、星星三个里面,太阳最亮, 月亮其次,星星最弱.《菊》注释: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②其:它的. ③或:有的.④惟:只有. ⑤赭zhě:红褐色译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种类繁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 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莲》莲花,亦曰荷花。
种于暮春,开于盛夏。
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其实曰莲子。
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雪》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莲》翻译:莲花,又叫做荷花。
种在春天的末期,开在盛夏时节。
它的叶子,大的像盘子,小的像钱币。
它的茎是横着长在泥中,名字叫做藕。
它的果实叫做莲子。
藕和莲子都能食用。
《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有何功居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猫捕鱼》注释①伏:趴,脸向下,体前屈。
②坠:落,掉下鱼缸里有一条金鱼,一只猫爬在缸边,准备把它(金鱼)吃掉,(猫)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急忙跳了出来,(可是)全身的毛都已经湿透了。
《五官争功》译文:嘴巴和鼻子争上下。
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只有我当排名最先。
”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注释:(1)居:呆在;(2)唯:只有;(3)乃:还;(4)尔:你;(5)观:仔细看;(6)当:担当;(7)居: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8)虽:虽然。
(9)谓:对某人说。
《孔融让梨》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儿年幼,法当取小者。
”《读书》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孔融让梨》译文: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读书》译文: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
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
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读书有三到》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仁者爱人》孟子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读书有三到》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注释1.心不在此。
此:这里。
2.决:一定3.心到最急。
急:迫切、重要。
《仁者爱人》译文: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
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读书需有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读书需有疑》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
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揠苗助长》译文: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铁杵磨针》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
老妇人说:“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叶公好龙》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称象》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 则象重可知矣。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 谓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称象》译文:曹操得到一只大象。
想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是(象太重了)没办法(用秤)称出来,曹操的小儿子叫曹聪,跟曹操说: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
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
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郑人买履》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
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买椟还珠》翻译: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翡翠连缀。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滥竽充数》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